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蘭德的旗艦一馬當先的帶著幾艘擔任護衛任務的驅逐艦從那個缺口突圍而去。
很快,又有更多的驅逐艦順著包圍圈的缺口而去。不過,赫蘭德他們出去了,卻並不意味著他們已經安全了。
周哲命令一部分戰艦尾隨赫蘭德他們而去。如果有機會的話,那些尾隨他們而去的驅逐艦,也會在海上將他們消滅。
隨著赫蘭德帶著一部分驅逐艦突圍而去,周哲的包圍圈所麵對的壓力明顯得小了很多。
等到赫蘭德帶著二三十艘驅逐艦離開之後,包圍圈之中的驅逐艦明顯後繼乏力,再也沒有能力衝擊周哲他們的包圍圈了。
周哲笑著說:“好啊!赫蘭德還給我們剩下了六七十艘驅逐艦。正好,那我們就在這裏把他們都吃掉吧。”
然後,燕國海軍毫不客氣的開始對包圍圈之中的荷蘭海軍展開了炮擊。一場殲滅戰正式打響。
赫蘭德在航行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隻有十二艘燕國的戰艦尾隨自己。他長長的出了一口氣,他知道,自己暫時算是擺脫了危險。
巴恩維爾克男爵麵色複雜的說:“可憐那些沒有逃出來的勇士們了。他們這一次怕是要葬身大海了。”
赫蘭德麵色凝重的說:“雖然這麽說非常不合適。但是,我擔心的並不是他們全都葬身大海。”
巴恩維爾克男爵自然明白赫蘭德的意思,不過他也沒有說破。因為赫蘭德真正擔心的東西,確實是不能說出口的。
對赫蘭德來說,他真正需要擔心的,是有荷蘭海軍向燕國海軍投降。其實,這基本上可以算是一種必然。
現在,荷蘭海軍的士氣還在,他們還能奮戰一段時間,等到他們發現勝利已經徹底沒有希望之後,他們中是一定會有人選擇投降的。這在西方世界是非常普遍的。
嚴格來說,現在的西方世界之中,國家和民族的概念還沒有在民眾的腦海之中形成概念。
在這個時代,民眾和士兵幫助另一個國家跟自己的祖國拚命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真正在意國家和民族的,往往是這個國家的上層人士和統治階級。因為他們的權益是跟這個國家的興亡息息相關的。
但是,在這個時代,國家發展的紅利民眾基本上都沒有享受到。他們很少有人願意為了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而犧牲。
荷蘭和法國還算好一些。法國因為經曆了百年戰爭,尤其是那位聖女貞德的犧牲,喚醒了法國的民族情感。
而荷蘭,因為長期受到法國和西班牙的壓迫。所以在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中,他們也喚醒了一部分民眾的家國意識。
可是,這些還遠遠不夠。就算是在後世,也很少有西方人願意像東方人這樣,在戰事已經完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還願意為了自己的民族而犧牲的。
所以,赫蘭德和巴恩維爾克男爵都非常清楚。要不了多久,就會有人向燕國海軍投降了。
可這正是赫蘭德不能接受的。經過這一戰,赫蘭德和巴恩維爾克男爵都非常清楚的意識到了,荷蘭海軍相比起燕國海軍隻有兩個優勢。
其一,是規模。荷蘭畢竟是傳統的海上強國,他們在總的艦艇噸位上要遠遠勝過燕國海軍。
就是荷蘭的遠東艦隊,在總體的噸位上,也要遠遠強過現在的燕國海軍的總噸位。
可是,這個優勢隨著遠東艦隊的戰敗已經快要消失不見了。
荷蘭王國,已經幾乎不可能再向遠東派出一支同現在的遠東艦隊總噸位相當的艦隊了。
因為這次遠東艦隊的戰敗已經證明了。除非有更加強大的力量出現,否則荷蘭王國已經很難在遠東威脅到燕國了。
既然如此,至少在現階段,荷蘭王國往遠東派遣艦隊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除非,等到荷蘭王國能夠建造出同燕國的戰艦性能相近的戰艦。而且荷蘭王國的工業實力必須也得同燕國相當,強到足以和燕國來一場造艦競賽,這樣荷蘭王國才會考慮往遠東派遣新的艦隊。
不然,荷蘭王國逐步放棄遠東已經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
荷蘭王國海軍麵對燕國海軍剩下的另一個優勢,就是他們有更出色的水手和艦長。
經過這一次的海戰,赫蘭德和巴恩維爾克男爵都發現了。燕國海軍雖然強大,但是他們畢竟還是太年輕了,他們的水手和艦長都缺乏足夠的經驗。
雖然,燕國海軍必然已經接受了嚴酷的訓練。但是有些東西在訓練之中是很難得到的,隻有經過無數次的海戰才能積累出來。
這些都是荷蘭王國海軍的優勢。可是,如果荷蘭海軍有大規模的士兵和軍官被燕國海軍俘虜,那就是另外一迴事兒了。
燕國和王燁都不傻,他們不可能放著這麽有價值的俘虜不用。他們一定會威逼利誘那些荷蘭俘虜把自己的一身所學都交出來。
巴恩維爾克男爵和赫蘭德都非常清楚,自己麾下的那些士兵都不用燕國人怎麽威逼利誘。隻要他們開出合適的價碼,甚至是不那麽糟糕的價碼。
為了生命也為了生活,那些士兵和軍官就一定會背叛荷蘭王國。到時候,荷蘭王國僅剩的一個優勢可能就都不存在了。
這才是赫蘭德最擔心的問題。不過這個問題赫蘭德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說出口的。
在西方世界,一個指揮官如果期盼著自己麾下的士兵全部戰死,可是一件不那麽光彩的事情。也足以表明這個指揮官的無能。
可是,就連巴恩維爾克男爵也有類似的擔憂。他自然能理解赫蘭德。
不過,現在他們也都顧不上這些了,他們現在隻能先確保自己的安全了。
隨著燕國驅逐艦的逼近,燕國驅逐艦再次對赫蘭德和巴恩維爾克男爵麾下的二十幾艘驅逐艦展開了炮擊。
燕國海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赫蘭德和巴恩維爾克男爵證明了,他們依然沒有脫離危險。
赫蘭德隻能一邊下令自己的艦隊對對手展開反擊,一方麵率領著自己的艦隊飛速的向著巴達維亞的方向疾馳而去。
他們現在隻希望自己能在全軍覆沒之前,趕迴巴達維亞了。
很快,又有更多的驅逐艦順著包圍圈的缺口而去。不過,赫蘭德他們出去了,卻並不意味著他們已經安全了。
周哲命令一部分戰艦尾隨赫蘭德他們而去。如果有機會的話,那些尾隨他們而去的驅逐艦,也會在海上將他們消滅。
隨著赫蘭德帶著一部分驅逐艦突圍而去,周哲的包圍圈所麵對的壓力明顯得小了很多。
等到赫蘭德帶著二三十艘驅逐艦離開之後,包圍圈之中的驅逐艦明顯後繼乏力,再也沒有能力衝擊周哲他們的包圍圈了。
周哲笑著說:“好啊!赫蘭德還給我們剩下了六七十艘驅逐艦。正好,那我們就在這裏把他們都吃掉吧。”
然後,燕國海軍毫不客氣的開始對包圍圈之中的荷蘭海軍展開了炮擊。一場殲滅戰正式打響。
赫蘭德在航行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隻有十二艘燕國的戰艦尾隨自己。他長長的出了一口氣,他知道,自己暫時算是擺脫了危險。
巴恩維爾克男爵麵色複雜的說:“可憐那些沒有逃出來的勇士們了。他們這一次怕是要葬身大海了。”
赫蘭德麵色凝重的說:“雖然這麽說非常不合適。但是,我擔心的並不是他們全都葬身大海。”
巴恩維爾克男爵自然明白赫蘭德的意思,不過他也沒有說破。因為赫蘭德真正擔心的東西,確實是不能說出口的。
對赫蘭德來說,他真正需要擔心的,是有荷蘭海軍向燕國海軍投降。其實,這基本上可以算是一種必然。
現在,荷蘭海軍的士氣還在,他們還能奮戰一段時間,等到他們發現勝利已經徹底沒有希望之後,他們中是一定會有人選擇投降的。這在西方世界是非常普遍的。
嚴格來說,現在的西方世界之中,國家和民族的概念還沒有在民眾的腦海之中形成概念。
在這個時代,民眾和士兵幫助另一個國家跟自己的祖國拚命是非常常見的現象。
真正在意國家和民族的,往往是這個國家的上層人士和統治階級。因為他們的權益是跟這個國家的興亡息息相關的。
但是,在這個時代,國家發展的紅利民眾基本上都沒有享受到。他們很少有人願意為了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而犧牲。
荷蘭和法國還算好一些。法國因為經曆了百年戰爭,尤其是那位聖女貞德的犧牲,喚醒了法國的民族情感。
而荷蘭,因為長期受到法國和西班牙的壓迫。所以在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中,他們也喚醒了一部分民眾的家國意識。
可是,這些還遠遠不夠。就算是在後世,也很少有西方人願意像東方人這樣,在戰事已經完全沒有希望的情況下,還願意為了自己的民族而犧牲的。
所以,赫蘭德和巴恩維爾克男爵都非常清楚。要不了多久,就會有人向燕國海軍投降了。
可這正是赫蘭德不能接受的。經過這一戰,赫蘭德和巴恩維爾克男爵都非常清楚的意識到了,荷蘭海軍相比起燕國海軍隻有兩個優勢。
其一,是規模。荷蘭畢竟是傳統的海上強國,他們在總的艦艇噸位上要遠遠勝過燕國海軍。
就是荷蘭的遠東艦隊,在總體的噸位上,也要遠遠強過現在的燕國海軍的總噸位。
可是,這個優勢隨著遠東艦隊的戰敗已經快要消失不見了。
荷蘭王國,已經幾乎不可能再向遠東派出一支同現在的遠東艦隊總噸位相當的艦隊了。
因為這次遠東艦隊的戰敗已經證明了。除非有更加強大的力量出現,否則荷蘭王國已經很難在遠東威脅到燕國了。
既然如此,至少在現階段,荷蘭王國往遠東派遣艦隊的意義已經不大了。
除非,等到荷蘭王國能夠建造出同燕國的戰艦性能相近的戰艦。而且荷蘭王國的工業實力必須也得同燕國相當,強到足以和燕國來一場造艦競賽,這樣荷蘭王國才會考慮往遠東派遣新的艦隊。
不然,荷蘭王國逐步放棄遠東已經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
荷蘭王國海軍麵對燕國海軍剩下的另一個優勢,就是他們有更出色的水手和艦長。
經過這一次的海戰,赫蘭德和巴恩維爾克男爵都發現了。燕國海軍雖然強大,但是他們畢竟還是太年輕了,他們的水手和艦長都缺乏足夠的經驗。
雖然,燕國海軍必然已經接受了嚴酷的訓練。但是有些東西在訓練之中是很難得到的,隻有經過無數次的海戰才能積累出來。
這些都是荷蘭王國海軍的優勢。可是,如果荷蘭海軍有大規模的士兵和軍官被燕國海軍俘虜,那就是另外一迴事兒了。
燕國和王燁都不傻,他們不可能放著這麽有價值的俘虜不用。他們一定會威逼利誘那些荷蘭俘虜把自己的一身所學都交出來。
巴恩維爾克男爵和赫蘭德都非常清楚,自己麾下的那些士兵都不用燕國人怎麽威逼利誘。隻要他們開出合適的價碼,甚至是不那麽糟糕的價碼。
為了生命也為了生活,那些士兵和軍官就一定會背叛荷蘭王國。到時候,荷蘭王國僅剩的一個優勢可能就都不存在了。
這才是赫蘭德最擔心的問題。不過這個問題赫蘭德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說出口的。
在西方世界,一個指揮官如果期盼著自己麾下的士兵全部戰死,可是一件不那麽光彩的事情。也足以表明這個指揮官的無能。
可是,就連巴恩維爾克男爵也有類似的擔憂。他自然能理解赫蘭德。
不過,現在他們也都顧不上這些了,他們現在隻能先確保自己的安全了。
隨著燕國驅逐艦的逼近,燕國驅逐艦再次對赫蘭德和巴恩維爾克男爵麾下的二十幾艘驅逐艦展開了炮擊。
燕國海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赫蘭德和巴恩維爾克男爵證明了,他們依然沒有脫離危險。
赫蘭德隻能一邊下令自己的艦隊對對手展開反擊,一方麵率領著自己的艦隊飛速的向著巴達維亞的方向疾馳而去。
他們現在隻希望自己能在全軍覆沒之前,趕迴巴達維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