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聽到的是匡扶漢室,重整河山。重點在匡扶漢室。於是紛紛覺得李利和他叔父李傕真的是不一樣,李傕秉政專權,李利卻是個漢室大忠臣。鍾繇心裏更是在想,惠民一片赤誠,滿腔熱血,怪不得楊公都有拉攏此子之意啊。
可惜他們都不知道的是,李利的重點在於重整河山。那些自立割據一方的,都是李利打擊的對象。至於掃平天下之後,扶不扶漢室,還重要嗎?還有誰敢攔他嗎?還有誰攔得住嗎?成王敗寇,他真奪了天下,到時給支筆給史官,看他怎麽寫!曆史,不過也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罷了。
雪花此時,已經紛紛揚揚飄落下來。天色也漸漸變得暗了。不過,亭子中的氣氛卻更是熱烈。鍾府的家丁開始在主人的吩咐下掌燈,又備了幾個小菜。大家就在這亭間飲酒賞雪,談天說地,好不快哉。
到了晚上,眾人各自散去,微醺的鍾繇卻和荀攸在書房對坐而談。鍾繇問道:“公達,你覺得惠民如何?”
荀攸想了想,便道:“乃人中龍鳳,時之俊傑也。”
鍾繇見荀攸避而不談,伸出手來以指虛點,笑道:“公達何時也變得如此狡猾?”
不待荀攸迴答,鍾繇就歎道:“自先帝駕崩以來,這天下,就亂得不成樣子了。看到諸侯並起,各自割據,相互攻伐不休,黔首流離失所。我每念至此,便不由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此存亡危急之秋,武夫縱橫,稍有不慎,便有毀家滅族之禍。公達,你告訴我,你心中就不擔憂嗎?你就不曾夙夜憂歎過嗎?”
“如此亂世,吾等一身所學,還未施展,便要埋沒,公達你難道就甘心嗎?”這一聲聲的質問,讓荀攸心中也是翻騰不已。
荀攸心如明鏡,很多事情他都一清二楚,隻是有些時候,決定不是那麽容易做出的。鍾繇的意思荀攸明白。就是想拉著他一起跟著李利幹算了。
這會漢靈帝剛死了沒有幾年,天下禍亂之源的董卓也死了。所以漢室在天下人的心中,還是有著非常強大的號召力的。畢竟兩漢傳承近四百年了,漢庭的威嚴恩德深入人心。此時無數的仁人誌士,都盼著天下重歸一統,恢複到以前強盛、統一的狀態。而不是現在四分五裂,諸侯割據的場麵。可惜天下的士大夫們不知道,這卻是亂世的開端。
王允臨死之前,還覺得關東諸侯們是和自己一夥的。但現在朝廷這邊的大臣們,卻漸漸不這麽看了。袁紹起兵反董,反著反著,他的地盤越反越大,然後就隻待在關東不管關中了。連朝貢天子都不來了,隻顧著和公孫瓚搶地盤。這樣的人,是可以托付天下大事的人嗎?
袁術指使孫堅殺荊州刺史,占了南陽和豫州,搶兗州失敗之後又南奔揚州,在那裏割據一方。他這幾年來,想到過關中的朝廷嗎?
袁氏四世三公,袁家兄弟當年好大的名聲,出仕就為何進臂膀,荷天下之望,謀誅幾個閹宦而已,結果卻搞得局麵如此崩壞。對於這樣的結果,有心人就覺得袁氏兄弟,不是蠢就是壞。蠢還算了,壞這個往深處一想,那就真的要嚇死人。所以無論是蠢是壞,真正的有智之士是不會去接觸袁氏兄弟的。看一看曆史上漢末三國的頂級人才,無論文武,跟著袁氏兄弟的還真的是少。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關東最有能力站在朝廷一邊助朝廷恢複天下秩序的袁氏兄弟都隻顧著自己搶地盤。嘿嘿,讓其他諸侯怎麽想?自然是打醬油了。在自己的地盤上先享福再說,至於遙遠的朝廷和天子,有能力的都不出頭,又關我何事?
所以朝廷寄希望於關東諸侯入關來撥亂反正,這個念頭現在其實是已經幻滅了的。尤其是李傕上台以後,在李利的影響下,除了剛開始大開殺戒之後,後來卻從來沒有胡亂殺過人。在朝政方麵,也不是獨斷專任,而是與大家一起有商有量。也能約束士卒,不去禍害百姓。比起董卓時期,卻又要好上幾分了。既然無力反抗,不如勉強接受。這就是如今朝廷的想法。隻是唯一的缺點就是李傕等人,也像關東諸侯一般,隻想著割據一方當一條享福的鹹魚。而毫不在意這天下是否能夠再度一統。這就讓一些渴望著恢複秩序,重現當年大漢榮光的人頭疼不已了。
因為割據久了,天下人就隻知有諸侯而不知有漢朝了。不趁著現在大家還有這個心氣勁的時候,去幹一番事業,要等到什麽時候?幾十年後,大家還有這個精氣神嗎?
從楊彪、士孫瑞、趙溫等三公九卿,再到鍾繇、荀攸這樣的一大批官員,都是希望著漢朝一統而不是被割據分裂的。
從感情上講,他們對漢朝有著深厚的感情。因為他們祖祖輩輩世受漢恩,都在給漢朝效力。從利益上講,一個穩定的政權,對於他們的家族有好處。一個穩定、統一的政權,對於他們自身權力的擴大也有好處。一個隻能夠影響到關中的三公,和一個能影響到整個天下的三公,區別還不大嗎?地盤大了,才好安排門人子弟去當官啊。區區一個關中,當官都得排隊。所以無論是從感情上,還是從個人利益上,無數的官員們都想著漢朝能夠結束紛爭、分裂,再度一統。
可是,關中李傕等人也好,關東袁紹等人也罷,一個個的都毫無爭雄天下之意。關中的不願打出關,關東的不願打進關。或許袁氏兄弟有改朝換代的意思。可是朝廷的官員不可能棄了天子直接去投奔袁紹袁術吧?這臉還要不要了。而且袁氏兄弟分明是想要在關東折騰出個勝負來了,再考慮關中的事。可問題是關中的官員們不想等這麽久啊。這未來的事,可說不好,誰知道關東那邊要打多少年。
再來看宗室,劉虞無疑是鐵杆的擁漢派,可惜他不知兵事,被公孫瓚給殺了;劉表目前來講,明麵上是偏向朝廷的,暗底下會是怎麽樣,誰也不知道,反正他去了荊州也沒什麽動靜了;劉焉就不用說了,去益州就沒安好心,去了還阻隔道路,斷絕通信往來,這分明也是打著割據一方的主意了。
至於徐州、交州,陶謙太老,士燮太遠,而兗州曹操,這個袁紹的盟友,現在還自身難保,正與呂布打得不可開交。數來數去,這滿天之下,就沒一個可靠的。
就在這時,李利就突兀的出現在了大家的視線之中。
可惜他們都不知道的是,李利的重點在於重整河山。那些自立割據一方的,都是李利打擊的對象。至於掃平天下之後,扶不扶漢室,還重要嗎?還有誰敢攔他嗎?還有誰攔得住嗎?成王敗寇,他真奪了天下,到時給支筆給史官,看他怎麽寫!曆史,不過也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罷了。
雪花此時,已經紛紛揚揚飄落下來。天色也漸漸變得暗了。不過,亭子中的氣氛卻更是熱烈。鍾府的家丁開始在主人的吩咐下掌燈,又備了幾個小菜。大家就在這亭間飲酒賞雪,談天說地,好不快哉。
到了晚上,眾人各自散去,微醺的鍾繇卻和荀攸在書房對坐而談。鍾繇問道:“公達,你覺得惠民如何?”
荀攸想了想,便道:“乃人中龍鳳,時之俊傑也。”
鍾繇見荀攸避而不談,伸出手來以指虛點,笑道:“公達何時也變得如此狡猾?”
不待荀攸迴答,鍾繇就歎道:“自先帝駕崩以來,這天下,就亂得不成樣子了。看到諸侯並起,各自割據,相互攻伐不休,黔首流離失所。我每念至此,便不由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此存亡危急之秋,武夫縱橫,稍有不慎,便有毀家滅族之禍。公達,你告訴我,你心中就不擔憂嗎?你就不曾夙夜憂歎過嗎?”
“如此亂世,吾等一身所學,還未施展,便要埋沒,公達你難道就甘心嗎?”這一聲聲的質問,讓荀攸心中也是翻騰不已。
荀攸心如明鏡,很多事情他都一清二楚,隻是有些時候,決定不是那麽容易做出的。鍾繇的意思荀攸明白。就是想拉著他一起跟著李利幹算了。
這會漢靈帝剛死了沒有幾年,天下禍亂之源的董卓也死了。所以漢室在天下人的心中,還是有著非常強大的號召力的。畢竟兩漢傳承近四百年了,漢庭的威嚴恩德深入人心。此時無數的仁人誌士,都盼著天下重歸一統,恢複到以前強盛、統一的狀態。而不是現在四分五裂,諸侯割據的場麵。可惜天下的士大夫們不知道,這卻是亂世的開端。
王允臨死之前,還覺得關東諸侯們是和自己一夥的。但現在朝廷這邊的大臣們,卻漸漸不這麽看了。袁紹起兵反董,反著反著,他的地盤越反越大,然後就隻待在關東不管關中了。連朝貢天子都不來了,隻顧著和公孫瓚搶地盤。這樣的人,是可以托付天下大事的人嗎?
袁術指使孫堅殺荊州刺史,占了南陽和豫州,搶兗州失敗之後又南奔揚州,在那裏割據一方。他這幾年來,想到過關中的朝廷嗎?
袁氏四世三公,袁家兄弟當年好大的名聲,出仕就為何進臂膀,荷天下之望,謀誅幾個閹宦而已,結果卻搞得局麵如此崩壞。對於這樣的結果,有心人就覺得袁氏兄弟,不是蠢就是壞。蠢還算了,壞這個往深處一想,那就真的要嚇死人。所以無論是蠢是壞,真正的有智之士是不會去接觸袁氏兄弟的。看一看曆史上漢末三國的頂級人才,無論文武,跟著袁氏兄弟的還真的是少。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關東最有能力站在朝廷一邊助朝廷恢複天下秩序的袁氏兄弟都隻顧著自己搶地盤。嘿嘿,讓其他諸侯怎麽想?自然是打醬油了。在自己的地盤上先享福再說,至於遙遠的朝廷和天子,有能力的都不出頭,又關我何事?
所以朝廷寄希望於關東諸侯入關來撥亂反正,這個念頭現在其實是已經幻滅了的。尤其是李傕上台以後,在李利的影響下,除了剛開始大開殺戒之後,後來卻從來沒有胡亂殺過人。在朝政方麵,也不是獨斷專任,而是與大家一起有商有量。也能約束士卒,不去禍害百姓。比起董卓時期,卻又要好上幾分了。既然無力反抗,不如勉強接受。這就是如今朝廷的想法。隻是唯一的缺點就是李傕等人,也像關東諸侯一般,隻想著割據一方當一條享福的鹹魚。而毫不在意這天下是否能夠再度一統。這就讓一些渴望著恢複秩序,重現當年大漢榮光的人頭疼不已了。
因為割據久了,天下人就隻知有諸侯而不知有漢朝了。不趁著現在大家還有這個心氣勁的時候,去幹一番事業,要等到什麽時候?幾十年後,大家還有這個精氣神嗎?
從楊彪、士孫瑞、趙溫等三公九卿,再到鍾繇、荀攸這樣的一大批官員,都是希望著漢朝一統而不是被割據分裂的。
從感情上講,他們對漢朝有著深厚的感情。因為他們祖祖輩輩世受漢恩,都在給漢朝效力。從利益上講,一個穩定的政權,對於他們的家族有好處。一個穩定、統一的政權,對於他們自身權力的擴大也有好處。一個隻能夠影響到關中的三公,和一個能影響到整個天下的三公,區別還不大嗎?地盤大了,才好安排門人子弟去當官啊。區區一個關中,當官都得排隊。所以無論是從感情上,還是從個人利益上,無數的官員們都想著漢朝能夠結束紛爭、分裂,再度一統。
可是,關中李傕等人也好,關東袁紹等人也罷,一個個的都毫無爭雄天下之意。關中的不願打出關,關東的不願打進關。或許袁氏兄弟有改朝換代的意思。可是朝廷的官員不可能棄了天子直接去投奔袁紹袁術吧?這臉還要不要了。而且袁氏兄弟分明是想要在關東折騰出個勝負來了,再考慮關中的事。可問題是關中的官員們不想等這麽久啊。這未來的事,可說不好,誰知道關東那邊要打多少年。
再來看宗室,劉虞無疑是鐵杆的擁漢派,可惜他不知兵事,被公孫瓚給殺了;劉表目前來講,明麵上是偏向朝廷的,暗底下會是怎麽樣,誰也不知道,反正他去了荊州也沒什麽動靜了;劉焉就不用說了,去益州就沒安好心,去了還阻隔道路,斷絕通信往來,這分明也是打著割據一方的主意了。
至於徐州、交州,陶謙太老,士燮太遠,而兗州曹操,這個袁紹的盟友,現在還自身難保,正與呂布打得不可開交。數來數去,這滿天之下,就沒一個可靠的。
就在這時,李利就突兀的出現在了大家的視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