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一中的操場上,大羅、小羅兄弟倆則正在陪著自己的兄弟姐妹們玩耍。南京市一中的守門員對他們說:“你們現在已經玩得很久了,可以休息一下了。來,過來吃糖果吧。”


    大羅、小羅兄弟倆的兄弟姐妹們都歡唿起來:“糖果!”守門員對大羅、小羅兄弟倆說:“你們知道張俊、李世民他們去哪裏了嗎?”大羅、小羅兄弟倆說:“張俊、李世民他們和我們玩捉迷藏遊戲,都藏了起來。”


    守門員對大羅、小羅兄弟倆說:“那你們現在就去把張俊、李世民他們給我找出來,然後我再給你們吃糖果。”說完就走了。小羅問大羅:“現在我們該怎麽辦?”一個大羅、小羅兄弟倆的妹妹拉著小羅的手說:“哥哥,哥哥,我有事情跟你們說。”


    小羅不耐煩地對妹妹說:“走開,你沒有看見我們現在有了麻煩嗎?”妹妹說:“如果你們不把張俊、李世民他們的糖果分給我們,你們就會有麻煩的。我們迴去告訴那個看門人,張俊、李世民他們從秘密小路走了,就在那裏。”小羅:“好吧,那你們得保密。”大羅、小羅兄弟倆的兄弟姐妹們紛紛對大羅、小羅兄弟倆說:“糖果,糖果,我們要吃糖果。”


    南京市碼頭,現在輪到張俊隊伍第二次上場了,忽然大家聽見警笛聲音響起了,街頭霸王“刺蝟”對大家說:“大家快點離開這裏,警察來了。”說完,街頭霸王“刺蝟”和他的手下、胖子、約翰都逃走了,現場就剩下張俊、李世民、胡春等三人和那隻足球了。他們沒有逃走。


    一輛警車停在了那個廢棄的停車場旁邊,一個警察走下了警車,走到了張俊、李世民、胡春等三人的麵前詢問他們:“你們在這裏幹什麽?你們沒有看見豎在那裏的牌子嗎?上麵寫著禁止進入!”警察手指旁邊的豎在那裏的牌子對張俊、李世民、胡春等三人說。


    張俊對警察說:“對不起,警察,我們沒有看見。”警察對張俊、李世民、胡春等三人說:“你們不是附近的人?”張俊、李世民、胡春等三人搖搖頭。“那麽其他人在哪裏?我是說碼頭的那夥人,你們看見沒有?”張俊對警察說:“這裏沒有別人,隻有我們。”


    警察對張俊、李世民、胡春等三人說:“你們還是快走吧,別讓我再碰見你們。”張俊、李世民、胡春等三人就帶著那隻足球走了。警察繼續在他們背後說:“你們下次別再來這裏了,明白嗎。這些孩子我得注意點兒。”


    張俊、李世民、胡春等三人剛剛出來沒有多久就遇見了刺蝟等人。刺蝟對張俊、李世民、胡春等三人說:“你們和胖子隊的比賽還沒有分出勝負,但是足以證明你們具有一種精神。”


    張俊、李世民、胡春等三人相互看了看:“我們具有一種精神?”刺蝟說:“是的,街頭足球的精神-團結。”


    李世民問:“街頭足球?”刺蝟一把從胡春手中搶過足球:“嗨,聽著,張俊,我有一個建議,你們和我們簽一個協議,你們組成一支街頭足球隊,一個守門員和四個隊員。下一次我要舉行一場真正的街頭足球比賽。”刺蝟對胡春說:“你想要迴你的足球嗎?”


    就把足球還給了胡春:“街頭足球就要講信用,對嗎?”胖子等四人點點頭。刺蝟對張俊、李世民、胡春等三人說:“怎麽樣,你們同意嗎?”胡春對李世民、張俊說:“我可以當守門員。”


    張俊對刺蝟說:“李世民、胡春還有我,我們的隊員齊了。”刺蝟點點頭:“那麽下周二五點,碼頭老地方見。我要看一場真正的街頭足球比賽。”胡春問李世民:“街頭足球?什麽是街頭足球?”


    李世民迴答說:“你不要問我,我也不知道。胡春又問張俊:“他們說的團結是什麽意思?”張俊迴答說:“我們隻知道下周二五點,碼頭老地方見。那個外號叫刺蝟的人看上去很會踢足球。”


    胡春:“那將是一場真正的足球比賽。我們需要真正的足球,還是用我的足球好了。”張俊對胡春說:“你的足球是找迴來了,但是我們要用我們平時踢足球所用的足球來參加比賽。”胡春感到不可思議:“為什麽?”李世民迴答說:“因為我們想贏,而它是能給我們帶來勝利的足球。”


    ..............


    1542年,葡萄牙探險者首先抵達聖地亞哥港,在隨之而來的“航海時代”裏,歐洲和大西洋諸國也紛紛來到這個當時很偏遠的地方。1496年,哥倫布的弟弟巴塞羅繆·哥倫布來到奧薩馬河東岸,聖多明戈風光發現這裏地理位置顯要,自然風光秀麗,便率眾興建了一座市鎮。


    城市建成後不久,遭到一場大颶風的襲擊,全城建築物幾乎全部被毀壞。1502年,哥倫布的兒子迭戈又在奧薩馬河西岸的小三角洲建起一座新城,並成為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上管轄所有西班牙殖民地的總督轄區所在地,迭戈成為“新大陸”上的第一任總督。聖多明各是一座初具規模的現代化海港城市,市區分為舊城和新城兩部分。


    供人觀賞的古老建築多集中在舊城。伯爵大街是聖多明各早先最繁華的地區,大街兩旁是各種古老的歐洲式宮殿、寺宇:有1510年至1512年建造的哥朗王宮,是第一任總督迭戈的總督府;有1503年至1508年建造的美洲第一所醫院聖尼古拉斯·德巴裏醫院遺址,這是西印度群島上第一所用磚瓦建築的醫院.


    有1523年至1541年建造的多米尼加第一座歐洲式大教堂聖塔馬裏·亞拉梅諾爾教堂,教堂內葬有哥倫布的骨灰盒;有1538年建成的美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聖多明各大學以及曆屆總督為向西班牙國王宣誓效忠而修建的“精忠報王塔”等。孔德城門遺址也坐落在伯爵大街上,雖然外表已經陳舊,城門已破損,但仍然不失當年的宏偉氣勢.


    經常有人在這裏憑吊緬懷多米尼加共和國的奠基人、民族英雄胡安·巴勒羅·杜亞爾特。聖多明各原是印第安人居住地。1492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496年西班牙人在島上建立聖多明各城,成為歐洲殖民者在美洲的第一個永久性居民點。聖多明各(santodomingo)是多米尼加首都、全國最大深水良港、南半球最古老的城市聖多明各.


    位於南部奧薩馬河流入加勒比海的入海口。聖多明各城區瀕臨加勒比海和奧薩馬河,加勒比海遼闊無垠,奧薩馬河口寬敞水深。聖多明各街道寬廣,市容整潔,林木蒼鬱,繁花吐豔,芳草如茵,是一座風光優美的海濱城市,也是美洲大陸上著名的旅遊勝地。聖多明各每年接待來自世界各國的旅遊者60多萬人次,旅遊收入數億美元,成為僅有700多萬人口的國家的重要經濟來源。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魚肉、染料。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多米尼加首都聖多明各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5月30日上午,離開多米尼加首都聖多明各港。”。


    一天後,我們在聖多明各港附近的村落發現了南美鱷魚,是體長兩米的鱷魚。美洲鱷(學名:crocodylusacutus)是新熱帶界的一種大型鱷魚,為四種現存的美洲鱷魚中分布最廣泛的一種,主要分布在由北美洲美國佛羅裏達州及墨西哥沿太平洋到南美洲秘魯、委內瑞拉一帶,棲息於鹹淡水交界的紅樹林、沼澤等等的濕地。


    在美國境內,隻分布在佛羅裏達州南部,估計數量為2000頭。美洲鱷的體型比其他鱷魚都大,南部和中部美洲的雄性體長可達6.1米。美洲鱷是較大型的鱷,可以長到6米以上,平均身長是3.4米。美洲鱷是鱷亞科中分布最北的成員,最北可到達美國佛羅裏達南部。


    向南經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到達厄瓜多爾和秘魯,可出現於海灣、瀉湖、河流、湖泊等不同水域,並可以象灣鱷一樣穿越較寬闊的海麵。美洲鱷在河流邊的沙岸上挖洞產卵,以魚、哺乳動物、鳥、龜等為食。與其他所有鱷魚一樣,美洲鱷是一個四足動物,有四條短且分叉的腿,一個長且強有力的尾巴,背部和尾部布滿鱗甲。口鼻部拉長,有一對強壯的顎骨。眼睛有瞬膜和淚器保護,淚器用以產生眼淚。


    鼻孔、眼睛和耳朵都位於其頭部頂部,因此身體的其餘部分可隱蔽水下利於突襲。偽裝有助於它們捕食獵物。其口鼻部比美國短吻鱷相對長且窄,比奧利諾科鱷寬。


    美洲鱷比起其他深色鱷魚的顏色要淺並且灰一些。這個物種通常用腹部匍匐而行,它們也可以用腳行走。體型大的個體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10英裏(16公裏)它們通過移動身體和尾巴的方式遊泳,速度可達每小時20英裏,但是不能長時保持這個速度。


    我們往西航行,一天後,也就是1523年6月1日,到達中美洲加勒比海的牙買加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13度,西經81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5月29日8點,到達中美洲加勒比海的牙買加港。”。


    在牙買加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牙買加港市區遊覽。牙買加(英語:jamaica),是加勒比海的其中一個島國。牙買加(英文:jamaica)起源於印第安語,意為“林水之鄉”。


    原為印第安人阿拉瓦克族居住地。1494年哥倫布來到此地,1509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首都金斯敦(kingston)是世界第七大天然深水良港,旅遊療養勝地。位於東南岸海灣內島上最高山峰蘭山西南腳下,附近有肥沃的瓜內亞平原。麵積(包括市郊)約500平方公裏,人口97萬。這裏四季如春,氣溫常在23-29攝氐度之間。城市三麵是蒼綠的丘陵和山峰,一麵是遠海碧波,風景如畫,有“加勒比城市的皇後”之譽。牙買加位於加勒比海西北部。東隔牙買加海峽與海地相望,北距


    古巴約140公裏。為加勒比第三大島,海岸線長1220公裏。牙買加的麵積在西印度群島中,僅次於古巴及海地而居於第3位,哥倫布與牙買加的緣份也較其他小島為深,因為1503年哥倫布在他第4次的航行途中,由於船隻遭受蟲蛀,在等待救援的同時,他曾在牙買加居住長達1年,這也是哥倫布在其曆次航行記錄中,待在同一地點最久的一次。


    1494年哥倫布來到此地,1509年西班牙宣稱牙買加為其殖民地,改名聖地亞哥(santiago)。西班牙對當地的土著居民實行奴隸政策,導致在不久之後,島上的阿拉瓦克人即因戰爭、疾病和奴役而滅絕。為補充勞動力,西班牙自1517年開始從非洲向牙買加販奴,導致黑人逐漸成為當地的主體民族。1538年,西班牙人建立西班牙城,作為牙買加首府。


    從16世紀後期開始,牙買加多次遭到來自法國、英格蘭、荷蘭等國的海盜襲擊。1655年5月,一支由威廉·賓和羅伯特·維納布爾斯聯合率領的英國艦隊占領了牙買加。他們立刻邀請海盜來到島上最大港口盧瓦爾港,協助防守西班牙人可能的反撲。在1657年和1658年間,西班牙人數次從古巴出發反撲,均以失敗告終。


    “是哥倫布發現此島的。”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魚肉。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牙買加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6月2日上午,離開牙買加港。”。


    我們繼續往西航行,三天後,也就是1523年6月5日,到達中美洲的韋那克斯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15度,西經100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6月5日8點,到達中美洲的韋那克斯港。”。


    在韋那克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韋那克斯港市區遊覽。


    “此地特產是黃金。”


    “新大陸的黃金集中在這裏。”


    我們欣喜若狂,但是當我們進入商品交易所時,卻發現這裏隻出售魚肉。


    老板說此地尚未開發,貧窮落後,黃金尚未大量生產。


    我在此地工商業上投資了五萬銀幣,將韋那克斯港收為葡萄牙同盟港,我的冒險名聲升至2584。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韋那克斯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6月6日上午,離開韋那克斯港。”。


    我們往南航行,三天後,也就是1523年6月9日,到達中美洲貝魯特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6度,西經85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6月9日8點,到達中美洲貝魯特港。”。


    在貝魯特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貝魯特港市區遊覽。


    “此區域海賊出沒。”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魚肉。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貝魯特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6月10日上午,離開了中美洲貝魯特港。”。


    往東航行,1523年6月11日,到達中美洲加特那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6度,西經81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6月11日8點,到達中美洲加特那港。”。


    在加特那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加特那港市區遊覽。


    “新大陸有黃金。”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稻穀。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加特那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6月11日上午,離開了中美洲加特那港。”。


    繼續往東南航行,1523年6月12日,到達南美洲馬利加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6度,西經77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6月12日8點,到達南美洲馬利加港。”。


    在南美洲馬利加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馬利加港市區遊覽經商。


    “你們到過瓜地馬拉港嗎?”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稻穀。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馬利加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6月13日上午,離開了南美洲馬利加港。”。


    繼續往東航行,1523年6月13日,到達南美洲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7度,西經72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6月13日8點,到達南美洲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港。”。


    在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加拉加斯港市區遊覽經商。


    加拉加斯(英語:caracas)又譯“卡拉卡斯”,是拉丁美洲國家委內瑞拉的首都,全國最大城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加勒比海之濱的卡拉卡斯穀地,中北部阿維拉山南麓,北距加勒比海11千米,距重要海港拉瓜伊拉僅11公裏,市區三麵環山,麵積77平方千米,人口約207萬。


    加拉加斯始建於1567年,曆史上曾屢遭地震破壞。城市四周環山,海拔922米。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1c,年平均降水量810毫米,卡拉卡斯此名稱據信來自於當地印地安人的部族名稱,整個都會區人口超過500萬。卡拉卡斯雖然地處熱帶,但因地勢較高,氣候溫和,沒有四季之分,僅分雨季和旱季。


    每年5月至10月是雨季,11月至次年4月為旱季。雨季氣溫較低,天氣涼爽;旱季白天有點炎熱,但夜間仍很涼爽。在卡拉卡斯,人們既可以享受風和日麗的春光,又可以領略熱帶海灘的情趣,被眾多的遊客稱為“美洲大陸上得天獨厚的首都”。


    該市在曆史上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城市,居民大多數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是南美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在16世紀之前,那裏本來居住著印第安人。據說“加拉加斯”是根據印第安語的發育而來的,因為當地生長著一種叫做“加拉加斯”的棕色的草,於是那裏的印第安人也被叫做“加拉加斯”人。


    以後就把這個城市叫做“加拉加斯”。1567年7月,西班牙殖民者迭戈·德洛薩達來到此地並開始建設城市,取名為“聖地亞哥·德萊昂·德加拉加斯”城。從那以後的200多年,殖民者逐漸把加拉加斯建成一座西班牙式的小城市。


    “此地特產是香煙。”


    “這裏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稻穀、銀、鐵礦石和香煙。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加拉加斯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6月14日上午,離開了南美洲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港。”。


    在加拉加斯港的東南方的村落發現南美洲植物仙人掌,身高約2米的多肉植物。


    往東航行,一天後,1523年6月15日,到達南美洲格利特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8度,西經69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6月15日8點,到達南美洲格利特港。”。


    在南美洲格利特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格利特港市區遊覽經商。


    “此地貧窮,無特產。”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稻穀。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格利特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6月16日上午,離開了南美洲格利特港。”。


    繼續往南航行,兩天後,1523年6月17日,到達南美洲加以馬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0度,西經57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6月17日8點,到達南美洲加以馬港。”。


    在南美洲加以馬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加以馬港市區遊覽經商。


    “此地特產是木材。”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稻穀。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加以馬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6月18日上午,離開了南美洲加以馬港。”。


    繼續往南航行,南方的村落發現南美洲動物瑪塔龜,全身有刺的龜。瑪塔龜即枯葉龜。枯葉龜,生長在瑪塔瑪塔沼澤,又稱為瑪塔瑪塔龜(matamataturtle)、瑪塔龜,屬於大型水棲龜類,是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


    它是一種久坐不動的龜,擁有呈三角形的扁平頭,管狀的鼻子上和一個呈角狀的部分,下巴有三條觸須和四絲狀觸須,形態像一片枯葉,呈枯黃色,在湖中可見。因其龜殼酷似枯葉,故稱為枯葉龜。


    枯葉龜特征為身上長有非常堅固的甲殼,受襲擊時龜可以把頭、尾及四肢縮迴龜殼內。肉食性,以蠕蟲、螺類、蝦及小魚等為食,亦食植物的莖葉。通常都在淺水的地方活動,它的鼻子能透出水麵唿吸。


    枯葉龜在它生存的地域裏並非屬於食物鏈頂端的動物,但是眾多的進化產物和擬態的外觀讓它擁有了較高的捕食能力。


    枯葉龜體型很大,通常可以長到43至45厘米,最大可達到61厘米,完全成長後體重約為15公斤(33磅)。雌龜的體長通常要較雄龜大一些,與其他的成年龜一樣,雄龜有著較雌龜長和寬的尾巴。其尾巴較小,周圍長有敏感凸起物。成年枯葉龜的頭部、頸部、尾部和四肢皆呈灰褐色。


    它的甲殼有三條規則的條狀背脊,形似枯葉,圓錐形,並具有明顯的同心生長環,坑坑窪窪凹凸不平,並不是很堅硬,與產自北美的鱷龜相似。成年枯葉龜背甲最長可以至45厘米(18英寸),背甲為長方形、粗糙、多瘤節等,幼體的背甲則呈磚紅色對稱分布3對黑色斑點,看起來好像枯黃樹葉上被黴菌腐蝕的斑點,起到保護的作用。


    其腹甲細長,較小,呈奶油黃色或棕黃色,與背甲尺寸大小基本一樣,幼體腹甲顏色多為粉紅色,在長大後背甲和腹甲的顏色會逐漸消失,成年後底部邊緣會發紅。它的脖子很長且較寬,頸部可以自如收縮、膨脹(利於捕食獵物),分布有很多對稱的神經探測觸須和棘刺狀肉質突起,和皮褶結構一樣有很多感覺細胞和觸覺神經,用來接收水流的信號,這和其棲息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此龜雖為高度水棲龜,但遊泳能力十分有限,隻會在水中笨拙地扭動,速度不快,所以大部分時間隻能在水底爬行,這讓它在掠食動物環視的熱帶水係很難生存下去,迫使物種開始進化成這樣的形態。這些觸須的確切作用一直存在爭論。有三個主要的觀點:第一,這些須被當作偽裝能使它們和環境融為一體,從而迷惑被捕食對象。第二,這些有著敏感神經末梢的須可以用來當作事物探測器。第三,這些須在水中可以擺動,起到了誘餌的作用。


    枯葉龜的頭部是所有水龜中最有特點的。從鼻端一直延伸到頭骨兩端後部為皮膚翼狀物,起到了分流水流的作用,枯葉龜為肉食性,主要以水生無脊椎動物和蠕蟲、螺類、蝦及魚類等為食。


    枯葉龜有夜間捕食的習性。食物包括魚、兩棲動物、淡水貝類動物,或者落水的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枯葉龜的捕食方法在龜類中是獨一無二的。它們在水中保持靜止,使得能夠融入周圍的環境中。直到魚類接近,突然伸長頭部靠近獵物,同時張開嘴,擴大喉嚨。這組動作造成了一種抽水作用,將獵物吸入它們擴大的喉嚨裏,水被排出,獵物則被吞下。枯葉龜以此方式進食是由於其不能咀嚼。


    枯葉龜一般生長在湖裏,爬行非常緩慢,雖然它是完全的水棲動物,但水性不是很好,所以常在水底來等待食物。它高度水棲且很少離開水。


    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0度,西經70度。


    繼續往南航行,南方的村落發現帕薩船。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2度,西經75度。


    繼續往南航行,南方的村落發現亞馬遜尼斯,是當地土著,母係社會,亞馬遜河深處的女兒國。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7度,西經78度。


    繼續往南航行,南方的村落發現金蛙,全身金色的蛙。巴拿馬金蛙是一種長相漂亮的兩棲動物。它們華麗的外表下還隱藏著一種特殊的本領,那就是靠手語來進行交流。巴拿馬金蛙靠輕輕揮動前肢來傳遞信息的行為非常與眾不同。


    通常他們所拍攝到的兩棲動物是用鳴叫來溝通,這是他們第一次發現有兩棲動物利用這種方式進行交流。它們不同的手語表達不同的意思,有的是和同伴打招唿,有的是向異性求愛,有的是恐嚇敵人。


    巴拿馬金蛙棲息在巴拿馬的熱帶雨林地區,尤其在山區及近河流地區。這些地方雖然是遠離人類居住地的原始區域,但是這裏並不寧靜,湍急的水流讓巴拿馬金蛙的生活領地特別嘈雜,影響它們之間靠叫聲交流的傳統方式。為了對抗山澗流水的噪聲,它們進化出了這種靠手語交流的特殊本領。


    巴拿馬金蛙雖然名字和長相都像青蛙,它們其實是一種蟾蜍,學名為澤氏斑蟾,是一種瀕危蟾蜍。


    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5度,西經83度。


    繼續往南航行,南方的村落發現北德,是小型球狀多肉植物。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9度,西經73度。


    繼續往南航行,南方的村落發現森蚺巨蟒,體長4米,死2人。森蚺即亞馬遜森蚺。森蚺(sēnrán),是一種體型巨大的蛇,棲息於南美洲,為蚺科最大的成員。森蚺性喜水,通常棲息在泥岸或者淺水中,捕食水鳥、龜、水豚、貘等,有時甚至吞吃長達2.5米的凱門鱷。


    森蚺會把凱門鱷緊緊纏繞,直到它窒息死亡,然後整條吞下去,以後幾個星期不用進食。幼蚺是卵胎生的,有時一胎達七十條左右。許多幼蚺被凱門鱷(caiman)吃掉。他們被認為是世界最重的蛇。喜歡生活在沼澤、淺溪和靜止的河川中,是親水性最大的巨蛇。森蚺大部分在夜間活動,但也常在大白天看到它在曬太陽。


    森蚺的嘴巴上下可張到180度左右,4排牙齒可以獨立活動,沒有下巴,上齶中間的2排牙齒可以上下遊動,有利於吞噬獵物,它的蛇皮可以拉伸,因此可以吞下比自己體型還大的獵物。森蚺的舌頭是化學物探測器,鱗片可以感知獵物是否有動,眼睛是熱能感應器,它們的氣管在喉嚨處,在吞噬獵物時,它們的氣管是在外麵的,所以不必擔心氣管堵塞。


    亞馬遜森蚺(sēnrán)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蛇和蚺科動物,平均體長為3到5米,最長可達6米,重達250公斤以上,粗如成年男子的軀幹。森蚺皮厚體粗,力氣極大,擅用纏繞的方式攻擊敵人,它隻要蜷曲身體,就可將獵物壓個粉身碎骨。


    僅生活於南美洲,喜水。位於南美洲食物鏈的上端。有殺死過凱門鱷、野豬、甚至美洲虎等戰鬥力相當強的猛獸的記錄。亞馬遜森蚺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蛇,最長可達10米以上,重達225公斤以上。森蚺生性喜水,通常棲息在泥岸或者淺水中,捕食水鳥、龜、水豚、貘等,也喜食中大型哺乳動物。有時甚至吞吃長達兩公尺半的凱門鱷。


    森蚺會把食物緊緊纏繞,直到它窒息死亡,然後整條吞下去,以後幾個星期甚至長達三個月,不用進食。他們被認為是世界最大的蛇。喜歡生活在沼澤、淺溪和靜止的河川中,是會水性最大的巨蚺蛇。森蚺大部份在夜間活動,但也常在大白天看到它在曬太陽。


    在委內瑞拉荒野的中心地帶,水土交融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地形,孕育了許多傳奇的生物。對冒險深入這片蠻荒之地的早期探險家來說,最駭人聽聞的莫過於南美洲巨蛇——森蚺。


    好幾個世紀以來,獵手們繪聲繪色地描述著這種食人成性的百尺長怪物,而後者則隱沒在種種傳說的背後,與沼澤和密林糾結纏繞。今天,生物學家冒險走進沼澤深處,他們的任務就是從傳說與驚恐中揭開秘密,讓我們有機會窺探地球上體型最大巨蛇的隱秘一生。


    森林沼澤在清晨的第一道霞光中蘇醒,眾鳥迴應著初升太陽的唿喚。沼澤占整個委內瑞拉麵積的13,雨季來臨時滂沱大雨連綿不斷,水漫荒原大地,廣袤、濕潤的沼澤儼然成為動物的天堂。但隨著旱季的降臨,眼看這片繁茂的草原在轉瞬間將變成一片焦土,沼澤地裏的生物把握機會盡情地吃喝。


    這安詳、豐盛的田園詩即將被打斷——一條4米多長的饑餓大蛇蜷曲盤踞在風信子叢中。那是一條巨大的雌森蚺,它已經數月粒米未進。眼光昏暗但舌尖銳利的森蚺從空氣中嗅到了齧齒動物的氣味,無眼瞼的蛇眼盯上了“大餐”——一隻逐水而居的水豚。


    然而,水豚家族絲毫沒有察覺森蚺正在逼近,仍舊歡樂嬉戲。交配季節已到,雌森蚺急需填飽饑腸才能順利繁殖,而且懷孕後雌蛇會立即斷食,直到7個月後小蛇出世為止,因此它非飽餐一頓不可。森蚺猛然出擊,一隻水豚來不及躲避被巨蛇俘獲。森蚺從來都是以力殺戮,而不是以毒致死。


    大蛇盤繞緊縮,越纏越緊,擠得水豚的血液無法循環,最終窒息了。這時雌蛇張開伸縮自如的大口,開始緩慢進食:從獵物的頭部開始慢慢吞咽。然而,這條雌蛇也為這頓“大餐”付出了代價:身上布滿了水豚垂死掙紮時咬傷的痕跡。


    雖然森蚺吃人的事件從未被證實過,但在沼澤中失蹤的人們常被認為是葬身蛇腹。即使是經驗老道的專家也曾遭巨蛇尾隨偷襲。森蚺的牙齒向後彎曲,一旦被森蚺纏住,你根本不可能指望用手能把它解開。如果你的手或腳被這些大家夥咬住,你必須克製住想從巨蛇口中把自己的手和腳硬拉出來的本能,否則受傷會更加嚴重。


    森蚺自古即以無聲殺手的惡名著稱於南美洲的河流和森林地帶,數以百計穿鑿附會之說,將其超自然神力渲染無遺,其完全成長者,體型可長達五米,其最強的武器,不是利牙毒液,而是無人能及的力氣。它隻要蜷曲身體,就可將獵物壓個粉身碎骨,連全世界最大的齧齒類動物南美水豚,也不能幸免。就外形而言,在新大陸上難逢敵手。


    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8度,西經61度。


    繼續往南航行,1523年7月8日,到達南美洲帕拉馬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11度,西經45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7月8日8點,到達南美洲帕拉馬港。”。


    在南美洲帕拉馬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帕拉馬港市區遊覽經商。


    “此地特產是染料。”


    “根據條約,南美洲是葡萄牙殖民地。”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稻穀。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帕拉馬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7月9日上午,離開了南美洲帕拉馬港。”。


    繼續往南航行,1523年7月11日,到達南美洲裏約熱內盧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26度,西經50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7月11日8點,到達南美洲裏約熱內盧港。”。


    在南美洲裏約熱內盧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曆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裏約熱內盧港港市區遊覽經商。巴西裏約熱內盧,裏約熱內盧(葡萄牙語:riodejaneiro,意即“一月的河”)。


    有時簡稱為裏約,位於巴西東南部,在1960年以前為巴西首都,東南瀕臨大西洋,海岸線長636公裏。裏約熱內盧屬於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幹季和濕季。


    市境內的裏約熱內盧港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裏約熱內盧在葡萄牙語中意為“一月的河”,因葡萄牙人1505年1月遠航到此而得名。60年後開始建城。裏約熱內盧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它有海灘30多處,總長達200公裏,其中最為著名的“科帕卡巴納”海灘沙白水潔,呈新月形,長達8公裏。


    裏約市景觀獨特,山海交融的優美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巧妙和諧地融為一體。裏約的主要景觀包括蒂茹卡國家森林公園、耶穌山、創建於1808年的植物園、瓜納巴拉灣以及科帕卡巴納海灘等。1502年1月,葡萄牙航海家來到海灣,誤以為這裏是一條大河的入海口,隨口起名“一月的河”,葡萄牙語譯音便是“裏約熱內盧”。


    該城市始建於1565年。1502年1月20日,葡萄牙探險家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發現了現今城市的所在地瓜納巴拉灣,並稱該處為riodejaneiro,即「一月之河」。


    當時他們認為海灣實際是河口。事實上,“河“是當時任何大麵積水體的通稱。隨後法國也有船隊到來,作為他們走私巴西木材的大本營。1555年,法國海軍軍官nicsduranddevillegaignon帶領了600多名戰士和殖民者,在這裏建立了第一個歐洲人殖民地,名為「franceantarctique」。殖民者主要由法國雨格諾派徒與瑞士加爾文教徒組成。


    這個城市後來在1565年3月1日,由葡萄牙人入侵之下成立。他們成功占領此城,並將法國人驅逐出境。以後城市經常被海盜及私掠船攻擊,特別是法國。因此在16世紀起,葡萄牙人開始在此地建築城堡,用作防禦和抵抗侵略者。走在海灘上,眼前是湛藍湛藍的海水和層層波濤、腳下踩著金色細軟的沙子,耳畔海風習習,能夠聞到海風中帶著的陣陣海腥味。


    裏約之美首在其山。環抱裏約的群山奇峰突兀,蔚為壯觀。山上樹木四季常青,鋪錦疊翠,景色秀美。其中麵包山和科爾科瓦多山更是各國遊客的必到之地。麵包山雄居海灣與大西洋之間,山體陡峭,四壁光滑,高近四百米,遠遠望去,孤立於蒼茫的天地間,巴西人戲稱為“甜麵包”。


    耶穌山是裏約的象征,去薩爾多瓦,還有一個地方不能錯過,那就是美麗而神秘的“abaetke”稱黑湖。黑湖的湖水是神秘的黑色,黑得發亮;岸邊的沙卻是白得似雪,耀目閃亮,兩者互相映照,白者更白,黑者更黑,美得令人窒息。從耶穌山俯瞰裏約市區,裏約科爾科瓦多山上的耶穌雕像,這個雕像的位置選得很好。


    當你在裏約城中漫步,隨處都能看到山上的耶穌像:它低頭俯視,伸展雙臂,像在護嗬著山腳下的裏約城。到了晚上,在燈光的照射下,黑色夜幕下的耶穌像顯得更加高大和醒目,宗教色彩也更為濃厚。科爾科瓦多山高霧多,即使烈日晴空,有時也會突然騰起一團團濃霧,彌漫整個山頭,頓成一片迷朦世界,置身其間,頓感飄飄忽忽,如入仙境。古典的薩爾多瓦建於1549年的薩爾多瓦,是一座未受到現代文明過分“侵襲”的古城。


    即使作為巴伊亞州的首府,也仍然保留了許多曆史的遺跡,散發著昔日綽約的古老魅力。雕工精細的巴洛克式教堂、民宅、廣場古風依舊;人工采集的鋪路石片被作為曆史遺跡很好地保存下來;拉丁美洲最大的歐洲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群落依然融入在人們的生活中。薩爾多瓦古城中有160多座教堂,這些教堂大部分是當年為了強化當地人和非洲黑奴的宗教意識而建的,古老而精美。一類是早期的哥特式風格,線條明快氣勢恢宏;另一類是巴洛克風格和洛可可風格,豪華富麗,線條起伏而有氣勢。


    “此地特產是冒險家發現的。”


    “此地有黃金特產。”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裏出售稻穀。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裏約熱內盧港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3年7月9日上午,離開了南美洲裏約熱內盧港。”。


    繼續往南航行,南方的村落發現馬肯巨獸,體長6米,死3人。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25度,西經60度。


    我們沿著南極圈往東航行,南方的村落發現企鵝。企鵝(學名:spheniscidae)是一種不會飛行的鳥類,主要生活在南半球,屬於企鵝目,企鵝科。


    特征為不能飛翔;腳生於身體最下部,故呈直立姿勢;趾間有蹼;蹠行性(其他鳥類以趾著地);前肢成鰭狀;羽毛短,以減少摩擦和湍流;羽毛間存留一層空氣,用以保溫。背部黑色,腹部白色。各個種的主要區別在於頭部色型和個體大小。


    1620年法國的beaulier船長在非洲南端首度驚見會潛遊捕食的企鵝時,稱其為“有羽毛的魚”。1488年葡萄牙的水手們在靠近非洲南部的好望角第一次發現了企鵝。但是最早記載企鵝的卻是曆史學家皮加菲塔。他在1520年乘坐麥哲倫船隊在巴塔哥尼亞海岸遇到大群企鵝,當時他們稱之為不認識的鵝。企鵝本身有其獨特的結構:企鵝羽毛密度比同一體型的鳥類大三至四倍,這些羽毛的作用是調節體溫。


    雖然企鵝雙腳基本上與其它飛行鳥類差不多,但它們的骨骼堅硬,並且腳比較短且平。這種特征配合有如二隻槳的短翼,使企鵝可以在水底“飛行”。南極雖然酷寒難當,但企鵝經過數千萬年暴風雪的磨煉,全身的羽毛已變成重疊、密接的鱗片狀。這種特殊的羽衣,不但海水難以浸透,就是氣溫在零下近百攝氏度,也休想攻破它保溫的防線。南極陸地多,海麵寬,豐富的海洋浮遊生物成了企鵝充沛的食物來源。


    企鵝是一種最古老的遊禽,它很可能穿上冰甲之前,就已經在南極安家落戶。南極陸地多,海麵寬,豐富的海洋浮遊鹽腺可以排泄多餘的鹽份。


    企鵝雙眼由於有平坦的眼角膜,所以可在水底及水麵看東西。雙眼可以把影像傳至腦部作作望遠集成使之產生望遠作用。企鵝是一種鳥類,因此企鵝沒有牙齒。企鵝的舌頭以及上顎有倒刺,以適應吞食魚蝦等食物,但是這並不是他們的牙齒。企鵝通常住在赤道以南,人跡罕至的地方才能看見它們。


    有些企鵝住在寒冷地方,有些企鵝住在熱帶地方。但企鵝其實並不喜歡熱天氣,隻有在寒冷的氣候中,它們才會快活。所以,在遙遠遙遠的南極洲沿岸冰冷的洋裏,那兒住著最多的企鵝。企鵝的棲息地因種類和分布區域的不同而異:帝企鵝喜歡在冰架和海冰上棲息。


    阿德利企鵝和金圖企鵝既可以在海冰上,又可以在無冰區的露岩上生活;在亞南極的企鵝,大都喜歡在無冰區的岩石上棲息,並常用石塊築巢。企鵝以海洋浮遊動物,主要是南極磷蝦為食,有時也捕食一些腕足類、烏賊和小魚。


    企鵝的性情憨厚、大方,十分逗人。盡管企鵝的外表道貌岸然,顯得有點高傲,甚至盛氣淩人,但是,當人們靠近它們時,它們並不望人而逃,有時好像若無其事,有時好像羞羞答答,不知所措,有時又東張西望,交頭接耳,唧唧喳喳。那種憨厚並帶有幾分傻勁的神態,真是惹人發笑,也許,它們很少見到人,是一種好奇的心理使然吧。


    種群分布企鵝主要生活在南半球,已知全世界的企鵝共有17種或18種,多數分布在南極地區,在炎熱的非洲大陸南非旅遊城市開普敦也有企鵝。而其中環企鵝屬的漢波德企鵝、麥哲倫企鵝與黑腳企鵝分布在緯度較低的溫帶地區,加拉帕戈斯企鵝的分布則更接近赤道。


    完全生活在極地的隻有帝企鵝和阿德利企鵝兩種,豹斑海豹,隻要企鵝下水,它就會快速遊過去,吃掉企鵝。最可怕的莫過於海豹了,一隻豹斑海豹一天可吃超過15隻的阿德利企鵝,但它通常是捕捉較弱或生病的企鵝。


    大賊鷗和南極大韄,它們會伺機殘害未受保護的企鵝寶寶,海獅、海豹、虎鯨等也會對企鵝產生威脅。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56度,西經80度。


    我們沿著南極圈往東航行,於9月份到達澳大利亞。1523年9月8日澳大利亞的村落發現鴨嘴獸,細長嘴。鴨嘴獸是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它是未完全進化的哺乳動物,種類極少,同屬之中隻有鴨嘴獸一種動物,也是最低等的哺乳動物之一;18世紀後期,喬治·肖收到鴨嘴獸標本,以為這種生物是惡作劇的產物,後於1799年命名。


    鴨嘴獸嘴和腳像鴨子,而身體和尾部像海狸。2500萬年前就已出現,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亞。由於鴨嘴獸數量較少且分布較小,故暫未發現亞種。鴨嘴獸全身裹著柔軟褐色的濃密短毛,腦顱與針鼴相比,較小,大腦呈半球狀,光滑無迴。四肢很短,五趾具鉤爪,趾間有薄膜似的蹼,酷似鴨足。


    在行走或挖掘時,蹼反方向褶於掌部。它通身長滿柔軟的皮毛,像一層上好的防水衣,嘴巴極寬扁,像麵具一樣裝在腦袋上,形似鴨嘴,質地柔軟,似皮革一般,上麵布滿神經,能像雷達掃描器一般,接受其它動物發出的電波。鴨嘴獸仗著這一利器,在水中尋找食物和辨明方向。嘴內有寬的角質牙齦,但沒有牙齒,尾大而扁平,占體長的14,在水裏遊泳時起著舵的作用。鴨嘴獸是極少數用毒液自衛的哺乳動物之一。


    毒素在其他動物身上也有發現,例如:海星、海葵、蜘蛛、蛇和蜥蜴。這83種不同的毒素基因可以歸類為13個不同的基因家族。這些毒素的不同組合,可能會引起炎症、神經損傷、肌肉收縮和血液凝固等症狀,令人死亡。在野外遭遇鴨嘴獸,絕不能掉以輕心。


    鴨嘴獸棲息在河流、湖泊中,平時喜穴居水畔。常把窩建造在沼澤或河流的岸邊,洞口開在水下,包括山澗、死水或汙濁的河流,湖泊和池塘。它在岸上挖洞作為隱蔽所,洞穴與毗連的水域相通。除了哺乳期外,鴨嘴獸一生都過著獨居的生活,大多時間都在水裏,是遊泳能手。


    它的皮毛有油脂,能保持它身體在較冷的水中仍保持溫暖。遊泳時,用前肢蹼足劃水,靠後肢掌握方向,捕食一些生活在河中的小的水生動物,靠電信號及其觸覺敏感的鴨嘴尋找在河床底的食物。


    鴨嘴獸是夜行性生物,它們慣於白天睡覺,夜晚活動,冬季不活動或冬眠。


    鴨嘴獸喜歡吃一些小的水生動物,如昆蟲的幼卵、蝦米和蠕蟲,通常在清晨和黃昏的時候在水邊獵食甲殼類、蚯蚓等動物。但是鴨嘴獸沒有哺乳動物般尖利的牙齒,每次在水中逮到食物,先藏在腮幫子裏,然後浮上水麵,用嘴巴裏的頜骨上下夾擊後才大快朵頤。


    鴨嘴獸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與自身體重相等。分布範圍編輯鴨嘴獸僅分布於澳大利亞東部地區和塔斯馬尼亞州。小鴨嘴獸鴨嘴獸為哺乳動物,雖然母體也分泌**哺育幼仔成長,但卻不是胎生而是卵生。即由母體產卵,像鳥類一樣靠母體的溫度孵化。


    幼體有齒,但成體牙床無齒,而由能不斷生長的角質板所代替,板的前方咬合麵形成許多隆起的橫脊,用以壓碎貝類、螺類等軟體動物的貝殼,或剁碎其它食物,後方角質板呈平麵狀,與板相對的扁平小舌有輔助的“咀嚼”作用帶毒的產蛋哺乳動物。


    春季是鴨嘴獸生兒育女的季節。到了繁殖期,成年鴨嘴獸會在河岸上用前腳上的寬指甲挖一個特殊的洞。雌獸挖相當於16米長的澗穴,用濕草鋪好,裏麵有一個或多個小巢。鴨嘴獸在水中追逐交尾。


    鴨嘴獸將卵產於巢內,每次2-3卵。卵比麻雀卵還小,彼此粘在一起,經過兩個星期的孵化,小鴨嘴獸誕生。孵卵期洞口堵塞,孵出的幼獸發育很不完全,鴨嘴獸既無育兒袋也無**,成束的乳腺直接開口於腹部乳腺區,幼獸用能伸縮的舌頭服食乳區的**,哺乳期大約五個月。


    靠母乳喂養4個月方能自己外出覓食,2歲多便算成年,壽命一般為10-15年。


    由於鴨嘴獸能像爬行動物或鳥類般產卵;卵孵出後,又能像哺乳動物般喂奶水給幼仔,這違背科學家們已有的對哺乳動物和非哺乳動物的劃分。經過多番爭議和研究,科學家們終於得出結論:這種奇異的生物屬於“monotremes”家族,即“卵生哺乳動物”。這種動物代表著從爬行動物向哺乳動物進化的一個環節。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12度,東經139度。


    1523年9月23日澳大利亞的村落發現樹袋熊,樹上生活。樹袋熊,又稱考拉,是澳大利亞的國寶,也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英文名kobear來源於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drink”。


    因為樹袋熊從他們取食的桉樹葉中獲得所需的90%的水分,隻在生病和幹旱的時候喝水,當地人稱它“克瓦勒”,意思也是“不喝水”。樹袋熊並不是熊科動物,而且它們相差甚遠。熊科屬於食肉目,而樹袋熊卻屬於有袋目。它每天18個小時處於睡眠狀態,性情溫順,體態憨厚。北部考拉體型數據:


    雄性頭體長為70厘米、重量6.5公斤;雌性頭體長為68厘米、重量5.1公斤。


    南部考拉體型數據:雄性頭體長為78厘米、重量12公斤;雌性頭體長為72厘米、重量8.5公斤。


    一般來說,樹袋熊身體長約70~80厘米左右,成年雄性考拉體重在8~14公斤之間,而雌性則為6~11公斤。


    樹袋熊體態憨厚,長相酷似小熊,有一身又厚又軟的濃密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內側和內耳皮毛呈灰白色。成年雄性考拉白色胸部中央具有一塊特別醒目的棕色香腺。分布在南部的考拉,因為需要適應較寒冷的氣候而擁有較大的體重和較厚的皮毛。厚厚的皮毛有利保持溫度的恆定,下雨時可以避免身體遭受潮氣和雨水的侵擾。


    肌肉發達,四肢修長且強壯,適於在樹枝間攀爬並支持它的體重。前肢與腿幾乎等長,攀爬力量主要來自於發達的大腿肌肉。考拉的爪爪長、尖而彎曲,每隻五趾分為兩排,一排為二,一排為三,尤其適應於抓握物體和攀爬。粗糙的掌墊和趾墊可以幫助考拉緊抱樹枝,四肢均具尖銳的長爪。


    前掌具5個手指,其中2個手指與其它3指相對,就象人類的拇指,因而可與其它指對握,這可以使考拉可以更安全自信地緊握物體。腳掌上,除大腳趾沒有長爪外,其它趾均具尖銳長爪,且第二趾與第三趾相連。樹袋熊生有一對大耳朵,耳有茸毛,鼻子裸露且扁平,沒有尾巴,這是因為它的尾巴經過漫長的歲月已經退化成一個“座墊”,臀部的皮毛厚而密,因而能長時間坐在樹上,平衡感極強。


    考拉的牙齒非常適合於處理他們的特殊食物。尖利的長門齒負責從樹上夾住桉樹葉,而臼齒則負責剪切並磨碎。門齒與臼齒間的縫隙地帶,可以讓考拉的舌頭高效地嘴裏攪拌混和食物團。科學家發現了公無尾熊(又稱考拉、樹熊)可以發出超低音的秘密,他們的發音器官與眾不同。


    樹袋熊是澳大利亞的特有種有袋類動物,分布澳大利亞在大分水嶺的東北部。考拉大體歸屬為夜行性動物,在夜間及晨昏時活動旺盛,因為這比在白天氣溫較高時活動更能節省水分與能量消耗。白天通常將身子蜷作一團棲息在桉樹上,晚間才外出活動,沿著樹枝爬上爬下,尋找桉葉充饑。


    一生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桉樹上,但偶爾也會因為更換棲息樹木或吞食幫助消化的礫石下到地麵。以桉樹葉和嫩枝為食,桉樹葉是他們唯一的食物。他們幾乎從不下地飲水,因為從桉樹葉中能得到足夠的水分。它們的肝髒十分奇特,能分離桉樹葉中的有毒物質。


    因此考拉的睡眠時間很長以消化有毒物質,每日需睡眠17~20小時,僅剩餘4個小時用來采食、活動、個人衛生清潔及與其它考拉進行交流。


    考拉性情溫馴,行動遲緩,從不對其他動物構成威脅。考拉反應極慢,這個動物反射弧好像特別的長。曾經有人嚐試,用手捏考拉一下,考拉經過很久的時間才驚叫出聲。


    考拉鼻子特別發達,能輕易地分辨出不同種類的桉樹葉,並發覺哪些可以采食,哪些有毒而不能采食,也能嗅出別的考拉所遺留標記的警告性氣味。考拉會發出多種聲音與其它考拉進行聯係和溝通,雄性考拉主要通過吼叫來表明它的統治與支配地位,從而盡量避免打鬥消耗能量,並向其它動物表明它的位置。


    樹袋熊一眼就能看出某棵樹是屬於自己還是屬於別的樹袋熊。樹袋熊會在樹基部留下自己小球狀的排泄物;甚至一隻考拉死後一年之久,別的考拉都不會搬進這塊空的家域,因為這段時間,前一隻考拉身體留下的香味標記和爪刮擦樹皮標記尚未自然風化消失。


    一隻年輕的考拉性成熟時,它必須離開其母親的家域範圍,尋找屬於自己的領域。它的目標是發現並加入另一繁殖種群,這比發現適於居住的棲息環境更重要。總是有一些暫時遊蕩於穩定群體之外的雄性樹袋熊,常常觀望於繁殖群體邊緣,等待加入其中並成為永久性居民。


    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當處於安全的家域樹上的時候,考拉會自然地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坐姿和睡姿,同時也會因為躲避太陽或享受微風向而不停地在樹上移動位置。天氣炎熱時,考拉會攤開四肢並微微搖擺,以保持涼爽,而天氣變冷時,則會將身體縮成一團以保持體溫。考拉能遊泳,但隻是偶爾為之。


    在澳大利亞,考拉的繁殖季節為8月至次年2月,期間雄性考拉的活動會更旺盛,並更頻繁地發出比平時更高的吼叫聲。年輕的考拉離開母考拉開始獨立生活時也會如此。雌性考拉一般3-4歲時開始繁殖,通常一年隻繁殖一隻小仔。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野生雌性考拉每年都會繁殖。


    新生的考拉有一對大耳朵,耳有毛絨,鼻子裸露且扁平,沒有尾巴。考拉的妊娠期為35天,通常情況下每胎隻產一仔,剛生出來的樹袋熊不足一寸,體重僅5.0~5.5克重。


    22-30周齡時,母考拉會從肓腸中排出一種半流質的軟質食物讓小考拉采食。這種食物非常重要,不但非常柔軟,易於小考拉采食,而且營養豐富,含有較多水分和微生物,易於消化和吸收。


    小考拉食用時會從育兒袋口探出身體,采食母考拉從盲腸排出的半流質軟食時,會將袋口拉伸以至朝向後方。這種食物將伴隨著小考拉度過從母乳到采食桉樹葉的這段重要的過渡時期,直到小考拉可以完全地采食桉樹葉為止,就像人類嬰孩在吃固體食物之前,會吃一段時間的粥狀的半流質食物一樣。


    小考拉采食半流質食物期間,會逐漸爬出育兒袋口,直至完全地躺在母考拉的腹部進行采食,經過6個月開始采食新鮮的桉樹葉並爬到母考拉的背部生活。小考拉從育兒袋中取食母乳直至1歲左右。但是,小考拉的身體越來越大,不能將頭部伸進育兒袋中,於是,母考拉的**會伸長,並突出於開放的袋口,小考拉膽小,一受到驚嚇就連哭帶叫,聲音好像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小考拉會為取暖和躲藏而擁抱著母考拉腹部,但有時也會騎在母考拉背部。


    小考拉生活在育兒袋口中直至1歲左右,小考拉會繼續與母考拉一起生活,直至下一胎的小考拉出生為止。這時,小考拉就不得不離開母親,尋找屬於自己的領域。


    如果母考拉不是每年都繁殖的話,那麽,小考拉會與母親一起生活更長時間,小考拉成活的機會也就越大。12月齡以後,小考拉離開母親開創屬於自己的家園,尋找自己的領地。到3~4歲性成熟,平均年齡為10~15年左右。


    考拉卡通形象通常,雌性考拉的壽命會比雄性考拉更長,因為,雄性考拉常會在爭奪配偶的打鬥中受傷,也因為需要維護更大的領域不得不移動更大的距離而冒著風險,占用更大的貧瘠土壤、桉樹林。使考拉的平均年齡數據較易令人產生誤解。


    因為有些考拉的壽命長不過幾星期或幾個月,而有些考拉則能終老一生。生活在安靜環境中的考拉壽命會比生活在城市郊區的更長。一些對成年雄性考拉的平均壽命估計為10年,但是,一些分散於高速公路或住宅區邊緣的亞成年考拉的平均壽命卻隻有2~3歲。


    由於樹袋熊數量驟減,曆史上存在遺傳多樣性的丟失,可以追溯到更新世的後期的巨型樹袋熊走向了滅絕,由此,樹袋熊的繁殖存在一定的近親繁殖。


    考拉棲息於澳大利亞東部沿海的島嶼、高大的桉樹林以及內陸的低地森林等各種環境。然而,數百萬年前,考拉的祖先卻是生活在熱帶雨林中。


    長期的進化,使得考拉逐漸地退出了原有的棲息環境。野生的考拉隻會在適合其居住的地方出現,其中有2個重要的因素必不可少,其一是居住地必須有考拉首選采食、並有適宜的土壤和降雨來保證生長的樹種(包括非桉樹樹種)存在,其二是早已有其它的考拉在此定居。


    考拉在生活中有幾個天敵,其中之一是澳大利亞犬(dingoes),當考拉為了要從一棵樹到另一棵而在地上行走時,不論是成年還是小考拉,都有可能受到澳大利亞犬的傷害;而小考拉有時則會受到老鷹(wedge-tailedeagles)及貓頭鷹的攻擊;其他像是野生的貓、狗以及狐狸,也都是樹袋熊的天敵。考拉每天要睡20小時,另外4小時中,2小時吃樹葉,2小時發呆。多數考拉都是摔死的,因為他們老了之後就會因為抓不住樹而掉下來。


    受到人類道路、交通的影響,樹袋熊的棲息地不斷減少,而棲息地的破壞則是對樹袋熊生存最大的威脅。如果考拉生活在偏遠地帶或靠近主要公路,極有可能遭遇車禍及狗攻擊。澳大利亞考拉基金會估計,每年至少有4000隻考拉死於車禍和狗的襲擊。


    考拉容易感染到數種不同的疾病,常見的兩種像是結膜炎、濕屁股(是種腎髒和泌尿係統的疾病),其他還有唿吸係統的感染、一種頭骨的疾病以及寄生蟲等等。而可以發現的是考拉在人群擁擠或是食物供給量不足的地方生活時,會比較容易感染疾病。


    在澳洲的土著語言中,考拉意即為“不喝水”,在不同版本的殖民資料中,考拉曾被記錄為多個不同的格式,如cullewine;koolewong;colo;ch;koh;ka;ko;karbor;boorabee和goribun等等。


    四千五百萬年以前,在澳洲大陸脫離南極板塊,逐漸向北漂移的時候,考拉或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首先開始進化了。化石證明,二千五百萬年前,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存在於澳洲大陸上。


    在漂移的過程中,氣候開始劇烈變化,澳洲大陸變得越來越幹燥,桉樹、橡膠樹等植物也開始改變並進化,而考拉則開始變得依賴於這些植物,20世紀40年代,考拉曾被認為滅絕。一般認為,土著居民於6萬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經來到了澳洲大陸。如同其它澳洲動物一樣,考拉,也成為土著文化與文明中許多神話與傳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人類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家園擴張,樹袋熊的棲息地和生活環境逐漸縮小,以至於有些樹袋熊已經走進了人類生活的範圍,這對於它們來講並不是什麽好事,經常會有樹袋熊被寵物狗咬傷,被電纜電傷。所以在澳洲當地很多有愛心的居民開始收養受傷的樹袋熊,然後再把它們送到樹袋熊之家進行療養。


    由於考拉對食物很挑剔,桉樹不受法律保護,人類持續侵占考拉的棲息地,致使它們數量驟減,再加上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和森林大火等各種因素,考拉的數量驟減。


    2006年澳大利亞的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曾拒絕把考拉作為瀕危物種保護,當時估算的考拉有幾百萬隻。但由於考拉繁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棲息地環境質量,且缺乏無自我保護意識,容易感染疾病,毛皮交易導致大量考拉被獵殺,野生考拉的數量仍然在不斷減少。最新的計算顯示,野生考拉的數量僅有4.3萬隻。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31度,東經149度。


    1523年9月26日澳大利亞的村落發現馬尼獸,體長80cm,食肉,樹上生活。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36度,東經144度。


    1523年9月29日澳大利亞的村落發現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赤色巨大石頭。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ayersrock),又名烏盧魯巨石(ulururock屬澳大利亞土著人語言),位於澳大利亞中北部的艾麗斯泉市(alicesprings)西南方向約340公裏處。


    艾爾斯岩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8.5公裏,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隻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裏斯蒂·高斯的測量員橫跨這片荒漠。


    當他又饑又渴之際發現眼前這塊與天等高的石山,還以為是一種幻覺,難以置信。艾爾斯巨石俗稱為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曆史。如今這裏已辟為國家公園,每年有數十萬人從世界各地紛紛慕名前來觀賞巨石風采。


    艾爾斯巨石底麵呈橢圓形,形狀有些像兩端略圓的長麵包。長3.6千米,寬約2千米,高348米,基圍周長約8.8千米。岩石成分為礫石,含鐵量高,其表麵因被氧化而發紅,整體呈紅色,因此又被稱作紅石。突兀在廣袤的沙漠上,艾爾斯巨石如巨獸臥地,又如飽經風霜的老人,在此雄偉地聳立了幾億年。


    由於地殼運動,巨石所在的阿瑪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擠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約到了3億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殼運動將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麵。經過億萬年來的風雨滄桑,大片砂岩已被風化為沙礫,隻有這塊巨石憑著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風剝雨蝕,且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成為地貌學上所說的“蝕餘石”。但長期的風化侵蝕,使其頂部圓滑光亮,並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寬窄不一的溝槽和淺坑。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的各個側麵上飛瀑傾瀉,蔚為壯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奧林匹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虎a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虎a並收藏奧林匹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