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名位已定,涼州軍中的大封賞隨即也開始了。


    李蒙、王方、楊定、楊奉等人,都因為有功而搖身一變,成為了雜號將軍。在漢朝來說,到了校尉、都尉,其實就已經算是中高級武官了。天下太平無事的時候,中郎將就已經基本上算是武將的巔峰了。


    漢朝的高級武職,從上到下排列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將軍。到了東漢,又有四征四鎮將軍,接下來才是各種雜號將軍。


    前、後、左、右四將軍和雜號將軍並不常設,隻是打仗的時候才有。戰爭結束這些將軍們也會隨之而罷。而衛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大將軍等這些常設的職位那得是非常牛逼(外戚)才能夠擔任的了。看看兩漢史,在東漢時擔任這種職位的人,外戚基本上占了大多數。而大將軍與三公一並開府,史書上合稱四府。


    李利年紀輕,資曆淺,但反攻長安是他出的主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說他是涼州軍的大救星毫不為過。又是李傕扶持的接班人。所以他也被封為揚武將軍,成為雜號將軍中的一員。至於張繡、徐晃以及李傕的其他幾個親戚,都順利晉升為中郎將。


    他們這些人晉升完了,下麵的人也跟著沾光。夠晉升條件的就晉升,不夠的就發賞錢。總之,皆大歡喜。


    朝廷對於涼州軍的動作,保持了默然。對於涼州諸將的所請,無所不準。但暗底裏的激流,卻還是讓李利都敏銳的感覺到了。


    這長安城,分明是個火藥桶。朝廷雖無武力,但這麽多才智高絕之士在裏麵,這些老狐狸們不想著辦法搞事情,怎麽可能。


    李利終究還是不能獨立自主,他一大堆建議,也得要他頂頭上司、叔父李傕聽得進去才行。


    名義上,李利是李傕培養的接班人。但李傕不比張濟膝下無子,李傕有兒有女,隻是他的兒子還年幼,沒有成長起來罷了。所以李利自然也比不上張繡。張繡那是真正的張濟接班人,而李利則是李傕為防萬一所留的後手罷了。李傕在軍中的兄弟子侄一大把,他自然也不會怕李利尾大不掉,以後會對他的兒子不利。


    李利想著長安城是非之地,不能久留。於是向叔父李傕自請出鎮地方。李傕倒是沒有阻攔,左馮翊、右扶風空缺出來了,自然得優先著自家人。


    李利想了想,左馮翊和右扶風就挨著長安,與京兆尹同為三輔,這位置太過於引人注意,朝廷大佬們就算不會出言反對,隻怕在心裏也會把自己給記到小本本上去。在這二地任職不劃算。於是他就搖搖頭,道:“叔父,侄兒資曆太淺,若為此二職之一,恐有人反對。莫如另選他處。”


    李傕聽了,頓時就是把眼睛一瞪,道:“我看哪個敢反對?”


    旋又平靜下來,說道:“說吧,你想去哪裏。”


    李利就把自己心中盤算許久的地盤給說了出來:“叔父,我想去河東。河東即可為三輔屏障,又可在機會來臨之時,北取並州。”


    河東前邊是河內,河內太張揚,也是起兵響應袁紹反董的一員,現在雖然相安無事,指不定什麽時候張揚就會再度起兵打過來。


    河東下邊,隔河相望就是弘農。弘農不但是楊彪的老家,華陰縣還駐紮了個段煨。這也是個油鹽不進的家夥,心思難明。


    讓侄兒李利去河東,以地理的優勢,彈壓威脅張揚和段煨,這也不失為一招妙棋。自從李利提出反攻長安之後,李傕等人就知道,李利的腦瓜子已經開竅,和以前不一樣了。是以,李傕看了李利一眼,說道:“知道了,朝會上,我自會請旨。你且迴去,等候消息吧。”


    朝會上,李傕提出來,以河東太守王邑為左馮翊,以李利為河東太守。楊彪等人一聽,心中大怒,你再胡來,也不能讓一黃口小兒成為一方守令吧?


    一郡之守,可是妥妥的高官,其實際地位,甚至比九卿還要重要。因為郡守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偌大的一個地盤,啥事都是他說了算。看看現在這天下,起兵反對董卓的,大半數都是一地太守。涼州軍已經是尾大不掉了,楊彪等人絕不願意看著涼州體係再度壯大。


    他們決定把以前對付董卓的法子重新拿出來,對付李傕、郭汜等人。說辭都已經有模板了:“諸位將軍久在軍伍,須不知治理一方有多艱難。而李利年未弱冠,從軍也短,資曆淺薄,似此之輩,宜當多加曆練,循序漸進,不可驟登高位,拔苗助長。如此方是正途。”


    以前他們也是這麽忽悠董卓的。一撥人說要廣用名士,好收天下人望;一撥人說你董老大行軍打仗天下第一,但這治理地方,隻怕還是不行。要是所用非人,搞得民怨四起,這天下人豈不都要罵你?


    兩邊這麽一搞,董卓就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占據了中央大權之後,他竟然在地方上不任用一個私人,麾下的將領還是全部都在部隊管軍。而地方上的守令,全部從名士或朝廷百官中選拔。


    後果就是這些人到了地方,立馬掉轉槍口,一起反對董卓。真真是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董卓氣了個半死,被關東這幫人懟得隻好遷都長安以避鋒芒。


    要是以前,李傕等人隻怕也就信了。後來經過李利的一分析,和他們自己的思考。突然就發現,董卓之敗,敗就敗在地方上沒人。地方諸侯和朝廷的反董勢力一起勾結,如日中天的董卓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所以李利出鎮河東,不但是李傕同意,郭汜等人全都同意。這地方上的官員對他們是個什麽態度,他們心裏也沒底。既然這樣,用別人還不如用自己人。


    再怎麽樣,李利不會帶著兵來打他們吧。


    就這樣還不夠,他們還決定,讓張濟出屯弘農,守住函穀關的同時,也看好段煨,別讓這家夥在那裏搞出什麽花樣來。


    李傕聽了朝廷反對的聲音,心中不快,他總不能說咱侄兒李利的本事,我還不清楚。反攻長安就是他率先提出來的,你們看看這想法多麽正確。


    於是李傕就道:“昔甘羅十二為上卿,終軍十八入朝,霍驃姚十八歲縱橫匈奴,李利少年從軍,屢立功勳,如何不得為郡守?我意已決,勿得多言!”


    李傕油鹽不進,百官公卿們也隻能幹瞪眼。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王者降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黃牛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黃牛道人並收藏三國之王者降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