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梁待了半天,隻不見孫維房迴家,隻好告辭。吳氏從衣櫃裏拿出一件黑色狐皮大氅,疊的整整齊齊,給孫維梁放進包袱裏。


    “拿著這個。聽說你也跟你爹一樣,開始走南闖北的做生意。這東西,你用得著。”


    “巧了,我們婆媳多有默契,”夏氏笑道,“婆婆給你一件大氅,我這做嫂子沒別的好送,隻這把彎刀你用得著,正好帶在身邊防身。——放我這裏也是糟蹋了。”


    彎刀入手,沉甸甸的,孫維梁撫摸著精致的刀鞘,隻見刀柄上刻著幾個篆體小字:“屠牛刀”。


    “長輩相贈,小七就收下了。”孫維梁知道推辭也是無用,索性免去了客套,鄭重的收了起來。


    “嘻嘻,刀名屠牛,拿迴去嚇唬一下家裏那頭蠻牛,看他怎麽說。”孫樂一路上把玩著屠牛刀,喜滋滋的說著。


    孫維梁卻是表情嚴肅,獨自思考著東西,根本沒聽孫樂說些什麽。


    “小樂,迴家後,咱們就要抓緊動工,趕製我上次跟你說的床弩。於公於私,於大於小,都容不得我們拖延,早一天完成,早一天奏功。”孫維梁一張臉認真的有些肅穆,沉聲對孫樂說道。


    “就是,三位少爺的日子都過得挺紅火,咱也不能落在後麵。”孫樂自以為聰明的接過去話茬。


    孫樂卻不知道,孫維梁此時想的,是他根本未曾接觸,想不到的境界。


    當初孫維梁決議賺取第一桶金,之所以選擇拿出臂弩來打動何振東,當然是經曆了深思熟慮。


    雍熙初年,正是北宋宋太宗的年號。憑孫維梁掌握的曆史知識,不需向別人了解什麽,孫維梁也大致知道此時的朝廷動向。


    宋太宗趙光義知道自己得位存疑,雖然群臣表麵恭順臣服,無人提出異議,但趙光義清楚,無論民間還是青史,自己都將被口誅筆伐。能夠洗刷身上汙名甚至徹底翻盤的辦法隻有一個,就是像當年唐太宗一樣,做一個比開國皇帝更牛逼的皇帝!


    太祖行伍出身,精於用兵。正因為太祖精於用兵,反而用兵非常慎重,在中國曆朝曆代中,作為開國皇帝,宋太祖算得上用兵最為謹慎的一個。


    太祖的慎兵政策,一方麵成就了蒸蒸日上的大宋基業,另一方麵,也給了趙光義奮起反超的機會。


    所以,趙光義繼位不久,就一改太祖的政策,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統一戰爭。很快,吳越、平海相繼獻土納降。但趙光義並不滿足,他知道,這些成績算起來,該記在太祖頭上。


    於是,趙光義瞅準時機,發動了對交州的戰爭。結果卻令趙光義失望,占盡優勢的宋軍竟然敗了!


    這次的小失利自然打擊不了趙光義。很快,趙光義便禦駕親征北漢。這是塊硬骨頭,又有契丹國作為後盾,太祖幾次興兵,都無功而返。這次,趙光義決心一勞永逸的解決北漢難題。


    這次出征,終於讓趙光義揚眉吐氣,北漢在趙光義手上滅掉了。趙光義豪情大發,當即決定一鼓作氣,兵發幽州。


    幽雲十六州,曆史上是有宋一代的硬傷。這一點,不僅後世人們看得清楚,趙光義自然也清楚幽雲一帶,尤其是幽州對大宋北麵邊防的重要性。史上多人對此論斷的非常清楚:


    “幽燕之地,龍蟠虎踞,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


    “幽州府關山險峻,川澤流通。據天下之脊,控夷夏之防,巨勢強形,號稱天府。”


    “幽州地處雄要,北倚山險,南壓區夏,若坐堂皇,而俯視庭宇也。又居庸、古北、鬆亭諸關,東西千裏,險峻相連,近在都畿,據守尤易。”


    趙光義知道,隻要自己親征拿下幽州,就能一舉超越太祖,成為整個大宋的英雄!甚至趙氏強奪柴氏江山的不足,也能一並抹平。中原老少認同的皇朝正統,從此隻有大宋,再無大周。


    孫維梁完全可以想象,當時的趙光義,是何等的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然而,理想太美好,現實太骨感。高粱河一戰,宋軍大敗虧輸,趙光義自己甚至也中箭負傷。


    這次大敗,可說是大宋立國以來的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敗仗。兵敗交州,在宋人看來,不過地方上的平叛失敗而已,根本算不上。


    對這次戰敗,不但宋軍上下一百個不服,戰意昂揚的要求再戰契丹,贏迴宋軍的戰場榮耀。就是趙光義自己,也是不服。


    趙光義事後總結了此戰教訓,自己並非領兵出身,親臨戰場指揮,反而讓麾下那些宿將束手束腳,不能發揮。這是其一;幾十萬大軍雲集幽州城下,鋪展不開。接戰宋軍不過三四萬。前線一敗,後麵的部隊甚至連契丹兵的影子都未見,便也跟著敗退。這是其二;趙光義繼位後,害怕底下那些大將不服,便一股腦的盡數罷免,換上自己的親信。事實證明,自己的人打個龜縮防守的北漢還湊付,但要與如狼似虎的契丹人較量,他們還是不行。那些老將,以後該用的時候還是要用的。這是其三。


    現在,正處於宋軍兵敗高粱河不久,距離下次宋遼大戰還有數年時間的空檔裏,正是朝廷全力備戰的時候。


    身為成功的商人,孫維梁當然知道,無論是人還是企業,要想一飛衝天,就要想方設法站到風口上。前世的商業諺語:“站對了位置,豬都能上天!”確實蘊含著樸素的商業真理。


    前世孫維梁之所以能夠迅速成功,主要還是選對了行業。在網絡產業飛速發展的初期拿出了自己劃時代的產品。重生後的孫維梁重新來過,要想比別人走的更穩更快,也要慎重選擇自己的切入點才行。


    孫維梁看準的大勢,就是朝廷重視軍事,重視軍功。隻要能夠給宋軍帶來勝利的東西,都能得到朝廷青睞,賣出個好價錢。


    若是照搬後世史界給宋朝的定調:重文輕武。錯看當前形勢,那就是讀死書的書呆子!宋朝後來為什麽重文輕武,還不是因為太宗一朝與契丹兩次大戰皆告失敗,武功不成無奈走文治道路嗎?現在大宋與契丹的第二戰,也就是宋遼真正的決戰還沒開始呢,哪來的重文輕武?誰要是這個時候跟趙光義提重文輕武,趙光義還不當場敲爛他的狗頭!


    所以,孫維梁才先是臂弩,後是火藥罐,緊緊的跟隨這一趨勢。事實證明,孫維梁的選擇沒有錯,折帥都已經關注到孫維梁的存在。隻要孫維梁再接再厲,再度拿出讓他們驚歎的作品,孫維梁相信,自己的前途將一片光明!


    隻要自己迅速壯大起來,才有可能解決目前孫家的難題,幫助孫家度過難關。除卻這個,在孫維梁看來,都是虛情假意,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從朝廷的角度看,根據孫維梁掌握的史實,第二次宋遼大戰史稱“雍熙北伐”,顯然發生在雍熙年間。雖然孫維梁不知具體哪一年。但根據趙光義一個年號用不上五年的規律,戰爭顯然已經不遠。


    雖然孫維梁來自相隔一千多年,早已實現民族大融合的後世,但孫維梁骨子裏仍然心向大宋,不希望看到大宋輸。


    前世的孫維梁沒有從政經驗,於軍事也僅局限於留戀於論壇、網站的普通軍迷水平。身為曾經的成功人士,孫維梁深知幹一行專一行的道理,既然自己不懂,那就不要裝懂。不要以為自己知道一些未來的史實,就能在宋遼戰爭中縱橫捭闔,笑傲沙場。


    所以,孫維梁隻能盡自己所能,去幫助宋軍提高戰鬥力。臂弩是,火藥罐也是,現在孫維梁準備改良的床弩更是。


    孫維梁不是沒想到打造出殺傷力更為強大的現代兵器,就算孫維梁有那個能力,現實中也沒有合適的機床和合金材料供孫維梁發揮。


    孫維梁的原本打算,是給何振東提供臂弩和火藥罐,賺到第一桶金後,就心無旁騖的開始成立自己公司的大業。隻是過程中出現岔子,孫維梁心中的大殺器火藥罐,隻賣出八十貫,遠遠不夠。


    所以,孫維梁才想著把宋軍的大殺器床弩拿出來改進一番,爭取賣個好價錢。


    這迴與二哥的交流,雖然孫維梁不完全認同二哥的觀點,但二哥說的一點,孫維梁卻是聽進去了:在大宋,在這裏,當官的遠比商人掌握的資源多!


    就算自己誌不在為官,但為了自己的公司大業,通過當官這條途徑,積累自己的資源,時機成熟時再辭官迴鄉,成立公司,在孫維梁看來,完全是一條可以考慮的捷徑。


    前世的孫維梁為了一份合約,不也經常參加自己不喜歡的應酬,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嗎?


    雖然心裏認可,但孫維梁對自己出仕仍然顧慮重重。有著幾千年鬥爭經驗的封建官場,競爭更為激烈,手段更為複雜,對手更為老辣,再遇上一個不靠譜的皇帝,更是伴君如伴虎。


    在孫維梁眼裏,現在的這個趙光義,就不是什麽靠譜的皇帝。若是他的孫子宋仁宗在位,孫維梁還能放心點。——算時間,現在還沒宋仁宗其人呐。反正孫維梁是趕不上宋仁宗的好時候了。


    通過當官來積累資源,是快捷的多,但其中的風險卻是孫維梁不得不鄭重考慮的事情。商人出身的孫維梁,天然的對涉足官場存有畏懼心理。若非迫不得已,孫維梁實不願身處官場險境。


    權衡再三,孫維梁還是決定走一步看一步。但眼下,盡快的再次與何振東接觸一下,卻是勢在必行的動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公司開到北宋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伏波飄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伏波飄萍並收藏公司開到北宋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