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話結束之後,老楊頭給了王燁一個包裹,王燁打開一看,裏麵都是一些有字的布片。據老楊頭說,這些布片都是那位先生留下的。


    迴到自己房間之後,王燁認真的看起了布片上的內容。看過之後,王燁越發的覺得惋惜,沒能見到那位先生,對王燁來說絕對是個不小的遺憾。


    那些布片可以說就是那位先生的遺書,他自己命不久矣這件事,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他也非常清楚,這些村民依然需要自己的智慧。


    所以他便留下了遺書,希望後來人能通過遺書繼承自己的智慧。


    那位先生在遺書之中,詳細的記錄下了,很多他認為有用的信息,其中就包括他對村子的規劃。


    他的很多想法和王燁不謀而合,包括結寨自保,以及如何幫助村子恢複生產等等等等。


    王燁相信,如果那位先生當初沒有死,那麽這些村民後來一定不會過得那麽慘。


    不過王燁既然已經對村子有了規劃,那麽那位先生的遺書,能起到的作用就已經很小了,最多它也隻能起到一些參考作用。


    真正讓王燁在意的是,那位先生在書寫遺書的時候,使用的文字。


    在來到小山村之後,王燁很輕易的就被村民們定位成了讀書人。可是王燁自己卻不敢輕易承認。


    因為他畢竟不是這個世界的人,即便王燁通過和村民們的交流,已經發現了他們雙方使用的都是同一種語言,但是他並不能肯定雙方使用的也是同一種文字。


    看過了那位先生的遺書,王燁發現,這個世界的人使用的文字,就是我們常說的繁體字。


    王燁年少之時,學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毛筆書法,所以他在書法和繁體字的使用上都有不小的造詣。


    看過先生的遺書之後,王燁這才有底氣認下讀書人的身份了,即便他沒看過這個世界的經-典,但是至少他是識字的,在封建社-會,隻要是識字就可以勉強算是讀書人了。


    第二天,王燁就開始幫助村民恢複生產,其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要製造生產工具。


    現在村民們手中的工具,用來耕田還行,但是想要打造武器,營造村寨,那還是差了很多。


    王燁從村民們手中的工具上,已經看出了一點點這個世界的生產力水平,總的來說,現在這個世界已經處在了鐵器時代。


    可是王燁現在卻沒有打造鐵器的條件,且不說現在村裏沒有鐵匠,他就連鐵匠鋪和打鐵的錘子都沒有。


    麵對這樣的困境,那位老先生在遺書之中,留下的解決方案和王燁的想法完全一致,那就是——冶煉青銅。


    青銅其實就是錫銅合金或者是鉛銅合金。這三種金屬,王燁在山上都發現了小規模的礦藏,所以冶煉青銅器的條件王燁他們已經具備。


    青銅雖然已經被淘汰,但是在這種一窮二白的局麵下,青銅至少還有兩個優點。


    其一,就是青銅的熔點低。純鐵的熔點是1535度,含碳較低的鋼熔點大概在1500度左-右,即便是生鐵的熔點也有1200度甚至更高。


    可是青銅的熔點卻能降低到八百度左-右,雖然王燁已經找到了煤礦,但是在這種一窮二白的局麵下,想要建造出能穩定提供1200度高溫的高爐,對王燁來說難度實在太大了。


    所以熔點更低的青銅,在這一方麵自然就有了很大的優勢。


    除此之外,相比起鋼鐵,青銅還有另一個方麵的優勢,那就是它的鑄造工藝更簡單。


    很多-人都知道,在秦朝的時候,秦人就已經有了標準化生產的概念。他們大規模的使用模具來生產武器。


    這樣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他們補充戰爭消耗的速度就要遠遠超過其餘六國。


    而且秦人生產出的武器誤差極小,他們生產的每一架弩機,都可以隨意的替換其他弩機上的零件,並且還能保證弩機可以正常使用。


    這樣又變相的減小了秦人的戰爭消耗。加上秦人本就在國力上有優勢,其他六國輸的就不冤了。


    可以說,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秦人標準化生產的技術,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可是在漢朝建立之後,這麽強大的技術,似乎是突然就失傳了,一直到十九世紀的美國,人類才再次重現了這種技術。


    如果不詳加考證的話,很容易就會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因為秦末的戰亂,標準化生產的技術就此失傳了。


    很多-人認為,秦人標準化生產技術的失傳,是我國古代冶金技術的倒退,和難以估量的巨大損失。


    可是事實的真相可能不是這樣,秦朝標準化生產技術的關鍵,在於模具的大量應用,可是在秦亡之後,模具依然還在中原大地上被廣泛應用。


    如果標準化生產,真的僅靠模具就能實現的話,那麽王燁可不會認為在之後的兩千年,就沒有人往模具上想過。


    王燁認為,標準化生產技術的失傳,不僅不是中-國古代冶煉技術的倒退,反倒是秦漢交替之時,冶金技術提升的證據。


    如果說秦朝還處在青銅器時代,那麽漢代就是鐵器時代了。鐵器和青銅器在鑄造技術上,一個非常大的區別就是,鐵器是不能直接澆鑄的。


    這麽說可能不準確,準確的說,用模具澆鑄出的鐵器是沒有實用性的。


    因為鐵器在被澆鑄出來之後,其內部的裂紋,氣泡,夾渣,晶粒不均,偏析等缺陷非常的多,如果直接拿來使用的話,那麽鐵器的脆弱將讓人絕望。


    所以鐵匠在打鐵的時候,才一定要反-複鍛打,就是為了將以上缺陷去除,或者是減弱。


    真正讓秦人技術失傳的原因是,隨著冶金技術的進步,鐵器的性能已經完全超-越了青銅器。


    如果說在秦朝,因為秦人卓越的技藝,他們青銅器的性能還能與鐵器相當,甚至是超-越鐵器的話。


    那麽從漢朝開始,青銅器便已經全麵落後於鐵器。如果可以的話,王燁自然也是希望能有鐵器用的。


    可是現在,他既然沒有製造鐵器的條件,製造更加易得的青銅器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了。


    王燁和那位老先生,在這一點上的想法是完全一致的,就是先製造青銅器用來恢複生產,等到這座小山村有了生產鐵器的能力之後,再淘汰青銅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庶民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貧民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貧民帥並收藏庶民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