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簡述大運河在曆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
大運河,這條貫穿中國南北的偉大水道,宛如一條巨龍蜿蜒於華夏大地之上,它不僅僅是一條簡單的人工河道,更是一部流淌著千年曆史、承載著無數輝煌與滄桑的史書。其開鑿與貫通,對中國曆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極為深遠且不可磨滅的影響,堪稱古代中國一項震撼世界的偉大工程壯舉。
二、大運河開鑿的時代背景
(一)隋朝統一前的南北局勢
1. 政治分裂: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長期處於南北分裂的局麵。南方曆經東晉以及宋、齊、梁、陳等朝代的更迭,北方則先後有十六國混戰以及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政權的交替。這種政治上的分裂使得南北地區在行政管理、法律製度等方麵都出現了較大差異,嚴重阻礙了國家的整體發展。
2. 經濟差異:南方地區由於氣候溫潤,土地肥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水稻種植為主的發達農業經濟。同時,憑借著便利的水上交通,商業活動也日益繁榮,諸如建康(今南京)等城市成為了重要的商業中心。而北方地區,雖然在早期是政治中心所在,但曆經戰亂,經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不過北方在農業上以旱地作物種植為主,且畜牧業也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北方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煤炭等在當時也有一定程度的開發利用。
3. 文化隔閡:南北分裂的局麵也導致了文化上的隔閡。南方文化在繼承漢魏以來的傳統基礎上,更加注重文學藝術的精致雕琢,詩歌、繪畫、書法等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並且佛教文化在南方也得到了廣泛傳播與深入發展。北方文化則相對較為質樸、剛健,在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北方文化吸收了諸多少數民族的文化元素,如音樂、舞蹈等方麵呈現出獨特的風貌。南北文化在語言、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等方麵都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不利於民族的凝聚力形成。
(二)隋朝統一後的發展需求
1. 鞏固政治統治:隋朝在公元581年由楊堅建立後,於公元589年實現了南北統一。統一後的隋朝麵臨著如何有效管理如此龐大疆域的難題。大運河的開鑿,能夠使得中央政府更加便捷地對南方地區進行行政管理與軍事調度,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確保國家的政治穩定。
2. 促進經濟交流:為了充分發揮南北經濟的互補優勢,需要一條便捷的運輸通道來實現物資的流通。南方的糧食、絲綢、茶葉等豐富物產可以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方,滿足北方人口的生活需求以及國家建設的需要;北方的煤炭、鐵器等物資也能運往南方,促進南方的手工業發展。這樣可以促進全國範圍內的經濟繁榮,提升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
3. 融合文化差異:通過大運河這條紐帶,南北地區的人員往來將更加頻繁。文人墨客、商人、工匠等各類人群沿著大運河穿梭於南北之間,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南方的精致文化可以傳播到北方,北方的質樸文化也能為南方所了解,從而逐漸消除南北文化的隔閡,增強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三、大運河開鑿的過程
(一)隋文帝時期的初步規劃
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已經意識到了溝通南北交通的重要性。他曾下令對一些原有的河道進行疏浚和修整,比如對邗溝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治理,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連接江淮地區的作用。這些初步的舉措為後來大運河的大規模開鑿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隋煬帝時期的大規模開鑿
1. 決策與籌備:隋煬帝楊廣即位後,憑借著隋朝前期積累的雄厚國力,決定大規模開鑿大運河。他親自參與規劃,召集了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工匠以及征調了數以百萬計的民工來參與這項浩大的工程。同時,為了確保工程的順利進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物資的調配,籌集了大量的木材、石料、鐵器等建築材料。
2. 主要河段及工程特點:
- 通濟渠:從洛陽西苑引穀水、洛水入黃河,再從板渚引黃河水,經滎陽縣北,穿過鄭州、開封等地,最後與淮河相連。通濟渠的開鑿工程極為浩大,河道寬闊且水深,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克服諸多地形上的困難,如穿越黃泛區等,工程人員通過築堤、挖渠等方式確保了河道的順利貫通。
- 邗溝:在原有邗溝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寬和加深,使其能夠適應更大規模的航運需求。邗溝連接著淮河和長江,是大運河溝通江淮地區的重要河段,在施工時,對兩岸的堤壩進行了加固,以防止河水泛濫。
- 永濟渠:從洛陽的黃河北岸出發,引沁水東北流,經過衛輝、新鄉、安陽等地,最後與海河相連。永濟渠的開鑿難度也不小,因為它要穿越不少山地和丘陵地區,工程人員采用了開山鑿石、修渠築壩等多種手段,確保了河道的順利延伸。
- 江南運河:江南運河主要是對江南地區原有的一些河道進行整合與改造,使其更加連貫和順暢。它連接著長江和錢塘江,江南地區河網密布,在開鑿過程中,主要是對河道進行清理、拓寬以及對橋梁等交通設施進行修建或改造,以方便船隻的通行。
3. 工程的艱辛與代價:大運河的開鑿是一項極其艱辛的工程,數以百萬計的民工在惡劣的條件下勞作。他們麵臨著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許多民工因為過度勞累、饑餓、疾病等原因而喪生。同時,為了籌集工程所需的物資,百姓的賦稅負擔也大大加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會的不滿情緒,也為隋朝後期的社會動蕩埋下了隱患。
四、大運河貫通後的影響
(一)經濟影響
1. 促進南北物資流通:大運河貫通後,南方的糧食、絲綢、茶葉、瓷器等豐富物產可以通過運河快速、大量地運往北方。例如,江南地區每年都有大量的漕米通過大運河運往洛陽、長安等北方城市,解決了北方人口的糧食需求問題。北方的煤炭、鐵器、皮毛等物資也能運往南方,促進了南方手工業的發展,如江南的冶鐵業在獲得北方的優質鐵礦石後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2. 帶動沿線經濟發展:大運河沿線的城市和城鎮因為運河的貫通而迅速繁榮起來。揚州,作為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點之一,成為了當時著名的商業城市,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貿易活動十分活躍。杭州也是如此,憑借著江南運河的便利,成為了江南地區的重要商業中心。此外,沿線的一些小鎮也因為承擔著運河上的轉運、倉儲等功能而逐漸發展壯大,帶動了周邊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3. 推動商業貿易繁榮:大運河的貫通為商業貿易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不僅國內的南北貿易得到了極大的促進,而且還吸引了不少外國商人前來貿易。唐代時,揚州就有很多阿拉伯商人、波斯商人等在此經商,他們帶來了國外的商品,如香料、珠寶等,同時也將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運往國外,促進了中外貿易的繁榮。
(二)政治影響
1. 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大運河使得中央政府能夠更加便捷地向南方地區派遣官員、軍隊等,加強了對南方地方的行政管理和軍事調度。例如,在遇到南方地區有叛亂等情況時,北方的軍隊可以通過大運河迅速南下進行鎮壓,確保國家的政治穩定。
2.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通過大運河,中央政府可以更好地統籌南北地區的發展,協調區域間的資源分配。比如,在南方發生自然災害時,北方可以通過運河及時運送救災物資;在北方進行大規模建設時,南方的物資也能及時供應。這種區域間的協調發展有利於國家的整體均衡發展。
(三)文化影響
1. 促進南北文化交流:大運河貫通後,文人墨客、學者、藝人等各類人群沿著運河穿梭於南北之間。南方的詩詞、繪畫、書法等精致文化傳播到北方,北方的音樂、舞蹈、民俗等質樸文化也傳播到南方。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歌在北方廣為流傳後,通過大運河的傳播,在江南地區也受到了熱烈歡迎;而北方的胡旋舞等舞蹈形式也通過運河傳入南方,豐富了南方的文化生活。
2. 推動文化融合與創新:南北文化在大運河這條紐帶的作用下相互碰撞、融合,產生了許多新的文化成果。比如在文學領域,出現了融合南北文風的作品,既具有南方文學的細膩情感,又具有北方文學的豪放氣勢;在藝術領域,如繪畫、書法等方麵也出現了新的風格和技法,是南北文化融合的體現。
3. 傳播宗教信仰:大運河沿線的城市和城鎮成為了宗教傳播的重要場所。佛教、道教等宗教沿著運河傳播,在沿線各地修建了許多寺廟、道觀等宗教建築。例如,揚州的大明寺、杭州的靈隱寺等都是在大運河貫通後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宗教的傳播也豐富了當地人民的精神生活。
五、大運河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與變遷
(一)唐朝時期
1. 繼承與發展:唐朝建立後,充分認識到了大運河的重要性,在隋朝開鑿的基礎上,繼續對大運河進行維護和完善。唐朝加強了對運河沿線的管理,設置了專門的機構來負責運河的疏浚、維修等工作,確保運河的暢通。同時,唐朝的經濟繁榮也使得大運河的運輸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每年通過大運河運輸的物資數量比隋朝時期有了顯著增加。
2. 運河與唐詩的關係: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大運河也成為了唐詩的重要題材之一。許多詩人在遊曆運河沿線時,寫下了大量關於大運河的詩歌,如皮日休的《汴河懷古》等。這些詩歌既描繪了大運河的壯麗景色,又對大運河的曆史意義進行了思考,從側麵反映了大運河在唐朝時期的重要地位。
(二)宋、元、明、清時期
1. 宋代:宋朝時期,由於政治中心南移到臨安(今杭州),大運河的作用更加凸顯。宋朝對江南運河進行了重點整治,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南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隨著商業的進一步繁榮,大運河沿線的商業城市如揚州、蘇州、杭州等更加繁榮,貿易活動更加頻繁,運河的航運功能和商業功能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2. 元代:元代統一中國後,對大運河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由於元朝的都城在大都(今北京),為了實現南北物資的快速運輸,元朝開辟了濟州河、會通河等新的河段,形成了以大都為中心的新的運河體係,使得大運河能夠直接連通北京和杭州,進一步縮短了運輸路程,提高了運輸效率。
3. 明代:明朝時期,對大運河的維護和管理更加嚴格。明朝設立了專門的河道總督來負責運河的治理工作,並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運河進行疏浚、維修等。同時,明朝的經濟發展也使得大運河的運輸任務更加繁重,每年通過大運河運輸的物資數量眾多,包括糧食、絲綢、茶葉等。
4. 清代:清朝時期,大運河仍然是國家重要的交通命脈。清朝在繼承明朝管理模式的基礎上,繼續對大運河進行維護和管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黃河改道等自然因素以及社會管理等方麵的問題,大運河在清朝後期出現了一些堵塞、淤積等情況,導致其運輸功能有所下降,但即便如此,大運河在清朝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六、結論
大運河的開鑿與貫通是中國古代曆史上一項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偉大壯舉。它誕生於隋朝統一後的特定曆史需求之下,曆經了隋煬帝時期的大規模開鑿以及後續各朝代的繼承、發展、改造等過程。大運河在經濟上促進了南北物資流通、帶動了沿線經濟發展、推動了商業貿易繁榮;在政治上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在文化上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推動了文化融合與創新、傳播了宗教信仰。盡管在不同曆史時期,大運河麵臨著諸如自然因素、社會管理等方麵的問題,但它始終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勤勞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文明高度發達的重要標誌之一。
(一)簡述大運河在曆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
大運河,這條貫穿中國南北的偉大水道,宛如一條巨龍蜿蜒於華夏大地之上,它不僅僅是一條簡單的人工河道,更是一部流淌著千年曆史、承載著無數輝煌與滄桑的史書。其開鑿與貫通,對中國曆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極為深遠且不可磨滅的影響,堪稱古代中國一項震撼世界的偉大工程壯舉。
二、大運河開鑿的時代背景
(一)隋朝統一前的南北局勢
1. 政治分裂: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長期處於南北分裂的局麵。南方曆經東晉以及宋、齊、梁、陳等朝代的更迭,北方則先後有十六國混戰以及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政權的交替。這種政治上的分裂使得南北地區在行政管理、法律製度等方麵都出現了較大差異,嚴重阻礙了國家的整體發展。
2. 經濟差異:南方地區由於氣候溫潤,土地肥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水稻種植為主的發達農業經濟。同時,憑借著便利的水上交通,商業活動也日益繁榮,諸如建康(今南京)等城市成為了重要的商業中心。而北方地區,雖然在早期是政治中心所在,但曆經戰亂,經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不過北方在農業上以旱地作物種植為主,且畜牧業也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北方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如煤炭等在當時也有一定程度的開發利用。
3. 文化隔閡:南北分裂的局麵也導致了文化上的隔閡。南方文化在繼承漢魏以來的傳統基礎上,更加注重文學藝術的精致雕琢,詩歌、繪畫、書法等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並且佛教文化在南方也得到了廣泛傳播與深入發展。北方文化則相對較為質樸、剛健,在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北方文化吸收了諸多少數民族的文化元素,如音樂、舞蹈等方麵呈現出獨特的風貌。南北文化在語言、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等方麵都存在著明顯的不同,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不利於民族的凝聚力形成。
(二)隋朝統一後的發展需求
1. 鞏固政治統治:隋朝在公元581年由楊堅建立後,於公元589年實現了南北統一。統一後的隋朝麵臨著如何有效管理如此龐大疆域的難題。大運河的開鑿,能夠使得中央政府更加便捷地對南方地區進行行政管理與軍事調度,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確保國家的政治穩定。
2. 促進經濟交流:為了充分發揮南北經濟的互補優勢,需要一條便捷的運輸通道來實現物資的流通。南方的糧食、絲綢、茶葉等豐富物產可以通過大運河源源不斷地運往北方,滿足北方人口的生活需求以及國家建設的需要;北方的煤炭、鐵器等物資也能運往南方,促進南方的手工業發展。這樣可以促進全國範圍內的經濟繁榮,提升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
3. 融合文化差異:通過大運河這條紐帶,南北地區的人員往來將更加頻繁。文人墨客、商人、工匠等各類人群沿著大運河穿梭於南北之間,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南方的精致文化可以傳播到北方,北方的質樸文化也能為南方所了解,從而逐漸消除南北文化的隔閡,增強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三、大運河開鑿的過程
(一)隋文帝時期的初步規劃
隋文帝楊堅在位期間,已經意識到了溝通南北交通的重要性。他曾下令對一些原有的河道進行疏浚和修整,比如對邗溝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治理,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連接江淮地區的作用。這些初步的舉措為後來大運河的大規模開鑿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隋煬帝時期的大規模開鑿
1. 決策與籌備:隋煬帝楊廣即位後,憑借著隋朝前期積累的雄厚國力,決定大規模開鑿大運河。他親自參與規劃,召集了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工匠以及征調了數以百萬計的民工來參與這項浩大的工程。同時,為了確保工程的順利進行,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物資的調配,籌集了大量的木材、石料、鐵器等建築材料。
2. 主要河段及工程特點:
- 通濟渠:從洛陽西苑引穀水、洛水入黃河,再從板渚引黃河水,經滎陽縣北,穿過鄭州、開封等地,最後與淮河相連。通濟渠的開鑿工程極為浩大,河道寬闊且水深,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克服諸多地形上的困難,如穿越黃泛區等,工程人員通過築堤、挖渠等方式確保了河道的順利貫通。
- 邗溝:在原有邗溝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寬和加深,使其能夠適應更大規模的航運需求。邗溝連接著淮河和長江,是大運河溝通江淮地區的重要河段,在施工時,對兩岸的堤壩進行了加固,以防止河水泛濫。
- 永濟渠:從洛陽的黃河北岸出發,引沁水東北流,經過衛輝、新鄉、安陽等地,最後與海河相連。永濟渠的開鑿難度也不小,因為它要穿越不少山地和丘陵地區,工程人員采用了開山鑿石、修渠築壩等多種手段,確保了河道的順利延伸。
- 江南運河:江南運河主要是對江南地區原有的一些河道進行整合與改造,使其更加連貫和順暢。它連接著長江和錢塘江,江南地區河網密布,在開鑿過程中,主要是對河道進行清理、拓寬以及對橋梁等交通設施進行修建或改造,以方便船隻的通行。
3. 工程的艱辛與代價:大運河的開鑿是一項極其艱辛的工程,數以百萬計的民工在惡劣的條件下勞作。他們麵臨著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許多民工因為過度勞累、饑餓、疾病等原因而喪生。同時,為了籌集工程所需的物資,百姓的賦稅負擔也大大加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會的不滿情緒,也為隋朝後期的社會動蕩埋下了隱患。
四、大運河貫通後的影響
(一)經濟影響
1. 促進南北物資流通:大運河貫通後,南方的糧食、絲綢、茶葉、瓷器等豐富物產可以通過運河快速、大量地運往北方。例如,江南地區每年都有大量的漕米通過大運河運往洛陽、長安等北方城市,解決了北方人口的糧食需求問題。北方的煤炭、鐵器、皮毛等物資也能運往南方,促進了南方手工業的發展,如江南的冶鐵業在獲得北方的優質鐵礦石後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2. 帶動沿線經濟發展:大運河沿線的城市和城鎮因為運河的貫通而迅速繁榮起來。揚州,作為大運河與長江的交匯點之一,成為了當時著名的商業城市,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貿易活動十分活躍。杭州也是如此,憑借著江南運河的便利,成為了江南地區的重要商業中心。此外,沿線的一些小鎮也因為承擔著運河上的轉運、倉儲等功能而逐漸發展壯大,帶動了周邊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
3. 推動商業貿易繁榮:大運河的貫通為商業貿易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不僅國內的南北貿易得到了極大的促進,而且還吸引了不少外國商人前來貿易。唐代時,揚州就有很多阿拉伯商人、波斯商人等在此經商,他們帶來了國外的商品,如香料、珠寶等,同時也將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運往國外,促進了中外貿易的繁榮。
(二)政治影響
1. 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大運河使得中央政府能夠更加便捷地向南方地區派遣官員、軍隊等,加強了對南方地方的行政管理和軍事調度。例如,在遇到南方地區有叛亂等情況時,北方的軍隊可以通過大運河迅速南下進行鎮壓,確保國家的政治穩定。
2.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通過大運河,中央政府可以更好地統籌南北地區的發展,協調區域間的資源分配。比如,在南方發生自然災害時,北方可以通過運河及時運送救災物資;在北方進行大規模建設時,南方的物資也能及時供應。這種區域間的協調發展有利於國家的整體均衡發展。
(三)文化影響
1. 促進南北文化交流:大運河貫通後,文人墨客、學者、藝人等各類人群沿著運河穿梭於南北之間。南方的詩詞、繪畫、書法等精致文化傳播到北方,北方的音樂、舞蹈、民俗等質樸文化也傳播到南方。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歌在北方廣為流傳後,通過大運河的傳播,在江南地區也受到了熱烈歡迎;而北方的胡旋舞等舞蹈形式也通過運河傳入南方,豐富了南方的文化生活。
2. 推動文化融合與創新:南北文化在大運河這條紐帶的作用下相互碰撞、融合,產生了許多新的文化成果。比如在文學領域,出現了融合南北文風的作品,既具有南方文學的細膩情感,又具有北方文學的豪放氣勢;在藝術領域,如繪畫、書法等方麵也出現了新的風格和技法,是南北文化融合的體現。
3. 傳播宗教信仰:大運河沿線的城市和城鎮成為了宗教傳播的重要場所。佛教、道教等宗教沿著運河傳播,在沿線各地修建了許多寺廟、道觀等宗教建築。例如,揚州的大明寺、杭州的靈隱寺等都是在大運河貫通後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宗教的傳播也豐富了當地人民的精神生活。
五、大運河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與變遷
(一)唐朝時期
1. 繼承與發展:唐朝建立後,充分認識到了大運河的重要性,在隋朝開鑿的基礎上,繼續對大運河進行維護和完善。唐朝加強了對運河沿線的管理,設置了專門的機構來負責運河的疏浚、維修等工作,確保運河的暢通。同時,唐朝的經濟繁榮也使得大運河的運輸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每年通過大運河運輸的物資數量比隋朝時期有了顯著增加。
2. 運河與唐詩的關係: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大運河也成為了唐詩的重要題材之一。許多詩人在遊曆運河沿線時,寫下了大量關於大運河的詩歌,如皮日休的《汴河懷古》等。這些詩歌既描繪了大運河的壯麗景色,又對大運河的曆史意義進行了思考,從側麵反映了大運河在唐朝時期的重要地位。
(二)宋、元、明、清時期
1. 宋代:宋朝時期,由於政治中心南移到臨安(今杭州),大運河的作用更加凸顯。宋朝對江南運河進行了重點整治,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南方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隨著商業的進一步繁榮,大運河沿線的商業城市如揚州、蘇州、杭州等更加繁榮,貿易活動更加頻繁,運河的航運功能和商業功能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2. 元代:元代統一中國後,對大運河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由於元朝的都城在大都(今北京),為了實現南北物資的快速運輸,元朝開辟了濟州河、會通河等新的河段,形成了以大都為中心的新的運河體係,使得大運河能夠直接連通北京和杭州,進一步縮短了運輸路程,提高了運輸效率。
3. 明代:明朝時期,對大運河的維護和管理更加嚴格。明朝設立了專門的河道總督來負責運河的治理工作,並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運河進行疏浚、維修等。同時,明朝的經濟發展也使得大運河的運輸任務更加繁重,每年通過大運河運輸的物資數量眾多,包括糧食、絲綢、茶葉等。
4. 清代:清朝時期,大運河仍然是國家重要的交通命脈。清朝在繼承明朝管理模式的基礎上,繼續對大運河進行維護和管理。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黃河改道等自然因素以及社會管理等方麵的問題,大運河在清朝後期出現了一些堵塞、淤積等情況,導致其運輸功能有所下降,但即便如此,大運河在清朝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六、結論
大運河的開鑿與貫通是中國古代曆史上一項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偉大壯舉。它誕生於隋朝統一後的特定曆史需求之下,曆經了隋煬帝時期的大規模開鑿以及後續各朝代的繼承、發展、改造等過程。大運河在經濟上促進了南北物資流通、帶動了沿線經濟發展、推動了商業貿易繁榮;在政治上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促進了區域協調發展;在文化上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推動了文化融合與創新、傳播了宗教信仰。盡管在不同曆史時期,大運河麵臨著諸如自然因素、社會管理等方麵的問題,但它始終在中國曆史的長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勤勞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文明高度發達的重要標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