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兵敗山倒,西南求存
重生明末,我是反賊張獻忠 作者:蘿卜小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自成率領著殘兵敗將,仿若喪家之犬般退迴京城。
那一路之上,士氣低迷到了極點,士兵們個個蓬頭垢麵、灰頭土臉,眼神中滿是沮喪與迷茫,往昔的精氣神早已消失不見。
京城的百姓們眼見大順軍這般狼狽模樣,心中對大順政權僅存的那一絲敬畏也徹底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對未來深深的擔憂與惶恐不安。
原本熱鬧繁華的京城街道,此刻寂靜得如同死城一般,唯有大順軍那淩亂而沉重的腳步聲以及馬蹄聲,在空蕩蕩的石板路上迴蕩,恰似一曲為失敗者奏響的悲歌,訴說著無盡的淒涼與悲哀。
李自成心裏比誰都清楚,山海關那場慘敗過後,大順政權已然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他匆匆忙忙地在皇宮之中緊急召集眾將領與謀士,共同商討應對這一危局的策略。大殿之內,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眾人皆麵色凝重,猶如被烏雲籠罩。
那原本金碧輝煌、象征著無上權威的華麗宮殿,此刻卻顯得格外陰森恐怖,牆壁之上的燭火在微風中搖曳不定,似乎隨時都有可能熄滅,就如同大順政權此刻那風雨飄搖、命懸一線的命運一般,讓人感到絕望。
李自成率先打破了這令人窒息的沉默,他的聲音沙啞而幹澀,卻依然隱隱透著一絲不甘與倔強:“諸位,山海關之敗雖說極為慘重,但我大順並非就此陷入絕境,毫無機會可言。
如今,我們到底應當如何是好?”
他的眼神中帶著一絲期待與渴望,希望能從眾人那裏得到一個足以扭轉乾坤、起死迴生的良策妙計。
謀士宋獻策眉頭緊緊皺成一個“川”字,神色憂慮,緩緩開口說道:“陛下,如今清軍來勢洶洶,勢不可擋,且吳三桂已然與他們狼狽為奸、勾結在一起。
京城如今的局勢,實在是難以堅守。依臣之見,不如暫且放棄京城,往西南方向撤退,以圖日後東山再起。
西南之地地勢險要,山巒疊嶂,易守難攻,而且我們在當地原本就還有一定的根基與民心基礎,或許能夠在那裏尋得一線生機。”
他一邊說著,一邊用手中的羽扇指著西南方向的地圖,表情嚴肅而又凝重,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與決絕。
劉宗敏盡管身受重傷,傷口處傳來的劇痛讓他的臉色略顯蒼白,但他仍強撐著虛弱的身子,猛地站起身來,大聲吼道:“撤退?
我等辛辛苦苦才打下的京城,怎能如此輕易地就放棄?
我劉宗敏絕不做這等臨陣退縮之事!我願率領剩餘的將士們與清軍決一死戰,哪怕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也絕不後退半步!”
他的聲音因為激動而微微顫抖,眼神中燃燒著憤怒與決絕的火焰,那模樣仿佛一頭受傷卻依然兇猛的野獸。
李自成無奈地搖了搖頭,深深地歎了一口氣:“宗敏,你切莫衝動。
如今敵我雙方兵力懸殊巨大,硬拚的話無異於以卵擊石,隻會讓我大順軍全軍覆沒。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我們唯有先撤往西南,保存住現有的實力,日後才有機會尋機反擊,奪迴失去的一切。”
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疲憊與無力,仿佛在這短短幾日之間,便已被這接踵而至的挫折與磨難折磨得心力交瘁,一夜之間仿佛老了十幾歲一般。
眾人心中雖對放棄京城心有不甘,萬分不情願,但他們也都明白李自成所言句句屬實,皆是當前無奈之舉。
於是,大順軍開始匆忙著手準備撤離京城。
刹那間,整個京城陷入一片混亂之中,百姓們驚慌失措,紛紛緊閉家門,躲在家中瑟瑟發抖,生怕被戰火波及,遭受無妄之災。
士兵們則在街巷之間來迴穿梭,手忙腳亂地搬運著糧草和物資,不時傳來陣陣唿喊聲、叫罵聲以及物品碰撞的嘈雜聲。
在撤離京城的過程中,李自成騎在馬背上,眼神空洞而又迷茫地望著京城那逐漸遠去的繁華景象,心中猶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種滋味混雜在一起,難以言表。
他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迴到了曾經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攻入京城時的那般壯誌豪情,那時的他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以為天下即將平定,大順將開創一個綿延百年的盛世王朝。
可誰能料到,僅僅時隔不久,如今卻落得如此淒慘的境地,這巨大的落差讓他感到無比的痛苦與失落。
行至半途,大順軍又遭遇了清軍的猛烈追擊與頻繁騷擾。清軍來勢兇猛,如餓狼撲食一般,不斷搶奪大順軍的糧草物資。
一時間,大順軍陷入了極度的困境之中,士兵們又累又餓,疲憊不堪,怨言四起。
“這苦日子什麽時候才是個頭啊?”“早知道會落得如此下場,當初就不該跟著闖王了。”
諸如此類的抱怨聲在隊伍中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李自成一麵強打精神安撫士兵們的情緒,一麵組織力量進行頑強抵抗。
然而,此時大順軍的戰鬥力早已大不如前,每一次與清軍的戰鬥都損失慘重,士兵們的鮮血染紅了腳下的土地。
戰場上,大順軍的士兵們麵容憔悴、神情疲憊,卻依然咬緊牙關,頑強地揮舞著手中的武器,與清軍展開殊死搏鬥,那場麵慘烈無比,讓人不忍直視。
與此同時,西南地區的局勢也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當地的一些原本歸附的地方勢力聽聞大順軍在山海關兵敗的消息後,認為大順政權已大勢已去,於是開始蠢蠢欲動。
他們有的心懷鬼胎,暗中與清軍勾結,妄圖在這場亂世紛爭中謀取私利;
有的則野心勃勃,妄圖趁此機會自立為王,割據一方。
李自成得知這些消息後,心急如焚,猶如熱鍋上的螞蟻。
他深知,若不能盡快穩定西南局勢,大順將徹底失去這最後的立足之地,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他頻繁地派出得力使者,試圖與當地的各種勢力進行溝通與協商,希望能夠化解矛盾,爭取他們的支持。
然而,由於大順軍如今的處境艱難,威望大降,這些努力大多收效甚微,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曆經千辛萬苦,大順軍終於艱難地抵達了西南的一處山城。
李自成當機立斷,下令在此地紮營築城,全力加強防禦工事。
他不顧自身的疲憊與勞累,親自深入營地各處巡視,鼓舞士氣:
“兄弟們,我們雖說如今遭受了重大挫折,但隻要我們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就一定能夠重建大順,奪迴我們曾經失去的一切!”
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在營地上空迴蕩,士兵們望著他那略顯滄桑卻依然堅毅的麵容,眼神中重新燃起了一絲希望的火花,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絲曙光。
然而,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大順軍內部的矛盾與紛爭也逐漸在軍中滋生蔓延開來。
一些將領因對未來失去了信心,開始為了爭奪有限的權力和資源而明爭暗鬥、爭權奪利;
士兵們則由於長期生活困苦,物資匱乏,對將領們的自私行為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情緒。
“憑什麽他能多分糧草?”
“這仗還怎麽打?”
諸如此類的爭吵聲和打鬥聲不時在營地中響起,整個軍隊陷入了一片混亂與動蕩之中。
李自成雖竭盡全力進行調解,苦口婆心地勸說眾人以大局為重,但由於矛盾積怨已深,效果甚微,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他看著眼前這混亂不堪的局麵,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悲哀,深知若不能盡快解決這些內部問題,大順軍將不攻自破。
在這內憂外患的艱難時刻,李自成清楚地意識到,大順政權的命運已然到了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
他明白,必須痛下決心做出改變,否則等待他和大順軍的最終結局將隻有滅亡一條路可走。
於是,他開始鐵腕整肅軍紀,毫不留情地嚴懲那些爭權奪利、破壞軍隊團結的將領,以儆效尤;
同時,他積極主動地與當地百姓進行溝通合作,鼓勵百姓們發展生產,共同籌集糧草物資,以解決軍隊的燃眉之急。
他甚至親自走進田間地頭,與百姓們親切交談:“鄉親們,隻要我們能夠齊心協力熬過這段艱難的日子,大順定會讓你們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百姓們看著他,眼中既有對未來的疑慮和擔憂,也有一絲對他的期待和信任。
經過一段時間的不懈努力,大順軍在西南地區重新站穩了腳跟,局勢也稍稍趨於穩定。
但李自成心裏明白,這僅僅隻是暫時的喘息之機,危機依然四伏。
他時刻密切關注著天下局勢的風雲變幻,猶如一隻潛伏在草叢中的獵豹,靜靜地等待著那個能夠扭轉乾坤、重新崛起的絕佳機會。
他常常獨自一人站在山城的高處,迎著獵獵山風,眼神深邃地望著遠方,心中默默祈禱著命運的眷顧與垂憐。
那一路之上,士氣低迷到了極點,士兵們個個蓬頭垢麵、灰頭土臉,眼神中滿是沮喪與迷茫,往昔的精氣神早已消失不見。
京城的百姓們眼見大順軍這般狼狽模樣,心中對大順政權僅存的那一絲敬畏也徹底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對未來深深的擔憂與惶恐不安。
原本熱鬧繁華的京城街道,此刻寂靜得如同死城一般,唯有大順軍那淩亂而沉重的腳步聲以及馬蹄聲,在空蕩蕩的石板路上迴蕩,恰似一曲為失敗者奏響的悲歌,訴說著無盡的淒涼與悲哀。
李自成心裏比誰都清楚,山海關那場慘敗過後,大順政權已然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他匆匆忙忙地在皇宮之中緊急召集眾將領與謀士,共同商討應對這一危局的策略。大殿之內,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眾人皆麵色凝重,猶如被烏雲籠罩。
那原本金碧輝煌、象征著無上權威的華麗宮殿,此刻卻顯得格外陰森恐怖,牆壁之上的燭火在微風中搖曳不定,似乎隨時都有可能熄滅,就如同大順政權此刻那風雨飄搖、命懸一線的命運一般,讓人感到絕望。
李自成率先打破了這令人窒息的沉默,他的聲音沙啞而幹澀,卻依然隱隱透著一絲不甘與倔強:“諸位,山海關之敗雖說極為慘重,但我大順並非就此陷入絕境,毫無機會可言。
如今,我們到底應當如何是好?”
他的眼神中帶著一絲期待與渴望,希望能從眾人那裏得到一個足以扭轉乾坤、起死迴生的良策妙計。
謀士宋獻策眉頭緊緊皺成一個“川”字,神色憂慮,緩緩開口說道:“陛下,如今清軍來勢洶洶,勢不可擋,且吳三桂已然與他們狼狽為奸、勾結在一起。
京城如今的局勢,實在是難以堅守。依臣之見,不如暫且放棄京城,往西南方向撤退,以圖日後東山再起。
西南之地地勢險要,山巒疊嶂,易守難攻,而且我們在當地原本就還有一定的根基與民心基礎,或許能夠在那裏尋得一線生機。”
他一邊說著,一邊用手中的羽扇指著西南方向的地圖,表情嚴肅而又凝重,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與決絕。
劉宗敏盡管身受重傷,傷口處傳來的劇痛讓他的臉色略顯蒼白,但他仍強撐著虛弱的身子,猛地站起身來,大聲吼道:“撤退?
我等辛辛苦苦才打下的京城,怎能如此輕易地就放棄?
我劉宗敏絕不做這等臨陣退縮之事!我願率領剩餘的將士們與清軍決一死戰,哪怕戰至最後一兵一卒,也絕不後退半步!”
他的聲音因為激動而微微顫抖,眼神中燃燒著憤怒與決絕的火焰,那模樣仿佛一頭受傷卻依然兇猛的野獸。
李自成無奈地搖了搖頭,深深地歎了一口氣:“宗敏,你切莫衝動。
如今敵我雙方兵力懸殊巨大,硬拚的話無異於以卵擊石,隻會讓我大順軍全軍覆沒。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我們唯有先撤往西南,保存住現有的實力,日後才有機會尋機反擊,奪迴失去的一切。”
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疲憊與無力,仿佛在這短短幾日之間,便已被這接踵而至的挫折與磨難折磨得心力交瘁,一夜之間仿佛老了十幾歲一般。
眾人心中雖對放棄京城心有不甘,萬分不情願,但他們也都明白李自成所言句句屬實,皆是當前無奈之舉。
於是,大順軍開始匆忙著手準備撤離京城。
刹那間,整個京城陷入一片混亂之中,百姓們驚慌失措,紛紛緊閉家門,躲在家中瑟瑟發抖,生怕被戰火波及,遭受無妄之災。
士兵們則在街巷之間來迴穿梭,手忙腳亂地搬運著糧草和物資,不時傳來陣陣唿喊聲、叫罵聲以及物品碰撞的嘈雜聲。
在撤離京城的過程中,李自成騎在馬背上,眼神空洞而又迷茫地望著京城那逐漸遠去的繁華景象,心中猶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種滋味混雜在一起,難以言表。
他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迴到了曾經率領大軍浩浩蕩蕩攻入京城時的那般壯誌豪情,那時的他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以為天下即將平定,大順將開創一個綿延百年的盛世王朝。
可誰能料到,僅僅時隔不久,如今卻落得如此淒慘的境地,這巨大的落差讓他感到無比的痛苦與失落。
行至半途,大順軍又遭遇了清軍的猛烈追擊與頻繁騷擾。清軍來勢兇猛,如餓狼撲食一般,不斷搶奪大順軍的糧草物資。
一時間,大順軍陷入了極度的困境之中,士兵們又累又餓,疲憊不堪,怨言四起。
“這苦日子什麽時候才是個頭啊?”“早知道會落得如此下場,當初就不該跟著闖王了。”
諸如此類的抱怨聲在隊伍中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李自成一麵強打精神安撫士兵們的情緒,一麵組織力量進行頑強抵抗。
然而,此時大順軍的戰鬥力早已大不如前,每一次與清軍的戰鬥都損失慘重,士兵們的鮮血染紅了腳下的土地。
戰場上,大順軍的士兵們麵容憔悴、神情疲憊,卻依然咬緊牙關,頑強地揮舞著手中的武器,與清軍展開殊死搏鬥,那場麵慘烈無比,讓人不忍直視。
與此同時,西南地區的局勢也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當地的一些原本歸附的地方勢力聽聞大順軍在山海關兵敗的消息後,認為大順政權已大勢已去,於是開始蠢蠢欲動。
他們有的心懷鬼胎,暗中與清軍勾結,妄圖在這場亂世紛爭中謀取私利;
有的則野心勃勃,妄圖趁此機會自立為王,割據一方。
李自成得知這些消息後,心急如焚,猶如熱鍋上的螞蟻。
他深知,若不能盡快穩定西南局勢,大順將徹底失去這最後的立足之地,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他頻繁地派出得力使者,試圖與當地的各種勢力進行溝通與協商,希望能夠化解矛盾,爭取他們的支持。
然而,由於大順軍如今的處境艱難,威望大降,這些努力大多收效甚微,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曆經千辛萬苦,大順軍終於艱難地抵達了西南的一處山城。
李自成當機立斷,下令在此地紮營築城,全力加強防禦工事。
他不顧自身的疲憊與勞累,親自深入營地各處巡視,鼓舞士氣:
“兄弟們,我們雖說如今遭受了重大挫折,但隻要我們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就一定能夠重建大順,奪迴我們曾經失去的一切!”
他的聲音堅定而有力,在營地上空迴蕩,士兵們望著他那略顯滄桑卻依然堅毅的麵容,眼神中重新燃起了一絲希望的火花,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絲曙光。
然而,正所謂“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大順軍內部的矛盾與紛爭也逐漸在軍中滋生蔓延開來。
一些將領因對未來失去了信心,開始為了爭奪有限的權力和資源而明爭暗鬥、爭權奪利;
士兵們則由於長期生活困苦,物資匱乏,對將領們的自私行為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情緒。
“憑什麽他能多分糧草?”
“這仗還怎麽打?”
諸如此類的爭吵聲和打鬥聲不時在營地中響起,整個軍隊陷入了一片混亂與動蕩之中。
李自成雖竭盡全力進行調解,苦口婆心地勸說眾人以大局為重,但由於矛盾積怨已深,效果甚微,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他看著眼前這混亂不堪的局麵,心中充滿了無奈和悲哀,深知若不能盡快解決這些內部問題,大順軍將不攻自破。
在這內憂外患的艱難時刻,李自成清楚地意識到,大順政權的命運已然到了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
他明白,必須痛下決心做出改變,否則等待他和大順軍的最終結局將隻有滅亡一條路可走。
於是,他開始鐵腕整肅軍紀,毫不留情地嚴懲那些爭權奪利、破壞軍隊團結的將領,以儆效尤;
同時,他積極主動地與當地百姓進行溝通合作,鼓勵百姓們發展生產,共同籌集糧草物資,以解決軍隊的燃眉之急。
他甚至親自走進田間地頭,與百姓們親切交談:“鄉親們,隻要我們能夠齊心協力熬過這段艱難的日子,大順定會讓你們過上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百姓們看著他,眼中既有對未來的疑慮和擔憂,也有一絲對他的期待和信任。
經過一段時間的不懈努力,大順軍在西南地區重新站穩了腳跟,局勢也稍稍趨於穩定。
但李自成心裏明白,這僅僅隻是暫時的喘息之機,危機依然四伏。
他時刻密切關注著天下局勢的風雲變幻,猶如一隻潛伏在草叢中的獵豹,靜靜地等待著那個能夠扭轉乾坤、重新崛起的絕佳機會。
他常常獨自一人站在山城的高處,迎著獵獵山風,眼神深邃地望著遠方,心中默默祈禱著命運的眷顧與垂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