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時期的戰場上,不緊不慢的步兵攻擊方式,隻有久經沙場的老兵才能用得出來。現在,這種攻擊方式被國防軍展示了出來。
在這個時代,因為燕國的崛起和國防軍的強大。很多剛剛學會使用火器的勢力,都會模仿一些國防軍的技戰術動作。
但是,恰恰是這種看似最簡單的散兵線攻擊的方式。其他的實力學得是最不像的。因為這種攻擊方式有違他們的常識。
在他們的意識之中,麵對類似弓弩火槍一類的遠程殺傷性武器。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最快的速度衝過去和對手肉搏。
這在冷兵器時代基本上算是真理了。這是因為冷兵器時代的遠程武器雖然很強大,但是它們都有火力間隔,即便是射速最快的弓箭也是一樣。所以,士兵們可以利用這個間隔快速地接近敵人。
但是,在熱武器時代這樣做是不行的。別的不說,如果真的有人敢在國防軍麵前這麽幹,國防軍的輕機槍絕對能教他們做人。
燕國雖然崛起了,但是燕國崛起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
各大勢力手中的精銳部隊,基本上都是剛剛放下冷兵器的老兵。那些老兵習慣得還是冷兵器時代的戰鬥方式。
雖然他們換上了先進的火器,但是很多已經刻在骨髓裏的習慣,和已經深刻入自己腦海中的刻板印象,他們是無法打破的。所以,這麽標準得散兵線攻擊,現在依然是國防軍的專利。
也正是因為步兵們不緊不慢的攻擊,才讓劉成貴的騎兵雖說饒了一個大圈子。但是依然比沈權率領的另外兩個連的戰士,更早得接近了北狄人的防線。
在北狄人的陣地上,立刻就響起了一陣陣劇烈的槍聲。
在劉成貴他們的馬腳邊上,很快就揚起了一陣塵土。還好,這一輪的攻擊並沒有給劉成貴他們造成什麽傷亡。
現在劉成貴距離對手的距離有六七百米,這樣的距離,在北狄人的武器庫之中,隻有技術已經完全成熟的米涅步槍才能夠得到。
沈權在攻擊的路上,還不忘關注一下劉成貴那邊的情況。沈權觀察了一下戰場說:“果然,北狄人手中確實有數量不少的米涅步槍。”
北狄人的攻擊明顯是分波次的攻擊,能很明顯的聽得出來。北狄人是把自己的火槍手分成了幾個批次,一個批次的槍手攻擊完之後,在他們裝填子彈的間隙,另一批次的人再上前攻擊。
沈權說:“這迴北狄人終於不再完全模仿我們國防軍了。”
模仿比自己強的人,對落後一方確實是不錯的選擇。但是有些東西,在條件不成熟的時候,盲目模仿敵人對自己其實是更大的傷害。
在這一次北狄人的戰術之中,至少有兩個地方是北狄人沒有模仿國防軍的。
其一,北狄人沒有像國防軍一樣使用塹壕戰,而是使用了傳統的土牆做防禦工事。
其二,北狄人沒有像從前一樣跟隨國防軍的腳步,使用自由射擊的方式使用火槍。而是使用了更傳統的三段擊的方式。
國防軍在使用米涅步槍的時候,敢於使用自由射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遼東軍沒有足以威脅自己的對手。
如果對手的火力和自己相當甚至比自己強大的話,使用自由射擊的方式很可能無法完全發揮米涅步槍的威力。
除非現在的北狄人和當初的遼東軍一樣,有足夠多的優質射手,能把每一發子彈都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
但是,北狄人的工業能力和當初的遼東軍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他們能生產出足夠的步槍已經不錯了,他們沒法生產出足夠的子彈供自己的士兵訓練,自然無法培養出足夠多的優質射手。
北狄人現在這樣的作戰方式,跟南北戰爭時期的燈塔國軍隊很像。雖然那時候的燈塔國基本上是用最有技術含量的裝備,打了一場最沒有技術含量的戰爭。但是至少在對米涅步槍的使用上,他們還是有那麽點值得參考的地方的。
如果現在的北狄人完全照搬國防軍的技戰術動作,絕對會大大得影響自己的作戰能力。
現在他們這樣的作戰方式,能最大限度得保證自己的火力延續性。隻要他們的兵力相比起國防軍有足夠的優勢,他們就足以同國防軍對拚了。
沈權心中有些沉重,他說:“殿下判斷得果然沒錯。如果對手有足夠數量的米涅步槍,確實有足以威脅我們的能力。我們國防軍以後再也無法像從前那麽輕鬆了。”
或許是見到自己的米涅步槍,很難對極速奔馳的國防軍騎兵造成威脅,北狄人動用了新的裝備。
一陣轟鳴聲響起,一顆顆炮彈落在了劉成貴他們的腳邊。這次他們終於給劉成貴的騎兵造成了傷亡。雖然隻有五六個戰士被轟下了戰馬,但是北狄人確實率先取得了戰果。
沈權說:“果然,他們也有虎蹲炮。北狄人的火力確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這還沒有結束,北狄人或許是嚐到了甜頭,他們的炮火在下一輪攻擊的時候,變得更加的猛烈了。
可是劉成貴也不傻,見到對手有虎蹲炮,劉成貴立刻就開始做出機動規避的動作。
騎兵是很難獨立對堅固的防禦工事造成威脅的。在沈權的步兵到位之前,劉成貴主要的任務就是試探對手的火力,和對敵人造成牽製。
隻要他們還在,敵人就無法對他們放鬆警惕。畢竟劉成貴的騎兵,想要越過低矮的土牆還是不算太費力的。
虎蹲炮的射程相當有限,北狄人給了劉成貴機動的時間,他就能逃出虎蹲炮的射程。
北狄人醞釀出來的這一波猛烈的炮火,沒能再次給國防軍造成殺傷。
第一營的犧牲也不算白費。因為劉成貴他們的威脅,北狄人的虎蹲炮陣地暴露了出來。
國防軍的迫擊炮手等得就是這個機會!沈權這一次帶來了二十門迫擊炮。對近衛第一師來說,一個營才二十門迫擊炮簡直不能想象。不過因為沈權這次是追擊戰,為了保持自己部隊的機動性,在出發之前,他故意減少了迫擊炮的攜帶量。
在這個時代,因為燕國的崛起和國防軍的強大。很多剛剛學會使用火器的勢力,都會模仿一些國防軍的技戰術動作。
但是,恰恰是這種看似最簡單的散兵線攻擊的方式。其他的實力學得是最不像的。因為這種攻擊方式有違他們的常識。
在他們的意識之中,麵對類似弓弩火槍一類的遠程殺傷性武器。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最快的速度衝過去和對手肉搏。
這在冷兵器時代基本上算是真理了。這是因為冷兵器時代的遠程武器雖然很強大,但是它們都有火力間隔,即便是射速最快的弓箭也是一樣。所以,士兵們可以利用這個間隔快速地接近敵人。
但是,在熱武器時代這樣做是不行的。別的不說,如果真的有人敢在國防軍麵前這麽幹,國防軍的輕機槍絕對能教他們做人。
燕國雖然崛起了,但是燕國崛起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
各大勢力手中的精銳部隊,基本上都是剛剛放下冷兵器的老兵。那些老兵習慣得還是冷兵器時代的戰鬥方式。
雖然他們換上了先進的火器,但是很多已經刻在骨髓裏的習慣,和已經深刻入自己腦海中的刻板印象,他們是無法打破的。所以,這麽標準得散兵線攻擊,現在依然是國防軍的專利。
也正是因為步兵們不緊不慢的攻擊,才讓劉成貴的騎兵雖說饒了一個大圈子。但是依然比沈權率領的另外兩個連的戰士,更早得接近了北狄人的防線。
在北狄人的陣地上,立刻就響起了一陣陣劇烈的槍聲。
在劉成貴他們的馬腳邊上,很快就揚起了一陣塵土。還好,這一輪的攻擊並沒有給劉成貴他們造成什麽傷亡。
現在劉成貴距離對手的距離有六七百米,這樣的距離,在北狄人的武器庫之中,隻有技術已經完全成熟的米涅步槍才能夠得到。
沈權在攻擊的路上,還不忘關注一下劉成貴那邊的情況。沈權觀察了一下戰場說:“果然,北狄人手中確實有數量不少的米涅步槍。”
北狄人的攻擊明顯是分波次的攻擊,能很明顯的聽得出來。北狄人是把自己的火槍手分成了幾個批次,一個批次的槍手攻擊完之後,在他們裝填子彈的間隙,另一批次的人再上前攻擊。
沈權說:“這迴北狄人終於不再完全模仿我們國防軍了。”
模仿比自己強的人,對落後一方確實是不錯的選擇。但是有些東西,在條件不成熟的時候,盲目模仿敵人對自己其實是更大的傷害。
在這一次北狄人的戰術之中,至少有兩個地方是北狄人沒有模仿國防軍的。
其一,北狄人沒有像國防軍一樣使用塹壕戰,而是使用了傳統的土牆做防禦工事。
其二,北狄人沒有像從前一樣跟隨國防軍的腳步,使用自由射擊的方式使用火槍。而是使用了更傳統的三段擊的方式。
國防軍在使用米涅步槍的時候,敢於使用自由射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遼東軍沒有足以威脅自己的對手。
如果對手的火力和自己相當甚至比自己強大的話,使用自由射擊的方式很可能無法完全發揮米涅步槍的威力。
除非現在的北狄人和當初的遼東軍一樣,有足夠多的優質射手,能把每一發子彈都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
但是,北狄人的工業能力和當初的遼東軍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上。他們能生產出足夠的步槍已經不錯了,他們沒法生產出足夠的子彈供自己的士兵訓練,自然無法培養出足夠多的優質射手。
北狄人現在這樣的作戰方式,跟南北戰爭時期的燈塔國軍隊很像。雖然那時候的燈塔國基本上是用最有技術含量的裝備,打了一場最沒有技術含量的戰爭。但是至少在對米涅步槍的使用上,他們還是有那麽點值得參考的地方的。
如果現在的北狄人完全照搬國防軍的技戰術動作,絕對會大大得影響自己的作戰能力。
現在他們這樣的作戰方式,能最大限度得保證自己的火力延續性。隻要他們的兵力相比起國防軍有足夠的優勢,他們就足以同國防軍對拚了。
沈權心中有些沉重,他說:“殿下判斷得果然沒錯。如果對手有足夠數量的米涅步槍,確實有足以威脅我們的能力。我們國防軍以後再也無法像從前那麽輕鬆了。”
或許是見到自己的米涅步槍,很難對極速奔馳的國防軍騎兵造成威脅,北狄人動用了新的裝備。
一陣轟鳴聲響起,一顆顆炮彈落在了劉成貴他們的腳邊。這次他們終於給劉成貴的騎兵造成了傷亡。雖然隻有五六個戰士被轟下了戰馬,但是北狄人確實率先取得了戰果。
沈權說:“果然,他們也有虎蹲炮。北狄人的火力確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這還沒有結束,北狄人或許是嚐到了甜頭,他們的炮火在下一輪攻擊的時候,變得更加的猛烈了。
可是劉成貴也不傻,見到對手有虎蹲炮,劉成貴立刻就開始做出機動規避的動作。
騎兵是很難獨立對堅固的防禦工事造成威脅的。在沈權的步兵到位之前,劉成貴主要的任務就是試探對手的火力,和對敵人造成牽製。
隻要他們還在,敵人就無法對他們放鬆警惕。畢竟劉成貴的騎兵,想要越過低矮的土牆還是不算太費力的。
虎蹲炮的射程相當有限,北狄人給了劉成貴機動的時間,他就能逃出虎蹲炮的射程。
北狄人醞釀出來的這一波猛烈的炮火,沒能再次給國防軍造成殺傷。
第一營的犧牲也不算白費。因為劉成貴他們的威脅,北狄人的虎蹲炮陣地暴露了出來。
國防軍的迫擊炮手等得就是這個機會!沈權這一次帶來了二十門迫擊炮。對近衛第一師來說,一個營才二十門迫擊炮簡直不能想象。不過因為沈權這次是追擊戰,為了保持自己部隊的機動性,在出發之前,他故意減少了迫擊炮的攜帶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