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大漢,正值多事之秋。
河東之亂還未平定,涼州的叛軍有再次鬧騰起來,聚集兵勢重新攻入右扶風,還圍攻陳倉縣城,逼近舊都長安。
比起郭太等白波軍賊寇,西涼羌亂才是漢室江山真正的心腹之患。
因此應對的態度與效率,也截然不同。
軍情才剛傳迴不過數日,朝廷便立刻拜皇甫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兩萬兵馬前往救援陳倉。
無數運輸糧草、兵器和鎧甲的車隊,從兗州和豫州出發,經由洛陽送往長安,有此可見朝廷上下對此事的重視。
若非西涼百年羌亂的拖累,大漢帝國的財政狀況不至於變成現在這副爛攤子。
洛陽城內,不少百姓人心惶惶,都害怕戰火從三輔之地,燒至京畿。
“西涼這是又要開戰了?”
楊業看著浩浩蕩蕩的車隊和馬隊,暗暗咋舌,還問道:“將軍,你說涼州那地方是不是風水不好?自我記事起,那裏就是一年一小鬧,三年一大鬧,都沒消停過。”
梁錚隨口迴答:“大概吧……”
漢羌之爭,主要是因為由於西漢末和東漢初西羌的內遷。
雖然這些羌人在這時也多有反叛,但是被平定後,朝廷把這些人遷到內陸,這些羌人和河西走廊、隴西當地的漢朝人時常發生衝突。
而當地的漢朝官僚和地方豪族對待漢人百姓都是殘酷苛暴,一點也不知道客氣和收斂,更何況是沒有入籍的羌人?
結果漢人百姓被儒學馴服得如同牛羊,還能忍受官府與豪族的盤剝。
可羌人是蠻夷啊,生存環境惡劣,又未曾脫離野蠻,他們可不會慣著你。
最後就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幹,導致了在涼州當地,西羌反抗此起彼伏,漢人,羌人互相征戰不斷。
而東漢定都洛陽,對於關中地區地位的重視有所下降,再加上東漢當初為了複國,借助了世家豪族的力量,因此立業可謂艱難,國力更是積累不易,太多的利益都被割讓了出去,以至於最初之時甚至對於經營西域都沒有餘力,唯恐耗費錢糧。
在這樣的考量之下,與西域接壤,位於邊關的涼州地區的軍事戰略地位同西漢相比也有所下降,東漢對涼州的重視程度相對減弱,
如此一來,當漢羌戰爭開始時,東漢朝廷對於涼州是守是戰,數度搖擺不定,甚至棄守涼州之議在朝堂上也甚囂塵上。
<a href="http://m.slkslk.com" id="wzsy">slkslk.com</a>
比如漢安帝時,在漢東漢政府在棄保之間猶猶豫豫,很大程度上因為朝廷這種徘徊不定的態度,再加上派往涼州作戰的將軍和校尉大多都出自關東州郡,和涼州的地方利益沒有切身的利害關係,因為此並無守戰意、乃至畏惡軍事。
這就導致原本起事時人數不多,武器裝備非常簡陋,軍事、政治意圖混亂不一的“羌患”愈演愈烈。
這才是東漢真正的的亂源——折騰東漢百年的羌亂
最終造成的結果,便是“始自涼、並,延及司隸,東禍趙、魏,西鈔蜀漢,五州殘破,六郡削跡,周千裏,野無孑遺……”
派兵去平叛吧,這些出身洛陽以東地區的將帥又貪汙腐敗,軍費耗資達240餘億,耗時十二年之久才算基本平定。
到了漢順帝的時候,羌亂又起,派兵平叛,軍費耗資達到八十億錢。
東漢一個半封建,半帝王製度的農業國,哪裏扛得住?
而且東漢是與地方豪強共治天下的體製,國力積累不易,好不容易攢點錢,都投入到平叛羌亂中了,經濟怎麽可能不崩潰?
所以這才是東漢真正的的亂源,而不是皇帝昏聵或者大臣腐敗。
可以說在劉宏接手之前,東漢政權就已經病入膏肓,而他能勉強維持住朝廷的運轉,避免財政崩潰引發的連鎖反應,這治國的水平已經很厲害了。
不過梁錚熟知三國的曆史,知道漢靈帝死後,大漢的中樞權力之爭導致朝廷再無力壓製涼州之亂。
而馬騰、韓遂、宋建等人,又野心勃勃,利用西羌人之亂割據西涼。
董卓此人更是依靠對西羌人和黃巾軍的征伐,成為一方軍閥,乃至染指江山社稷。
宦官幹政,外戚專權,地方叛亂……大漢之病,已入膏肓,幾乎可以說是無藥可救,這不是來個賢明的君主就能夠解決的難題。
梁錚心中暗道可惜,可惜劉宏雖然聰明機警,奈何隻是小聰明,政治權術說到底也不過是小道,想要挽救大漢社稷,就必須要有破而後立的決心和格局。
放眼天下,梁錚都找不到一個靠譜的人來扛起這份責任。
曹操出身士族,名門之後,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站在百姓這邊考慮問題。
劉備出身宗室,心係百姓仁義無雙,可眼光、格局和視野,都遠不及曹操,隻憑仁義和滿腔熱血,是改變不了大局的。
至於東吳,偏安一隅的割據勢力,更是不再考量之列。
無人可堪重任,梁錚也隻能自己上了。
就在梁錚陷入思考之時,楊業看到了迎麵走來的虎賁校尉高順,雙方擦肩而過,卻是未有任何交流,畢竟今天是街頭偶遇,梁錚沒穿官服,高順自然認不出他來。
虎賁校尉乃漢武帝時所設,北軍八校之一,領兵七百,其名意為勇猛如虎,是一支機動力極強的步軍兵種,配備了輕捷便於馳驟的兵車。
光武帝複漢成功之後,並入射聲營,如今在梁錚的建議之下,又再次獨立成軍,並且任命高順作為統帥。
高順此前為呂布手下,籍籍無名,如今得梁錚舉薦,受天子青睞,可謂是一步登天。
可正因為這樣,楊業對此人極為不爽:“此人能夠驟然登上高位,全賴將軍賞識舉薦,可如今見麵連招唿都不打一聲,當真是忘恩負義!”
梁錚對此卻是淡然一笑,不以為意。
劉宏是聰明的君主,而聰明人總是喜歡猜疑,若高順與梁錚來往密切,那才是麻煩。
反倒是像現在這樣,雙方當街偶遇,也視若無睹,才能讓劉宏真正放心。
畢竟高順是梁錚親自舉薦之人,若是兩人真正聯手,兵權歸於一處,劉宏怕是連覺都睡不安穩。
河東之亂還未平定,涼州的叛軍有再次鬧騰起來,聚集兵勢重新攻入右扶風,還圍攻陳倉縣城,逼近舊都長安。
比起郭太等白波軍賊寇,西涼羌亂才是漢室江山真正的心腹之患。
因此應對的態度與效率,也截然不同。
軍情才剛傳迴不過數日,朝廷便立刻拜皇甫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兩萬兵馬前往救援陳倉。
無數運輸糧草、兵器和鎧甲的車隊,從兗州和豫州出發,經由洛陽送往長安,有此可見朝廷上下對此事的重視。
若非西涼百年羌亂的拖累,大漢帝國的財政狀況不至於變成現在這副爛攤子。
洛陽城內,不少百姓人心惶惶,都害怕戰火從三輔之地,燒至京畿。
“西涼這是又要開戰了?”
楊業看著浩浩蕩蕩的車隊和馬隊,暗暗咋舌,還問道:“將軍,你說涼州那地方是不是風水不好?自我記事起,那裏就是一年一小鬧,三年一大鬧,都沒消停過。”
梁錚隨口迴答:“大概吧……”
漢羌之爭,主要是因為由於西漢末和東漢初西羌的內遷。
雖然這些羌人在這時也多有反叛,但是被平定後,朝廷把這些人遷到內陸,這些羌人和河西走廊、隴西當地的漢朝人時常發生衝突。
而當地的漢朝官僚和地方豪族對待漢人百姓都是殘酷苛暴,一點也不知道客氣和收斂,更何況是沒有入籍的羌人?
結果漢人百姓被儒學馴服得如同牛羊,還能忍受官府與豪族的盤剝。
可羌人是蠻夷啊,生存環境惡劣,又未曾脫離野蠻,他們可不會慣著你。
最後就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幹,導致了在涼州當地,西羌反抗此起彼伏,漢人,羌人互相征戰不斷。
而東漢定都洛陽,對於關中地區地位的重視有所下降,再加上東漢當初為了複國,借助了世家豪族的力量,因此立業可謂艱難,國力更是積累不易,太多的利益都被割讓了出去,以至於最初之時甚至對於經營西域都沒有餘力,唯恐耗費錢糧。
在這樣的考量之下,與西域接壤,位於邊關的涼州地區的軍事戰略地位同西漢相比也有所下降,東漢對涼州的重視程度相對減弱,
如此一來,當漢羌戰爭開始時,東漢朝廷對於涼州是守是戰,數度搖擺不定,甚至棄守涼州之議在朝堂上也甚囂塵上。
<a href="http://m.slkslk.com" id="wzsy">slkslk.com</a>
比如漢安帝時,在漢東漢政府在棄保之間猶猶豫豫,很大程度上因為朝廷這種徘徊不定的態度,再加上派往涼州作戰的將軍和校尉大多都出自關東州郡,和涼州的地方利益沒有切身的利害關係,因為此並無守戰意、乃至畏惡軍事。
這就導致原本起事時人數不多,武器裝備非常簡陋,軍事、政治意圖混亂不一的“羌患”愈演愈烈。
這才是東漢真正的的亂源——折騰東漢百年的羌亂
最終造成的結果,便是“始自涼、並,延及司隸,東禍趙、魏,西鈔蜀漢,五州殘破,六郡削跡,周千裏,野無孑遺……”
派兵去平叛吧,這些出身洛陽以東地區的將帥又貪汙腐敗,軍費耗資達240餘億,耗時十二年之久才算基本平定。
到了漢順帝的時候,羌亂又起,派兵平叛,軍費耗資達到八十億錢。
東漢一個半封建,半帝王製度的農業國,哪裏扛得住?
而且東漢是與地方豪強共治天下的體製,國力積累不易,好不容易攢點錢,都投入到平叛羌亂中了,經濟怎麽可能不崩潰?
所以這才是東漢真正的的亂源,而不是皇帝昏聵或者大臣腐敗。
可以說在劉宏接手之前,東漢政權就已經病入膏肓,而他能勉強維持住朝廷的運轉,避免財政崩潰引發的連鎖反應,這治國的水平已經很厲害了。
不過梁錚熟知三國的曆史,知道漢靈帝死後,大漢的中樞權力之爭導致朝廷再無力壓製涼州之亂。
而馬騰、韓遂、宋建等人,又野心勃勃,利用西羌人之亂割據西涼。
董卓此人更是依靠對西羌人和黃巾軍的征伐,成為一方軍閥,乃至染指江山社稷。
宦官幹政,外戚專權,地方叛亂……大漢之病,已入膏肓,幾乎可以說是無藥可救,這不是來個賢明的君主就能夠解決的難題。
梁錚心中暗道可惜,可惜劉宏雖然聰明機警,奈何隻是小聰明,政治權術說到底也不過是小道,想要挽救大漢社稷,就必須要有破而後立的決心和格局。
放眼天下,梁錚都找不到一個靠譜的人來扛起這份責任。
曹操出身士族,名門之後,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站在百姓這邊考慮問題。
劉備出身宗室,心係百姓仁義無雙,可眼光、格局和視野,都遠不及曹操,隻憑仁義和滿腔熱血,是改變不了大局的。
至於東吳,偏安一隅的割據勢力,更是不再考量之列。
無人可堪重任,梁錚也隻能自己上了。
就在梁錚陷入思考之時,楊業看到了迎麵走來的虎賁校尉高順,雙方擦肩而過,卻是未有任何交流,畢竟今天是街頭偶遇,梁錚沒穿官服,高順自然認不出他來。
虎賁校尉乃漢武帝時所設,北軍八校之一,領兵七百,其名意為勇猛如虎,是一支機動力極強的步軍兵種,配備了輕捷便於馳驟的兵車。
光武帝複漢成功之後,並入射聲營,如今在梁錚的建議之下,又再次獨立成軍,並且任命高順作為統帥。
高順此前為呂布手下,籍籍無名,如今得梁錚舉薦,受天子青睞,可謂是一步登天。
可正因為這樣,楊業對此人極為不爽:“此人能夠驟然登上高位,全賴將軍賞識舉薦,可如今見麵連招唿都不打一聲,當真是忘恩負義!”
梁錚對此卻是淡然一笑,不以為意。
劉宏是聰明的君主,而聰明人總是喜歡猜疑,若高順與梁錚來往密切,那才是麻煩。
反倒是像現在這樣,雙方當街偶遇,也視若無睹,才能讓劉宏真正放心。
畢竟高順是梁錚親自舉薦之人,若是兩人真正聯手,兵權歸於一處,劉宏怕是連覺都睡不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