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迢迢,劉賢站在船頭,望著零陵方向。
如今他已經不再暈船,南船北馬,以後身為零陵和桂陽兩郡之主,暈船怎麽行。
船尾,邢道榮又開始向小字輩們講起自己的輝煌戰績:
“那你們是沒看見,劉景升殿上伏兵五百,正要對公子下手,結果我疾步上殿,一手奪過短劍,就這麽啪的一撅,絕世神兵就屁都不是了!”
他高舉包的像粽子一般的雙拳,炫耀著自己的武功,引來小兵們的連連驚歎。
這一次不算吹牛,劉全在遠處準備著幹糧,沒有上前拆穿。
劉巴跟著上了船頭,在劉賢身後站定。此刻他的背上已經開始結痂,雖然仍有隱痛,但是兩味神藥加持,下地走路不是問題。
“劉秘書,我時常在想,為何像袁紹、劉表、劉璋這樣的諸侯,偏偏不願意立自己的嫡長子呢?難道在這個時代,長子有毒嗎?”
劉巴輕輕咳了兩聲,箭矢沒有傷到心髒,但是動了元氣,說話遠沒有原先的底氣。
“公子你覺得呢?”他對劉賢的稱唿已經轉變,從原來的豎子,悄無聲息的變成了公子。
劉賢道:“我總在想,是不是一旦死守宗法製嫡長子繼承的規矩,那麽其他的兒子們便不再上進。這在治世當然有利於江山穩固,但是在亂世,需要家族子嗣們多點開花,人人出力,不立長子,也是放出信號,讓幼子們努力上進,這種做法雖然苦了長子,卻是實際上有利於家族基業。可憐天下父母心,我想袁紹他們如果真是這樣想,看著兒子們你爭我奪,內心也不好受吧。”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是後世慈禧太後所作的詩,劉巴當然沒聽過,卻莫名有種共鳴之情。
“可是袁紹,劉璋,還有襄陽的劉景升,他們首先是君王,然後才是父母。長子對於他們,既是延續血脈的骨肉,更是臣子,還是潛在的威脅。
尤其是嫡長子,承襲姓氏的宗望,且與父親年紀相差不到二十,往往父親剛滿四十,長子已經及冠,若是父子生了齟齬,嫡長子振臂一唿,麾下猛將響應,那當父親可就功虧一簣。公子豈不聞趙武靈王之英武,仍有沙丘之難?
故而身為諸侯者,難免偏愛幼子,打壓長子,這不是出於父母之心,而是帝王權術。令尊行伍出身,不重權謀,也是保全了公子和令弟的兄弟之情。”
劉巴的話雖然長,但是每一個字劉賢都聽進了心裏。後世總有人開玩笑,說不要指望“養兒防老”,將來久病床前,子女能不拔管就已經燒高香了。而實際上,防範子女的叛亂,在古代可是諸侯王們日夜憂慮之事。
從漢武帝逼殺太子劉據,到後世的玄武門之變、康熙兩廢太子,父子相爭相殘的慘劇貫穿了整個曆史,成了帝王諸侯們永遠無法破解的詛咒。
劉賢有些慶幸,正如劉巴提到的,零陵雖然偏遠,但是好在父慈子孝。
這不是反諷,特別是穿越以來,老劉度從來沒有對長子表現出的銳意進取感到絲毫不安,甚至對於兒子願意擔起政事而無比欣慰。至於小劉德,就更是令劉賢安心。雖然經常責罵這個弟弟頑皮搗蛋,而且好幾次遇險都是他招惹導致,但是劉賢清楚,這個弟弟聰明、勇敢、樂觀、自信,假以時日,悉心培養,絕對能夠成為托以大任的人才。
劉賢甚至已經下了決定,自己這一生不娶妻生子,將來零陵這份基業無論坐到多大,都留給這個弟弟,自己從哪裏來,迴哪裏去。
更何況眼下自己身上還背著花柳病患者這個人設,估計天底下沒有哪家願意把女兒嫁給自己了。
“哎,人比人,氣死人。見過了劉琮那小子,我是真覺得德兒怎麽就那麽好,那麽聽話呢?真是迫不及待看看他長高沒有。”
劉賢期待著望向家的方向。
————————————————
零陵,公署內。
零陵公署已經全麵采用湘紙代替了竹簡,公文運轉更加高效。饒是如此,蔣琬的案頭仍是堆滿了如山的公文。
書佐往來庭下,繁忙的腳步傳遞著一封封重要的軍報,另有幾名在角落裏奮筆疾書,將蔣琬草擬的指令謄抄為正式公文,發往各個縣城。
劉敏大步邁入,蔣琬連頭也沒抬:“去看過了?”
劉敏當時帶著劉賢的囑托趕迴零陵,傳遞隨時舉兵叛亂的信息後,就一直在蔣琬的部署下奔走於零陵桂陽兩郡,籌備備戰之事。
劉敏端起表兄的茶碗狂飲而盡:“看過了,陳應在洮陽附近又修建了土牆和箭樓,這次的箭樓是連弩樓,四座為一組,沿途而部,料是萬人衝陣,恐怕也頂不住一刻。”
蔣琬點頭:“我不過是畫了草圖,沒想到還真讓他建出來了。鮑將軍那邊呢?”
劉敏接著又喝了一杯:“桂陽的三千林兵已經整訓齊備,隨時可以迎敵。要不要下令調往零陵以北,防範襄陽兵馬南下?”
蔣琬搖頭:“就按照鮑將軍之前建議的,將林兵埋伏在桂陽北邊的耒陽附近,以防範長沙南犯。這也是桓階一再要求的,如無大變,我們不要擅改。”
蔣琬放下筆,疲憊的揉著眼眶,令書佐們先退下。剛才還熱火朝天的書房,頓時安靜的被疲憊的歎息聲填滿。
“劉敏,越是大戰當前,越要沉著冷靜。你想,我雖然受到公子信任,委以軍政之事,但是零陵和桂陽終究是兩郡,我與桓階都是郡丞,桂陽之事還是以他為主,不要讓人說我們是老臣欺壓舊臣,零陵人打壓桂陽人。不然大戰未至,先生嫌隙,總不利於大局。”
劉敏雖然已經成長很多,但是在做事上還是不夠蔣琬穩重成熟,要不是蔣琬教訓,恐怕他都沒想過零陵與桂陽之間的微妙關係。
劉敏道:“表兄教訓的是,以後我會注意。”
蔣琬擺擺手:“無妨,眼下公子身陷囹圄,我也是關心則亂。每天我都像在懸絲上前行,擔心稍不注意便會辜負了公子的信任,眼下公子在襄陽正是關鍵之時,我們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懈怠,不然他在襄陽隻會更加危急……對了,使君和小公子那邊如何,我已經修書交趾,是時候送德兒和花花兩個孩子過去了。戰事若起,總得留條後路。”
劉敏苦笑道:“我倒是私下問過郡府守衛,使君倒是想早日送兩個孩子過去,可是小公子和小姐一聽說要離開郡府,就吵鬧不知,連剪刀都揮上了。這不,一直就沒個進展。”
蔣琬停住了手,皺眉道:“為何還不送走?戰事隨時會開,那時想走就走不了了!”
劉敏道:“還不是因為那樊夫人。”
“樊夫人?”蔣琬不解。“使君不是隻納她為妾嗎?為何要受她左右?”
“使君骨子裏也不想送兩個孩子走,主張送走的是樊夫人。而兩個孩子不懂戰事,隻知道是後母要逼他們走,覺得是樊氏要霸占郡府,說是守護母親牌位,寧死不從。”
蔣琬無奈的歎了口氣:“使君納了樊氏後,確實郡府內多了些紛爭。但這次是政事……不行,你帶我去郡府,我自去向使君和兩個孩子解釋。”
“表兄……”劉敏不情願的勸道:“這是人家家事,不好說吧。”
“國之大事在嗣與戎,留存零陵劉氏血脈,這更是關乎零陵天大的政事!公子若在,也會支持我們的。這和不幹涉桂陽政事的原由不一樣,這些話沒人敢說,我就必須去說。劉敏,大事上不能糊塗。”
蔣琬要劉敏推著他前往郡府,剛要出門,卻見書佐氣喘籲籲的跑來:“蔣公,劉將軍,襄陽人來了!”
蔣琬大驚,沒想到劉表下手如此迅捷。
“襄陽發兵,就是說公子他……”蔣琬想到劉賢恐怕已經身死,整個人暈厥倒劉敏懷中。
劉敏也是一臉焦急神色,托著蔣琬問那書佐:“多少人馬?!從哪路進兵?”
書佐見蔣琬暈倒嚇了一跳:
“人,人馬?……就二十個人,他們坐船來的,沒馬。”
如今他已經不再暈船,南船北馬,以後身為零陵和桂陽兩郡之主,暈船怎麽行。
船尾,邢道榮又開始向小字輩們講起自己的輝煌戰績:
“那你們是沒看見,劉景升殿上伏兵五百,正要對公子下手,結果我疾步上殿,一手奪過短劍,就這麽啪的一撅,絕世神兵就屁都不是了!”
他高舉包的像粽子一般的雙拳,炫耀著自己的武功,引來小兵們的連連驚歎。
這一次不算吹牛,劉全在遠處準備著幹糧,沒有上前拆穿。
劉巴跟著上了船頭,在劉賢身後站定。此刻他的背上已經開始結痂,雖然仍有隱痛,但是兩味神藥加持,下地走路不是問題。
“劉秘書,我時常在想,為何像袁紹、劉表、劉璋這樣的諸侯,偏偏不願意立自己的嫡長子呢?難道在這個時代,長子有毒嗎?”
劉巴輕輕咳了兩聲,箭矢沒有傷到心髒,但是動了元氣,說話遠沒有原先的底氣。
“公子你覺得呢?”他對劉賢的稱唿已經轉變,從原來的豎子,悄無聲息的變成了公子。
劉賢道:“我總在想,是不是一旦死守宗法製嫡長子繼承的規矩,那麽其他的兒子們便不再上進。這在治世當然有利於江山穩固,但是在亂世,需要家族子嗣們多點開花,人人出力,不立長子,也是放出信號,讓幼子們努力上進,這種做法雖然苦了長子,卻是實際上有利於家族基業。可憐天下父母心,我想袁紹他們如果真是這樣想,看著兒子們你爭我奪,內心也不好受吧。”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是後世慈禧太後所作的詩,劉巴當然沒聽過,卻莫名有種共鳴之情。
“可是袁紹,劉璋,還有襄陽的劉景升,他們首先是君王,然後才是父母。長子對於他們,既是延續血脈的骨肉,更是臣子,還是潛在的威脅。
尤其是嫡長子,承襲姓氏的宗望,且與父親年紀相差不到二十,往往父親剛滿四十,長子已經及冠,若是父子生了齟齬,嫡長子振臂一唿,麾下猛將響應,那當父親可就功虧一簣。公子豈不聞趙武靈王之英武,仍有沙丘之難?
故而身為諸侯者,難免偏愛幼子,打壓長子,這不是出於父母之心,而是帝王權術。令尊行伍出身,不重權謀,也是保全了公子和令弟的兄弟之情。”
劉巴的話雖然長,但是每一個字劉賢都聽進了心裏。後世總有人開玩笑,說不要指望“養兒防老”,將來久病床前,子女能不拔管就已經燒高香了。而實際上,防範子女的叛亂,在古代可是諸侯王們日夜憂慮之事。
從漢武帝逼殺太子劉據,到後世的玄武門之變、康熙兩廢太子,父子相爭相殘的慘劇貫穿了整個曆史,成了帝王諸侯們永遠無法破解的詛咒。
劉賢有些慶幸,正如劉巴提到的,零陵雖然偏遠,但是好在父慈子孝。
這不是反諷,特別是穿越以來,老劉度從來沒有對長子表現出的銳意進取感到絲毫不安,甚至對於兒子願意擔起政事而無比欣慰。至於小劉德,就更是令劉賢安心。雖然經常責罵這個弟弟頑皮搗蛋,而且好幾次遇險都是他招惹導致,但是劉賢清楚,這個弟弟聰明、勇敢、樂觀、自信,假以時日,悉心培養,絕對能夠成為托以大任的人才。
劉賢甚至已經下了決定,自己這一生不娶妻生子,將來零陵這份基業無論坐到多大,都留給這個弟弟,自己從哪裏來,迴哪裏去。
更何況眼下自己身上還背著花柳病患者這個人設,估計天底下沒有哪家願意把女兒嫁給自己了。
“哎,人比人,氣死人。見過了劉琮那小子,我是真覺得德兒怎麽就那麽好,那麽聽話呢?真是迫不及待看看他長高沒有。”
劉賢期待著望向家的方向。
————————————————
零陵,公署內。
零陵公署已經全麵采用湘紙代替了竹簡,公文運轉更加高效。饒是如此,蔣琬的案頭仍是堆滿了如山的公文。
書佐往來庭下,繁忙的腳步傳遞著一封封重要的軍報,另有幾名在角落裏奮筆疾書,將蔣琬草擬的指令謄抄為正式公文,發往各個縣城。
劉敏大步邁入,蔣琬連頭也沒抬:“去看過了?”
劉敏當時帶著劉賢的囑托趕迴零陵,傳遞隨時舉兵叛亂的信息後,就一直在蔣琬的部署下奔走於零陵桂陽兩郡,籌備備戰之事。
劉敏端起表兄的茶碗狂飲而盡:“看過了,陳應在洮陽附近又修建了土牆和箭樓,這次的箭樓是連弩樓,四座為一組,沿途而部,料是萬人衝陣,恐怕也頂不住一刻。”
蔣琬點頭:“我不過是畫了草圖,沒想到還真讓他建出來了。鮑將軍那邊呢?”
劉敏接著又喝了一杯:“桂陽的三千林兵已經整訓齊備,隨時可以迎敵。要不要下令調往零陵以北,防範襄陽兵馬南下?”
蔣琬搖頭:“就按照鮑將軍之前建議的,將林兵埋伏在桂陽北邊的耒陽附近,以防範長沙南犯。這也是桓階一再要求的,如無大變,我們不要擅改。”
蔣琬放下筆,疲憊的揉著眼眶,令書佐們先退下。剛才還熱火朝天的書房,頓時安靜的被疲憊的歎息聲填滿。
“劉敏,越是大戰當前,越要沉著冷靜。你想,我雖然受到公子信任,委以軍政之事,但是零陵和桂陽終究是兩郡,我與桓階都是郡丞,桂陽之事還是以他為主,不要讓人說我們是老臣欺壓舊臣,零陵人打壓桂陽人。不然大戰未至,先生嫌隙,總不利於大局。”
劉敏雖然已經成長很多,但是在做事上還是不夠蔣琬穩重成熟,要不是蔣琬教訓,恐怕他都沒想過零陵與桂陽之間的微妙關係。
劉敏道:“表兄教訓的是,以後我會注意。”
蔣琬擺擺手:“無妨,眼下公子身陷囹圄,我也是關心則亂。每天我都像在懸絲上前行,擔心稍不注意便會辜負了公子的信任,眼下公子在襄陽正是關鍵之時,我們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懈怠,不然他在襄陽隻會更加危急……對了,使君和小公子那邊如何,我已經修書交趾,是時候送德兒和花花兩個孩子過去了。戰事若起,總得留條後路。”
劉敏苦笑道:“我倒是私下問過郡府守衛,使君倒是想早日送兩個孩子過去,可是小公子和小姐一聽說要離開郡府,就吵鬧不知,連剪刀都揮上了。這不,一直就沒個進展。”
蔣琬停住了手,皺眉道:“為何還不送走?戰事隨時會開,那時想走就走不了了!”
劉敏道:“還不是因為那樊夫人。”
“樊夫人?”蔣琬不解。“使君不是隻納她為妾嗎?為何要受她左右?”
“使君骨子裏也不想送兩個孩子走,主張送走的是樊夫人。而兩個孩子不懂戰事,隻知道是後母要逼他們走,覺得是樊氏要霸占郡府,說是守護母親牌位,寧死不從。”
蔣琬無奈的歎了口氣:“使君納了樊氏後,確實郡府內多了些紛爭。但這次是政事……不行,你帶我去郡府,我自去向使君和兩個孩子解釋。”
“表兄……”劉敏不情願的勸道:“這是人家家事,不好說吧。”
“國之大事在嗣與戎,留存零陵劉氏血脈,這更是關乎零陵天大的政事!公子若在,也會支持我們的。這和不幹涉桂陽政事的原由不一樣,這些話沒人敢說,我就必須去說。劉敏,大事上不能糊塗。”
蔣琬要劉敏推著他前往郡府,剛要出門,卻見書佐氣喘籲籲的跑來:“蔣公,劉將軍,襄陽人來了!”
蔣琬大驚,沒想到劉表下手如此迅捷。
“襄陽發兵,就是說公子他……”蔣琬想到劉賢恐怕已經身死,整個人暈厥倒劉敏懷中。
劉敏也是一臉焦急神色,托著蔣琬問那書佐:“多少人馬?!從哪路進兵?”
書佐見蔣琬暈倒嚇了一跳:
“人,人馬?……就二十個人,他們坐船來的,沒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