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興慶府,居七萬人之眾。
西夏之製百姓皆住土屋,唯獨有官位的人方允許用瓦。
興慶府中所居大半有瓦,李元昊立國幾十年,興慶府,遼國上京皆以塞上之都聞名於外。
而位於興慶府中央的皇宮元昊宮亦仿汴京皇宮而建。
皇宮之左右乃承天寺和高台寺。
這一日整個興慶府都聽到佛寺裏隆隆鍾聲,國主秉常之妻梁皇後率宮裏大小女眷為夏國祈福,消除兵障。
西夏遼國皆崇佛,尤其皇室和外戚的高層如此。
如今夏國麵臨亡國之憂,除了誠心乞求消弭兵禍,國內有識之士亦在商量對策。
君臣議事的大殿乃仿汴京紫宸殿而建,大殿旁乃一處高大穹頂的氈廬,這是草原部落習俗西夏仍保留著,這與遼國上京皇宮相同,也是與汴京皇宮不同的地方。
其後則是廣寒門,乃西夏國主後宮歇息的地方。
李清與西夏諸將爭論,而位於李清之後和西夏諸將之後的則是李秉常和梁乙埋。
西夏官員兩套班子,一套是模仿宋朝所設的,有中書樞密使二府官職,還有一套則是各部落首領。
各部首領各有寧令、莫寧令等爵位,多半是世襲而來。
人才培養上也有漢學,蕃學兩種製度。
而梁太後,梁乙埋的根本在世襲部落首領。
為什麽?
要從梁太後,梁乙埋出身說起。
李元昊奪子寧令哥之妻,被懷奪妻之恨的寧令哥爭所殺,而指示寧令哥殺李元昊的大臣沒藏訛龐,反手又殺了寧令哥。
沒藏訛旁立年幼的李諒祚為西夏國主,自己執掌朝政,又將女兒嫁給李諒祚。
李諒祚長大後,又與沒藏訛旁的兒媳梁氏私通。
沒藏訛龐與其子計劃殺李諒祚,結果被梁氏通報給李諒祚。被李諒祚先下手為強,殺了沒藏訛龐與其子。
剛當了寡婦的梁氏立即被李諒祚召入宮中,並立為皇後。
李諒祚死後,梁氏由從害夫姘婦成了太後,也就是梁太後。
為了掌握大權梁太後讓其弟梁乙埋為宰相。
西夏宰相本不允漢人擔任,因西夏殘酷的權力鬥爭,梁氏姐弟方才機緣巧合地上位。
梁太後與其弟梁乙埋執掌朝政後,夏中屬於蕃漢體係蕃化漢人,隻比李清等屬於降漢降伏漢人高一等。
西夏權力金字塔上的還是嵬名氏,其次則黨項部首領。
所以梁氏為了鞏固權位,便用聯遼伐宋的辦法。用戰爭迫使各部族服從他的命令,掌握賞罰之權,通過對外戰爭進行對內掌權。
而李秉常要從梁氏收迴權力,自是阻止戰爭。
李清見自己割讓定難五州的建議遭到反對,知這不是辦法。對於君主而論,無論梁氏蕃化漢人、及沒有背景的降漢都具有‘寒門"的特點。
寒門離開了皇權,一切權力都會消失。對皇帝而言,隻有寒門才最值得信任。
梁氏已從寒門成為了頭號勢族,而李清代表皇帝來挑戰他。
李清質問梁乙埋道:「大王自為相以來,對宋攻伐五十餘次,其中最甚時候一年六七次,與漢為仇,此乃得不償失。」
「戰爭一起,和市便中斷,百姓盼和市猶如嬰兒之盼乳!一旦和市斷絕,我國焉能獨存?」
麵對李清的一再質問,梁乙埋便道:「我之所以一麵年年點集攻宋,一麵與宋往來朝貢不斷,乃使東朝懼我,為國人求罷兵爾。」
梁乙埋對眾將領道:「我雖是漢人,但素不喜漢人之禮,而喜用蕃禮,甚至我梁氏一族
姓名皆用蕃名,之所以連連伐宋,與宋為敵,是為了咱們大白高國的福祉!」
梁乙埋此言一出,眾將領皆是齊聲大叫,為梁乙埋叫好。
還有什麽話,比身為漢人的梁乙埋主張攻宋更有說服力。
梁乙埋看向李清道:「倒是你這些年整日用從尋來漢人娼婦,樂人以此取悅天子。這便是汝所言的用漢俗更蕃俗嗎?」
聽梁乙埋這麽說,堂上將領都是大笑。
李秉常聞言臉上湧起怒意。
眼見大多數人都站在梁乙埋一邊,李清猶然不懼言道:「之前都統軍嵬名浪遇一再上疏與宋和睦,但卻被宰相所被免職,抑鬱而終。」
「難道都統軍不忠於大白高國?」
都統軍兼鎮衙頭,總領兵政,指揮全國的監軍司。梁乙埋為了排除異己掌握統兵之權,將李元昊的弟弟嵬名浪遇罷官。
梁乙埋道:「嵬名浪遇有謀反之心,我早已察覺,罷其軍職與其反對攻宋無關。諸位說是不是?」
眾將齊聲附和。
梁乙埋聞此一笑。
李清道:「這些年大王大肆興戰,恃權收斂錢財,不附與你的首領,便一律排斥到外地,使他們無法染指兵權,在國事上也無法預聞。」
「如今朝堂上都是爾梁氏之人。」
梁乙埋冷笑,眼底透出一股殺意。
李清向李秉常道:「陛下,對宋連連攻伐諸部首領早就苦不堪言,相國不吸取之前洮水之敗,還要窮兵黷武,如此下去夏國必亡。」
梁乙埋則向禦座上的李秉常道:「陛下,可以與宋言和,但定難五州絕不可割讓,否則宋人必登門踏戶。陛下若要臣罷去國相之職,臣唯有照辦,但臣還是那句話定難五州絕不可割。」
李秉常雖親政不久,但也富有決斷。聽梁乙埋辭相,他真想答應廢了對方宰相之位,但也猜到對方可能以退為進。自己今日答允了,明日對方就發動政變了。
他雖有意親宋,但也知道沒有梁乙埋支持,也無力與宋和談。
他道:「李清你先退下。」
李清聞言色變,隻好退下。
李秉常道:「來人,將先帝的銀甲氈帽黃帳,賜予相國。」
「以後朕便全權委以舅舅了。」
梁乙埋大喜,他的策略成功了。
李秉常不僅沒與翻臉,還將先帝帶兵打戰之器具都賜予了他,讓他來主持對宋的戰役。
梁乙埋道:「臣謝過陛下。臣以為咱們還是老法子,一麵派人與宋議和,探聽宋人之打算,以麻痹其心。」
「一麵則全力興兵!」
李秉常道:「依舅舅所見,若宋軍三路而來,如何抵禦呢?」
「朕以為定難五州勢必難保,一旦陷落,甘涼便是我們大白高國最後的退路!」
李秉常說得也是他的擔心,一旦橫山陷落宋人之手,西夏的統治重心唯有從興慶府西移。那麽從涼州往西域,就是他們最後的生地。
梁乙埋道:「陛下何必懼此!甘涼,涼州有仁多崖丁把守勢必無礙!」
「以臣觀來,宋人鄜延路兵馬雖眾,但有瀚海之隔,沒有足夠兵糧補給,要攻興慶府難上加難。」
「倒是涇原路兵馬雖是不多,但直取葫蘆川大道,這裏水草豐茂,離靈州又近方是危險!」
李秉常道:「是先破涇原路之敵嗎?」
梁乙埋點點頭道:「不錯,景帝當年設十二軍監司,其意便是每有事於西,則自東而西點集而西,每有事於東,則自西而東點集而東。」
「今右廂兵馬防備甘涼,蘭州便足夠了,臣點集左廂六路先破
涇原路一路,再迴頭打鄜延路兵馬!」
「以往咱們與宋交戰便是正麵不打,且放他過來,派兵斷他糧道,待其糧盡退兵後再行掩殺!此番殺鄜延路兵馬仍用舊計便是!」
……
涼州府。
數隊騎兵抵達。
為首的將領乃駐挫子山的卓囉河南軍監司監軍仁多保忠,此番他來見父親仁多崖丁。
仁多族居喀羅川,其起家之地乃青唐城以北的仁多泉城。
仁多族非黨項種,而是屬於六穀蕃部之一,西夏奪取涼州後,仁多族便叛了青唐投向黨項。
西夏對仁多一族也非常重視,讓仁多崖丁擔任甘州甘肅軍監司,卓囉河南軍監司這兩大軍監司的都統軍。
這裏要說一下,因宋軍攻下湟州,青唐城所在青唐部降伏宋朝後。
青唐城內也開始有宋軍入駐。
為了防備宋軍從青唐對涼州的攻勢,西夏對軍監司也進行調整。
西夏加強了涼州城的城防,同時將位於仁多泉城的右廂順肅軍監司遷至涼州城。還破例讓非黨項出身的仁多崖丁兼任兩軍監司都統軍。
此外麵對會州駐紮的宋軍熙河兵團,西夏將西壽保泰軍監司和天都山軍監司,合並為西壽保泰軍監司。
現在邈川青唐首領溫溪心派他兒子溫訥支郢成至涼州城。仁多保忠被仁多崖丁召迴涼州。
同屬於邈川一族,溫溪心與仁多一族有親戚關係,以往西夏與青唐交涉,也是委托兩族為中介。
這一次溫溪心奉了宋朝皇帝之命,讓其子溫訥支郢成與宋朝天子的使者童貫與仁多崖丁談判。
仁多保忠見到了宋朝談判使者,溫訥支郢成全程與父親仁多崖丁,你一杯我一杯的對飲。
至於那個身高馬大的使者則摸著顎下稀疏的胡須。
仁多保忠當下覺得這個使者是個不好對付的人。
卻見童貫當著仁多保忠的麵道:「仁多統軍,吾主以節度使待遇禮之,這是非常之恩典。眼下整個青唐也唯有董氈、木征二人有節度使之位。」
「至於其他,隻要我童貫能做主的,無不允之!」
免費閱讀.
西夏之製百姓皆住土屋,唯獨有官位的人方允許用瓦。
興慶府中所居大半有瓦,李元昊立國幾十年,興慶府,遼國上京皆以塞上之都聞名於外。
而位於興慶府中央的皇宮元昊宮亦仿汴京皇宮而建。
皇宮之左右乃承天寺和高台寺。
這一日整個興慶府都聽到佛寺裏隆隆鍾聲,國主秉常之妻梁皇後率宮裏大小女眷為夏國祈福,消除兵障。
西夏遼國皆崇佛,尤其皇室和外戚的高層如此。
如今夏國麵臨亡國之憂,除了誠心乞求消弭兵禍,國內有識之士亦在商量對策。
君臣議事的大殿乃仿汴京紫宸殿而建,大殿旁乃一處高大穹頂的氈廬,這是草原部落習俗西夏仍保留著,這與遼國上京皇宮相同,也是與汴京皇宮不同的地方。
其後則是廣寒門,乃西夏國主後宮歇息的地方。
李清與西夏諸將爭論,而位於李清之後和西夏諸將之後的則是李秉常和梁乙埋。
西夏官員兩套班子,一套是模仿宋朝所設的,有中書樞密使二府官職,還有一套則是各部落首領。
各部首領各有寧令、莫寧令等爵位,多半是世襲而來。
人才培養上也有漢學,蕃學兩種製度。
而梁太後,梁乙埋的根本在世襲部落首領。
為什麽?
要從梁太後,梁乙埋出身說起。
李元昊奪子寧令哥之妻,被懷奪妻之恨的寧令哥爭所殺,而指示寧令哥殺李元昊的大臣沒藏訛龐,反手又殺了寧令哥。
沒藏訛旁立年幼的李諒祚為西夏國主,自己執掌朝政,又將女兒嫁給李諒祚。
李諒祚長大後,又與沒藏訛旁的兒媳梁氏私通。
沒藏訛龐與其子計劃殺李諒祚,結果被梁氏通報給李諒祚。被李諒祚先下手為強,殺了沒藏訛龐與其子。
剛當了寡婦的梁氏立即被李諒祚召入宮中,並立為皇後。
李諒祚死後,梁氏由從害夫姘婦成了太後,也就是梁太後。
為了掌握大權梁太後讓其弟梁乙埋為宰相。
西夏宰相本不允漢人擔任,因西夏殘酷的權力鬥爭,梁氏姐弟方才機緣巧合地上位。
梁太後與其弟梁乙埋執掌朝政後,夏中屬於蕃漢體係蕃化漢人,隻比李清等屬於降漢降伏漢人高一等。
西夏權力金字塔上的還是嵬名氏,其次則黨項部首領。
所以梁氏為了鞏固權位,便用聯遼伐宋的辦法。用戰爭迫使各部族服從他的命令,掌握賞罰之權,通過對外戰爭進行對內掌權。
而李秉常要從梁氏收迴權力,自是阻止戰爭。
李清見自己割讓定難五州的建議遭到反對,知這不是辦法。對於君主而論,無論梁氏蕃化漢人、及沒有背景的降漢都具有‘寒門"的特點。
寒門離開了皇權,一切權力都會消失。對皇帝而言,隻有寒門才最值得信任。
梁氏已從寒門成為了頭號勢族,而李清代表皇帝來挑戰他。
李清質問梁乙埋道:「大王自為相以來,對宋攻伐五十餘次,其中最甚時候一年六七次,與漢為仇,此乃得不償失。」
「戰爭一起,和市便中斷,百姓盼和市猶如嬰兒之盼乳!一旦和市斷絕,我國焉能獨存?」
麵對李清的一再質問,梁乙埋便道:「我之所以一麵年年點集攻宋,一麵與宋往來朝貢不斷,乃使東朝懼我,為國人求罷兵爾。」
梁乙埋對眾將領道:「我雖是漢人,但素不喜漢人之禮,而喜用蕃禮,甚至我梁氏一族
姓名皆用蕃名,之所以連連伐宋,與宋為敵,是為了咱們大白高國的福祉!」
梁乙埋此言一出,眾將領皆是齊聲大叫,為梁乙埋叫好。
還有什麽話,比身為漢人的梁乙埋主張攻宋更有說服力。
梁乙埋看向李清道:「倒是你這些年整日用從尋來漢人娼婦,樂人以此取悅天子。這便是汝所言的用漢俗更蕃俗嗎?」
聽梁乙埋這麽說,堂上將領都是大笑。
李秉常聞言臉上湧起怒意。
眼見大多數人都站在梁乙埋一邊,李清猶然不懼言道:「之前都統軍嵬名浪遇一再上疏與宋和睦,但卻被宰相所被免職,抑鬱而終。」
「難道都統軍不忠於大白高國?」
都統軍兼鎮衙頭,總領兵政,指揮全國的監軍司。梁乙埋為了排除異己掌握統兵之權,將李元昊的弟弟嵬名浪遇罷官。
梁乙埋道:「嵬名浪遇有謀反之心,我早已察覺,罷其軍職與其反對攻宋無關。諸位說是不是?」
眾將齊聲附和。
梁乙埋聞此一笑。
李清道:「這些年大王大肆興戰,恃權收斂錢財,不附與你的首領,便一律排斥到外地,使他們無法染指兵權,在國事上也無法預聞。」
「如今朝堂上都是爾梁氏之人。」
梁乙埋冷笑,眼底透出一股殺意。
李清向李秉常道:「陛下,對宋連連攻伐諸部首領早就苦不堪言,相國不吸取之前洮水之敗,還要窮兵黷武,如此下去夏國必亡。」
梁乙埋則向禦座上的李秉常道:「陛下,可以與宋言和,但定難五州絕不可割讓,否則宋人必登門踏戶。陛下若要臣罷去國相之職,臣唯有照辦,但臣還是那句話定難五州絕不可割。」
李秉常雖親政不久,但也富有決斷。聽梁乙埋辭相,他真想答應廢了對方宰相之位,但也猜到對方可能以退為進。自己今日答允了,明日對方就發動政變了。
他雖有意親宋,但也知道沒有梁乙埋支持,也無力與宋和談。
他道:「李清你先退下。」
李清聞言色變,隻好退下。
李秉常道:「來人,將先帝的銀甲氈帽黃帳,賜予相國。」
「以後朕便全權委以舅舅了。」
梁乙埋大喜,他的策略成功了。
李秉常不僅沒與翻臉,還將先帝帶兵打戰之器具都賜予了他,讓他來主持對宋的戰役。
梁乙埋道:「臣謝過陛下。臣以為咱們還是老法子,一麵派人與宋議和,探聽宋人之打算,以麻痹其心。」
「一麵則全力興兵!」
李秉常道:「依舅舅所見,若宋軍三路而來,如何抵禦呢?」
「朕以為定難五州勢必難保,一旦陷落,甘涼便是我們大白高國最後的退路!」
李秉常說得也是他的擔心,一旦橫山陷落宋人之手,西夏的統治重心唯有從興慶府西移。那麽從涼州往西域,就是他們最後的生地。
梁乙埋道:「陛下何必懼此!甘涼,涼州有仁多崖丁把守勢必無礙!」
「以臣觀來,宋人鄜延路兵馬雖眾,但有瀚海之隔,沒有足夠兵糧補給,要攻興慶府難上加難。」
「倒是涇原路兵馬雖是不多,但直取葫蘆川大道,這裏水草豐茂,離靈州又近方是危險!」
李秉常道:「是先破涇原路之敵嗎?」
梁乙埋點點頭道:「不錯,景帝當年設十二軍監司,其意便是每有事於西,則自東而西點集而西,每有事於東,則自西而東點集而東。」
「今右廂兵馬防備甘涼,蘭州便足夠了,臣點集左廂六路先破
涇原路一路,再迴頭打鄜延路兵馬!」
「以往咱們與宋交戰便是正麵不打,且放他過來,派兵斷他糧道,待其糧盡退兵後再行掩殺!此番殺鄜延路兵馬仍用舊計便是!」
……
涼州府。
數隊騎兵抵達。
為首的將領乃駐挫子山的卓囉河南軍監司監軍仁多保忠,此番他來見父親仁多崖丁。
仁多族居喀羅川,其起家之地乃青唐城以北的仁多泉城。
仁多族非黨項種,而是屬於六穀蕃部之一,西夏奪取涼州後,仁多族便叛了青唐投向黨項。
西夏對仁多一族也非常重視,讓仁多崖丁擔任甘州甘肅軍監司,卓囉河南軍監司這兩大軍監司的都統軍。
這裏要說一下,因宋軍攻下湟州,青唐城所在青唐部降伏宋朝後。
青唐城內也開始有宋軍入駐。
為了防備宋軍從青唐對涼州的攻勢,西夏對軍監司也進行調整。
西夏加強了涼州城的城防,同時將位於仁多泉城的右廂順肅軍監司遷至涼州城。還破例讓非黨項出身的仁多崖丁兼任兩軍監司都統軍。
此外麵對會州駐紮的宋軍熙河兵團,西夏將西壽保泰軍監司和天都山軍監司,合並為西壽保泰軍監司。
現在邈川青唐首領溫溪心派他兒子溫訥支郢成至涼州城。仁多保忠被仁多崖丁召迴涼州。
同屬於邈川一族,溫溪心與仁多一族有親戚關係,以往西夏與青唐交涉,也是委托兩族為中介。
這一次溫溪心奉了宋朝皇帝之命,讓其子溫訥支郢成與宋朝天子的使者童貫與仁多崖丁談判。
仁多保忠見到了宋朝談判使者,溫訥支郢成全程與父親仁多崖丁,你一杯我一杯的對飲。
至於那個身高馬大的使者則摸著顎下稀疏的胡須。
仁多保忠當下覺得這個使者是個不好對付的人。
卻見童貫當著仁多保忠的麵道:「仁多統軍,吾主以節度使待遇禮之,這是非常之恩典。眼下整個青唐也唯有董氈、木征二人有節度使之位。」
「至於其他,隻要我童貫能做主的,無不允之!」
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