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一刀砍了李傕派來的“高人”之後,又提筆煞費苦心的給李傕寫了封信。信中,字字斟酌,苦口婆心:“長生之說久矣,上古聖王,千萬王侯,自先秦至漢,數千年以降,可曾有聞登仙者乎?損有餘而補不足,此天道也。物極必反,水滿則溢。帝王將相已得享人間富貴,若再得長生,有違天道交替,五德輪轉。便縱有神仙,上天亦不欲從權貴中取也。叔父位極人臣,總秉台閣,當以天下蒼生為念,期宜廣施德政,彪炳青史,福澤後人。今天下割裂,群雄並起,關中危機處處,近慮遠憂,仙道縹緲,非我輩可求也。叔父所派之人,欲以言語亂我軍心,已為侄兒所斬,侄兒不勝惶恐,還請叔父恕罪。”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李利把他能夠想到的勸諫之詞都用上了,也在措詞方麵小心翼翼,希望盡量不去觸怒李傕。至於這信能不能起效果,李利也隻能聽天由命了。當然,他也不會任由事態失控。寶興錢莊隨著李利的擴張,分號已經開到了太原。除了做生意之外,寶興也擔負起一部分驛站、密探的功能。因為四海動蕩,原本朝廷負責的驛傳係統,基本上已經廢了。於是李利又給寶興錢莊下命令,讓其速速探明長安近期到底發生了什麽異常行為。免得變故突生之時他還蒙在鼓裏尚不自知。
突然來到這個冷兵器的世界,偏偏王朝又處於動蕩之時,人命如草芥,李利可以說是極其缺乏安全感。所以剛開始他絞盡腦汁,所想的一切都是為了保住小命。為此他覺得可以付出一切代價。現在他能夠想得長遠一點,能夠去主動做一些事情,那是因為他有一個能夠給人刷好感度的係統。因為這個係統,他獲得了相對穩定的安全感,心中有了些許底氣。但這遠遠還不夠。他需要足夠多的人材,需要足夠大的地盤,需要無數追隨他,隨時能夠為他赴死的將士。長安那邊是他的大後方,他是絕對不能允許那裏出現問題的。尤其是在他攻打並州的關鍵時刻。
而在長安,馬騰和韓遂的計劃,已經圓滿的完成了第一步,他們開始謀劃第二步了。李傕因其夫人的原因而沉迷於方術巫祝,因此而荒廢政事,疏遠軍中親信,這讓馬騰看在眼裏,喜在心裏。在他看來,李傕要是能一直沉淪下去,他取而代之,並非不可能。
李傕最近神神道道的,楊彪和張濟等人也全都看在眼裏。楊彪等人明麵上勸了一二句,李傕不置可否,楊彪等人見狀心中卻是暗喜。他等本來就素來不喜武人幹政,見李傕撒手,自然是巴不得。至於李傕為何突然會迷上求仙問道之術,他們不屑一顧的同時,隻以為李傕是和曆史上的那些人一般,欲望膨脹,想著長生不老永享權勢富貴。隻有張濟看出了些許不對來。
張濟和李傕的關係很複雜,不是一句二句能說清楚的。他們因為共事多年,共同麵對過患難,所以有著深厚的交情;又因為兩人現在所處的位置,為了利益均沾的問題,而爭吵不休,多次拍案而起,怒目相對。但不管從哪方麵去考量,張濟都是不願意看到李傕在短時間內垮台的。
李傕是涼州勢力裏董卓派係的代表人物。如果他倒了,張濟壓根就不會討到什麽好。到時不管上台的是以楊彪等人為代表的文臣,還是以馬騰為代表的軍方勢力,張濟都隻有被打壓的份。
楊彪等人那是對武夫的純粹厭惡,撞到他們手上了,或許還有活命的機會。而馬騰要是上台了,張濟搞不好就會被馬騰等人給折騰死。涼州大馬,橫行天下。這句話的背後,卻是涼州人互相殘殺的血淋淋的事實。
涼州人好勇鬥狠,他們不但與外人鬥,還在內部與自己人爭。若不是如此,曆史上的涼州係在後來,又怎麽會凋謝的如此迅速。想想要是韓、馬、李、郭、樊、張等人聯合起來,同心協力,一起來對付關東諸將。那該是一個什麽樣的場麵?
張濟最近找著借口拜訪過幾次李傕,在李府中看見了那些術士之後,張濟也想著法子勸了李傕幾次。張濟覺得李傕現在就求仙問道,這是在舍本逐末,這內內外外的,困境重重,你不多關心關心天下大事,不多關心關心並州軍情,竟然想著要長生不老,這不是搞笑麽?
李傕對待張濟的態度,自然又與楊彪等人不同。他對楊彪等人的勸諫,是全當耳邊風的敷衍態度。對張濟,卻是想拉著這個小夥伴一起來修仙。張濟和李傕不同,他孩子都不能生了,求個長生不老有個錘子用?
而且,張濟又不是沒求過方外之人,藥石丹丸對他全然無用。以張濟的眼力,自然也看出來了,李傕府中養的這幫家夥,水平也和他曾經請過的人差不多。李傕想要靠這群人煉出仙丹來,張濟那是一萬個不信。張濟麵臨李傕的勸說,苦笑連連,又不能說得太直,免得傷了和氣,隻是委婉的拒絕:“稚然好意,我心領了。隻是死生,人道之常也。我意不在長生,稚然有心了。”
迴府之後,張濟的主簿前來相告,說李傕府中的這幫人,都是李傕府中的一個管事幫著找的。而這個管事,卻與一個來自金城卻住在馬騰府中的陌生麵孔經常聯係。張濟聽完,一拍大腿,站了起來,就罵罵咧咧的說道:“我就知道,這分明是馬壽成和韓文約勾結在一起了。現在關中的大好局麵來之不易,他們想幹什麽?”
這兩個家夥還能幹什麽?無非就是想取而代之罷了。張濟其實心知肚明。張濟感覺到了一陣不安,他覺得不能讓馬騰和韓遂這樣搞下去了,不然,李傕和長安城,真的又會出亂子。張濟覺得,保持現在的局麵大家快快樂樂的,不就蠻好嘛。為什麽非得有人要搞事?
張濟琢磨了會,就派人把張繡給喊了來,一聲歎息之後,就把自己發現的事情經過大體一說,然後說道:“文錦,馬騰和韓遂攪在一起,想要對稚然下手,長安城隻怕又要生亂了。唉。”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李利把他能夠想到的勸諫之詞都用上了,也在措詞方麵小心翼翼,希望盡量不去觸怒李傕。至於這信能不能起效果,李利也隻能聽天由命了。當然,他也不會任由事態失控。寶興錢莊隨著李利的擴張,分號已經開到了太原。除了做生意之外,寶興也擔負起一部分驛站、密探的功能。因為四海動蕩,原本朝廷負責的驛傳係統,基本上已經廢了。於是李利又給寶興錢莊下命令,讓其速速探明長安近期到底發生了什麽異常行為。免得變故突生之時他還蒙在鼓裏尚不自知。
突然來到這個冷兵器的世界,偏偏王朝又處於動蕩之時,人命如草芥,李利可以說是極其缺乏安全感。所以剛開始他絞盡腦汁,所想的一切都是為了保住小命。為此他覺得可以付出一切代價。現在他能夠想得長遠一點,能夠去主動做一些事情,那是因為他有一個能夠給人刷好感度的係統。因為這個係統,他獲得了相對穩定的安全感,心中有了些許底氣。但這遠遠還不夠。他需要足夠多的人材,需要足夠大的地盤,需要無數追隨他,隨時能夠為他赴死的將士。長安那邊是他的大後方,他是絕對不能允許那裏出現問題的。尤其是在他攻打並州的關鍵時刻。
而在長安,馬騰和韓遂的計劃,已經圓滿的完成了第一步,他們開始謀劃第二步了。李傕因其夫人的原因而沉迷於方術巫祝,因此而荒廢政事,疏遠軍中親信,這讓馬騰看在眼裏,喜在心裏。在他看來,李傕要是能一直沉淪下去,他取而代之,並非不可能。
李傕最近神神道道的,楊彪和張濟等人也全都看在眼裏。楊彪等人明麵上勸了一二句,李傕不置可否,楊彪等人見狀心中卻是暗喜。他等本來就素來不喜武人幹政,見李傕撒手,自然是巴不得。至於李傕為何突然會迷上求仙問道之術,他們不屑一顧的同時,隻以為李傕是和曆史上的那些人一般,欲望膨脹,想著長生不老永享權勢富貴。隻有張濟看出了些許不對來。
張濟和李傕的關係很複雜,不是一句二句能說清楚的。他們因為共事多年,共同麵對過患難,所以有著深厚的交情;又因為兩人現在所處的位置,為了利益均沾的問題,而爭吵不休,多次拍案而起,怒目相對。但不管從哪方麵去考量,張濟都是不願意看到李傕在短時間內垮台的。
李傕是涼州勢力裏董卓派係的代表人物。如果他倒了,張濟壓根就不會討到什麽好。到時不管上台的是以楊彪等人為代表的文臣,還是以馬騰為代表的軍方勢力,張濟都隻有被打壓的份。
楊彪等人那是對武夫的純粹厭惡,撞到他們手上了,或許還有活命的機會。而馬騰要是上台了,張濟搞不好就會被馬騰等人給折騰死。涼州大馬,橫行天下。這句話的背後,卻是涼州人互相殘殺的血淋淋的事實。
涼州人好勇鬥狠,他們不但與外人鬥,還在內部與自己人爭。若不是如此,曆史上的涼州係在後來,又怎麽會凋謝的如此迅速。想想要是韓、馬、李、郭、樊、張等人聯合起來,同心協力,一起來對付關東諸將。那該是一個什麽樣的場麵?
張濟最近找著借口拜訪過幾次李傕,在李府中看見了那些術士之後,張濟也想著法子勸了李傕幾次。張濟覺得李傕現在就求仙問道,這是在舍本逐末,這內內外外的,困境重重,你不多關心關心天下大事,不多關心關心並州軍情,竟然想著要長生不老,這不是搞笑麽?
李傕對待張濟的態度,自然又與楊彪等人不同。他對楊彪等人的勸諫,是全當耳邊風的敷衍態度。對張濟,卻是想拉著這個小夥伴一起來修仙。張濟和李傕不同,他孩子都不能生了,求個長生不老有個錘子用?
而且,張濟又不是沒求過方外之人,藥石丹丸對他全然無用。以張濟的眼力,自然也看出來了,李傕府中養的這幫家夥,水平也和他曾經請過的人差不多。李傕想要靠這群人煉出仙丹來,張濟那是一萬個不信。張濟麵臨李傕的勸說,苦笑連連,又不能說得太直,免得傷了和氣,隻是委婉的拒絕:“稚然好意,我心領了。隻是死生,人道之常也。我意不在長生,稚然有心了。”
迴府之後,張濟的主簿前來相告,說李傕府中的這幫人,都是李傕府中的一個管事幫著找的。而這個管事,卻與一個來自金城卻住在馬騰府中的陌生麵孔經常聯係。張濟聽完,一拍大腿,站了起來,就罵罵咧咧的說道:“我就知道,這分明是馬壽成和韓文約勾結在一起了。現在關中的大好局麵來之不易,他們想幹什麽?”
這兩個家夥還能幹什麽?無非就是想取而代之罷了。張濟其實心知肚明。張濟感覺到了一陣不安,他覺得不能讓馬騰和韓遂這樣搞下去了,不然,李傕和長安城,真的又會出亂子。張濟覺得,保持現在的局麵大家快快樂樂的,不就蠻好嘛。為什麽非得有人要搞事?
張濟琢磨了會,就派人把張繡給喊了來,一聲歎息之後,就把自己發現的事情經過大體一說,然後說道:“文錦,馬騰和韓遂攪在一起,想要對稚然下手,長安城隻怕又要生亂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