陰館事了,李利就不想再在此處多逗留了。磊山部既退,想來也不會再度前來騷擾搞事。守住馬邑、陰館一線,半個雁門已經穩了。
可惜雁門隔壁的代郡兵力空虛,不然兩邊夾擊,磊山部必然是逃脫不了覆滅的下場。
之前李利曾派人去聯絡公孫瓚,兩邊欲互盟聯手對付袁紹,隻是後來袁紹聯合劉虞舊部,一齊發兵攻打公孫瓚,這結盟之事也就不了了之。話說迴來,要不是袁紹大半精力放在幽州了。李利也鑽不了並州的空子。如今並州的大好局麵,也與李利無緣了。
現在並州形勢一片大好,幽州公孫瓚那邊,卻是有些慘。劉虞之子劉和,有袁紹撐腰,於是去了幽州,把他爹劉虞的大旗一豎,這下好了。鮮於輔、閻柔等劉虞故舊紛紛引兵來見。
閻柔少時便在胡人部落中廝混,頗有威信,於是便對胡人曉以大義,誘之以利,烏桓、鮮卑向來不喜公孫瓚,又感念劉虞往日恩德,此番是為了劉虞報仇,又得了閻柔許下的好處,於是紛紛率部來投。閻柔竟然共招得漢、胡步騎數萬之眾。
有了這許多兵馬,於是閻柔便先與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縣之北,臨陣斬鄒丹以下四千餘級,遂又轉道南下,與袁紹大軍匯合,步騎號稱十萬,滾滾而來。公孫瓚倉促出兵,於鮑丘與袁軍大戰,不敵,損兵折將二萬餘,遂退。
公孫瓚這一吃敗仗,於是上穀、代郡、廣陽、右北平等地紛紛響應閻柔,各自斬殺公孫瓚所置官吏,而後一道起兵反抗公孫瓚。
公孫瓚屢戰屢敗,不得已,隻好退守易縣,於拒馬河畔設置數道防線,以拒袁紹大軍。幽、冀兩邊大軍,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袁紹一門心思對付公孫瓚,連沮授等人勸他西迎大駕迴冀州都顧不得了。又哪裏會理會在並州攪風攪雨的李利。而且自鮮卑檀石槐去世之後,鮮卑分裂為三部,而檀石槐之後又為了單於之位各自攻殺。這也為李利的軍事行動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
別的不說,最起碼,鮮卑在雁門境內最大的一支勢力磊山部,就因為顧慮重重而主動避漢軍之鋒芒,這卻是不知道給李利省下了多少事。
本來李利想先行收複雁門的。但既然磊山部主動退兵,李利就暫時不想再追敵至平城了。他想的是先留一部人馬在此監視磊山部,自己則提兵折向西北,去接應張遼。
卻說張遼當日受了李利之命,越過大河一路向西,去奪取高闕關。他這一路行來,卻是十分順利。
因為胡人隻知道南邊漢人打來了,卻沒想到漢人竟然有如此大的膽子,沿著大河和陰山山脈,潛入自己腹心去襲關。
胡人的重點關注都在雁門和西河,張遼越過胡人的防線之後,便如入無人之境。碰見大股胡人,便主動避開。碰見小股胡人,就上前圍殺。如此一來,卻是長驅直入。等後來胡人發現殘屍斷骸,再飛信示警、搜索敵蹤的時候,卻是已經晚了,張遼已經逼近高闕關了。
陰山山脈到此地時,形成一道缺口,形狀如門,故稱高闕。故傳這曾是趙武靈王所築長城之終點。當年秦將蒙恬就曾於此出兵,進擊匈奴。到了漢朝時,從漢武帝時奪取河套地區之後,這裏便築關障,以驅胡人。漢軍每次北出大漠,這裏是必經之地,可謂是十分重要。
高闕關外,有受降城。這是元封六年(西元前105年)為了接受匈奴左大都尉的投降而建。自從並州局勢敗壞,武備鬆馳已來,高闕關事實上已經成了一座不設防的關隘了。這裏自從漢軍撤退之後,已經成了一座殘破的空城。胡人沒有居住在關城裏的習慣,更加沒有守城的習慣。更何況,這會關內關外,全部都是胡人,他們吃飽了撐的要去守高闕關,這豈不是要防自己麽?
到了高闕附近,張遼就率部停了下來。這一路奔馳過來,深入敵境,前有敵寇,後有追兵,連番廝殺下來,便是他所統兵馬皆為河東軍精銳,這會也已經疲憊不堪,十分吃不消了。幸好一路碰到的都是胡人,胡人最不缺的就是坐騎。所以到現在為止,張遼麾下將士,都是一人數馬,這才是他們行動如風,擺脫了敵人追擊的最大關鍵。
張遼率部潛伏下來,然後召集將校議事,張遼沉聲道:“高闕已然在望,爾等也已知悉,我等身後,胡兒已經蜂擁而來。此時已別無他法,隻有一戰而奪高闕,然後據關堅守,等待援軍,我等才有活命機會。否則,陷入此四麵重圍,必死無疑。爾等好生歇息,養足精神,等我號令。到時大夥兒奮力向前,奪下高闕關!”眾人轟然應諾,而後便各自散去。
張遼說的沒錯。他帶著兵馬衝了進來,一路上不知道遇見了多少胡人,廝殺了多少場。雖然都是一觸即走,但胡人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腹心之地進來了一股漢軍。他們暫時雖然不知道張遼的目的是什麽,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調集兵馬,對張遼等人進行追剿。
張遼一路上算是跑得快,而胡人因為發現張遼的蹤跡比較晚,所以這才耽誤了一點時間讓張遼一路行軍到了這裏。但若是張遼在這高闕關下耽擱久了,聞信四麵八方圍了過來的胡人,又怎麽會放過張遼這一支漢軍?
到時任張遼等人再能打,在這四麵重圍之中,孤立無援的話,必然也是隻能落得一個力竭戰死的下場。
所以張遼才如此鄭重其事的告訴麾下將校們,讓他們在奪取高闕的戰爭中不要留力,奮勇向前。隻要奪取了高闕關,有了關牆為依靠,胡人再多,張遼也自信能夠堅守一月、甚至更久。
如果給李利一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李利都不能如約趕來的話,張遼那也就無話可說了。隻能說自己跟錯了人,死了也是白死了。
可惜雁門隔壁的代郡兵力空虛,不然兩邊夾擊,磊山部必然是逃脫不了覆滅的下場。
之前李利曾派人去聯絡公孫瓚,兩邊欲互盟聯手對付袁紹,隻是後來袁紹聯合劉虞舊部,一齊發兵攻打公孫瓚,這結盟之事也就不了了之。話說迴來,要不是袁紹大半精力放在幽州了。李利也鑽不了並州的空子。如今並州的大好局麵,也與李利無緣了。
現在並州形勢一片大好,幽州公孫瓚那邊,卻是有些慘。劉虞之子劉和,有袁紹撐腰,於是去了幽州,把他爹劉虞的大旗一豎,這下好了。鮮於輔、閻柔等劉虞故舊紛紛引兵來見。
閻柔少時便在胡人部落中廝混,頗有威信,於是便對胡人曉以大義,誘之以利,烏桓、鮮卑向來不喜公孫瓚,又感念劉虞往日恩德,此番是為了劉虞報仇,又得了閻柔許下的好處,於是紛紛率部來投。閻柔竟然共招得漢、胡步騎數萬之眾。
有了這許多兵馬,於是閻柔便先與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縣之北,臨陣斬鄒丹以下四千餘級,遂又轉道南下,與袁紹大軍匯合,步騎號稱十萬,滾滾而來。公孫瓚倉促出兵,於鮑丘與袁軍大戰,不敵,損兵折將二萬餘,遂退。
公孫瓚這一吃敗仗,於是上穀、代郡、廣陽、右北平等地紛紛響應閻柔,各自斬殺公孫瓚所置官吏,而後一道起兵反抗公孫瓚。
公孫瓚屢戰屢敗,不得已,隻好退守易縣,於拒馬河畔設置數道防線,以拒袁紹大軍。幽、冀兩邊大軍,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袁紹一門心思對付公孫瓚,連沮授等人勸他西迎大駕迴冀州都顧不得了。又哪裏會理會在並州攪風攪雨的李利。而且自鮮卑檀石槐去世之後,鮮卑分裂為三部,而檀石槐之後又為了單於之位各自攻殺。這也為李利的軍事行動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
別的不說,最起碼,鮮卑在雁門境內最大的一支勢力磊山部,就因為顧慮重重而主動避漢軍之鋒芒,這卻是不知道給李利省下了多少事。
本來李利想先行收複雁門的。但既然磊山部主動退兵,李利就暫時不想再追敵至平城了。他想的是先留一部人馬在此監視磊山部,自己則提兵折向西北,去接應張遼。
卻說張遼當日受了李利之命,越過大河一路向西,去奪取高闕關。他這一路行來,卻是十分順利。
因為胡人隻知道南邊漢人打來了,卻沒想到漢人竟然有如此大的膽子,沿著大河和陰山山脈,潛入自己腹心去襲關。
胡人的重點關注都在雁門和西河,張遼越過胡人的防線之後,便如入無人之境。碰見大股胡人,便主動避開。碰見小股胡人,就上前圍殺。如此一來,卻是長驅直入。等後來胡人發現殘屍斷骸,再飛信示警、搜索敵蹤的時候,卻是已經晚了,張遼已經逼近高闕關了。
陰山山脈到此地時,形成一道缺口,形狀如門,故稱高闕。故傳這曾是趙武靈王所築長城之終點。當年秦將蒙恬就曾於此出兵,進擊匈奴。到了漢朝時,從漢武帝時奪取河套地區之後,這裏便築關障,以驅胡人。漢軍每次北出大漠,這裏是必經之地,可謂是十分重要。
高闕關外,有受降城。這是元封六年(西元前105年)為了接受匈奴左大都尉的投降而建。自從並州局勢敗壞,武備鬆馳已來,高闕關事實上已經成了一座不設防的關隘了。這裏自從漢軍撤退之後,已經成了一座殘破的空城。胡人沒有居住在關城裏的習慣,更加沒有守城的習慣。更何況,這會關內關外,全部都是胡人,他們吃飽了撐的要去守高闕關,這豈不是要防自己麽?
到了高闕附近,張遼就率部停了下來。這一路奔馳過來,深入敵境,前有敵寇,後有追兵,連番廝殺下來,便是他所統兵馬皆為河東軍精銳,這會也已經疲憊不堪,十分吃不消了。幸好一路碰到的都是胡人,胡人最不缺的就是坐騎。所以到現在為止,張遼麾下將士,都是一人數馬,這才是他們行動如風,擺脫了敵人追擊的最大關鍵。
張遼率部潛伏下來,然後召集將校議事,張遼沉聲道:“高闕已然在望,爾等也已知悉,我等身後,胡兒已經蜂擁而來。此時已別無他法,隻有一戰而奪高闕,然後據關堅守,等待援軍,我等才有活命機會。否則,陷入此四麵重圍,必死無疑。爾等好生歇息,養足精神,等我號令。到時大夥兒奮力向前,奪下高闕關!”眾人轟然應諾,而後便各自散去。
張遼說的沒錯。他帶著兵馬衝了進來,一路上不知道遇見了多少胡人,廝殺了多少場。雖然都是一觸即走,但胡人也不是傻子,自然知道腹心之地進來了一股漢軍。他們暫時雖然不知道張遼的目的是什麽,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調集兵馬,對張遼等人進行追剿。
張遼一路上算是跑得快,而胡人因為發現張遼的蹤跡比較晚,所以這才耽誤了一點時間讓張遼一路行軍到了這裏。但若是張遼在這高闕關下耽擱久了,聞信四麵八方圍了過來的胡人,又怎麽會放過張遼這一支漢軍?
到時任張遼等人再能打,在這四麵重圍之中,孤立無援的話,必然也是隻能落得一個力竭戰死的下場。
所以張遼才如此鄭重其事的告訴麾下將校們,讓他們在奪取高闕的戰爭中不要留力,奮勇向前。隻要奪取了高闕關,有了關牆為依靠,胡人再多,張遼也自信能夠堅守一月、甚至更久。
如果給李利一個月甚至更久的時間,李利都不能如約趕來的話,張遼那也就無話可說了。隻能說自己跟錯了人,死了也是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