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臉色陡然變了,他擺擺手,示意袁珙退下,然後一把扯住姚廣孝的衣領,把他拉進了一側的密室。確保身邊再無其他人以後,他揪著姚廣孝的衣領不放,惡狠狠道:


    “老和尚,你就明說了吧,你到底和那邊有什麽關係?!”


    姚廣孝任由朱棣揪著他,微笑道:


    “殿下,到了現在這個時候,您覺得這還算是一個問題嘛?”


    “當然!”朱棣的手上使了勁,揪得姚廣孝的衣領全都直挺挺的,都快要崩開了,唾沫星子也都飛濺到了他的臉上,“你以為本王不知道?那相社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拉攏大哥不成,便想從其他幾個皇子下手,二哥三哥那裏都有相社的人,我這裏應該也有,就是你!”


    姚廣孝搖搖頭:


    “殿下,您有兩點說錯了。第一,秦王晉王那裏確實沒有相社的人;第二,我也不是。隻是,與他們有些來往罷了。”


    朱棣勃然大怒:


    “好啊,好啊,你總算是承認了。老和尚,當初母後賓天,父皇選派十名僧人隨侍諸王子身邊,為母後念經祈福。本來本王並未看上你,而你居然說願意為本王送上一頂白帽子,叫本王為了防止泄密不得不把你放在身邊。結果,這些年,你力勸本王在邊境挑起摩擦,搞得興師動眾,叫父皇不得不依仗與我。又請來袁先生為本王算命,說本王有天子之氣,讓本王現在是騎虎難下。好嘛,現在袁先生又說本王沒有天子氣運了,那麽如今之際,隻能求助相社,然後成功將本王拖下水。老和尚,你們可真是打的一手好算盤啊!”


    姚廣孝略微使勁,讓朱棣鬆開了抓住自己的衣領。整理了一下,肅然下拜:


    “殿下息怒!貧僧知道,無論貧僧如何迴應,如何解釋,殿下都隻願相信您所判斷的,但貧僧還是要說,這一切都不是相社的算計。貧僧當初言明,願意為殿下送上一頂白帽子,乃是貧僧自己所謀,後來請袁先生,乃是袁先生曾為貧僧麵相算命。至於為何袁先生中途改口,貧僧一無所知。而相社那裏,不知殿下可曾記得,最開始並非是貧僧相告,而是李相師主動言及啊!”


    朱棣神情恍惚,迴想到了自己曾在鳳陽府的日子。那還是洪武九年(1376年),父皇為了讓自己等兄弟不至於將來為人臣所蒙蔽,特意前往中都鳳陽府住了四年,體察民情。民間的生活對自己產生了極為深厚的影響,自己也是勤於學習,到了民間細事,無所不知的地步。就在洪武十三年,自己等兄弟要走的時候,還受了父皇的命令,前去看望養病在中都的李善長。


    那時的李善長也六十多歲了,老態龍鍾,但頭不暈眼不花,身子骨還算硬朗,口齒清晰,思維活躍,與自己等兄弟暢談十分熱烈。臨了要走的時候,李善長還給自己等人備上了厚禮。晚上自己閑著沒事打開一看,發現除了一些當地特產和古書字畫之外,居然還有一封信。當時自己就感興趣了,打開一看,頓時嚇得冷汗直冒。小心翼翼地查看有無人監視自己後,躲在床幃裏打著小燈看完了那封信。看完之後,心思久久不能平靜,趕緊又看了幾遍,確保已經將信的內容全部記住後,便直接吞了,連燒掉都不敢,怕燒不幹淨留下隻言片語,招來父皇的猜疑。


    沒有辦法,那一年,可是洪武十三年啊!


    洪武十三年,正是胡惟庸案發的那一年啊!上萬人頭滾滾落地,自己等人奉了父皇的命令去探望李善長絕對是有深意的,而這封信又牽扯到了胡惟庸留下的一個重大的秘密:相社!自己也就是在那個時候,知道了有這麽一個龐大且目標明確的組織。


    另外,信中還提到了李善長對於未來國家治理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其中比如那個標新立異的製度,是排除了相權之後的一個妥協但十分有用的方法。他非常認同。就藩後也常常思索,按照父皇的治國模式和李善長的模式反複對比,最終無可奈何的發現,李善長是對的,他的相社能夠有這麽大的組織基礎,絕對是有一些道理的。


    隻是,為什麽選擇了本王!為何不是太子,為何不是秦王晉王,偏生是自己!


    朱棣的眼中流露出了無奈與不甘,憤恨之中又有一絲興奮與滿足。自己有能力,有野心,就是沒有合適的身份。如果父皇可以拋開嫡長子繼承等製度,單單考慮皇子的個人能力,那麽自己絕對是有可能入選的,隻是,皇權不看這個。


    “殿下勿憂。”姚廣孝看著朱棣的眼神不對,急忙勸慰道,“殿下,陛下春秋鼎盛,據袁先生推斷,起碼還得有十來年,殿下也未到而立之年,一切都有的等。如此大事,古來今往豈有容易的?且寬心蟄伏,未來定有變數。”


    姚廣孝提到袁先生的這句話倒是提醒了朱棣,他突然想到,之前袁先生說道,是因為在某處山林之中,有一個氣運極佳之人,被富貴皇氣所觸發,進而沾染附著於上,改變了天下人之氣運。這富貴皇氣,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擁有的啊!定然是某位皇子!


    “老和尚,你替我去查一查,就在這最近幾個月,我的幾個哥哥和弟弟們有無異動,有沒有進山的,而且之後身邊還多了一個人。那個人至少應當是運氣極好,好到足以改變那位皇兄的命運。”朱棣冷靜了下來。


    姚廣孝愣了一下,然後讚道:


    “殿下英明!我們之前隻是糾結於結果,卻未想到,有因必有果,為何不從這原因上入手呢?不過,如此這般,就得求助於相社了。我們身在北平,力量不足,而且盯著殿下的錦衣衛估計也著實不少。”


    朱棣鎮定道:


    “本王不管你是怎麽跟他們聯係上的,本王隻要結果,不問過程,需要什麽,與什麽人溝通,怎麽辦,你自去安排,本王不過問。但有兩點,第一,注意保密;第二,不可代本王做決定,任何時候都不可以。如本王發現你有別的舉動,那麽,你就得下地府,去我的母後身邊為她祈福吧。”


    姚廣孝施施然一笑:


    “定不負所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律令大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六中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六中隊並收藏律令大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