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李治心裏很反感長孫無忌這種暗害皇子的做法,但誰讓他是受益者,並且以後還要多多倚仗長孫無忌這個舅父呢?
因此,他隻能硬著頭皮感謝,還生怕感謝的不真誠,引起長孫舅父的反感。
不過他心裏已經打定主意,等自己當上皇帝,第一件事就能把長孫無忌給幹掉!
“舅父,那東宮修繕之事……”
“這事不用你操心了,實在不行你就搬去晉王府住。”
“你眼下最重要的是恪守孝道,努力學習,不可再讓陛下挑出錯來!”
“可我不知該如何學呀……”
“陛下最近都看什麽書?”
“這我哪知道,我每天也隻有請安的時候才能見到父皇,平時根本就見不到……”
長孫無忌聞言露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要不是看在他年幼好擺弄的份上,打死他都不會擁立這孩子!
“你迴去看看論語吧,找東宮的師傅請教下論語中的精髓!”
“啊?”
“舅父,論語我十歲的時候就學完了,現在還要學嗎?”
“當然要學!”
“為何?”
“因為陛下今天迴宮後命人拿了一本論語,並且跟房玄齡等人討論了論語裏的內容!”
“哦……”
李治聽到這話當即不敢再問,隻能告辭離去,然後將多年不翻的論語重新翻出來。
李世民為何看論語?
當然是提前複習,好講給鹹陽的嫡長孫嘍!
李世民這輩子讀書不多,很多時候都是讓別人給他將書中的故事講出來,然後他吸收其中的精髓。
如果隻是治理國家的話完全夠用,但要想給人講課那就差得遠了。
因此,他趕忙提前複習下,省的過段時間去鹹陽視察皇陵的時候,被自己那個古靈精怪的大孫給問住。
第二天上朝,李二收獲滿滿。
不僅長孫無忌大力支持修建馳道,就連一向反對的房玄齡也鬆了口。
“陛下,臣等這些天商議了下,覺得陛下提出修建貫通全國馳道的建議真是高屋建瓴,具有非常強的前瞻性和預見性。”
“雖然大唐現在威加四海,舉世無敵。但大唐境內依然高山險阻,物資和貨物都無法方便運輸。”
“同時地方上一旦發生叛亂,我大唐鐵騎也會受困於山水之隔,空有一身武力而無處施展。”
“因此,臣等經過研討一致認為修建馳道之事可行!”
“隻是修建馳道非一日之功,切不可急功近利,需徐徐圖之,給百姓以休養生息的時間!”
“老臣預計十年為期的話,既可不損傷大唐國力,又可將馳道修成!”
“十年?”
李世民一聽這話就不樂意了,他能不能活十年都難說。一旦他死了,換成暗弱的李治上台,那這些老臣還不得把馳道的計劃給停了?
“五年!”
“朕覺得有五年就差不多了!”
“五年?”
房玄齡一聽這話腦子都大了一圈,大唐現在東西跨度何止萬裏,五年修建一條長達萬裏的馳道,那還不得把大唐逼得天怒人怨啊。
“陛下,此舉萬萬不可,五年時間太短,老百姓恐怕無力承擔呀!”
“朕想過了,咱們可以分段修建!”
“比如說長安三輔之地隻負責京畿道,山東百姓修建山東馳道,河南修建河南的……以此類推,隻要他們嚴格按照圖紙修建,到時候咱們再將各條馳道貫通起來不就行了?”
“這樣啊……”
房玄齡見李世民這樣說,當即認真的思索一番。
“如果是分段修建,倒是省了不少麻煩,糧秣和人員都可就地解決,確實是極大的便利!”
“隻是不知此等分段修建之法是何人所獻?”
“莫非是陛下?”
“陛下英明!”
李世民見房玄齡這樣挑剔的人,都覺得分段修建的辦法不錯,差點就承認是自己的辦法了。
隻是一想到李厥那胖乎乎的小臉,他就將這個想法硬生生的憋了迴去。
“這是朕的一個晚輩獻的計策!”
“陛下的晚輩?”
眾人一聽這話頓時來了精神,能讓陛下用晚輩稱唿的人可不多,一般的皇親國戚可沒這個資格。
最差也得是公主之子,或者是皇孫之流。
“敢問陛下,此法莫非是太子所獻?”
“非也!”
“太子哪有這個腦子,他恐怕到現在都不知道朕執意修建馳道的用意!”
“他也不想想,朕還能活幾年,馳道修好了最終便宜的是他這個逆子!”
“逆子?”
房玄齡聽到這話立馬展開了頭腦風暴,他早就不喜李治,他心中最適合當太子的人乃是魏王李泰。
隻是他和李泰遭了長孫無忌的算計,這才讓李治撿了便宜。
因此,聽到陛下竟然稱唿李治為“逆子”,房玄齡當即生出別的想法。
難道說陛下厭惡李治,有重新改立魏王的想法?
其他大臣也有類似的想法,因為朝中除了長孫無忌一派的官員,幾乎沒人喜歡李治。
畢竟有李承乾和李泰兩個在前邊擺著,相對來說李治不論是文采還是能力,比起兩位兄長差遠了。
長孫無忌立馬就意識到不對勁,一個是陛下的稱唿不對,還有就是朝中的氣氛不對。
“陛下,太子仁孝之名播於海內,即使偶有錯漏,也不至於淪落成逆子吧?”
“還請陛下慎言,莫要讓人覺得您厭棄了太子,而生出其他非分之想。”
李世民聽到這話悚然一驚,他已經廢過一次太子了,真沒精力再折騰一把。
因此,哪怕心裏有些許遺憾,他依然會立李治為太子。
“輔機提醒的對,朕剛剛失言了。”
“朕對太子一向的表現還是很滿意的,諸位臣公不要誤會。”
大殿上的人聽到這話,一時間神色各異。
長孫無忌一派的官員,自然是喜形於色。相對來說房玄齡一派的官員則多少有些失落,甚至是失望……
當然,也有很多人表示無所謂。
在他們看來,不論誰當太子,他們的爵位和職位都沒有往上升的可能了。
比如說尉遲敬德、程知節、李靖等淩煙閣功臣。
他們這輩子立的功勞足夠大了,即使再來個擁立之功,也不會給他們封王。
李世民見眾人沒有反對,當即趁熱打鐵。
“工部會同將作監,馬上出具貫通全國的馳道圖紙,圖紙務必要精細到每條河,每座山,確保各道的馳道能夠連上!”
“戶部出具一份大致的錢糧消耗預算,再核算下各道、州之府庫,看看有哪些地方欠缺,有哪些地方需要從別處調配!”
“諾!”
“臣等領命!”
“諸位臣公還有什麽事要說嗎?”
李世民見無人站出來說話,當即提出一件事。
“既然你們沒事,那朕倒是有一件私事!”
“朕的長子李承乾,天不假年,走在了朕前邊,讓朕蒙受白發人送黑發人之苦……”
“雖說成乾有過謀逆之事,但他畢竟是朕的長子,朕又豈能忍心讓他以國公之禮下葬?”
“因此,朕想追封!”
眾人一聽這話全都傻眼,本來李承乾已經被貶為庶人了,下葬的時候陛下已經給他提了一級,讓他以國公之禮下葬。
這才過去幾個月啊,咋又要提級?
“陛下,此舉怕是不妥吧?”
“庶人成乾已然用國公之禮下葬了,並且已經昭告天下,若是再行追封,恐怕會引來天下人非議!”
李世民是鐵了心的要追封,才不管別人怎麽說呢。
“朕意已決,諸位不要再勸!”
“朕擬封成乾為黔王!”
“同時恢複皇孫李象的天水郡王,領成紀、上邽、隴城、清水、伏羌、長道六縣,待守孝期滿即可赴任!”
“另追封嫡長孫李厥為雍王!”
李世民說到這兒,還使勁的擠了幾滴淚水。
“可惜朕的嫡長孫,年僅九歲就早夭,若是他能複生,朕定然寬恕其一切罪過,讓他子孫世代承襲雍王之爵位,嗚嗚嗚……”
因此,他隻能硬著頭皮感謝,還生怕感謝的不真誠,引起長孫舅父的反感。
不過他心裏已經打定主意,等自己當上皇帝,第一件事就能把長孫無忌給幹掉!
“舅父,那東宮修繕之事……”
“這事不用你操心了,實在不行你就搬去晉王府住。”
“你眼下最重要的是恪守孝道,努力學習,不可再讓陛下挑出錯來!”
“可我不知該如何學呀……”
“陛下最近都看什麽書?”
“這我哪知道,我每天也隻有請安的時候才能見到父皇,平時根本就見不到……”
長孫無忌聞言露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要不是看在他年幼好擺弄的份上,打死他都不會擁立這孩子!
“你迴去看看論語吧,找東宮的師傅請教下論語中的精髓!”
“啊?”
“舅父,論語我十歲的時候就學完了,現在還要學嗎?”
“當然要學!”
“為何?”
“因為陛下今天迴宮後命人拿了一本論語,並且跟房玄齡等人討論了論語裏的內容!”
“哦……”
李治聽到這話當即不敢再問,隻能告辭離去,然後將多年不翻的論語重新翻出來。
李世民為何看論語?
當然是提前複習,好講給鹹陽的嫡長孫嘍!
李世民這輩子讀書不多,很多時候都是讓別人給他將書中的故事講出來,然後他吸收其中的精髓。
如果隻是治理國家的話完全夠用,但要想給人講課那就差得遠了。
因此,他趕忙提前複習下,省的過段時間去鹹陽視察皇陵的時候,被自己那個古靈精怪的大孫給問住。
第二天上朝,李二收獲滿滿。
不僅長孫無忌大力支持修建馳道,就連一向反對的房玄齡也鬆了口。
“陛下,臣等這些天商議了下,覺得陛下提出修建貫通全國馳道的建議真是高屋建瓴,具有非常強的前瞻性和預見性。”
“雖然大唐現在威加四海,舉世無敵。但大唐境內依然高山險阻,物資和貨物都無法方便運輸。”
“同時地方上一旦發生叛亂,我大唐鐵騎也會受困於山水之隔,空有一身武力而無處施展。”
“因此,臣等經過研討一致認為修建馳道之事可行!”
“隻是修建馳道非一日之功,切不可急功近利,需徐徐圖之,給百姓以休養生息的時間!”
“老臣預計十年為期的話,既可不損傷大唐國力,又可將馳道修成!”
“十年?”
李世民一聽這話就不樂意了,他能不能活十年都難說。一旦他死了,換成暗弱的李治上台,那這些老臣還不得把馳道的計劃給停了?
“五年!”
“朕覺得有五年就差不多了!”
“五年?”
房玄齡一聽這話腦子都大了一圈,大唐現在東西跨度何止萬裏,五年修建一條長達萬裏的馳道,那還不得把大唐逼得天怒人怨啊。
“陛下,此舉萬萬不可,五年時間太短,老百姓恐怕無力承擔呀!”
“朕想過了,咱們可以分段修建!”
“比如說長安三輔之地隻負責京畿道,山東百姓修建山東馳道,河南修建河南的……以此類推,隻要他們嚴格按照圖紙修建,到時候咱們再將各條馳道貫通起來不就行了?”
“這樣啊……”
房玄齡見李世民這樣說,當即認真的思索一番。
“如果是分段修建,倒是省了不少麻煩,糧秣和人員都可就地解決,確實是極大的便利!”
“隻是不知此等分段修建之法是何人所獻?”
“莫非是陛下?”
“陛下英明!”
李世民見房玄齡這樣挑剔的人,都覺得分段修建的辦法不錯,差點就承認是自己的辦法了。
隻是一想到李厥那胖乎乎的小臉,他就將這個想法硬生生的憋了迴去。
“這是朕的一個晚輩獻的計策!”
“陛下的晚輩?”
眾人一聽這話頓時來了精神,能讓陛下用晚輩稱唿的人可不多,一般的皇親國戚可沒這個資格。
最差也得是公主之子,或者是皇孫之流。
“敢問陛下,此法莫非是太子所獻?”
“非也!”
“太子哪有這個腦子,他恐怕到現在都不知道朕執意修建馳道的用意!”
“他也不想想,朕還能活幾年,馳道修好了最終便宜的是他這個逆子!”
“逆子?”
房玄齡聽到這話立馬展開了頭腦風暴,他早就不喜李治,他心中最適合當太子的人乃是魏王李泰。
隻是他和李泰遭了長孫無忌的算計,這才讓李治撿了便宜。
因此,聽到陛下竟然稱唿李治為“逆子”,房玄齡當即生出別的想法。
難道說陛下厭惡李治,有重新改立魏王的想法?
其他大臣也有類似的想法,因為朝中除了長孫無忌一派的官員,幾乎沒人喜歡李治。
畢竟有李承乾和李泰兩個在前邊擺著,相對來說李治不論是文采還是能力,比起兩位兄長差遠了。
長孫無忌立馬就意識到不對勁,一個是陛下的稱唿不對,還有就是朝中的氣氛不對。
“陛下,太子仁孝之名播於海內,即使偶有錯漏,也不至於淪落成逆子吧?”
“還請陛下慎言,莫要讓人覺得您厭棄了太子,而生出其他非分之想。”
李世民聽到這話悚然一驚,他已經廢過一次太子了,真沒精力再折騰一把。
因此,哪怕心裏有些許遺憾,他依然會立李治為太子。
“輔機提醒的對,朕剛剛失言了。”
“朕對太子一向的表現還是很滿意的,諸位臣公不要誤會。”
大殿上的人聽到這話,一時間神色各異。
長孫無忌一派的官員,自然是喜形於色。相對來說房玄齡一派的官員則多少有些失落,甚至是失望……
當然,也有很多人表示無所謂。
在他們看來,不論誰當太子,他們的爵位和職位都沒有往上升的可能了。
比如說尉遲敬德、程知節、李靖等淩煙閣功臣。
他們這輩子立的功勞足夠大了,即使再來個擁立之功,也不會給他們封王。
李世民見眾人沒有反對,當即趁熱打鐵。
“工部會同將作監,馬上出具貫通全國的馳道圖紙,圖紙務必要精細到每條河,每座山,確保各道的馳道能夠連上!”
“戶部出具一份大致的錢糧消耗預算,再核算下各道、州之府庫,看看有哪些地方欠缺,有哪些地方需要從別處調配!”
“諾!”
“臣等領命!”
“諸位臣公還有什麽事要說嗎?”
李世民見無人站出來說話,當即提出一件事。
“既然你們沒事,那朕倒是有一件私事!”
“朕的長子李承乾,天不假年,走在了朕前邊,讓朕蒙受白發人送黑發人之苦……”
“雖說成乾有過謀逆之事,但他畢竟是朕的長子,朕又豈能忍心讓他以國公之禮下葬?”
“因此,朕想追封!”
眾人一聽這話全都傻眼,本來李承乾已經被貶為庶人了,下葬的時候陛下已經給他提了一級,讓他以國公之禮下葬。
這才過去幾個月啊,咋又要提級?
“陛下,此舉怕是不妥吧?”
“庶人成乾已然用國公之禮下葬了,並且已經昭告天下,若是再行追封,恐怕會引來天下人非議!”
李世民是鐵了心的要追封,才不管別人怎麽說呢。
“朕意已決,諸位不要再勸!”
“朕擬封成乾為黔王!”
“同時恢複皇孫李象的天水郡王,領成紀、上邽、隴城、清水、伏羌、長道六縣,待守孝期滿即可赴任!”
“另追封嫡長孫李厥為雍王!”
李世民說到這兒,還使勁的擠了幾滴淚水。
“可惜朕的嫡長孫,年僅九歲就早夭,若是他能複生,朕定然寬恕其一切罪過,讓他子孫世代承襲雍王之爵位,嗚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