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鹽池真的很重要。堯都平陽,舜都蒲阪,禹都安邑。都離河東鹽池很近,而後世這裏曾經出土百多萬年前人類大規模生活過的遺址。華夏先祖一直圍繞著鹽池生活,直到河東一地滿足不了日益壯大的部落。直到井鹽、海鹽開始大規模的產出。河東鹽池才不再獨領風騷。


    話說,漢朝開始也是鹽鐵專賣的。尤其是漢武帝時期,為了給他老人家籌措戰爭經費,桑弘羊簡直是愁白了頭發。那會鹽鐵專營,給當時的西漢朝廷和漢武大帝幫了天大的忙,不然朝廷早就破產了。


    東漢初年的時候,鹽鐵也是隻允許官府進行經營的。一是當時的東漢朝廷需要大筆收入來支付軍費。二是豪強們私鑄私采,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史上就曾有豪強私鑄,召來亡命,多致奸盜。當然,光武帝並沒有明確下詔說要鹽鐵官營。而全國範圍內的鹽鐵官,也是各郡太守奏請朝廷而後設置的。看見沒,太守的職權很大吧?


    直到漢章帝時,因為國用不足,這才把鹽鐵專營提上了議事日程。隻是東漢和西漢那真的是不能比。東漢的豪強門閥們,比起西漢來那是又多又強。


    這邊皇帝剛把這事一提,讓尚書們一起來討論下,馬上就有人跳出來反對了。大帽子就一頂頂的往漢章帝頭上扣了。“……王製天子不言有無,諸侯不言多少,食祿之家,不興百姓爭利,……鹽鐵歸官,則下人窮怨,……誠非明主所當宜行。”你這樣搞,與百姓爭利,絕對不是個好皇帝,以後一定會被後人罵。快別這樣幹!


    漢章帝口袋裏布挨布,到處都要用錢,卻又囊中羞澀。隻顧著解燃眉之急,哪裏還顧得上身後之名。就不理尚書們的反對意見,果斷的在全國全麵推行鹽鐵專營。把反對最厲害的,都扔進了大獄裏待著。這一手段祭出,很快就緩解了漢朝的財政危機,可以說是為漢朝奶了一大口。


    隻是好景不長,漢章帝駕崩之後,太子才10歲,於是剛從皇後升級的竇太後就臨朝稱製,竇太後豪強出身,她的母親是公主,她的父、祖都是高官顯爵,她的哥哥是橫掃匈奴,勒石燕然的大將軍竇憲。


    她一上台,在同為豪強的大臣們的鼓動下,很快就把鹽鐵專營給廢止了。鹽鐵專賣也有它的弊端。專營之後,官造鐵器許多老百姓都不愛去買,因為手工太差,質量不好,買迴去花錢不說,還耽誤農時。官采之鹽則裏麵泥沙混雜,搞不清這到底是土還是鹽。


    民怨是肯定有的。誇大其詞也是有的。於是一封詔書就毀滅了漢章帝的心血:“昔孝武皇帝致誅胡、越,故權收鹽鐵之利,以奉師旅之費。自中興以來,匈奴未賓,永平末年,複修征伐。先帝即位,務休力役,然猶深思遠慮,安不忘危,探觀舊典,複收鹽鐵,欲以防備不虞,寧安邊境。而吏多不良,動失其便,以違上意。先帝恨之,故遺戒郡國罷鹽鐵之禁,縱民煮鑄,入稅縣官如故事。其申敕刺史、二千石,奉順聖旨,勉弘德化,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廢就廢了,還要打著漢章帝的名義,說是他要死的時候後悔了,所以才留下遺命要廢止。幸好皇帝駕崩後,棺材板都釘得非常死,還棺材套棺材的內外好幾重。不然漢章帝還不氣得從棺材裏爬出來啊。


    豪強們連土地和人口都要隱藏起來,你敢查他都敢造反。朝廷放開鹽鐵經營之權,然後想著收稅,嗬嗬,能收上來幾個稅?這一切無非是豪強們團結起來,從皇帝口袋裏搶好處罷了。


    不過,因為竇氏太過跋扈,幾年之後,小皇帝把竇氏一網打盡,上台親政。又過幾年,小皇帝也就是漢和帝也撐不下去了,於是又開始推動恢複鹽鐵專營。


    隻是到了那時,皇帝(朝廷)麵對團結一心的豪強們,隻能選擇妥協。光武帝劉秀想度田,麵對豪強們的抵製都隻好放棄。漢和帝親政之後,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政治就是不斷的爭鬥和妥協。最後幾個迴合下來,皇帝和大臣們,達成了默契。鐵可以民營,鹽則是有限度的民營。大臣們也在其他地方對皇帝配合、讓步。於是皆大歡喜之下,東漢的國力,竟然在漢和帝手裏達到了極盛,史稱永元之隆。


    可惜漢和帝英年早逝,接下來的皇帝,就一代不如一代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天下鹽官,也隻剩下收稅、監賣的權利了。


    李利聽完賈詡的講述之後,心中不禁就是一歎,身邊有個能人真幸福。這不,關於鹽業經營權的前因後果,給自己講得明明白白。那自己以後做事,也可以有針對性的從容不迫了。


    既然朝廷沒有說官府不得插手鹽業經營,那麽自己自然可以搞鹽業開發啊。法理上沒有問題,李利就一點也不怕。幹起事來,心頭火熱,全身是勁。


    他又了解了下,河東大大小小的世家士族們,幾乎家中都有鹽場。尼瑪,在這麽一群人碗裏搶食,相當危險。怕死的李利未慮勝,先慮敗。事情可以搞,大不了搞不成,拍拍屁股迴長安嘛。


    但小命卻是一定要保住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惹急了他,直接去長安調了兵馬來,什麽世家什麽大族,都得跪。


    各大家族的鹽場,都有私兵在看守。這也是東漢王朝的一大痼疾。豪強們有莊園有塢堡有田地有人口。完全是獨立出來的國中之國嘛。


    考慮到未來很有可能發生的武裝衝突,李利就在想,現在單靠徐晃一個是不行的了。徐晃是河東人,萬一心裏念舊情,不說通風報信,言語上稍微露一點口風,那些比狐狸還狡猾的家夥們肯定就會提前做好準備。


    而且,軍隊中不能隻有徐晃這個本地派。張遼在河東是個無根浮萍,是時候拉攏並州佬了。


    想到這裏,李利就把衛覬、裴潛、賈逵、柳孚四個一起喊了來。對他們說道:“我有一事,騎都尉張遼就在河東,誰若能說服他效力於我,我必有厚賞。誰願往之!”


    四個人對視一眼,心想這正是在李利跟前刷印象分的時候,可不能落後於人了。於是便齊齊上前道:“稟太守,下吏願往!”


    李利哈哈一笑,擺手道:“去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王者降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牛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牛道人並收藏三國之王者降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