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看到後麵,差點沒把鼻子氣歪了。
後文中李弘冀為了讓自己老子放心天雄軍的戰鬥力,詳細的追憶了天雄軍這些年打過的大勝仗。
這也是應有之意。
可李璟覺得一連串戰績後的斬首數量實在是有點觸目驚心,似乎這薄薄的信紙上都透出濃濃的血腥味來。
一想到,由這樣一支部隊守在皇宮外,心裏便未必安定的起來。
隻是看到最後一段時,當時心中勃然大怒“豎子敢爾!”
李弘冀非常貼心的表示,聖人不需要擔心天雄軍作為野戰部隊,在執行宿衛任務時會『毛』手『毛』腳。
恰恰相反,天雄軍在此上經驗老道,成績斐然。
當年睿皇帝全家居住於丹楊宮時便是由天雄軍護衛,其間捉拿的意圖不軌的反賊不計其數,全都一刀了事,殺到後來距離丹陽宮一裏之地都成了老百姓自發不願經過的禁區,寧可繞個遠路。
後來遷睿宗皇帝全家到泰州居住,又是天雄軍的妥善保護才免得楊家幾百口人免遭不幸。
所以李弘冀在信中拍著胸脯表示,聖人放心,天雄軍上下一定把皇宮護衛的妥妥的!
除了蚊子外,別的刺客是一個都不會放進來!
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璟心中怒氣勃發,卻又不知道該噴向誰?
李弘冀?
明知他的表章中話裏有話,但每一句都抓不到把柄。
魏岑?
陳覺?
李征古?
這些人也都是為自己在考慮,隻是沒想到竟然被李弘冀鑽了這個空子。
也不能說是空子,俗話說知子莫若父,但反過來,知父也莫若子。
李弘冀這一手狡詐異常,正好砸在李璟的軟處。
那就是『迷』信……
李家是非常『迷』信的一家人,這點從李昪死於服丹便可得知。
雖然李昪死前,拉著兒子的手表示後悔並勸告兒子別這麽『迷』信。
但對李璟來說從小樹立起來的信仰不是那麽好改變的,事實上李昪的得國也確實有很大的運氣成分,第一次徐溫的大兒子徐知訓反複『逼』迫李昪放權,甚至考慮動手暗殺,而李昪那時尚未成氣候,無法反抗。
結果眼看徐知訓要得手了,這家夥卻自己作死去惹了另一個節度大將朱瑾,被後者騙到家裏殺了。
李昪的危機遂解。
第二次,則是徐溫病危,想要招親兒子迴來繼承家業,結果信送到半路上,徐溫就死了,李昪乘機接手徐溫的軍權。
徐知訓,徐溫死的實在是太守時,如果晚個三五天,李昪可能就被殺了。
如此一來,李昪對天命的就更是深信不疑了。
而且李昪篡吳前,吳國境內也莫名其妙多出了不少諸如“東海鯉魚飛上天”(李昪是東海人),或者“李花要代楊花開”的童謠。
是不是李昪派人散布的,不好說。
李昪兩次的化險為夷加上童謠的威力,還有他之前對宗教的虔誠,使得耳濡目染下的李璟對這些神神秘秘的事情也越發敬仰起來,宗教是派什麽用處的?
不就是負責解釋那些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或者事情麽?
什麽樣的人最容易栽倒在宗教的說辭之下?
兩種人:最聰明的和最笨的。
李璟顯然屬於前者。
同時『亂』世中也是宗教勢力擴張最為厲害的時候,這個時代的絕大部分人是無法分清宗教與『迷』信區別的,或者說中國曆史上的宗教大部分時候都是以神秘主義為幌子來招攬信徒。
哪怕你貴為天子,往往也會入套,曆史上佞佛的帝王還少麽?
西方也是如此,不過西方是到文藝複興時期才開始徹底打碎教廷的桎梏,將宗教演化成為一種形而上的哲學存在。
而中國則是到了49年後……
起碼在南唐,雖然大家都是聖人門徒,口頭上都說要敬鬼神而遠之,但一到初一十五,該燒香燒香,該磕頭磕頭,紫金山上道觀廟宇的生意都好的不得了。
再說中國人的宗教觀向來是和諧共處,家裏給大成至聖先師上完香後,再去道觀求個簽,隨後去廟裏隨個喜,下山的時候順便去庵堂吃碗素麵,也是不少人紫金山一日有的主要行程。
這種大環境大氛圍下,人就會變得格外敏感,事事都要講究口彩吉利。
萬一碰到個不吉利的事情或者所謂的先兆,就要想辦法去化解或者祈禳。
否則,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就會變得格外別扭,而在這種別扭狀態下,也確實容易發生意外,如此一來反而是坐實了壞兆頭確實會帶來厄運的邏輯。
負反饋一旦形成,人就很難跳出其間,這也是後世邪教洗腦的主要手法之一。
當然李弘冀不是穿越者,懂的沒那麽多,但他懂李璟。
知道自己的文學中年老子,最看重的就是這些神神叨叨的東西。
天雄軍幹過如此晦氣的事情,如果不是專門提出來,幾乎都沒人想得到了。
吳國的楊家已經和曆史的塵埃一般,消散在南唐的上空,就是上個月的餐霞樓事件後,從李璟到內司,也從沒想到要去提審一下,泰州丹楊宮中的楊氏族人……
如果不提這個事情,李璟巴不得讓天雄軍來宿衛,可一旦點出之後,事情就變得微妙起來。
眼下李璟等於是吃了個啞巴虧,他不是李弘冀這種我命由己不由天的狠戾『性』子,見天雄軍如此晦氣,心中便打了退堂鼓。
李璟隻好在心裏安慰自己,反正前線也確實掉不開部隊,有李景遂、李景達、宋齊丘壓著,李弘冀能耐再大也翻不起多大浪頭來,再說不是把六兒子也推出去了麽。
而且看樣子,這小子似乎幹的還挺歡,如此多重保險下,這天雄軍的事情就放到以後再議吧。
一路在轎子裏想著,到了清輝殿也拿定了主意,讓手下擬旨,鑒於江北前線依然吃緊,調天雄軍宿衛的事情便暫緩吧。
寫完後也懶得過門下和尚書二省,直接用印後便讓人快馬送了去。
……
時隔一日便接到兩封截然相反的聖旨,柴克宏此時對李弘冀是佩服的五體投地,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什麽誇讚的詞來,隻是愣愣的看著這位節帥。
後文中李弘冀為了讓自己老子放心天雄軍的戰鬥力,詳細的追憶了天雄軍這些年打過的大勝仗。
這也是應有之意。
可李璟覺得一連串戰績後的斬首數量實在是有點觸目驚心,似乎這薄薄的信紙上都透出濃濃的血腥味來。
一想到,由這樣一支部隊守在皇宮外,心裏便未必安定的起來。
隻是看到最後一段時,當時心中勃然大怒“豎子敢爾!”
李弘冀非常貼心的表示,聖人不需要擔心天雄軍作為野戰部隊,在執行宿衛任務時會『毛』手『毛』腳。
恰恰相反,天雄軍在此上經驗老道,成績斐然。
當年睿皇帝全家居住於丹楊宮時便是由天雄軍護衛,其間捉拿的意圖不軌的反賊不計其數,全都一刀了事,殺到後來距離丹陽宮一裏之地都成了老百姓自發不願經過的禁區,寧可繞個遠路。
後來遷睿宗皇帝全家到泰州居住,又是天雄軍的妥善保護才免得楊家幾百口人免遭不幸。
所以李弘冀在信中拍著胸脯表示,聖人放心,天雄軍上下一定把皇宮護衛的妥妥的!
除了蚊子外,別的刺客是一個都不會放進來!
是可忍孰不可忍!
李璟心中怒氣勃發,卻又不知道該噴向誰?
李弘冀?
明知他的表章中話裏有話,但每一句都抓不到把柄。
魏岑?
陳覺?
李征古?
這些人也都是為自己在考慮,隻是沒想到竟然被李弘冀鑽了這個空子。
也不能說是空子,俗話說知子莫若父,但反過來,知父也莫若子。
李弘冀這一手狡詐異常,正好砸在李璟的軟處。
那就是『迷』信……
李家是非常『迷』信的一家人,這點從李昪死於服丹便可得知。
雖然李昪死前,拉著兒子的手表示後悔並勸告兒子別這麽『迷』信。
但對李璟來說從小樹立起來的信仰不是那麽好改變的,事實上李昪的得國也確實有很大的運氣成分,第一次徐溫的大兒子徐知訓反複『逼』迫李昪放權,甚至考慮動手暗殺,而李昪那時尚未成氣候,無法反抗。
結果眼看徐知訓要得手了,這家夥卻自己作死去惹了另一個節度大將朱瑾,被後者騙到家裏殺了。
李昪的危機遂解。
第二次,則是徐溫病危,想要招親兒子迴來繼承家業,結果信送到半路上,徐溫就死了,李昪乘機接手徐溫的軍權。
徐知訓,徐溫死的實在是太守時,如果晚個三五天,李昪可能就被殺了。
如此一來,李昪對天命的就更是深信不疑了。
而且李昪篡吳前,吳國境內也莫名其妙多出了不少諸如“東海鯉魚飛上天”(李昪是東海人),或者“李花要代楊花開”的童謠。
是不是李昪派人散布的,不好說。
李昪兩次的化險為夷加上童謠的威力,還有他之前對宗教的虔誠,使得耳濡目染下的李璟對這些神神秘秘的事情也越發敬仰起來,宗教是派什麽用處的?
不就是負責解釋那些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或者事情麽?
什麽樣的人最容易栽倒在宗教的說辭之下?
兩種人:最聰明的和最笨的。
李璟顯然屬於前者。
同時『亂』世中也是宗教勢力擴張最為厲害的時候,這個時代的絕大部分人是無法分清宗教與『迷』信區別的,或者說中國曆史上的宗教大部分時候都是以神秘主義為幌子來招攬信徒。
哪怕你貴為天子,往往也會入套,曆史上佞佛的帝王還少麽?
西方也是如此,不過西方是到文藝複興時期才開始徹底打碎教廷的桎梏,將宗教演化成為一種形而上的哲學存在。
而中國則是到了49年後……
起碼在南唐,雖然大家都是聖人門徒,口頭上都說要敬鬼神而遠之,但一到初一十五,該燒香燒香,該磕頭磕頭,紫金山上道觀廟宇的生意都好的不得了。
再說中國人的宗教觀向來是和諧共處,家裏給大成至聖先師上完香後,再去道觀求個簽,隨後去廟裏隨個喜,下山的時候順便去庵堂吃碗素麵,也是不少人紫金山一日有的主要行程。
這種大環境大氛圍下,人就會變得格外敏感,事事都要講究口彩吉利。
萬一碰到個不吉利的事情或者所謂的先兆,就要想辦法去化解或者祈禳。
否則,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就會變得格外別扭,而在這種別扭狀態下,也確實容易發生意外,如此一來反而是坐實了壞兆頭確實會帶來厄運的邏輯。
負反饋一旦形成,人就很難跳出其間,這也是後世邪教洗腦的主要手法之一。
當然李弘冀不是穿越者,懂的沒那麽多,但他懂李璟。
知道自己的文學中年老子,最看重的就是這些神神叨叨的東西。
天雄軍幹過如此晦氣的事情,如果不是專門提出來,幾乎都沒人想得到了。
吳國的楊家已經和曆史的塵埃一般,消散在南唐的上空,就是上個月的餐霞樓事件後,從李璟到內司,也從沒想到要去提審一下,泰州丹楊宮中的楊氏族人……
如果不提這個事情,李璟巴不得讓天雄軍來宿衛,可一旦點出之後,事情就變得微妙起來。
眼下李璟等於是吃了個啞巴虧,他不是李弘冀這種我命由己不由天的狠戾『性』子,見天雄軍如此晦氣,心中便打了退堂鼓。
李璟隻好在心裏安慰自己,反正前線也確實掉不開部隊,有李景遂、李景達、宋齊丘壓著,李弘冀能耐再大也翻不起多大浪頭來,再說不是把六兒子也推出去了麽。
而且看樣子,這小子似乎幹的還挺歡,如此多重保險下,這天雄軍的事情就放到以後再議吧。
一路在轎子裏想著,到了清輝殿也拿定了主意,讓手下擬旨,鑒於江北前線依然吃緊,調天雄軍宿衛的事情便暫緩吧。
寫完後也懶得過門下和尚書二省,直接用印後便讓人快馬送了去。
……
時隔一日便接到兩封截然相反的聖旨,柴克宏此時對李弘冀是佩服的五體投地,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什麽誇讚的詞來,隻是愣愣的看著這位節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