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現在迫切需要威力強大的武器,所以他後續“自動化實驗”的實驗對象更改為微型衝鋒槍。
他之前就已經意識到,將召喚的兩個階段分別與“死物”和“活物”對應的想法,並不合理。
這顯然是在用地球上的經驗,來分析眼前這個世界的問題。
在這個世界中,活物和死物有什麽區別呢?
活物難道是真的在活著的麽?
那些士兵難道真的有自主意識麽?
所以,分別與召喚的兩個階段相對應的,應該是“基本功能”和“附加功能”這兩類。
基本功能就是被召喚物本體所賦予的功能。
發射子彈是槍的基本功能。
唿吸、心跳和體溫是麻雀的基本功能。
在召喚的第一階段,隻要描述清楚被召喚物體,基本功能就應該具備了。
而不同麻雀的飛行邏輯各不相同,這不是由麻雀的身體決定的。
在召喚的第二階段,如果設定的習性規則比較模糊,麻雀們的行動就具有了隨機性。
這種差異性使得麻雀“活”了起來。
現在,那些正在草原上亂飛的麻雀,就被王棟設定為,用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飛行,其它時間休息,飛行高度不超過十米,這麽個非常模糊的規則。
接下來,王棟計劃去做的,不是想讓微型衝鋒槍“活”起來。
而是利用觸發條件,賦予微衝基本功能之外的附加功能,從而就達到提升武器威能的目的。
首先要嚐試的附加功能是自動添加子彈。
在外丹驚人的飛行速度麵前,換彈匣所需要的時間已經成為了他戰鬥中最大的破綻。
在召喚的第二階段,王棟設定的規則為,每擊發一顆子彈,彈匣就自動更新一次,恢複成一支滿載彈匣。
這不符合物理規律,但虛空行走的士兵,斷掉卻仍舊緊繃的繩索也同樣不符合物理規律。
他忍著惡心,對著想象中的微衝親了兩下舔了一下。
然後手持召喚來的微衝扣動了扳機,子彈如暴雨般傾瀉,連綿不絕。
成功了,死物果然也可以有附加功能!
但用微衝發射了上千發子彈後,他不得不停了下來,槍身已經熱得燙手,射擊精度也明顯下降了。
原理既然可行,那改造起來就沒有什麽難度了。
王棟又進行了一次嚐試,把觸發規則修改為,子彈每擊發一次後,槍身連帶彈匣就都自動更新為初始狀態。
試了試,這次果然可行,微衝射出上萬發子彈後,工作起來仍舊一點問題都沒有。
這也太好玩了吧,隨便設定都可以麽?那就怎麽逆天怎麽來唄。
他抑製住自己的興奮,接著去實驗新的規則,子彈一離開槍膛後就自我複製,一次複製八發,同樣的速度,同樣的方向。
結果,彈雨就變成了彈幕,效果就如同九隻衝鋒槍在一米見方的空間中平行排成三行,然後同時開火一樣。
嗯,效果確實不錯。
然而,戰鬥中子彈的持續性和密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子彈的動能,或者說初速度。
如果子彈的動能大到可以擊碎外丹,速度快到可以擊中外丹,一切問題不就都迎刃而解了麽?
那以後他是不是就可以橫著膀子在草原上晃了?
什麽天宮淨土殿,在這麽逆天的武器麵前,不過是土雞瓦狗而已。
想到就做,這次他把規則設定為,子彈出膛後,初速度增加為原來的十倍。
然而,兩吻一舔後,王棟眼前突然跳出個窗口來,窗口內上半部是白色,下半部是紅色。在白色區域內,有許多符號呈螺旋狀排列,紅色區域裏則什麽都沒有。
那些呈螺旋狀排列的符號是三種幾何符號,圓,方塊和三角,中的一種。
畫法不是常見的形式,但勉強能辨認出它們的幾何形狀。
同一類符號有的大有的小,並不一致,這些符號在既不工整也不對稱的螺旋線上混雜排列著,看似淩亂,但也隱隱展現出一種別樣的美感來。
這個窗口在王棟眼前一閃即滅,並不停留。
這還是淨土操作係統頭一次給了他反饋,還是個視覺反饋。
王棟扣下扳機,這次被召喚來的僅僅是一把普通的微衝,並沒有增速效果。
怎麽迴事?為什麽這次第二階段沒有操作成功?這反饋是在提示操作不成功的原因麽?
王棟又試了一次,一樣的反饋窗口,一樣的反饋內容,一樣的不成功。
他更改了初速度增加倍數這個參數值,然後繼續進行實驗,還是不成功。
但這次反饋窗口中白色區域內顯示的符號螺旋有了變化,雖然仍舊由那三種幾何符號組成,但符號的總數量和排列順序都不一樣了。
王棟不斷地修改規則,不斷地嚐試,然而也不斷地失敗。
他發現隻要設定的倍數值一樣,反饋的符號螺旋就一模一樣,存在明顯的對應關係。
反之倍數值一旦更改,反饋的信息內容也會跟著變化。
這個符號螺旋到底是個什麽東西?
肯定不是文字,隻有三種符號的文字也太難用了吧?
會是一種用特殊方式書寫的數字嗎?可能性很大,但到底是關於什麽的數字?單位又是什麽呢?能量麽?完成這項操作所需要的能量值?
王棟無法確定,隻能換了一個實驗內容,這次他嚐試的是更改角度,就是讓子彈出膛後有個角度偏轉。
同樣的情況發生了,實驗不斷地失敗,符號螺旋不斷地出現。
但每失敗一次,王棟就縮小一次偏轉角。
終於,當他把偏轉角修改為3度以下時,實驗獲得了成功。
彈窗不再出現,子彈也被成功偏轉了。
會不會是錯覺?這麽小的角度的確無法完全確定。
於是王棟把實驗內容修改為“複製加偏轉”,複製一顆,並讓這顆被複製的子彈偏轉一個小於3的角度。
實驗結果就被清晰地展示在靶子上了,每次都同時出現了兩個彈孔,它們之間的距離也的確在隨著所設定的偏轉角的改變而改變。
所以,之前的不成功並不是因為操作係統不支持這種角度偏轉規則,而是對角度大小有一定的限製。
為什麽會這樣?
是因為角度越大需要消耗的能量越大麽?
而自動化操作有個能量上限?
王棟越想越不合理,憑什麽複製八顆子彈消耗的能量,比偏轉角度所需要的還低?
他一籌莫展,滿腦袋官司。
這時已經過了午夜時分,他整整忙了一天,為了這次實驗他連晚飯都忘了吃,雖然不太餓,但整個人卻困得哈欠連連。
不知道接下來應該再嚐試些什麽的王棟,決定先去睡覺。
他把給實驗場地照明的燈全部關掉,也不洗漱,直接召喚了一套被褥,就這麽直接往上麵一躺。
幾十把在實驗中被召喚來的微衝胡亂地散放在他的身周,他也無心收拾。
人雖然躺在褥子上,但大腦卻仍舊在高速運轉著。
是不是得先破譯符號螺旋中蘊含的信息,才能繼續進行實驗?
這個難度可不小。
到底是什麽人會用這麽古怪的書寫方式呢?
他從未見過這種信息表達方式,在完全沒有任何先驗知識的條件下他又該如何著手破譯呢?
他之前就已經意識到,將召喚的兩個階段分別與“死物”和“活物”對應的想法,並不合理。
這顯然是在用地球上的經驗,來分析眼前這個世界的問題。
在這個世界中,活物和死物有什麽區別呢?
活物難道是真的在活著的麽?
那些士兵難道真的有自主意識麽?
所以,分別與召喚的兩個階段相對應的,應該是“基本功能”和“附加功能”這兩類。
基本功能就是被召喚物本體所賦予的功能。
發射子彈是槍的基本功能。
唿吸、心跳和體溫是麻雀的基本功能。
在召喚的第一階段,隻要描述清楚被召喚物體,基本功能就應該具備了。
而不同麻雀的飛行邏輯各不相同,這不是由麻雀的身體決定的。
在召喚的第二階段,如果設定的習性規則比較模糊,麻雀們的行動就具有了隨機性。
這種差異性使得麻雀“活”了起來。
現在,那些正在草原上亂飛的麻雀,就被王棟設定為,用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飛行,其它時間休息,飛行高度不超過十米,這麽個非常模糊的規則。
接下來,王棟計劃去做的,不是想讓微型衝鋒槍“活”起來。
而是利用觸發條件,賦予微衝基本功能之外的附加功能,從而就達到提升武器威能的目的。
首先要嚐試的附加功能是自動添加子彈。
在外丹驚人的飛行速度麵前,換彈匣所需要的時間已經成為了他戰鬥中最大的破綻。
在召喚的第二階段,王棟設定的規則為,每擊發一顆子彈,彈匣就自動更新一次,恢複成一支滿載彈匣。
這不符合物理規律,但虛空行走的士兵,斷掉卻仍舊緊繃的繩索也同樣不符合物理規律。
他忍著惡心,對著想象中的微衝親了兩下舔了一下。
然後手持召喚來的微衝扣動了扳機,子彈如暴雨般傾瀉,連綿不絕。
成功了,死物果然也可以有附加功能!
但用微衝發射了上千發子彈後,他不得不停了下來,槍身已經熱得燙手,射擊精度也明顯下降了。
原理既然可行,那改造起來就沒有什麽難度了。
王棟又進行了一次嚐試,把觸發規則修改為,子彈每擊發一次後,槍身連帶彈匣就都自動更新為初始狀態。
試了試,這次果然可行,微衝射出上萬發子彈後,工作起來仍舊一點問題都沒有。
這也太好玩了吧,隨便設定都可以麽?那就怎麽逆天怎麽來唄。
他抑製住自己的興奮,接著去實驗新的規則,子彈一離開槍膛後就自我複製,一次複製八發,同樣的速度,同樣的方向。
結果,彈雨就變成了彈幕,效果就如同九隻衝鋒槍在一米見方的空間中平行排成三行,然後同時開火一樣。
嗯,效果確實不錯。
然而,戰鬥中子彈的持續性和密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子彈的動能,或者說初速度。
如果子彈的動能大到可以擊碎外丹,速度快到可以擊中外丹,一切問題不就都迎刃而解了麽?
那以後他是不是就可以橫著膀子在草原上晃了?
什麽天宮淨土殿,在這麽逆天的武器麵前,不過是土雞瓦狗而已。
想到就做,這次他把規則設定為,子彈出膛後,初速度增加為原來的十倍。
然而,兩吻一舔後,王棟眼前突然跳出個窗口來,窗口內上半部是白色,下半部是紅色。在白色區域內,有許多符號呈螺旋狀排列,紅色區域裏則什麽都沒有。
那些呈螺旋狀排列的符號是三種幾何符號,圓,方塊和三角,中的一種。
畫法不是常見的形式,但勉強能辨認出它們的幾何形狀。
同一類符號有的大有的小,並不一致,這些符號在既不工整也不對稱的螺旋線上混雜排列著,看似淩亂,但也隱隱展現出一種別樣的美感來。
這個窗口在王棟眼前一閃即滅,並不停留。
這還是淨土操作係統頭一次給了他反饋,還是個視覺反饋。
王棟扣下扳機,這次被召喚來的僅僅是一把普通的微衝,並沒有增速效果。
怎麽迴事?為什麽這次第二階段沒有操作成功?這反饋是在提示操作不成功的原因麽?
王棟又試了一次,一樣的反饋窗口,一樣的反饋內容,一樣的不成功。
他更改了初速度增加倍數這個參數值,然後繼續進行實驗,還是不成功。
但這次反饋窗口中白色區域內顯示的符號螺旋有了變化,雖然仍舊由那三種幾何符號組成,但符號的總數量和排列順序都不一樣了。
王棟不斷地修改規則,不斷地嚐試,然而也不斷地失敗。
他發現隻要設定的倍數值一樣,反饋的符號螺旋就一模一樣,存在明顯的對應關係。
反之倍數值一旦更改,反饋的信息內容也會跟著變化。
這個符號螺旋到底是個什麽東西?
肯定不是文字,隻有三種符號的文字也太難用了吧?
會是一種用特殊方式書寫的數字嗎?可能性很大,但到底是關於什麽的數字?單位又是什麽呢?能量麽?完成這項操作所需要的能量值?
王棟無法確定,隻能換了一個實驗內容,這次他嚐試的是更改角度,就是讓子彈出膛後有個角度偏轉。
同樣的情況發生了,實驗不斷地失敗,符號螺旋不斷地出現。
但每失敗一次,王棟就縮小一次偏轉角。
終於,當他把偏轉角修改為3度以下時,實驗獲得了成功。
彈窗不再出現,子彈也被成功偏轉了。
會不會是錯覺?這麽小的角度的確無法完全確定。
於是王棟把實驗內容修改為“複製加偏轉”,複製一顆,並讓這顆被複製的子彈偏轉一個小於3的角度。
實驗結果就被清晰地展示在靶子上了,每次都同時出現了兩個彈孔,它們之間的距離也的確在隨著所設定的偏轉角的改變而改變。
所以,之前的不成功並不是因為操作係統不支持這種角度偏轉規則,而是對角度大小有一定的限製。
為什麽會這樣?
是因為角度越大需要消耗的能量越大麽?
而自動化操作有個能量上限?
王棟越想越不合理,憑什麽複製八顆子彈消耗的能量,比偏轉角度所需要的還低?
他一籌莫展,滿腦袋官司。
這時已經過了午夜時分,他整整忙了一天,為了這次實驗他連晚飯都忘了吃,雖然不太餓,但整個人卻困得哈欠連連。
不知道接下來應該再嚐試些什麽的王棟,決定先去睡覺。
他把給實驗場地照明的燈全部關掉,也不洗漱,直接召喚了一套被褥,就這麽直接往上麵一躺。
幾十把在實驗中被召喚來的微衝胡亂地散放在他的身周,他也無心收拾。
人雖然躺在褥子上,但大腦卻仍舊在高速運轉著。
是不是得先破譯符號螺旋中蘊含的信息,才能繼續進行實驗?
這個難度可不小。
到底是什麽人會用這麽古怪的書寫方式呢?
他從未見過這種信息表達方式,在完全沒有任何先驗知識的條件下他又該如何著手破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