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驢子感到有些害怕了,但是到了現在,即便他再怎麽害怕也是晚了,他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王燁煉鋼失敗威望受損,隻有這樣他才能安然無恙。
張驢子再次想了想,他還有希望!因為王燁還有最後一個破綻,而且這個破綻,還是王燁最大也最繞不過去的破綻,那就是他的工坊之中沒有鍛錘!
打鐵、打鐵,打鐵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打”。可以說,鍛錘就是鐵匠吃飯的家夥,也是鐵匠鋪之中最重要的器物之一。
可是在王燁的工坊之中,恰恰就是沒有這樣至關重要的東西。甚至,在王燁的工坊之中,都沒有能用來打鐵的台子。所以,那些新來的鐵匠們,才會認為王燁煉鋼必然失敗。
他們單純的認為,王燁可能是玩兒青銅的時間太長了,所以就以為鋼鐵和青銅一樣,隻要熔好了直接澆鑄就是了。
雖然他們也看到了,王燁的工坊之中有一個巨大的砧台,而且在砧台上還有一排巨大的錘子。
但是看看那些錘子的體積,再看看固定那些錘子的架子,他們就認為,那些錘子肯定不是用來打鐵的。哪有用那麽大的錘子打鐵的?
在這座工坊的角落,他們倒是看到了人能使用的小錘子,可是那些錘子一樣被固定在了架子上!哪有用被固定起來的錘子打鐵的?
很快,王燁就進行到了鍛打這一步,眼前發生的一切,再次深深的震撼了他們的心靈。
隻見,王燁也不知是在工坊之中,按下了哪種機關?那些巨大的錘子居然自己動了起來!那一個個大錘在沒有任何人掌控的情況下,以一種非常規律的頻率,不斷的抬起、落下。
它們的每一次落下都攜帶著幾百斤的巨大力量,在王燁的帶領下,幾個已經被他模擬培訓過的孩子,在那些大錘下麵開始了鍛打的工作。
看到這一幕,在場的眾人都被深深的震撼到了,尤其是那些鐵匠們,他們的脊背已經開始感到發涼了。
他們全程旁觀了王燁煉鋼的過程,看到這一步他們已經再無懷疑,王燁不僅僅會煉鋼,而且似乎比他們的手藝還要高。
更加可怕的是,王燁煉鋼的技術看起來似乎比他們所學的要簡單得多了,就從王燁沒有找任何一個熟練的鐵匠,去完成鍛打的工作,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這讓他們覺得,自己祖傳的手藝似乎都成了無用的技術。其實,這絕對是他們想多了,王燁所使用的技術雖然遠比他們先進。
但是,再先進又能如何?即便是在現代社會,熟練的高級技術工人,也是工業領域最為稀缺的人才之一。
雖然因為王燁使用了新技術,所以他們的手藝暫時沒有太大的用武之地,但是隻要他們能活用自己的經驗,他們還是可以很快重拾自己往日的威風。
隨著鍛錘的一次次落下,眾人也看明白了,王燁這一次要鍛造的是什麽東西?看到那個已經初步成型的東西,楊威險些化身成一隻猴子,抓耳撓腮的顯得非常興奮。
板甲!這就是他開心的原因,王燁開爐煉鋼之後,打造的第一樣東西就是板甲,而且是他所熟悉的馬克西米利安式板甲。
王燁之所以選擇板甲作為自己打造的第一樣鋼製品,主要有兩個方麵的原因。
其一,板甲現在是萬山村最急需的東西,重甲和強弩是萬山村最強的兩大武力支柱。有了杠杆弩,王燁自信自己的弩兵部隊,在林海之中依然是無敵的。
可是,他的重甲部隊的裝備卻有些落後了,青銅製成的重甲是很難抵擋長弓的,所以他自然要優先考慮自家重甲部隊的需要了。
其二,則可以說是王燁對曆史淵源的敬畏。說到這裏,就不得不解釋一下,王燁在水邊建設工坊的真實原因了。
這個原因也能解釋,為什麽王燁的鍛錘能不用人力操控,因為王燁在自己的工坊之中建造了水力鍛錘。
水力鍛錘這種東西,看名字就知道了,它是一種利用水力來控製鍛錘起落的機械。
這種機械在東西方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過在東方它多被用於農業生產,可是在西方它則被用於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成就了英格蘭長弓手的赫赫威名。可是,這場戰爭持續的時間太長了,英格蘭人給予了法國人足夠的時間,去找到對付自己的辦法。
在英法百年戰爭的前三個階段,麵對法國騎士身上的鎖子甲和早期的板甲,英格蘭長弓手可以說是無往而不利。
但是在百年戰爭的最後時期,麵對法國人身上已經成熟的板甲,英格蘭長弓手再難重現他們在阿金庫爾的輝煌。
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長弓對板甲,這一組典型的矛與盾的對抗之中,板甲最終勝出,這也可以看成是板甲技術徹底成熟的標誌。
再加上火炮技術的應用,以及我們都知道的那個年輕女孩兒的犧牲,喚醒了法國的民族意識,在法國巨大的國力和人力優勢的碾壓之下,百年戰爭終於以英國的失敗告終。
可以說,正是阿金庫爾這樣輝煌的戰功,讓西方人有了充足的理由,去研究如何對抗長弓。
他們找到的解決辦法堪稱完美,和很多人固有的印象不一樣,板甲其實一點都不沉重,無論是隻有25公斤左右的米蘭板甲、哥特式板甲,還是隻有20公斤左右的馬克西米利安式板甲,它們的重量在重甲之中都堪稱小字輩。
更重要的是,和其他的重甲相比,它們對人靈活性的限製也沒有那麽大。可是,這麽優良的鎧甲為什麽在東方就沒有出現呢?
要知道在那個時期,東方正處在明朝。有蘇鋼法的存在,明朝的冶煉技術可以說是無敵的。
於是,很多人就簡單粗暴的認為,那是因為東方人沒想到板甲這種創意。可,這完全就是一種誤解,實際上,在南北朝時期,東方就出現過板甲。
而且,明朝跟世界的接觸和交流也還算不錯,他們早就見識過板甲了。所以板甲這種東西的存在,在東方可能並不是什麽秘密。
真正讓東方世界放棄板甲的,其實是板甲這種東西的缺陷,或者說是鋼這種材料的缺陷。這個缺陷就是鋼板越大,它就越脆!
張驢子再次想了想,他還有希望!因為王燁還有最後一個破綻,而且這個破綻,還是王燁最大也最繞不過去的破綻,那就是他的工坊之中沒有鍛錘!
打鐵、打鐵,打鐵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打”。可以說,鍛錘就是鐵匠吃飯的家夥,也是鐵匠鋪之中最重要的器物之一。
可是在王燁的工坊之中,恰恰就是沒有這樣至關重要的東西。甚至,在王燁的工坊之中,都沒有能用來打鐵的台子。所以,那些新來的鐵匠們,才會認為王燁煉鋼必然失敗。
他們單純的認為,王燁可能是玩兒青銅的時間太長了,所以就以為鋼鐵和青銅一樣,隻要熔好了直接澆鑄就是了。
雖然他們也看到了,王燁的工坊之中有一個巨大的砧台,而且在砧台上還有一排巨大的錘子。
但是看看那些錘子的體積,再看看固定那些錘子的架子,他們就認為,那些錘子肯定不是用來打鐵的。哪有用那麽大的錘子打鐵的?
在這座工坊的角落,他們倒是看到了人能使用的小錘子,可是那些錘子一樣被固定在了架子上!哪有用被固定起來的錘子打鐵的?
很快,王燁就進行到了鍛打這一步,眼前發生的一切,再次深深的震撼了他們的心靈。
隻見,王燁也不知是在工坊之中,按下了哪種機關?那些巨大的錘子居然自己動了起來!那一個個大錘在沒有任何人掌控的情況下,以一種非常規律的頻率,不斷的抬起、落下。
它們的每一次落下都攜帶著幾百斤的巨大力量,在王燁的帶領下,幾個已經被他模擬培訓過的孩子,在那些大錘下麵開始了鍛打的工作。
看到這一幕,在場的眾人都被深深的震撼到了,尤其是那些鐵匠們,他們的脊背已經開始感到發涼了。
他們全程旁觀了王燁煉鋼的過程,看到這一步他們已經再無懷疑,王燁不僅僅會煉鋼,而且似乎比他們的手藝還要高。
更加可怕的是,王燁煉鋼的技術看起來似乎比他們所學的要簡單得多了,就從王燁沒有找任何一個熟練的鐵匠,去完成鍛打的工作,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這讓他們覺得,自己祖傳的手藝似乎都成了無用的技術。其實,這絕對是他們想多了,王燁所使用的技術雖然遠比他們先進。
但是,再先進又能如何?即便是在現代社會,熟練的高級技術工人,也是工業領域最為稀缺的人才之一。
雖然因為王燁使用了新技術,所以他們的手藝暫時沒有太大的用武之地,但是隻要他們能活用自己的經驗,他們還是可以很快重拾自己往日的威風。
隨著鍛錘的一次次落下,眾人也看明白了,王燁這一次要鍛造的是什麽東西?看到那個已經初步成型的東西,楊威險些化身成一隻猴子,抓耳撓腮的顯得非常興奮。
板甲!這就是他開心的原因,王燁開爐煉鋼之後,打造的第一樣東西就是板甲,而且是他所熟悉的馬克西米利安式板甲。
王燁之所以選擇板甲作為自己打造的第一樣鋼製品,主要有兩個方麵的原因。
其一,板甲現在是萬山村最急需的東西,重甲和強弩是萬山村最強的兩大武力支柱。有了杠杆弩,王燁自信自己的弩兵部隊,在林海之中依然是無敵的。
可是,他的重甲部隊的裝備卻有些落後了,青銅製成的重甲是很難抵擋長弓的,所以他自然要優先考慮自家重甲部隊的需要了。
其二,則可以說是王燁對曆史淵源的敬畏。說到這裏,就不得不解釋一下,王燁在水邊建設工坊的真實原因了。
這個原因也能解釋,為什麽王燁的鍛錘能不用人力操控,因為王燁在自己的工坊之中建造了水力鍛錘。
水力鍛錘這種東西,看名字就知道了,它是一種利用水力來控製鍛錘起落的機械。
這種機械在東西方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不過在東方它多被用於農業生產,可是在西方它則被用於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成就了英格蘭長弓手的赫赫威名。可是,這場戰爭持續的時間太長了,英格蘭人給予了法國人足夠的時間,去找到對付自己的辦法。
在英法百年戰爭的前三個階段,麵對法國騎士身上的鎖子甲和早期的板甲,英格蘭長弓手可以說是無往而不利。
但是在百年戰爭的最後時期,麵對法國人身上已經成熟的板甲,英格蘭長弓手再難重現他們在阿金庫爾的輝煌。
百年戰爭的第四階段,長弓對板甲,這一組典型的矛與盾的對抗之中,板甲最終勝出,這也可以看成是板甲技術徹底成熟的標誌。
再加上火炮技術的應用,以及我們都知道的那個年輕女孩兒的犧牲,喚醒了法國的民族意識,在法國巨大的國力和人力優勢的碾壓之下,百年戰爭終於以英國的失敗告終。
可以說,正是阿金庫爾這樣輝煌的戰功,讓西方人有了充足的理由,去研究如何對抗長弓。
他們找到的解決辦法堪稱完美,和很多人固有的印象不一樣,板甲其實一點都不沉重,無論是隻有25公斤左右的米蘭板甲、哥特式板甲,還是隻有20公斤左右的馬克西米利安式板甲,它們的重量在重甲之中都堪稱小字輩。
更重要的是,和其他的重甲相比,它們對人靈活性的限製也沒有那麽大。可是,這麽優良的鎧甲為什麽在東方就沒有出現呢?
要知道在那個時期,東方正處在明朝。有蘇鋼法的存在,明朝的冶煉技術可以說是無敵的。
於是,很多人就簡單粗暴的認為,那是因為東方人沒想到板甲這種創意。可,這完全就是一種誤解,實際上,在南北朝時期,東方就出現過板甲。
而且,明朝跟世界的接觸和交流也還算不錯,他們早就見識過板甲了。所以板甲這種東西的存在,在東方可能並不是什麽秘密。
真正讓東方世界放棄板甲的,其實是板甲這種東西的缺陷,或者說是鋼這種材料的缺陷。這個缺陷就是鋼板越大,它就越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