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大人今天專程來拜訪,不會是為了跟我說這些閑話的吧?”孫維梁見賈旭吉遲遲不說出來意,有些按捺不住,忍不住出口問道。
“當然。憑你我的關係,我能來這一趟,所為一定是大事。”
“你現在可以說了。”孫維梁一伸手,絲毫沒有客套的表示。
“敢問你的誌向在哪裏?”賈旭吉再抿一口茶,突然問道。
“什麽意思?”孫維梁一時不明白賈旭吉說話的跳躍如此之大。
“憑你孫老弟的能耐,我想,小小府州可盛不下你吧?”賈旭吉笑著啟發道。
孫維梁一下警惕起來:難道這個賈旭吉要來離間自己跟折禦卿之間的關係嗎?憑孫維梁跟賈旭吉之間的關係,孫維梁完全有理由這般想。
“孫家在哪裏,我就在哪裏。我個人再有本事,還能越過孫家去?”孫維梁巧妙的避開了賈旭吉的問題。
“不,在我看來,是你能到哪裏,孫家就會跟著去哪裏。”賈旭吉腦子轉的很快,馬上接著說道。
“孫家的根基就在府州,而且,孫家與折氏關係很好,在府州,孫家可以得到諸多照顧。換成別的地,孫家未必有次優勢。所以,除非發生大變故,孫家不會離開府州,我也不會離開府州。”
孫維梁很謹慎的迴答,不能讓賈旭吉抓到自己的把柄,拿去告狀。
“大變故?如果朝廷向你發出召喚,邀請你去更高的舞台展現自己,這算不算你說的大變故?”賈旭吉語出驚人。
“朝廷召喚我?”孫維梁咀嚼著賈旭吉這句話,猜測著賈旭吉的來意。這是試探呢還是賈旭吉果然就是朝廷的代表?
“我有自知之明,我想我那些小聰明,還不至於引起朝廷的注意,隻能在府州混口飯吃。”
“能在十天之內籌足十五萬貫的人,會是隻有些小聰明嗎?而且沒有引起民變,甚至沒有引發抱怨,能讓那些大戶心甘情願,四處奔走籌錢,在我看來,隻有天才才能做到。”賈旭吉微笑道。
孫維梁這才明白賈旭吉為什麽前來拜會自己。看來是自己為折禦卿籌集了二十萬貫錢,讓賈旭吉對自己有些刮目相看了。
那賈旭吉搬出朝廷的名頭,倒是印證了此前孫維梁的猜測:賈旭吉果然是朝廷方麵的人物。
“決策者是折帥,我不過是居間奔走,混個勞苦的功勞而已。絕不敢貪天之功。”孫維梁謙虛道。
“連折帥都承認這是你的主意,他不過按照你的計策執行而已。你有什麽好推辭的?再說,難道你能為府州效命,就不能為朝廷出力嗎?”
“在我看來,為府州出力,就是為朝廷出力。沒什麽不同。”孫維梁很狡猾的強調。
賈旭吉笑了,“這其中,明人麵前不說暗話,就是有區別。當今朝廷豈會允許臥榻之旁有他人酣睡,府州是一定要收迴的。幽雲十六州也一定要收迴。這是大勢所趨,識時務者,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收迴府州我能理解。”孫維梁笑道,“就憑折氏的能量,朝廷要是狠下心來收迴,折氏無法抗衡。但收迴幽雲十六州,說的可真是輕巧,真當人家契丹大軍是吃幹飯的?”
“自古隻要中原統一,那些蠻族從來不是對手。契丹是夠強,但與我們中原相比,還是不夠看。蠻族的一個頑疾就是不能持久。幽雲十六州,中原可以爭奪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可契丹能有這麽長的國運嗎?在我看來,能堅持二十年,就算是耶律家族祖上冒青煙了。”賈旭吉不屑的說道。
孫維梁無語,按照以往的曆史經驗,賈旭吉這麽說不算錯。但孫維梁卻知道,曆史來到大宋這篇,一切已經發生了變化。契丹雖然是蠻族,但他們在以往曆次的失敗中不斷成長,已經由量變進化為質變。在戰場上,中原已經遠遠不是契丹的對手了。
“幽雲十六州離我們太遠,我們不談。就說說這府州的事。你覺得,憑朝廷的脾性,會在能夠拿下府州的情況下,放著府州在這裏,任憑折氏割據一方嗎?”孫維梁不願與賈旭吉做無用功的爭論,轉而說起府州這檔子事。
“已經出了一個定難,難道你還想逼出第二個?”賈旭吉不答,反問道。
孫維梁一愣,“朝廷還把逃走的定難殘部當迴事?”
在孫維梁的印象中,李繼遷逃走後,很長一段時間裏,並沒有對大宋有任何威脅,直到李繼遷用機殺了曹光實,奪取了銀州後,才開始威脅到北宋邊境。
“你還真是一點不拿邊境大事當迴事啊。”賈旭吉苦笑道,“銀州都丟了,還能不當迴事?”
“銀州丟了?”孫維梁大吃一驚,“什麽時候的事?”
“前年吧。”賈旭吉說道。
孫維梁有些無奈。自己之前學曆史時,曆史事件記得很準,但時間上卻總是一塌糊塗。也難怪,古代的年號實在太過複雜,一般人很難記住。所以曆史課本都是以公元紀年。
但公元紀年的年號就算孫維梁記得再熟悉,在這裏也是沒用。何況就這個,孫維梁也記不住那麽多。
“既然如此,我在府州,怎麽感覺不到戰爭來臨的緊張氣氛?”
賈旭吉不屑道:“你以為府州的官倉為什麽不足以準備對契丹的大戰?還不是一直對定難用兵的緣故。沒想到,小小定難軍,朝廷先後派遣多路大軍前往征討,硬是拿不下來。真他媽沒用!”
孫維梁憑借對這段史實的了解,說道:“也不能這麽說前線將士不行。實在是地形險惡,易守難攻。大軍去了,無處施展,處處被動挨打。沒多少辦法。”
“我就不信,天下沒有打不下的堅城。不行就是不行,用不著找那麽多理由。”賈旭吉在這方麵很是頑固。
“你堅持我也沒辦法,”孫維梁聳聳肩,“反正你也是書生憂國,你再不滿,又能怎麽地。”
賈旭吉平複了情緒,這才說道:“西北一個定難,就已經如此難對付,若再加上折氏,豈不是難上加難?西北邊防,將徹底糜爛,朝廷還怎麽與契丹進行國戰,爭奪幽雲十六州?”
“當然。憑你我的關係,我能來這一趟,所為一定是大事。”
“你現在可以說了。”孫維梁一伸手,絲毫沒有客套的表示。
“敢問你的誌向在哪裏?”賈旭吉再抿一口茶,突然問道。
“什麽意思?”孫維梁一時不明白賈旭吉說話的跳躍如此之大。
“憑你孫老弟的能耐,我想,小小府州可盛不下你吧?”賈旭吉笑著啟發道。
孫維梁一下警惕起來:難道這個賈旭吉要來離間自己跟折禦卿之間的關係嗎?憑孫維梁跟賈旭吉之間的關係,孫維梁完全有理由這般想。
“孫家在哪裏,我就在哪裏。我個人再有本事,還能越過孫家去?”孫維梁巧妙的避開了賈旭吉的問題。
“不,在我看來,是你能到哪裏,孫家就會跟著去哪裏。”賈旭吉腦子轉的很快,馬上接著說道。
“孫家的根基就在府州,而且,孫家與折氏關係很好,在府州,孫家可以得到諸多照顧。換成別的地,孫家未必有次優勢。所以,除非發生大變故,孫家不會離開府州,我也不會離開府州。”
孫維梁很謹慎的迴答,不能讓賈旭吉抓到自己的把柄,拿去告狀。
“大變故?如果朝廷向你發出召喚,邀請你去更高的舞台展現自己,這算不算你說的大變故?”賈旭吉語出驚人。
“朝廷召喚我?”孫維梁咀嚼著賈旭吉這句話,猜測著賈旭吉的來意。這是試探呢還是賈旭吉果然就是朝廷的代表?
“我有自知之明,我想我那些小聰明,還不至於引起朝廷的注意,隻能在府州混口飯吃。”
“能在十天之內籌足十五萬貫的人,會是隻有些小聰明嗎?而且沒有引起民變,甚至沒有引發抱怨,能讓那些大戶心甘情願,四處奔走籌錢,在我看來,隻有天才才能做到。”賈旭吉微笑道。
孫維梁這才明白賈旭吉為什麽前來拜會自己。看來是自己為折禦卿籌集了二十萬貫錢,讓賈旭吉對自己有些刮目相看了。
那賈旭吉搬出朝廷的名頭,倒是印證了此前孫維梁的猜測:賈旭吉果然是朝廷方麵的人物。
“決策者是折帥,我不過是居間奔走,混個勞苦的功勞而已。絕不敢貪天之功。”孫維梁謙虛道。
“連折帥都承認這是你的主意,他不過按照你的計策執行而已。你有什麽好推辭的?再說,難道你能為府州效命,就不能為朝廷出力嗎?”
“在我看來,為府州出力,就是為朝廷出力。沒什麽不同。”孫維梁很狡猾的強調。
賈旭吉笑了,“這其中,明人麵前不說暗話,就是有區別。當今朝廷豈會允許臥榻之旁有他人酣睡,府州是一定要收迴的。幽雲十六州也一定要收迴。這是大勢所趨,識時務者,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收迴府州我能理解。”孫維梁笑道,“就憑折氏的能量,朝廷要是狠下心來收迴,折氏無法抗衡。但收迴幽雲十六州,說的可真是輕巧,真當人家契丹大軍是吃幹飯的?”
“自古隻要中原統一,那些蠻族從來不是對手。契丹是夠強,但與我們中原相比,還是不夠看。蠻族的一個頑疾就是不能持久。幽雲十六州,中原可以爭奪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可契丹能有這麽長的國運嗎?在我看來,能堅持二十年,就算是耶律家族祖上冒青煙了。”賈旭吉不屑的說道。
孫維梁無語,按照以往的曆史經驗,賈旭吉這麽說不算錯。但孫維梁卻知道,曆史來到大宋這篇,一切已經發生了變化。契丹雖然是蠻族,但他們在以往曆次的失敗中不斷成長,已經由量變進化為質變。在戰場上,中原已經遠遠不是契丹的對手了。
“幽雲十六州離我們太遠,我們不談。就說說這府州的事。你覺得,憑朝廷的脾性,會在能夠拿下府州的情況下,放著府州在這裏,任憑折氏割據一方嗎?”孫維梁不願與賈旭吉做無用功的爭論,轉而說起府州這檔子事。
“已經出了一個定難,難道你還想逼出第二個?”賈旭吉不答,反問道。
孫維梁一愣,“朝廷還把逃走的定難殘部當迴事?”
在孫維梁的印象中,李繼遷逃走後,很長一段時間裏,並沒有對大宋有任何威脅,直到李繼遷用機殺了曹光實,奪取了銀州後,才開始威脅到北宋邊境。
“你還真是一點不拿邊境大事當迴事啊。”賈旭吉苦笑道,“銀州都丟了,還能不當迴事?”
“銀州丟了?”孫維梁大吃一驚,“什麽時候的事?”
“前年吧。”賈旭吉說道。
孫維梁有些無奈。自己之前學曆史時,曆史事件記得很準,但時間上卻總是一塌糊塗。也難怪,古代的年號實在太過複雜,一般人很難記住。所以曆史課本都是以公元紀年。
但公元紀年的年號就算孫維梁記得再熟悉,在這裏也是沒用。何況就這個,孫維梁也記不住那麽多。
“既然如此,我在府州,怎麽感覺不到戰爭來臨的緊張氣氛?”
賈旭吉不屑道:“你以為府州的官倉為什麽不足以準備對契丹的大戰?還不是一直對定難用兵的緣故。沒想到,小小定難軍,朝廷先後派遣多路大軍前往征討,硬是拿不下來。真他媽沒用!”
孫維梁憑借對這段史實的了解,說道:“也不能這麽說前線將士不行。實在是地形險惡,易守難攻。大軍去了,無處施展,處處被動挨打。沒多少辦法。”
“我就不信,天下沒有打不下的堅城。不行就是不行,用不著找那麽多理由。”賈旭吉在這方麵很是頑固。
“你堅持我也沒辦法,”孫維梁聳聳肩,“反正你也是書生憂國,你再不滿,又能怎麽地。”
賈旭吉平複了情緒,這才說道:“西北一個定難,就已經如此難對付,若再加上折氏,豈不是難上加難?西北邊防,將徹底糜爛,朝廷還怎麽與契丹進行國戰,爭奪幽雲十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