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燁並沒有讓這個懸念維持太久的時間。


    一年後,王燁的兒子出生,這是燕國百姓期盼了許久的孩子。


    可以說,這個孩子的出生,至少在燕國百姓看來,可以意味著燕國的社稷自此穩定了下來。


    王燁為這個孩子起名為王正浩,而不是其他更有家國意義的名字。


    在燕國世子出生之後不久,王燁正式命令大軍出擊,征伐大梁!


    這一次王燁兵分兩路。一路由劉介率領,向西麵的山西、陝西、四川和寧夏進攻。另一路由聶化率領,向山東、河南和湖北進軍。


    這一次趙欽宏的部下拚死抵抗。雖然沒有民心的支持,但是在士紳官僚們不惜傾家蕩產的支持下。趙欽宏雖然丟失了大量的土地,但是最後還是保住了自己的東南半壁江山。隻是失去了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


    因為再次失去了大量的土地,所以趙欽宏必須再一次麵對遷都的問題。


    可是,就是在這個問題上,趙欽宏犯了難。


    首先,雖然這個時代的南方已經相當發達了。但是,因為這個時候那個著名的魔都還是一個小漁村。


    所以,過了長江之後,再往南幾乎就沒有什麽特別適合做都城的城市了。


    西安、洛陽、燕京自然不必說了。就是汴梁、和南京都已經落入了燕國的手中。


    趙欽宏隻能在南方的幾個大城之中做出選擇。


    趙欽宏當時的選擇其實隻有五個、分別是蘇杭和福建的泉州,廣東的廣州,以及江西的南昌。


    如果是現代人的話,八成會在蘇杭或者廣州之間做出選擇。


    可是經過了反複的權衡之後,趙欽宏最終選擇了南昌。原因很簡單,為了安全的考慮。


    蘇杭這兩座城市其實是最不能選擇的,因為這兩座城市不僅都靠近長江,而且距離大海也不算遠。


    燕國的海軍那麽強大,而且燕國也用實戰證明了。燕國的海軍是有在陸地上強攻大城的能力的。


    既然如此,蘇杭這麽危險的地方,趙欽宏自然是不能做選擇的了。


    泉州和廣州的情況類似,這裏同樣太靠近大海了,所以為了安全考慮,趙欽宏也隻能放棄這裏。


    想來想去,似乎也之有既不靠近大海,也不靠近長江的內陸城市南昌是最為安全的。


    於是,趙欽宏就將南昌改名為龍興府,將龍興府定位了大梁的新任首都。


    雖然趙欽宏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趙欽宏的臣子們心氣卻不是很高。


    因為大梁的接連戰敗,趙欽宏一次性損失了大概四千萬人口。


    湖廣地區、秦淮河畔、巴蜀的天府之國,大梁損失了大量的膏腴之地。這裏都是人口密集的地方。


    經過這一次的潰敗,大梁現在治下的人口隻有八千萬人左右。


    而經過這一次的大勝,在獲得了大量土地的同時。燕國也得到了自己最需要的人力資源。經此一戰,燕國的人口突然膨脹到了逼近八千萬人的地步,已經幾乎同大梁持平。


    至此,大梁麵對燕國唯一的優勢也就此不再。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現在的大梁已經幾乎沒有機會再戰勝燕國了。


    不過,經過了這一年的戰鬥,燕國也無力再次向南發動進攻了。原因很簡單,因為燕國吃撐了......


    一次性讓自家的人口膨脹了一倍,這種堪稱鯨吞的架勢,自然不是那麽好消化的。


    別的不說,為了維持自己國內民心的穩定。王燁必須想辦法讓自己的國民生活水平不至於下降。那王燁就需要海量的資金、物資,同時也需要大量的人才,來維持這個國家的穩定。


    因此,王燁不得不暫時停止自己擴張的腳步。讓燕國再次沉澱下來。


    就這樣,趙欽宏這才算是勉強挺過了王燁的這一波攻勢。


    隻是趙欽宏自己也知道,如果他再不想辦法的話。等王燁再次向他進攻的時候,就真的是他要大禍臨頭的時候了。


    好在,趙欽宏的手下還是有很多人才的。


    而且前兩次工業革命的準入門檻其實並不算高。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起點是珍妮紡紗機的問世,而發明珍妮紡紗機的人是個紡織工人。


    把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向最高峰的,無疑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機。而瓦特本人,在發明蒸汽機之前是一名徒工。


    可以看出來,真正推動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並不是那個時代的頂尖人才。按照現在的說法,推動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都是一些民間科學家,也就是所謂的“民科”。


    第二次工業革命基本上也可以算是民科的狂歡派對。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起點是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了發電機。


    而西門子本人因為家境貧困,在中學畢業之後就不得不參軍謀生。


    後來,西門子還因為跟人決鬥而被判處五年徒刑。在服刑期間他在監獄之中建立了一座小型電子實驗室。


    出獄之後,西門子在別人的資助之下創建了自己的公司。再後來,就是他旗下的一名工程師,完成了人類第一台自勵式直流發電機。西門子本人還在同年發明了第一台直流電動機。


    在那個大學和各種高等院校已經開始在西方蓬勃發展的時代。以西門子的受教育經曆來看,他恐怕很難被稱為專家、學者,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名偉大的發明家。


    至於說,另一位影響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人,愛迪生就更是如此了。


    愛迪生本人隻接受過三個月的教育,愛迪生本人的學問除了他母親的教育之外,就是他自己自學得來的了。


    可就是這樣一個人,不僅發明了留聲機、攝影機同時還改進了白熾燈,甚至還創辦了通用電氣。


    相比起西門子,愛迪生無疑是更加“民”的“民科”。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中,還有一項偉大的發明,那就是電話機。


    在電話機的發明上,終於出現了一個跟學者沾點邊的人了。這個人名叫亞曆山大·貝爾。他是一名蘇格蘭人,畢業於愛丁堡皇家高等學校和倫敦大學。


    貝爾獲得了人類曆史上第一台電話機的發明專利。可是,在以上的三個人物之中,他卻是爭議最大的一個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庶民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貧民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貧民帥並收藏庶民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