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罷,就從這裏入題吧。”孫維梁一拍手,長籲口氣,說道。


    “你想這麽半天,就想了如何破題?”何振東睜大眼睛,誇張的問道。


    “破題自是最難,一旦破題成功,後麵就是高屋建瓴,一發不可收。”孫維梁笑道。


    “大言不慚。我倒要聽聽,你如何高屋建瓴。你且說你的高論。”何振東說道。


    孫維梁收起笑容,肅容道:“昔時漢朝用兵匈奴,不過盡力一勝,匈奴即告土崩;舊日大唐出擊突厥,不過一勝,突厥頓時瓦解。而當今之契丹,與我中原分庭抗禮,卻互有勝敗,數十年來難分伯仲,甚至隱隱在我中原王朝之上。何故?”


    “讓你說宋遼,你怎麽說起曆史來了?”何振東詫異道。


    折禦卿卻目露精光,笑著說道:“這個題果然破的好!請繼續說下去。”


    孫維梁當然不是考他們,便繼續說道:“無論匈奴還是突厥,不過原始部落形態,沒有形成我們中原王朝般嚴密的內部治理結構。是以我們中原可以集中力量,對外施以最強一擊。即使過程中有所挫敗,也能迅速從各地補充兵員糧草,恢複元氣,重新再戰。


    而匈奴和突厥則不成,他們要對中原王朝形成威脅,就隻有一直在戰場上贏下去。隻要輸上一場,對他們來說就是滅頂之災,甚至不用中原出兵,他們自己就分崩離析,徹底衰敗,再無東山再起之力。


    相比匈奴和突厥,契丹有本質的區別。契丹充分學習借鑒了中原王朝的治理理念和結構,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治理架構,擁有自己的核心統治力。所以契丹相比匈奴和突厥,就有了更強的韌性,即使一時挫敗,不傷根本。


    認清這一點,就能明確一點,我們大宋與契丹之間的戰爭,是兩個巨人之間的戰鬥,絕不是一兩場決戰就能分出勝負的。正如高粱河一戰失利,並不能使我大宋傷元氣;同樣的一場大敗,同樣也擊不跨契丹。


    大宋與契丹對陣,可從以下幾方麵進行優劣分析:


    契丹人從小生活在馬背上,熟悉弓馬;相比之下,大宋失去幽雲十六州,又失去河西走廊,缺少放牧地,缺少戰馬,隻能以步兵為主,研究以步製騎。騎兵對步兵,先天就是碾壓之局。此契丹優勢一也。


    大宋失去幽雲十六州,不但缺少了北上的支點,也失去了北邊的屏藩。相反契丹得到幽雲十六州,卻可以幽雲為根基,多路出擊,蠶食中原。此巨大戰略優勢,非人力所能扭轉,為契丹優勢二也。


    契丹重視軍功,力量最強者掌握契丹至高權力。而我大宋,為扭轉唐末藩鎮割據局麵,收迴兵權,對將領用兵,頗多掣肘。此雖能確保內部叛亂不生,卻無法保證對外用兵獲勝。兵製上的差別,此契丹優勢三也。


    契丹縱深極廣,多以草原丘陵為主,無論到哪裏,都是契丹的主場。宋軍即使戰勝契丹大軍,深入契丹腹地,也難以因糧於敵,勢必難以深入,無法給予契丹以致命一擊;反觀契丹,一旦突破我邊關前線,所到之處,無不是人煙密集,產糧重地。契丹攻占一地,穩固一地,就能增強一地的力量。如此愈戰愈強,大宋勢難抵擋。此契丹優勢四也。


    北地苦寒,多天災人禍。民之生途,便是糾集大軍,入關搶劫。於他們,此生死之戰。而大宋富庶,視邊關戰事為癬疥之疾。重視程度不同,勝負自然不問可知。此契丹優勢五也。


    契丹有五勝,大宋相應就有五敗。宋遼之戰,殊不樂觀。”


    何振東氣的拍案而起,“賢侄,你怎麽如此偏向契丹說話呢?我大宋就沒優勢了嗎?隻要我大宋君臣一心,將士用命,就一定能恢複幽雲,遠逐契丹,恢複漢唐國威。”


    折禦卿卻目光連閃,擊節道:“分析的不錯,確有高屋建瓴之氣概。”


    折禦卿表麵淡定,但內心裏卻震撼異常。今天他來河濱堡,本意隻是見一下孫維梁。一來孫維梁接連拿出足能影響一場戰鬥勝負的軍械,需要褒獎;二來孫家傾覆,折禦卿不能說沒責任,若這個孫維梁才能堪用,折禦卿願意提拔,算是補償孫家。


    沒想到,折禦卿見到孫維梁如此年輕,便臨時改變主意,想試試孫維梁的胸襟才學如何。這一試,卻讓折禦卿有撿到寶的感覺。隻剛才一番話,即使朝中百官,能夠有如此眼光的也沒幾個。就是折禦卿自己,契丹五大優勢中,也隻能想到其中三個罷了。


    而且,這是折禦卿臨時起意問的題目,孫維梁不可能事先得知提前準備。能在如此短時間內出口成此雄文,隻有一個可能:孫維梁平日便深入鑽研過宋遼對比。


    “契丹的五勝,你看的很透徹。”折禦卿眼睛裏有了笑意,“那你說說,我大宋如何應對,才能笑到最後呢?”


    孫維梁說道:“對契丹,傾力一戰,確保拿下幽州。幽州在手,就能確保北邊防線的穩固,可攻可守。之後與契丹僵持,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再輕易發起舉國大戰。


    對西,拿下河西走廊,拿下青海,取得大片優良牧馬草場。有了足夠的戰馬,大宋在戰場之上就不再處於劣勢。


    外交上,與迴鶻、吐蕃、粘八葛部、女真部往來,支持他們與契丹交兵。迫使契丹腹背受敵,不能專一用兵大宋。


    對內,大力發展商業,確保有足夠金錢支持上述的大行動。


    隻要能做到這些,隻要朝廷不走出低級昏招,就算打不垮契丹,至少拿迴幽雲十六州,還是勝算蠻大的。”


    “大力發展商業?”何振東笑道,“商人隻知囤積居奇,高賣低買,於朝廷大計有何助益?還是開墾荒地,獎勵耕織對路。”


    孫維梁說道:“開墾荒地,獎勵耕織,曆朝曆代都很重視。我大宋內憂外患,不可能不重視這一點。但耕織再怎麽獎勵,資源局限,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產量。我前麵提到的舉措,都要用到海量的資源。大宋要一一實施,如果沒有足夠的財稅來源,怕是外敵未倒,自己先倒在路上。


    能夠迅速提高財稅,甚至不受災荒影響的渠道,就是征收商業稅。商業稅是雞蛋,商業就是母雞。隻有大力發展商業,朝廷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商業稅,才有足夠的財力支持以上大動作。”


    “你出身商業世家,當然向著商人說話。”何振東撇嘴道,“沒見哪個朝代重視商業的。這其中當然有其道理。”


    “曆朝曆代不重視,是因為他們沒有緊迫感,朝廷僅靠農業稅就能過的滋潤,當然不願多事,給自己找活幹。但我大宋不成,疆土縮小不說,外敵還出奇的強大。若沒有商業稅的支撐,大宋很難支撐下去。”


    何振東還要說話,折禦卿擺手製止,說道:“你說的幾點,都是從大處著手,需要朝廷決策,然後才能實施。本帥隻是府州知州,財力兵力都很有限。不知眼下我該如何準備,方有把握贏得下一場對遼大戰?”


    何振東一急,站出來就要說話,折禦卿知道他想說什麽,笑道:“孫家七哥能看透契丹五勝,豈會看不出宋遼再次大戰就在眼前?在明眼人眼裏,這不是什麽機密。說了無妨。”


    “就是何叔叔,”孫維梁也衝著何振東翻白眼,“我接連給你送臂弩、火藥罐,還有這次的床弩,還不是為了接下來對遼作戰能夠獲勝嗎?要不是看出宋遼近期必有一戰,我如何有把握你能看上我拿來的東西,還心甘情願的掏錢呢?”


    何振東訕訕的,有些不好意思。剛退迴去,卻感覺眼前情形有些不對勁,有些忿忿不平道:“你小子,這就跟大帥站到一隊去了?還真懂把握機會,順杆往上爬啊。別怪我沒提醒你,你剛才的表現可是太出色了,折帥愛才,怕是不能放過你了。你就是不想當官,也不能夠了。”


    折禦卿驚訝道:“你不願為官?”


    孫維梁也愣住了:是啊,自己是不願為官的,怎麽就鬼使神差的,竹筒倒豆子有什麽說什麽了呢?


    孫維梁前後一思量,頓時有些哭笑不得:自己一時大意,貌似中了折禦卿的“美人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公司開到北宋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伏波飄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伏波飄萍並收藏公司開到北宋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