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之言令章越微笑而不言語。
蘇軾兄弟和蔡京兄弟在政治理念上都與章越其實都有所出入。
其實這都很正常。
蔡京蔡卞執政理念雖差不多,但繼續細分下去也是有出入的,否則日後二人也不會鬧翻。
甚至蘇軾蘇轍兄弟也是一樣,他們理念也是不同。之所以二人兄弟之情如故,可能也是兄弟感情更加深厚,同時也沒有經曆共同身居高位的考驗。
現在肩輿抬著章越往中書行去,他宰相任上剩下最後一年任期,不願意再大折騰了。
他想讓自己身邊的人更好一些。
蘇軾兄弟,現在蘇軾因為出使高麗有功,迴朝改製後出任禮部郎中,蘇轍則出任右諫議大夫。
這也是元豐改製後的新變化。
諫院因與禦史台職能重複被廢除,而設立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左右正言等官階名,正式為諫官。
其中左諫議大夫,左司諫,左正言,及給事中等屬門下省後省;右諫議大夫,右司諫,右正言及中書舍人屬中書省後省。
後省,也稱作外省。
從隋唐實行三省六部製開始,中書門下二省就有內省外省之分。
改製之後,雖然中書門下二省外省名義上是屬於中書門下二省,其實原先的本意是獨立於中書門下之外,對二省一個監督作用。
蘇轍身為右諫議大夫就是中書後省。
不過現在中書後省就是章越當初官製詳定司的另一塊招牌,而當初與蘇轍同在詳定司的陳瓘已出任右司諫,連黃裳都已出任右正言。
對於跟隨自己的人,章越不僅從不吝嗇,還要保障他們以後都有‘一口飯’吃。
章越一直有個信條,對自家的兄弟絕對要盡心竭力,仁至義盡!
同時這一次改製,崇文院為秘書省,同時昭文館、集賢殿大學士等都被廢除,數百年來宰相所帶職名亦被取消、監修國史隻作為修史時宰相或執政的差遣。
特別是館職名這個體係被廢除,外任官才帶直龍圖閣等職名。
官職名的初衷就是太宗皇帝,要在官製中創造另一個體係,讓擁有館職名的官員,在升遷中獲得一條快車道,專門用於提拔文學之臣(自己的心腹)。
晏殊、楊億、歐陽修等無數大佬都是從這一條線上來的,‘館職’也是後世躋身重臣的必要條件。
現在直龍圖,龍圖閣學士,直學士館職這些都已成為曆史,文學之臣體係從此瓦解並不複存在了。
官家的初衷通過元豐改製,館職的體係再也不存在了,而是融入正常的官製中。
但章越搞了一個‘太學係’出身,以‘義’治國,等於又形成一個新的體係,其實這二者的思路是如出一轍的。
以後取代文學之臣體係的必然是經義之臣的體係。
合並體係之後再在原有體係內再創造一個新的體係,用意是讓章越自己的執政思路得以延續。
下麵再通過考成法,改革科舉,暗中改組換血吧。
章越頭枕在輿椅上,看著宮闕城牆勾勒出的天空,臉上神色不斷地變化。
他在任內能辦到事還是很有限的,也隻能做到這一步了,再過一年自己宰相生涯就要落幕了。
但自己走了,這些跟隨自己的人怎麽辦?
章越睜開眼睛,一旁的蘇轍緊緊跟隨在肩輿旁。
章越道:“子由!”
蘇轍道:“丞相!”
章越道:“聽說之前子瞻借文潞公之名批評章子厚提議在河北行榷鹽之議?”
章越向蘇轍看去,蘇轍道:“是的,丞相,是有此事!”
章越搖頭,事情起因是章惇覺得河北戰備不足,朝廷又撥不出多餘的錢,於是重操舊議再次提出在河北各路實行榷鹽法。
這一次章惇認為,一個是天下各路都有食鹽官榷,為何唯獨河北各路百姓不能共同一起沐浴此皇恩浩蕩?陝西也邊地,同時實行官榷,為何河北不行。
另一個理由是,河北奸商太多,賺取利潤太過暴利,官榷這錢朝廷不賺,都便宜了那些倒賣鹽貨的奸商。
蘇軾反對,但是他不好公然反對,因為在烏台詩案中,章惇救了他的命。
於是蘇軾以文彥博名義上疏反對。
蘇軾對章惇奏疏針鋒相對,陝西鹽政是解鹽,而河北是海鹽,實行官榷難度更大。
蘇軾也承認有奸商賺取差價,但官榷問題更嚴重,以他在杭州通判上見聞為例,朝廷為了實行官榷打擊私榷,兩浙路僅一年就抓了一萬七千名私鹽販子,官府牢裏都關滿了人。
兩浙百姓比較好欺負一些,你要換個武風彪悍的河北試試,試試就逝世。
之後章惇繼續反擊,說我的辦法不一樣,絕不會盤剝百姓,而且官民兩便,並提出一係列鹽法改革主張。
蘇軾說,你章惇也就這點水平,這辦法不僅搞得民怨沸騰,錢也是賺不到。
當然章惇和蘇軾爭論目前都這裏,最後這場爭論最後誰對?誰也不知道。
但章越清楚知道另一個時空上,朝廷通過李察和吳居厚分別在京東和河北實行鹽榷,一開始朝廷從河北官榷中獲得不少錢,但不到兩年河北鹽價暴漲,民不聊生。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傳~~
一切都被蘇軾說中了。
但河北百姓沒造反,又出乎蘇軾章惇意料之外了。
事後章惇主動與吳居厚劃清界限,表示此事與自己無關。
而宋朝這邊官榷,遼國學著黨項偷偷向宋朝賣鹽了。
順便說一句,遼國的鹽價一斤鹽十文。
曆史上宋朝短暫收服幽燕後,也在這裏實行河北的官榷,數百萬幽燕百姓喜提大禮包。
幽燕鹽價從十文一斤一口氣漲至兩百五十文一斤。
章越對蘇轍道:“子厚這人經濟上確實不行,但是人無完人。”
“他到定州一年,民心穩定。他治下兩屬戶中,多是叛宋附遼,但他到任後清除了盧六斤等依遼國為盜的兩屬戶,這等魄力不是一般官員可以辦到的。”
正如宋朝之前不敢對河北百姓榷鹽一般,對於宋遼邊境兩屬戶更是優待,隻征收象征性的稅賦,甚至每遇災年都是噓寒問暖,無微不至,生怕這些人成為帶路黨。
哪知這些雙屬戶不但不感恩,還聚眾為盜,時不時來大宋境內搶劫一把,然後又逃迴遼國境內。
章惇到任後,絲毫不慣著這些人,突然出兵剿滅了多股兩屬戶盜賊,使得邊地治安為之一靖。
蘇轍經章越這麽一說後,也是有所改觀最後道:“丞相所言極是。”
章越道:“你方才說論跡不論心的話,我很讚同。”
“我事人向來以一個誠字,但為官後就難了。初為官時,我也常在想,官當到多大才算大呢。現在到了我這個位置,我才明白什麽叫‘一山高了,萬山低了’,故我常常自懷謹慎,免得日後一朝權勢歇,欲退無所歸。你們也要想到如此,眼下有我庇護,以後呢?”
“所以子由看人要常看好處,吾等為官者都是有很多麵的,不可以好人壞人,好事壞事一概而論。最後往往取決於你看到是我的哪一麵。”
蘇轍當即道:“丞相,是下官與兄長冒言了。”
章越道:“子由,你要怎麽辦,是你的主張。我現在是宰相,不可以好惡取人,一切以國家社稷為重!”
“特別是如今我在相位時,朝局一切以安靜為務!”
蘇轍聽章越這麽說,頓時想到,換句話另一個方向理解過去,是不是章越辭去相位後,你們愛怎麽鬧怎麽鬧!
蘇轍道:“丞相,下官明白。”
章越點了點頭。
蘇轍不知道,章越也與蔡京,蔡卞他們反複說著這個道理。
蘇轍更不知道的是自己會在很多年後,懷念起章越居相位這個時代。
他那個時候會記起,章越為時還能勉強用自己聲望,壓著新舊兩黨,並調和兩黨矛盾,讓他們不在朝堂上鬥個你死我活。
天下大多舊黨官員固然迂腐,但大體仍是溫和寬厚的君子。
而新黨官員改革奮進銳意進取,隻是顯得急躁魯莽一些。
兩黨官員雖是明爭暗鬥著,但大家表麵上還是維持著一個體麵,仍是在一口鍋裏吃飯,為了整個大宋的江山社稷幹事。
蘇軾兄弟和蔡京兄弟在政治理念上都與章越其實都有所出入。
其實這都很正常。
蔡京蔡卞執政理念雖差不多,但繼續細分下去也是有出入的,否則日後二人也不會鬧翻。
甚至蘇軾蘇轍兄弟也是一樣,他們理念也是不同。之所以二人兄弟之情如故,可能也是兄弟感情更加深厚,同時也沒有經曆共同身居高位的考驗。
現在肩輿抬著章越往中書行去,他宰相任上剩下最後一年任期,不願意再大折騰了。
他想讓自己身邊的人更好一些。
蘇軾兄弟,現在蘇軾因為出使高麗有功,迴朝改製後出任禮部郎中,蘇轍則出任右諫議大夫。
這也是元豐改製後的新變化。
諫院因與禦史台職能重複被廢除,而設立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左右正言等官階名,正式為諫官。
其中左諫議大夫,左司諫,左正言,及給事中等屬門下省後省;右諫議大夫,右司諫,右正言及中書舍人屬中書省後省。
後省,也稱作外省。
從隋唐實行三省六部製開始,中書門下二省就有內省外省之分。
改製之後,雖然中書門下二省外省名義上是屬於中書門下二省,其實原先的本意是獨立於中書門下之外,對二省一個監督作用。
蘇轍身為右諫議大夫就是中書後省。
不過現在中書後省就是章越當初官製詳定司的另一塊招牌,而當初與蘇轍同在詳定司的陳瓘已出任右司諫,連黃裳都已出任右正言。
對於跟隨自己的人,章越不僅從不吝嗇,還要保障他們以後都有‘一口飯’吃。
章越一直有個信條,對自家的兄弟絕對要盡心竭力,仁至義盡!
同時這一次改製,崇文院為秘書省,同時昭文館、集賢殿大學士等都被廢除,數百年來宰相所帶職名亦被取消、監修國史隻作為修史時宰相或執政的差遣。
特別是館職名這個體係被廢除,外任官才帶直龍圖閣等職名。
官職名的初衷就是太宗皇帝,要在官製中創造另一個體係,讓擁有館職名的官員,在升遷中獲得一條快車道,專門用於提拔文學之臣(自己的心腹)。
晏殊、楊億、歐陽修等無數大佬都是從這一條線上來的,‘館職’也是後世躋身重臣的必要條件。
現在直龍圖,龍圖閣學士,直學士館職這些都已成為曆史,文學之臣體係從此瓦解並不複存在了。
官家的初衷通過元豐改製,館職的體係再也不存在了,而是融入正常的官製中。
但章越搞了一個‘太學係’出身,以‘義’治國,等於又形成一個新的體係,其實這二者的思路是如出一轍的。
以後取代文學之臣體係的必然是經義之臣的體係。
合並體係之後再在原有體係內再創造一個新的體係,用意是讓章越自己的執政思路得以延續。
下麵再通過考成法,改革科舉,暗中改組換血吧。
章越頭枕在輿椅上,看著宮闕城牆勾勒出的天空,臉上神色不斷地變化。
他在任內能辦到事還是很有限的,也隻能做到這一步了,再過一年自己宰相生涯就要落幕了。
但自己走了,這些跟隨自己的人怎麽辦?
章越睜開眼睛,一旁的蘇轍緊緊跟隨在肩輿旁。
章越道:“子由!”
蘇轍道:“丞相!”
章越道:“聽說之前子瞻借文潞公之名批評章子厚提議在河北行榷鹽之議?”
章越向蘇轍看去,蘇轍道:“是的,丞相,是有此事!”
章越搖頭,事情起因是章惇覺得河北戰備不足,朝廷又撥不出多餘的錢,於是重操舊議再次提出在河北各路實行榷鹽法。
這一次章惇認為,一個是天下各路都有食鹽官榷,為何唯獨河北各路百姓不能共同一起沐浴此皇恩浩蕩?陝西也邊地,同時實行官榷,為何河北不行。
另一個理由是,河北奸商太多,賺取利潤太過暴利,官榷這錢朝廷不賺,都便宜了那些倒賣鹽貨的奸商。
蘇軾反對,但是他不好公然反對,因為在烏台詩案中,章惇救了他的命。
於是蘇軾以文彥博名義上疏反對。
蘇軾對章惇奏疏針鋒相對,陝西鹽政是解鹽,而河北是海鹽,實行官榷難度更大。
蘇軾也承認有奸商賺取差價,但官榷問題更嚴重,以他在杭州通判上見聞為例,朝廷為了實行官榷打擊私榷,兩浙路僅一年就抓了一萬七千名私鹽販子,官府牢裏都關滿了人。
兩浙百姓比較好欺負一些,你要換個武風彪悍的河北試試,試試就逝世。
之後章惇繼續反擊,說我的辦法不一樣,絕不會盤剝百姓,而且官民兩便,並提出一係列鹽法改革主張。
蘇軾說,你章惇也就這點水平,這辦法不僅搞得民怨沸騰,錢也是賺不到。
當然章惇和蘇軾爭論目前都這裏,最後這場爭論最後誰對?誰也不知道。
但章越清楚知道另一個時空上,朝廷通過李察和吳居厚分別在京東和河北實行鹽榷,一開始朝廷從河北官榷中獲得不少錢,但不到兩年河北鹽價暴漲,民不聊生。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傳~~
一切都被蘇軾說中了。
但河北百姓沒造反,又出乎蘇軾章惇意料之外了。
事後章惇主動與吳居厚劃清界限,表示此事與自己無關。
而宋朝這邊官榷,遼國學著黨項偷偷向宋朝賣鹽了。
順便說一句,遼國的鹽價一斤鹽十文。
曆史上宋朝短暫收服幽燕後,也在這裏實行河北的官榷,數百萬幽燕百姓喜提大禮包。
幽燕鹽價從十文一斤一口氣漲至兩百五十文一斤。
章越對蘇轍道:“子厚這人經濟上確實不行,但是人無完人。”
“他到定州一年,民心穩定。他治下兩屬戶中,多是叛宋附遼,但他到任後清除了盧六斤等依遼國為盜的兩屬戶,這等魄力不是一般官員可以辦到的。”
正如宋朝之前不敢對河北百姓榷鹽一般,對於宋遼邊境兩屬戶更是優待,隻征收象征性的稅賦,甚至每遇災年都是噓寒問暖,無微不至,生怕這些人成為帶路黨。
哪知這些雙屬戶不但不感恩,還聚眾為盜,時不時來大宋境內搶劫一把,然後又逃迴遼國境內。
章惇到任後,絲毫不慣著這些人,突然出兵剿滅了多股兩屬戶盜賊,使得邊地治安為之一靖。
蘇轍經章越這麽一說後,也是有所改觀最後道:“丞相所言極是。”
章越道:“你方才說論跡不論心的話,我很讚同。”
“我事人向來以一個誠字,但為官後就難了。初為官時,我也常在想,官當到多大才算大呢。現在到了我這個位置,我才明白什麽叫‘一山高了,萬山低了’,故我常常自懷謹慎,免得日後一朝權勢歇,欲退無所歸。你們也要想到如此,眼下有我庇護,以後呢?”
“所以子由看人要常看好處,吾等為官者都是有很多麵的,不可以好人壞人,好事壞事一概而論。最後往往取決於你看到是我的哪一麵。”
蘇轍當即道:“丞相,是下官與兄長冒言了。”
章越道:“子由,你要怎麽辦,是你的主張。我現在是宰相,不可以好惡取人,一切以國家社稷為重!”
“特別是如今我在相位時,朝局一切以安靜為務!”
蘇轍聽章越這麽說,頓時想到,換句話另一個方向理解過去,是不是章越辭去相位後,你們愛怎麽鬧怎麽鬧!
蘇轍道:“丞相,下官明白。”
章越點了點頭。
蘇轍不知道,章越也與蔡京,蔡卞他們反複說著這個道理。
蘇轍更不知道的是自己會在很多年後,懷念起章越居相位這個時代。
他那個時候會記起,章越為時還能勉強用自己聲望,壓著新舊兩黨,並調和兩黨矛盾,讓他們不在朝堂上鬥個你死我活。
天下大多舊黨官員固然迂腐,但大體仍是溫和寬厚的君子。
而新黨官員改革奮進銳意進取,隻是顯得急躁魯莽一些。
兩黨官員雖是明爭暗鬥著,但大家表麵上還是維持著一個體麵,仍是在一口鍋裏吃飯,為了整個大宋的江山社稷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