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鵬海連忙下令自己的部隊準備迎戰。
遼東軍執行命令的效率非常高。
因為之前的幾場大戰。
遼東軍已經見識到了萬山城的強大。
他們知道這是一個值得他們全力以赴的對手。
所以這幾天,遼東軍一直都是全力以赴備戰。
現在聽說萬山城的人要來了。
遼東軍進入狀態的速度非常快。
但是他們再快也沒有萬山城快。
遼東軍人馬數量過多。想要統一指揮,需要的時間更長。
好在曾鵬海不愧是軍中宿將。
這樣的問題,他還是有辦法解決的。
他將遼東軍分成了幾個批次。
第一批次的人人數較少,但是都是機動性較強的部隊!
他們能在第一時間完成集結,隨時投入戰鬥狀態。
這些人是遼東軍用來對抗萬山城的第一波力量。
之後的幾個批次準備時間不一,但是曾鵬海都盡可能為他們準備了充足的時間。
確保他們能用最佳的狀態投入戰鬥。然後再集中全部力量給予萬山城最強有力的一擊。
這樣的辦法,確實能在最大程度上解決調度的問題。
但是缺點同樣明顯。
首先,如果戰局進展不利,那麽,那些剛剛準備好的部隊,就不得不立刻投入戰鬥。
這樣就成了分批次投入作戰,很容易變成分批送死。
這樣不集中力量在一起發動。
會大大減小敵人在同一時間麵對的壓力。
敵人就可以像吃長麵包一樣,一小口一小口,從頭到尾把它吃光。
其次,如果第一波投入戰鬥的部隊。
他們不能有效地阻擋敵人。
那麽後麵還沒有進入狀態的部隊,他們很容易就沒有投入戰鬥的機會了。
所以說,曾鵬海其實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第一批精兵的身上。
當然了,都指揮使大人也不是讓自己的士兵硬頂萬山城的炮火。
在這幾天的時間中,他修建了一座土牆。
雖然這樣的土牆不能長時間抵擋炮火的侵襲。
但是他們至少能為曾鵬海贏得一些準備的時間。
也能盡可能減小一線部隊的傷亡。
而且在土牆上,曾鵬海還準備了不少盾牌。
這些盾牌就是他們用來對抗萬山城火槍的裝備。
不得不說,曾鵬海的準備確實很充分!
他的思路是正確的!
盾牌確實很難抵擋火槍的攻擊。
但那是在較近的距離上。
曾鵬海這一次雖然打的是防禦戰。
但跟他之前打過的所有的防禦戰都不一樣。
這一次占據人數優勢的一方是他。
而且還是絕對的優勢,壓倒性的!
自古以來,兩軍交戰,處在進攻態勢的一方,就更容易付出巨大的傷亡。
而萬山城最不能損失的就是人力。
所以曾鵬海斷定,萬山城絕對不會輕易發動強攻!
至少在土牆沒有被攻破之前。
萬山城的人是不會輕易投入攻擊的!
在戰鬥的一開始。
萬山城最為犀利的火槍,其實很難發揮作用。
它們最大的作用,也無非就是在遠距離sao擾。
那時,他準備的盾牌就能發揮作用了。
如果土牆被攻破,在近身纏鬥到來之時。
遼東軍也可以丟掉自己手中的盾牌。
這幾天,王燁自然也看到了曾鵬海的準備。
但他對此其實並不在意。
他已經看出來了。
曾鵬海的土牆和盾牌都是拖延時間用的。
對方所希望的,也無外乎就是為自己爭取足夠的時間。
然後再對自己發動最強有力的一擊。
可是,王燁的戰術恰恰克製了曾鵬海。
或者說他的新裝備,正好克製曾鵬海的戰術。
在遼東軍緊張的目光之中。
萬山城的人拿出了一根根疑似黑管子的東西。
遼東軍的將士們非常緊張。
曾鵬海更是如此。
之前的經驗告訴他,這一次,他很可能又要倒大黴。
萬山城的將士們則是一臉的興奮。
他們都曾經見識過這種武器驚人的破壞力。
這種武器的名字叫黑爾火箭!
火箭是我們的祖先發明的一種戰爭利器。
它大約在元代或者明代傳入印度。
隨後,印度人又對它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
他們將一部分火藥筒改為鐵質。
還發展出了各種各樣不同的型號。
並且還為它們加上了六米多長的平衡杆!
這讓火箭的射程達到了2.5公裏甚至更遠!
從17世紀開始,英國人和法國人開始侵略印度。
在1792年到1799年之間,印度邁索爾的鐵普蘇丹,曾經專門組建過火箭部隊抵抗英軍。
並且給予了英軍極大的傷亡。
英國人征服邁索爾之後,他們得到了邁索爾的火箭製造技術。
那個時候的英國正處在拿破侖戰爭時期。
他們的快速機動部隊急需一種強大的支援火力。
印度人的火箭進入了英國人的眼中。
英國皇家實驗室的炮兵上校,康格裏夫認為,印度的火箭是一種對抗法軍的優秀武器。
他對印度火箭進行了進一步改進。
1805年,康格裏夫製造出了一種實用的火箭。
重14.5千克,箭長1.06米,直徑0.1米,並且裝了一根4.6米長的平衡杆,射程可達1800米。後經不斷改進,射程可達3657.6-4572米。
這種火箭有各種型號,裝藥量從1磅到300磅不等,開始時主要以尾焰燃燒殺傷敵人,後來又配備了爆破彈頭。
康格裏夫火箭一經裝備就廣泛在拿破侖戰爭中使用。首先在布倫攻擊了法國艦隊,戰果不錯。
之後,由康格裏夫親自指揮,英國皇家海軍向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發射了約枚火箭,幾乎將城市夷為平地。
1812年來比錫戰役時,瑞典軍中的英國火箭炮部隊用一次猛烈的射擊就把一隊法軍“象螞蟻堆一樣打得星散”。
康格裏夫火箭還被應用於美英戰爭中。1814年,英軍用火箭攻擊了巴爾的摩附近的麥克亨利要塞,這一場麵激發了美國詩人f.s.基的靈感,在自己的詩篇《星條旗》(後來成為美國國歌)中寫下了“火箭的紅光閃耀”。
康格裏夫火箭還被用於1840年的鴉片戰爭。
在此次戰爭中,英軍幾乎每次重要戰鬥都使用火箭,火箭被用於攻擊炮台、城市和焚毀清軍火攻船。
甚至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火箭也曾造成過無數殺孽。
1860年,通州張家灣一戰,蒙古親王僧格林沁親率的蒙古騎兵,也曾經在英法聯軍的火箭下損失慘重。
遼東軍執行命令的效率非常高。
因為之前的幾場大戰。
遼東軍已經見識到了萬山城的強大。
他們知道這是一個值得他們全力以赴的對手。
所以這幾天,遼東軍一直都是全力以赴備戰。
現在聽說萬山城的人要來了。
遼東軍進入狀態的速度非常快。
但是他們再快也沒有萬山城快。
遼東軍人馬數量過多。想要統一指揮,需要的時間更長。
好在曾鵬海不愧是軍中宿將。
這樣的問題,他還是有辦法解決的。
他將遼東軍分成了幾個批次。
第一批次的人人數較少,但是都是機動性較強的部隊!
他們能在第一時間完成集結,隨時投入戰鬥狀態。
這些人是遼東軍用來對抗萬山城的第一波力量。
之後的幾個批次準備時間不一,但是曾鵬海都盡可能為他們準備了充足的時間。
確保他們能用最佳的狀態投入戰鬥。然後再集中全部力量給予萬山城最強有力的一擊。
這樣的辦法,確實能在最大程度上解決調度的問題。
但是缺點同樣明顯。
首先,如果戰局進展不利,那麽,那些剛剛準備好的部隊,就不得不立刻投入戰鬥。
這樣就成了分批次投入作戰,很容易變成分批送死。
這樣不集中力量在一起發動。
會大大減小敵人在同一時間麵對的壓力。
敵人就可以像吃長麵包一樣,一小口一小口,從頭到尾把它吃光。
其次,如果第一波投入戰鬥的部隊。
他們不能有效地阻擋敵人。
那麽後麵還沒有進入狀態的部隊,他們很容易就沒有投入戰鬥的機會了。
所以說,曾鵬海其實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第一批精兵的身上。
當然了,都指揮使大人也不是讓自己的士兵硬頂萬山城的炮火。
在這幾天的時間中,他修建了一座土牆。
雖然這樣的土牆不能長時間抵擋炮火的侵襲。
但是他們至少能為曾鵬海贏得一些準備的時間。
也能盡可能減小一線部隊的傷亡。
而且在土牆上,曾鵬海還準備了不少盾牌。
這些盾牌就是他們用來對抗萬山城火槍的裝備。
不得不說,曾鵬海的準備確實很充分!
他的思路是正確的!
盾牌確實很難抵擋火槍的攻擊。
但那是在較近的距離上。
曾鵬海這一次雖然打的是防禦戰。
但跟他之前打過的所有的防禦戰都不一樣。
這一次占據人數優勢的一方是他。
而且還是絕對的優勢,壓倒性的!
自古以來,兩軍交戰,處在進攻態勢的一方,就更容易付出巨大的傷亡。
而萬山城最不能損失的就是人力。
所以曾鵬海斷定,萬山城絕對不會輕易發動強攻!
至少在土牆沒有被攻破之前。
萬山城的人是不會輕易投入攻擊的!
在戰鬥的一開始。
萬山城最為犀利的火槍,其實很難發揮作用。
它們最大的作用,也無非就是在遠距離sao擾。
那時,他準備的盾牌就能發揮作用了。
如果土牆被攻破,在近身纏鬥到來之時。
遼東軍也可以丟掉自己手中的盾牌。
這幾天,王燁自然也看到了曾鵬海的準備。
但他對此其實並不在意。
他已經看出來了。
曾鵬海的土牆和盾牌都是拖延時間用的。
對方所希望的,也無外乎就是為自己爭取足夠的時間。
然後再對自己發動最強有力的一擊。
可是,王燁的戰術恰恰克製了曾鵬海。
或者說他的新裝備,正好克製曾鵬海的戰術。
在遼東軍緊張的目光之中。
萬山城的人拿出了一根根疑似黑管子的東西。
遼東軍的將士們非常緊張。
曾鵬海更是如此。
之前的經驗告訴他,這一次,他很可能又要倒大黴。
萬山城的將士們則是一臉的興奮。
他們都曾經見識過這種武器驚人的破壞力。
這種武器的名字叫黑爾火箭!
火箭是我們的祖先發明的一種戰爭利器。
它大約在元代或者明代傳入印度。
隨後,印度人又對它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
他們將一部分火藥筒改為鐵質。
還發展出了各種各樣不同的型號。
並且還為它們加上了六米多長的平衡杆!
這讓火箭的射程達到了2.5公裏甚至更遠!
從17世紀開始,英國人和法國人開始侵略印度。
在1792年到1799年之間,印度邁索爾的鐵普蘇丹,曾經專門組建過火箭部隊抵抗英軍。
並且給予了英軍極大的傷亡。
英國人征服邁索爾之後,他們得到了邁索爾的火箭製造技術。
那個時候的英國正處在拿破侖戰爭時期。
他們的快速機動部隊急需一種強大的支援火力。
印度人的火箭進入了英國人的眼中。
英國皇家實驗室的炮兵上校,康格裏夫認為,印度的火箭是一種對抗法軍的優秀武器。
他對印度火箭進行了進一步改進。
1805年,康格裏夫製造出了一種實用的火箭。
重14.5千克,箭長1.06米,直徑0.1米,並且裝了一根4.6米長的平衡杆,射程可達1800米。後經不斷改進,射程可達3657.6-4572米。
這種火箭有各種型號,裝藥量從1磅到300磅不等,開始時主要以尾焰燃燒殺傷敵人,後來又配備了爆破彈頭。
康格裏夫火箭一經裝備就廣泛在拿破侖戰爭中使用。首先在布倫攻擊了法國艦隊,戰果不錯。
之後,由康格裏夫親自指揮,英國皇家海軍向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發射了約枚火箭,幾乎將城市夷為平地。
1812年來比錫戰役時,瑞典軍中的英國火箭炮部隊用一次猛烈的射擊就把一隊法軍“象螞蟻堆一樣打得星散”。
康格裏夫火箭還被應用於美英戰爭中。1814年,英軍用火箭攻擊了巴爾的摩附近的麥克亨利要塞,這一場麵激發了美國詩人f.s.基的靈感,在自己的詩篇《星條旗》(後來成為美國國歌)中寫下了“火箭的紅光閃耀”。
康格裏夫火箭還被用於1840年的鴉片戰爭。
在此次戰爭中,英軍幾乎每次重要戰鬥都使用火箭,火箭被用於攻擊炮台、城市和焚毀清軍火攻船。
甚至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火箭也曾造成過無數殺孽。
1860年,通州張家灣一戰,蒙古親王僧格林沁親率的蒙古騎兵,也曾經在英法聯軍的火箭下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