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元年(西元194年)春,正月,改元,大赦天下。皇帝今年十四歲了,這是成年的標誌,是件大喜事,於是加元服。這代表著天子可以親政了。雖然天子到底說的算不算還得打個大問號。但起碼也是個標誌性事件了。


    到了二月,有司便請奏立長秋宮。話說得委婉,意思就是皇帝你都加元服,成為一個成年男子了,應該立皇後了。長秋宮是皇後居住的宮殿。立長秋宮就是要立皇後了。


    天子說:“皇妣宅兆未卜,何忍言後宮之選乎!”我老娘的事,現在是不是得有個結果了?當年生了天子的王美人,被靈思何皇後給毒死了。因為之前繼位的是何皇後之子劉辯,所以這事也就不了了之,沒人敢說。


    現在劉辯被董卓毒殺,當今天子繼承大位。天子如今也加冕親政了,那麽他的母親,朝廷上下是要給出一個交代了。


    於是便改葬王美人,上尊號為靈懷皇後。


    韓遂遠在金城,長安大戰的時候,他的消息晚了,等他匆匆趕來時,事情基本已經平息。他什麽也沒能撈到。


    這會的韓遂,與馬騰還不是結拜兄弟,關係並沒有到結義兄弟的程度。所以韓遂也隻能興衝衝而來,氣衝衝而去。


    韓遂還想著,要不要跟黃白城的郭汜、樊稠再聯係聯係,說不定還能翻盤?在軍中將校的力勸之下,韓遂還是罷了這個念頭。


    因為,韓遂的老家金城,挨著的就是隴西郡。隴西郡枹罕城那裏,還有個無法無天的大蟲宋建。


    宋建現在雖然是窩在隴西不出來,在那裏自己作威作福,但韓遂也不得不防。家門口有一支聲勢不小的反賊,哪裏能放心?但韓遂也打定了主意,絕對不去碰宋建。他造反是朝廷的事,要剿也是讓朝廷來剿,憑什麽我要拿自己的兵馬去給朝廷做事,這豈不是吃力不討好?


    今年開春之後,大家期盼已久的春雨並沒有到來。一直到了二月,還沒有下一滴雨。這個時候,朝廷隱隱就有不好的預感了。


    大司農焦急,河東李利也心神不寧。這從去年冬十一月到現在二月底,將近四個月沒有下過一場雨,莫非今年是個大旱之年不成?


    要真是這樣,那關中就危險了。本來這裏田地就不如關東多,這幾年又一直在打仗,糧食消耗特別快。要是今年糧食欠收,那這怎麽得了?


    朝廷在組織百姓挖渠修溝的同時,李利在河東,也沒閑著。天上不下雨,但河東境內,大大小小的河流卻並不少。雖然因為沒有降雨水位下降了一些,但河水並沒有幹旱。要是能引河水灌溉農田,豈不是好?


    李利小時候,在農村裏是看見過古老的水車的。隻是後來,這種東西,就漸漸消失不見了。大家有了更便利的抽水汞,哪裏還會用水車。全都拆了當作柴火燒了。


    漢朝這個地方,根據李利的觀察和詢問,是沒有他印象中的水車那個東西的。他召來了幾個木匠,大概畫了個圖形,問他們是否能做出來。


    幾個木匠看著圖形,一個個興奮得不行,說要迴去揣摩揣摩,有太守的圖,十有八、九能做出來。


    李利也沒想著全靠自己,而是讓郡中行文,征募水車、機關製造者。布告通行全郡沒多久,有個人前來揭榜了。


    李利聞之大喜,忙命人請了進來。李利見此人三十餘歲年紀,一臉沉穩,又做儒生打扮,心中一喜,暗道這難道又是隱藏在關中的哪位大佬不成?於是便問道:“未請教足下高姓大名?”


    來人從容一禮,道:“稟李府君,鄙人韓暨,字公至……”沒錯,來人正是從南陽跑到河東來的韓暨。


    他在河東逛來逛去,發現這裏一切都充滿了生機勃勃,上下吏民基本上都是精神抖擻。與別處那般頹敗氣息格外不同。於是便安心的居住了下來。


    韓家世代衣冠,吃喝不愁,但也不能總閑著。韓暨一時半會也還沒想好到底要不要出仕。剛好他在鬧市之中閑逛,忽然便發現了李利命人張貼的布告。


    韓暨一看就來了興趣。前文說了韓暨是南陽人,南陽工商業、手工業發達,他耳濡目染之下,從小便愛玩些士人們眼裏所謂的奇巧淫技的東西。一見官府征募,他就來了興奮,因為恰好,他就知道水車之法。


    等韓暨向李利把情況一說之後,李利頓時就哭笑不得。他之前還曾去信朝廷求助,本想著朝廷人才濟濟,這區區水車,怎麽會無人知曉。結果事實上還真是沒人知曉。


    現在從韓暨口中,李利終於知道了真相。


    會造水車的,隻有一個,就是漢靈帝時的宦官畢嵐。畢嵐是當時的掖庭令,專門負責執掌宮人簿帳及蠶桑女工等事。也就是說負責內廷中的營造諸事。


    漢靈帝愛玩愛新鮮,畢嵐也就想法設法的討天子高興。畢嵐造了很多東西,史載他鑄造了銅人四列於倉龍、玄武闕,又鑄四鍾,皆受二千斛,縣於玉堂及雲台殿前。又鑄天祿蝦蟆(蛤蟆嗎?),吐水於平門外橋東,轉水入宮。又作翻車渴烏,旋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這也是正史中第一次對水車進行記載。


    看到沒,最後一條,造翻車來吸水,於橋西旋轉,用途是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要說畢嵐幹了那麽多事,也就最後一件是給百姓幹了點實事。


    然而這種省時省力又便民的翻車,怎麽沒有流傳下來呢?根據韓暨的解釋和李利的猜想。一是從洛陽遷都長安之時,典籍散失,或不知所蹤,或被焚於火。連傳國玉璽都能丟失,就別說這種宮廷記載了。


    二是畢嵐是聲名狼藉的十常侍之一,人人喊打喊殺的過街老鼠。何進與十常侍火拚之後,十常侍死了個精光。這種有罪之人留下來的東西,誰會重視。除了金銀財寶,其他的隻怕都是一把火給燒了。


    最後就是朝廷壓根就不重視手工業者。他們覺得除了通過讀書、當兵從而出仕之外,其他一切都是沒有用處的。而且畢嵐學了這些亂七八糟的,專好迷惑君王。所以朝廷現在把天子都看得死死的,時常請些名儒來講課,內廷之中,又怎麽會有人懂這些?


    這一來二去的,這種抗旱大殺器,竟然就失傳了。李利弄清楚緣由之後,就真的是想罵娘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王者降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牛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牛道人並收藏三國之王者降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