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要塞的戰鬥絕不是無關緊要的戰鬥,他的意義遠大於他的戰鬥成果,經此一役在北冰洋地區,華國的陸地局勢已經穩如泰山。
現在北冰洋第七艦隻要將威斯康辛號折翼於此,則北極圈的局勢已經無可改觀,大局已定。
雖然北方即將進入寒凍的極烈天氣,但是隻要大熊湖要塞和大奴湖要塞能夠拖到明年夏季,華國就可以從北方獲得源源不斷的補給,阿戈斯蒂諾的鐵壁計劃不攻自破。
不過華國從沒想過要靠這種戰術獲得勝利,璐公港始終是一個麻煩。主要是他可以令華國在璐公堡方向麵臨長期的壓力,並且進一步擴大華國的海軍壓力,畢竟紐約和華盛頓的生產規模在迅速上升,裝甲車工廠,戰艦船塢,以及新的飛機工廠已經開始成規模的生產,這對於華國的美洲部隊構成很大壓力,相比之下,華國的生產規模則要慢上一拍。
當然要是加上大洋洲和香島的生產,則要遠遠大於美加國。隻是大洋洲海域內勢力非常複雜,島嶼之間的相隔遙遠,第4艦隊在這裏護航和巡邏的壓力非常大,在西邊通往本土的海域也時常有海盜襲擊商船,第5艦隊不得不提前結束在紅海的補給工作前往台灣島以南海域進行巡邏和剿匪,而此時華國已經的得到了一些婆羅洲的情報,靜海餘孽就盤踞在婆羅洲一帶。
華國已經開始計劃消滅這些“賊寇”。不過那是車侯和劉剛他們的事,王達民現在可沒空關心這些。
南方的戰士此時出現重大轉折,9月20日為止,墨西哥戰役已經勝利,華國在南方開始了反攻態勢,現在反而北方的戰事在拖住華國進攻的腳步。
璐公港的東北方向,阿薩姆和進攻璐公港的2個師在極力會合,一旦合攏兩個方向的進攻,則華國完全會出於被動,為此其他方向的敵我都相對的以駐守堡壘,相互侵蝕為主,唯獨英吉利河的戰鬥趨近白熱化,英吉利河與烏茲河之間的華國陣地,從開展至今從未停歇戰鬥,小戰天天有,大戰十天半月就會來上一次。
尤其是阿薩姆到來之後,華國陸續在這塊330平方公裏的兩河平原上投入了12個師的兵力,戰鬥非常激烈。不過華國並不進行死戰,一旦部隊傷損超過3分之一,立馬由鹽湖城方向進行補給和替換。部隊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士氣,防禦的同時達到練兵的效果。
這一切都是來自一條生命線的保證。
那就是鹽湖城-夏延-楚王城-芝加哥大鐵路。這條中部鐵路的修建是極具戰略價值的,他使得華國在初期被動的情況下很好的抵禦了敵人的瘋狂攻勢,並且將芝加哥變成一個大磨盤。這個磨盤已經陸續吞噬了美加國11個師的兵力,其中有9個師都是從不列顛直接過來的主力師。
因此這條鐵路成了美加國所有人的夢魘,在拉克維克失敗的消息傳出不久,從直升機趕到璐公港的阿戈斯蒂諾馬上命令參謀部製定一個針對這條鐵路的戰役。
這就是聞名世界的大鐵路保衛戰。
整個戰役製定是由挪威和瑞典聯軍剛剛組建的參謀部。
要說明的是這個參謀部,原先已經有了影子。
但是多數情況下這個參謀部形同虛設,但是最近幾次戰役的失敗,令歐洲各國意識到僅靠將軍的個人決斷,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戰鬥的進程和結果。
鑒於此,阿戈斯蒂諾在自己的軍事集團內開始以參謀部為戰役指導的原則,任何部隊的調動都需要這個部門下達指令,這與華國簡直如出一轍。
當然阿戈斯蒂諾不會承認這一點。
眾所周知這個參謀部的指令,其實隻在自己的軍隊產生作用,在約翰的南方集團根本沒有什麽效力,因為這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戰鬥集團,隻不過是他們的目標和敵人相同,然後扯的旗幟也相同,僅此而已。
所以阿戈斯蒂諾的計劃完全將約翰集團派出在外,甚至不無利用約翰的意思。
這個計劃的第一步就明顯是在坑約翰的兩個師的軍團。
9月22日,負責進攻英吉利湖的第8師,第22師得到阿戈斯蒂諾參謀部下達的命令,讓他們撤出進攻部隊,立即兼程西進,配合第34裝甲師越過裏賈納防線,向華國大鐵路發動進攻。
配合的方式就是全力進攻華國在多芬堡的對麵雷丁山構建的防線,這個目標的選擇也是很有講究的。
多芬堡的建設已經漸漸接近完工,這時候正是開始蠶食華國領土的好時機。
華國很大的可能確實會誤以為,北方集團軍是想向西進一步擴張,以便北方軍團完全控製這個地區。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黃渤湖和德茂湖之間,北方集團確實已經打算在這裏建立一座堡壘。
得到命令後兩支部隊與淩晨在沒有知會南方友軍的前提下,立即急轉向西進發,與第三日午後到達裏賈納小鎮的外圍,並與黃昏前發動了第一次進攻。華國當時參謀部並未意識到可能有一支裝甲師會偷偷繞過裏賈納偷襲大鐵路。
他們一致認為美加國是準備奪下裏賈納,以便支援他們在洪堡的建設。
到第二天時,美加國的軍隊已經拿下了外圍防線,正在向防禦體係主體部分發動攻擊。但此時其實2個師的兵力已經非常吃緊,攻擊線已經開始出現很大漏洞,但是他們的目的確實已經達到,第34師已經順利通過裏賈納的平原地區,正在向夏延進發。
原本在英吉利河正麵阻擋的華國反攻的美加國第8師和第22師,突然離開,將約翰的軍隊完全置於敵人2個主力師的炮口下。
雖然他們的目的是要將南麵打開一個豁口讓前往夏延的一支裝甲師前去破壞大鐵路。但是誰都不能否認這個計劃,是將隊友完全的出賣的計劃。
約翰的1個王牌主力師,在這次所謂的協作中損失殆盡。
現在北冰洋第七艦隻要將威斯康辛號折翼於此,則北極圈的局勢已經無可改觀,大局已定。
雖然北方即將進入寒凍的極烈天氣,但是隻要大熊湖要塞和大奴湖要塞能夠拖到明年夏季,華國就可以從北方獲得源源不斷的補給,阿戈斯蒂諾的鐵壁計劃不攻自破。
不過華國從沒想過要靠這種戰術獲得勝利,璐公港始終是一個麻煩。主要是他可以令華國在璐公堡方向麵臨長期的壓力,並且進一步擴大華國的海軍壓力,畢竟紐約和華盛頓的生產規模在迅速上升,裝甲車工廠,戰艦船塢,以及新的飛機工廠已經開始成規模的生產,這對於華國的美洲部隊構成很大壓力,相比之下,華國的生產規模則要慢上一拍。
當然要是加上大洋洲和香島的生產,則要遠遠大於美加國。隻是大洋洲海域內勢力非常複雜,島嶼之間的相隔遙遠,第4艦隊在這裏護航和巡邏的壓力非常大,在西邊通往本土的海域也時常有海盜襲擊商船,第5艦隊不得不提前結束在紅海的補給工作前往台灣島以南海域進行巡邏和剿匪,而此時華國已經的得到了一些婆羅洲的情報,靜海餘孽就盤踞在婆羅洲一帶。
華國已經開始計劃消滅這些“賊寇”。不過那是車侯和劉剛他們的事,王達民現在可沒空關心這些。
南方的戰士此時出現重大轉折,9月20日為止,墨西哥戰役已經勝利,華國在南方開始了反攻態勢,現在反而北方的戰事在拖住華國進攻的腳步。
璐公港的東北方向,阿薩姆和進攻璐公港的2個師在極力會合,一旦合攏兩個方向的進攻,則華國完全會出於被動,為此其他方向的敵我都相對的以駐守堡壘,相互侵蝕為主,唯獨英吉利河的戰鬥趨近白熱化,英吉利河與烏茲河之間的華國陣地,從開展至今從未停歇戰鬥,小戰天天有,大戰十天半月就會來上一次。
尤其是阿薩姆到來之後,華國陸續在這塊330平方公裏的兩河平原上投入了12個師的兵力,戰鬥非常激烈。不過華國並不進行死戰,一旦部隊傷損超過3分之一,立馬由鹽湖城方向進行補給和替換。部隊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士氣,防禦的同時達到練兵的效果。
這一切都是來自一條生命線的保證。
那就是鹽湖城-夏延-楚王城-芝加哥大鐵路。這條中部鐵路的修建是極具戰略價值的,他使得華國在初期被動的情況下很好的抵禦了敵人的瘋狂攻勢,並且將芝加哥變成一個大磨盤。這個磨盤已經陸續吞噬了美加國11個師的兵力,其中有9個師都是從不列顛直接過來的主力師。
因此這條鐵路成了美加國所有人的夢魘,在拉克維克失敗的消息傳出不久,從直升機趕到璐公港的阿戈斯蒂諾馬上命令參謀部製定一個針對這條鐵路的戰役。
這就是聞名世界的大鐵路保衛戰。
整個戰役製定是由挪威和瑞典聯軍剛剛組建的參謀部。
要說明的是這個參謀部,原先已經有了影子。
但是多數情況下這個參謀部形同虛設,但是最近幾次戰役的失敗,令歐洲各國意識到僅靠將軍的個人決斷,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戰鬥的進程和結果。
鑒於此,阿戈斯蒂諾在自己的軍事集團內開始以參謀部為戰役指導的原則,任何部隊的調動都需要這個部門下達指令,這與華國簡直如出一轍。
當然阿戈斯蒂諾不會承認這一點。
眾所周知這個參謀部的指令,其實隻在自己的軍隊產生作用,在約翰的南方集團根本沒有什麽效力,因為這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戰鬥集團,隻不過是他們的目標和敵人相同,然後扯的旗幟也相同,僅此而已。
所以阿戈斯蒂諾的計劃完全將約翰集團派出在外,甚至不無利用約翰的意思。
這個計劃的第一步就明顯是在坑約翰的兩個師的軍團。
9月22日,負責進攻英吉利湖的第8師,第22師得到阿戈斯蒂諾參謀部下達的命令,讓他們撤出進攻部隊,立即兼程西進,配合第34裝甲師越過裏賈納防線,向華國大鐵路發動進攻。
配合的方式就是全力進攻華國在多芬堡的對麵雷丁山構建的防線,這個目標的選擇也是很有講究的。
多芬堡的建設已經漸漸接近完工,這時候正是開始蠶食華國領土的好時機。
華國很大的可能確實會誤以為,北方集團軍是想向西進一步擴張,以便北方軍團完全控製這個地區。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黃渤湖和德茂湖之間,北方集團確實已經打算在這裏建立一座堡壘。
得到命令後兩支部隊與淩晨在沒有知會南方友軍的前提下,立即急轉向西進發,與第三日午後到達裏賈納小鎮的外圍,並與黃昏前發動了第一次進攻。華國當時參謀部並未意識到可能有一支裝甲師會偷偷繞過裏賈納偷襲大鐵路。
他們一致認為美加國是準備奪下裏賈納,以便支援他們在洪堡的建設。
到第二天時,美加國的軍隊已經拿下了外圍防線,正在向防禦體係主體部分發動攻擊。但此時其實2個師的兵力已經非常吃緊,攻擊線已經開始出現很大漏洞,但是他們的目的確實已經達到,第34師已經順利通過裏賈納的平原地區,正在向夏延進發。
原本在英吉利河正麵阻擋的華國反攻的美加國第8師和第22師,突然離開,將約翰的軍隊完全置於敵人2個主力師的炮口下。
雖然他們的目的是要將南麵打開一個豁口讓前往夏延的一支裝甲師前去破壞大鐵路。但是誰都不能否認這個計劃,是將隊友完全的出賣的計劃。
約翰的1個王牌主力師,在這次所謂的協作中損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