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領命後,便一頭紮進了浩如煙海的古籍典冊之中,日夜鑽研,反複推敲。


    徐以顯憑借著自己的博古通今,從曆史興衰中尋找靈感;


    潘獨鼇則結合陰陽五行之理,力求國號與天地之氣相融;


    汪兆齡廣邀各方賢士,收集百家之言,篩選最為祥瑞的字詞;


    趙謙專注於音韻字形,使每一個備選國號都盡可能完美無瑕。


    數日後,四人再次齊聚於張獻忠麵前,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幾分疲憊,但更多的是胸有成竹的自信。


    徐以顯率先呈上奏章,微微躬身說道:“大帥,臣等經多日研討,認為‘大西興聖’四字作為國號甚為合適。


    ‘大西’銘記我朝根基與發展方向,‘興’寓意我朝蓬勃興起、繁榮昌盛,‘聖’則代表大帥您乃天命所歸、聖德之君,此國號盡顯我大西之威與大帥之德,且音韻和諧,易於傳頌。”


    潘獨鼇也上前一步,拱手道:“大帥,臣亦有一建議。


    臣以為‘大西隆武’更為妥當。‘隆’有興盛、尊崇之意,彰顯我朝之隆盛氣象,‘武’則突出大帥以武定邦之功績,昭示天下我朝之武威,震懾四方敵寇。”


    汪兆齡不甘示弱,連忙進言:“大帥,依臣之見,‘大西昭德’才是上佳之選。


    如今亂世,百姓渴望仁德之君。


    我朝以‘昭德’為號,向天下昭示大帥之仁德廣布,必能贏得民心歸附,長治久安。”


    趙謙沉思片刻後說道:“大帥,臣等還考慮過‘大西順天’。


    此名順應天意,表明我朝之建立乃順應天命之舉,順應天理民心,可保我朝之運勢亨通,大業順遂。”


    張獻忠聽著四人的陳述,微微皺眉,目光在幾份奏章上徘徊,沉默良久。


    殿內氣氛凝重,眾人皆屏氣斂息,等待著他的決斷。


    張獻忠本就熟悉曆史。


    然而,令人頗感意外的是,他對於那個在史書上由自己親手創立的大西國,並未表現出過多的熱情與關注。


    相反地,在選擇國號這件事上,他的心思更多地傾向於“漢”或者“秦”這兩個字。


    或許在他心中,“漢”代表著一種強大而源遠流長的文化傳承,承載著無數英雄豪傑的壯誌豪情;


    又或許“秦”那威震四海、一統天下的霸氣才真正符合他的雄心壯誌和遠大抱負。


    總之,無論是“漢”還是“秦”,都讓張獻忠心馳神往,成為了他心目中理想國號的不二之選。


    張獻忠沉思片刻,緩緩開口道:“大西雖乃吾所建,但如今細細想來,總覺有所不足。


    吾觀曆史,漢家天下威震四海,秦皇功績更是千古傳頌,朕更傾向以漢或秦為國號,重塑我華夏正統之威嚴。”


    徐以顯微微皺眉,思索後道:“陛下,大西已初立根基,百姓漸知,若此時更改國號,恐人心不穩,且需耗費諸多人力物力重新宣傳推廣,還望陛下三思啊。”


    潘獨鼇也附和道:“徐兄所言極是,如今我們當務之急是鞏固政權,穩定局勢,國號之事不宜輕舉妄動。”


    張獻忠卻堅定地搖搖頭:“朕心意已決,大西國名號難顯我等宏圖大誌。


    漢,承載著我華夏民族之輝煌,秦,更是開創了大一統之先河,此二字皆有非凡之意。”


    汪兆齡見狀,上前一步道:“陛下,若以漢為國號,可喚起天下漢人之心,凝聚人心,共抗滿清韃子,恢複漢室江山。


    且漢朝文化昌盛,經濟繁榮,以漢為國號,亦能彰顯陛下之文治武功。”


    趙謙也點頭稱是:“陛下,秦雖短暫,但其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其政治製度影響深遠。


    若以秦為國號,可展現陛下之雄才大略,有橫掃六合、統一中原之決心。”


    張獻忠聽後,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光芒:“二位所言有理,朕欲以漢為國號,一則可凝聚漢人之力,二則可傳承漢家文化。


    但此事還需從長計議,不可操之過急。”


    眾人見張獻忠已有決斷,便不再多言,紛紛表示願聽從陛下旨意,齊心協力,共圖大業。


    此後,張獻忠便與眾人開始商討以漢為國號後的各項事宜,如國號的具體含義、禮儀製度、官製改革等,為建立一個全新的大漢政權而努力籌備。


    在商討國號具體含義時,張獻忠道:“朕以漢為國號,乃欲承繼漢之正統,以漢之仁德、武勇、智慧為楷模,開創我等之盛世。”


    眾人紛紛附和,徐以顯建議道:“陛下,可將漢之‘德治’理念融入我朝律法,使百姓安居樂業。”


    潘獨鼇則提出:“當以漢之禮儀製度為藍本,規範我朝宮廷及民間之禮儀,彰顯大漢威嚴。”


    在官製改革方麵,汪兆齡進言:“陛下,漢之三公九卿製雖有可取之處,但如今時勢不同,可借鑒其精髓,設立更為精簡高效之官職體係。”


    趙謙也表示讚同:“陛下,可設左右丞相輔弼朝政,再設六部尚書分管各類事務,同時設立禦史台以監督百官。”


    張獻忠聽後,點頭道:“諸位所言甚是,朕意可在保留我大西軍現有軍事編製的基礎上,對文職官員體係進行改革,使其更適應國家治理之需。”


    然而,當籌備工作逐步展開時,也遇到了一些阻力。


    部分將領和士兵對大西已有感情,對更改國號一事表示不解和擔憂。


    一位老將直言道:“陛下,我等隨陛下征戰多年,大西之名已深入人心,如今突然更改國號,恐會讓將士們心生疑慮,影響士氣啊。”


    張獻忠耐心解釋道:“我理解汝等之情,但漢為國號,更能凝聚天下漢人之心,我等之大業方能更上一層樓。


    我會親自向將士們說明緣由,汝等隻需安心執行命令即可。”


    同時,民間也有一些流言蜚語,部分百姓擔心更改國號會帶來動蕩和不安。


    張獻忠得知後,下令各地官員張貼告示,向百姓解釋更改國號的意義和好處,強調新國號“漢”將帶來的繁榮昌盛和安定團結。


    在張獻忠的堅定決心和眾人的共同努力下,各項籌備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新的禮儀製度逐漸製定完善,官製改革也在穩步推進,各地官員紛紛響應號召,積極參與到新政權的建設中來。


    張獻忠還下令打造新的玉璽和印信,以彰顯大漢政權的正統性和權威性。玉璽之上刻有“大漢受命之寶”六字,象征著張獻忠繼承漢統,受命於天。


    印信則按照新的官職體係進行鑄造,分發到各級官員手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以漢為國號的新政權逐漸在人們的心中紮下了根,人們對未來的大漢政權充滿了期待和信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明末,我是反賊張獻忠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蘿卜小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蘿卜小衫並收藏重生明末,我是反賊張獻忠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