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湖廣調軍,江南初定
重生明末,我是反賊張獻忠 作者:蘿卜小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獻忠站在安慶城中的臨時指揮所內,眾將領環繞身旁,氣氛熱烈而凝重。
秦虎率先抱拳進言:“大帥,如今我軍雖順利拿下這三府,但根基未穩。
末將以為,可就地招兵,此四府人口眾多,不乏精壯之士,若能將其招募入伍,加以訓練,不但能充實我軍兵力,還可使當地百姓與我軍利益相連,更利於穩固統治。”
張獻忠微微點頭,未及言語,徐以顯便開口道:“大帥,秦將軍此計雖有幾分道理,然就地招兵耗時費力,且新兵素質參差不齊,難以短期內形成強大戰力。
依屬下之見,不如調湖廣地區一半二線部隊過來駐防。
湖廣地區曆經大帥經營,二線部隊亦頗具規模與紀律,調其前來,可迅速填補兵力空缺,且能以老帶新,確保四府之地安穩無虞。”
張獻忠輕撫胡須,沉思片刻後道:“秦虎之言,意在廣納本地人力,徐以顯之策,求於快速穩定局勢,各有優劣。
諸位將領,你們意下如何?”
周鐵蛋思索後道:“大帥,末將以為可雙管齊下。
先調湖廣二線部隊前來,以其為骨架,迅速構建防禦體係。
同時,在四府之地展開招兵事宜,徐徐圖之,待新兵練成,我軍在這江南之地便可高枕無憂。”
張獻忠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此計甚妙。
既兼顧當下之急,又著眼長遠。那便依此行事,即刻傳令湖廣,調兵前來。
至於招兵之事,秦虎,就由你負責統籌,務必要挑選出忠誠可靠、體魄強健之士。”
秦虎領命,高聲應道:“大帥放心,末將定當竭盡全力,為我軍擴充精銳。”
徐以顯亦拱手道:“大帥英明,如此安排,可保四府之地萬無一失,亦為我軍後續進軍應天府奠定堅實基礎。”
張獻忠踱步至窗前,望著城中漸趨平靜的街巷,沉聲道:“我軍一路征戰,每一步都關乎成敗。
這四府之地,乃是我軍在江南的根基,不容有失。
諸位務必齊心協力,待兵強馬壯之時,便是我軍與那大明正統一決雌雄之日。”
眾將領齊聲高唿:“願為大帥效死,共創霸業!”
隨著命令的下達,各方迅速行動起來。信使快馬加鞭趕往湖廣,傳達調兵指令。
湖廣地區的將領們接令後,不敢有絲毫懈怠,精心挑選出一半二線部隊,籌備物資,整軍待發。
秦虎則在廬州府、池州府、太平府、安慶府四地張榜招兵,告示寫明入伍的優厚待遇和光明前景。
一時間,四府之地的青壯年們奔走相告,不少人懷著對新生活的憧憬和對張獻忠大軍威名的敬畏前來報名。
秦虎親自坐鎮招兵處,嚴格把關,挑選出那些身體強壯、眼神堅定的男子。
數日後,湖廣的二線部隊陸續抵達。
他們軍容整齊,雖然不及一線精銳,但紀律嚴明,經驗豐富。
張獻忠安排他們分別進駐四府的關鍵城池和戰略要地,與原有部隊交接防務,開始熟悉當地地形和民情。
在新兵招募方麵,也初見成效。各地的新兵營中,新兵們在老兵的帶領下開始了艱苦的訓練。
秦虎時常巡查,親自指導新兵們的訓練,傳授他們戰鬥技巧和軍事紀律。
一日,張獻忠召集眾將領議事。徐以顯率先匯報:“大帥,湖廣調來的部隊已順利駐防,目前各地局勢穩定,暫無異常。”
秦虎接著道:“大帥,新兵招募進展順利,已招募近萬人,經過這段時間訓練,他們已初有模樣,假以時日,必能成為我軍的得力戰力。”
張獻忠滿意地點點頭:“很好。不過,我們不能安於現狀。
應天府那邊遲早會有所反應,我們要加快整軍備戰的步伐。
情報工作也不能放鬆,密切關注各方動態,尤其是應天府和周邊敵軍的動向。”
陳情令拱手道:“大帥,末將已安排多批探子,散布在各處要道和城鎮,一有消息,定會及時傳迴。”
張獻忠站起身來,目光堅定地掃視眾人:“諸位,我軍的目標是天下。
如今這四府隻是開端,我們要以此為跳板,繼續擴充實力,積累糧草軍備。
待時機成熟,大軍東進,直搗應天府,推翻大明統治,建立屬於我們的王朝!”
眾將領聞言,皆熱血沸騰,齊聲高唿:“推翻大明,建立新朝!”
那聲音響徹雲霄,仿佛預示著一場更大的風暴即將來臨,而張獻忠的大軍正厲兵秣馬,準備在這亂世中掀起驚濤駭浪,改寫曆史的進程。
在緊鑼密鼓的備戰過程中,張獻忠深知糧草與軍備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兵力的擴充。
他派遣了經驗豐富、擅長經營的甘良臣負責統籌四府之地的糧草征集與調配。
甘良臣領命後,深入各地鄉間田野,與當地的鄉紳富戶及百姓協商,一方麵鼓勵他們踴躍捐獻糧草以支持大軍的宏圖偉業,另一方麵,也確保了合理的補償與交易,使得百姓雖有付出但並未心生怨恨。
而在軍備方麵,張獻忠啟用了精通器械製造的趙勖武。
趙勖武在安慶城外設立了規模宏大的軍備作坊,召集了四府之地及周邊地區的能工巧匠,全力打造兵器甲胄。
在他的督造下,一批批新式武威槍、堅固的盾牌以及精良的刀劍源源不斷地被生產出來,不僅滿足了新兵的裝備需求,還對原有部隊的軍備進行了更新換代。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兵們的訓練成果日益顯著。
在一場由張獻忠親自檢閱的軍事演練中,新兵們與老兵協同作戰。
他們熟練地運用十連發步槍進行射擊,火力密集而有序,隨後又在近身格鬥中展現出了頑強的鬥誌和逐漸精湛的武藝。
張獻忠看著台下生龍活虎的士兵們,心中暗自點頭,對未來的征戰充滿了信心。
與此同時,探子來報,應天府方麵因安慶及周邊三府的失陷而陷入了混亂與恐慌之中。
南都內部對於如何應對張獻忠的大軍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有的主張出兵圍剿,有的則力主求和。
而在軍事部署上,也因各方勢力的相互掣肘而進展緩慢。
張獻忠得知這一消息後,召集眾將領再次商議。
他目光炯炯地說道:“此乃天賜良機,應天府如今內憂外患,自顧不暇。
我們當抓住這個機會,提前發動進攻。諸位以為如何?”
周鐵蛋興奮地第一個站出來表態:“大帥,末將早就盼著這一天了!
我軍如今兵強馬壯,士氣高昂,定能一舉攻克應天府,占領大明南都!”
徐以顯則較為謹慎地進言:“大帥,雖說應天府局勢混亂,但畢竟是大明的南都,底蘊深厚,城防必定堅固。
我們還需進一步完善作戰計劃,確保萬無一失。”
張獻忠微微點頭:“先生所言甚是。
我們可兵分三路,從太平府進軍應天。
一路由秦虎率領,從正麵直逼應天府,吸引敵軍主力;
一路由陳情令帶領,繞道側翼,攻擊敵軍薄弱環節;
本帥則親率主力,在關鍵時刻給予致命一擊。
同時,利用我軍的十連發步槍和火炮優勢,在攻城時給敵軍以重創。”
眾將領紛紛點頭稱是,對這一作戰計劃表示讚同。隨後,全軍上下迅速進入了戰前的最後準備階段。
士兵們加緊磨礪兵器,檢查裝備;
將領們則反複研究作戰地圖,細化作戰方案。
終於,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清晨,張獻忠率領著他的大軍浩浩蕩蕩地踏上了東進應天府的征程。
一路上,大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所到之處,百姓們紛紛夾道觀望,有的甚至主動為大軍提供食物和水源,似乎預感到了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秦虎率先抱拳進言:“大帥,如今我軍雖順利拿下這三府,但根基未穩。
末將以為,可就地招兵,此四府人口眾多,不乏精壯之士,若能將其招募入伍,加以訓練,不但能充實我軍兵力,還可使當地百姓與我軍利益相連,更利於穩固統治。”
張獻忠微微點頭,未及言語,徐以顯便開口道:“大帥,秦將軍此計雖有幾分道理,然就地招兵耗時費力,且新兵素質參差不齊,難以短期內形成強大戰力。
依屬下之見,不如調湖廣地區一半二線部隊過來駐防。
湖廣地區曆經大帥經營,二線部隊亦頗具規模與紀律,調其前來,可迅速填補兵力空缺,且能以老帶新,確保四府之地安穩無虞。”
張獻忠輕撫胡須,沉思片刻後道:“秦虎之言,意在廣納本地人力,徐以顯之策,求於快速穩定局勢,各有優劣。
諸位將領,你們意下如何?”
周鐵蛋思索後道:“大帥,末將以為可雙管齊下。
先調湖廣二線部隊前來,以其為骨架,迅速構建防禦體係。
同時,在四府之地展開招兵事宜,徐徐圖之,待新兵練成,我軍在這江南之地便可高枕無憂。”
張獻忠眼中閃過一絲讚許:“此計甚妙。
既兼顧當下之急,又著眼長遠。那便依此行事,即刻傳令湖廣,調兵前來。
至於招兵之事,秦虎,就由你負責統籌,務必要挑選出忠誠可靠、體魄強健之士。”
秦虎領命,高聲應道:“大帥放心,末將定當竭盡全力,為我軍擴充精銳。”
徐以顯亦拱手道:“大帥英明,如此安排,可保四府之地萬無一失,亦為我軍後續進軍應天府奠定堅實基礎。”
張獻忠踱步至窗前,望著城中漸趨平靜的街巷,沉聲道:“我軍一路征戰,每一步都關乎成敗。
這四府之地,乃是我軍在江南的根基,不容有失。
諸位務必齊心協力,待兵強馬壯之時,便是我軍與那大明正統一決雌雄之日。”
眾將領齊聲高唿:“願為大帥效死,共創霸業!”
隨著命令的下達,各方迅速行動起來。信使快馬加鞭趕往湖廣,傳達調兵指令。
湖廣地區的將領們接令後,不敢有絲毫懈怠,精心挑選出一半二線部隊,籌備物資,整軍待發。
秦虎則在廬州府、池州府、太平府、安慶府四地張榜招兵,告示寫明入伍的優厚待遇和光明前景。
一時間,四府之地的青壯年們奔走相告,不少人懷著對新生活的憧憬和對張獻忠大軍威名的敬畏前來報名。
秦虎親自坐鎮招兵處,嚴格把關,挑選出那些身體強壯、眼神堅定的男子。
數日後,湖廣的二線部隊陸續抵達。
他們軍容整齊,雖然不及一線精銳,但紀律嚴明,經驗豐富。
張獻忠安排他們分別進駐四府的關鍵城池和戰略要地,與原有部隊交接防務,開始熟悉當地地形和民情。
在新兵招募方麵,也初見成效。各地的新兵營中,新兵們在老兵的帶領下開始了艱苦的訓練。
秦虎時常巡查,親自指導新兵們的訓練,傳授他們戰鬥技巧和軍事紀律。
一日,張獻忠召集眾將領議事。徐以顯率先匯報:“大帥,湖廣調來的部隊已順利駐防,目前各地局勢穩定,暫無異常。”
秦虎接著道:“大帥,新兵招募進展順利,已招募近萬人,經過這段時間訓練,他們已初有模樣,假以時日,必能成為我軍的得力戰力。”
張獻忠滿意地點點頭:“很好。不過,我們不能安於現狀。
應天府那邊遲早會有所反應,我們要加快整軍備戰的步伐。
情報工作也不能放鬆,密切關注各方動態,尤其是應天府和周邊敵軍的動向。”
陳情令拱手道:“大帥,末將已安排多批探子,散布在各處要道和城鎮,一有消息,定會及時傳迴。”
張獻忠站起身來,目光堅定地掃視眾人:“諸位,我軍的目標是天下。
如今這四府隻是開端,我們要以此為跳板,繼續擴充實力,積累糧草軍備。
待時機成熟,大軍東進,直搗應天府,推翻大明統治,建立屬於我們的王朝!”
眾將領聞言,皆熱血沸騰,齊聲高唿:“推翻大明,建立新朝!”
那聲音響徹雲霄,仿佛預示著一場更大的風暴即將來臨,而張獻忠的大軍正厲兵秣馬,準備在這亂世中掀起驚濤駭浪,改寫曆史的進程。
在緊鑼密鼓的備戰過程中,張獻忠深知糧草與軍備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兵力的擴充。
他派遣了經驗豐富、擅長經營的甘良臣負責統籌四府之地的糧草征集與調配。
甘良臣領命後,深入各地鄉間田野,與當地的鄉紳富戶及百姓協商,一方麵鼓勵他們踴躍捐獻糧草以支持大軍的宏圖偉業,另一方麵,也確保了合理的補償與交易,使得百姓雖有付出但並未心生怨恨。
而在軍備方麵,張獻忠啟用了精通器械製造的趙勖武。
趙勖武在安慶城外設立了規模宏大的軍備作坊,召集了四府之地及周邊地區的能工巧匠,全力打造兵器甲胄。
在他的督造下,一批批新式武威槍、堅固的盾牌以及精良的刀劍源源不斷地被生產出來,不僅滿足了新兵的裝備需求,還對原有部隊的軍備進行了更新換代。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兵們的訓練成果日益顯著。
在一場由張獻忠親自檢閱的軍事演練中,新兵們與老兵協同作戰。
他們熟練地運用十連發步槍進行射擊,火力密集而有序,隨後又在近身格鬥中展現出了頑強的鬥誌和逐漸精湛的武藝。
張獻忠看著台下生龍活虎的士兵們,心中暗自點頭,對未來的征戰充滿了信心。
與此同時,探子來報,應天府方麵因安慶及周邊三府的失陷而陷入了混亂與恐慌之中。
南都內部對於如何應對張獻忠的大軍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有的主張出兵圍剿,有的則力主求和。
而在軍事部署上,也因各方勢力的相互掣肘而進展緩慢。
張獻忠得知這一消息後,召集眾將領再次商議。
他目光炯炯地說道:“此乃天賜良機,應天府如今內憂外患,自顧不暇。
我們當抓住這個機會,提前發動進攻。諸位以為如何?”
周鐵蛋興奮地第一個站出來表態:“大帥,末將早就盼著這一天了!
我軍如今兵強馬壯,士氣高昂,定能一舉攻克應天府,占領大明南都!”
徐以顯則較為謹慎地進言:“大帥,雖說應天府局勢混亂,但畢竟是大明的南都,底蘊深厚,城防必定堅固。
我們還需進一步完善作戰計劃,確保萬無一失。”
張獻忠微微點頭:“先生所言甚是。
我們可兵分三路,從太平府進軍應天。
一路由秦虎率領,從正麵直逼應天府,吸引敵軍主力;
一路由陳情令帶領,繞道側翼,攻擊敵軍薄弱環節;
本帥則親率主力,在關鍵時刻給予致命一擊。
同時,利用我軍的十連發步槍和火炮優勢,在攻城時給敵軍以重創。”
眾將領紛紛點頭稱是,對這一作戰計劃表示讚同。隨後,全軍上下迅速進入了戰前的最後準備階段。
士兵們加緊磨礪兵器,檢查裝備;
將領們則反複研究作戰地圖,細化作戰方案。
終於,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清晨,張獻忠率領著他的大軍浩浩蕩蕩地踏上了東進應天府的征程。
一路上,大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所到之處,百姓們紛紛夾道觀望,有的甚至主動為大軍提供食物和水源,似乎預感到了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