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不收五銖錢,並不是背後的曹老板在坑人。
實在是因為,在這個年頭裏麵,處處都是災荒,各地都是流民,再有錢的人,恐怕用一大筐的五銖錢,也換不來一升小米。
後世有人曾研究過,董卓的失敗,其實就失敗在通貨膨脹,甚至可以說是通貨炸裂。
不,不是分析,而是金融從業者要學的第一門課程。
其實想想就知道,董卓當初搬家到長安的時候,帶去的大部分都是有錢人,而且當時他撤退的時候,有很多很多的機會。
這也就代表著,一大群擁有大批量錢財的人,走到了長安。
原本,當時的整個大漢都已經處於了一種很微妙的平衡之下,各地情況都差不了太多。
然後,忽然之間長安以及西涼多出了那麽多的貨幣出來,會導致什麽?
隻要有點金融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必然會導致當地通貨膨脹,尤其還是在道路不通的情況下,這種膨脹將會以一種極其恐怖的速度蔓延。
一開始,可能隻有一點苗頭。
但是不要忘了,大家都可以看到亂世來臨了,於是很多人都開始拿著錢去買糧食。
普通百姓不懂那麽許多,看到錢越來越多,也就直接賣唄。
不賣還好,一賣立刻就出了大問題。
本身這些人糧食就沒有多少,但是見錢眼開之下,他們大多都喜滋滋的賣著越來越貴的高價糧,一步步實現了曾經所沒有的富裕。
華夏人是個什麽樣,所有人都知道……善於儲蓄。
這些錢又沒有流通,外加某些人還在不斷地撒錢,這種情況就導致了整個西涼成為了封閉起來的獨立地域。
當天災開始出現,甚至還沒有出現天災之前,人們發現家裏沒有糧食吃的時候,他們拿出原本賣糧的錢去買了。
那時候,沒有人賣了。
打一個比方不太恰當的比方:當初的西涼整個所在隻有十個人,而當地的糧食,綽綽有餘到可以養育十一個人。
這個時候,董卓、李儒、牛輔、王允、呂布…等一幹不懂金融學的家夥來了,他們以為自己是第十一個,隻要站穩了腳跟,未來還是可以出去的。
但是,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這第十一個人,想買第十二個甚至是第十三個,十四個人的糧食。倒不是說他們不夠吃,隻是因為華夏骨子裏就流淌著儲蓄的血統,不論是儲蓄糧食也好,還是儲蓄錢財也罷。
由於第十三個,甚至第十四個人的“超前糧食”都被他們給買了,因此往迴一倒,便能清晰地發現,當地居然有兩三個人吃不到飯了。
這兩三個人,就是關中“十萬人大饑,人相食”的代表。
他們出了麻煩,上層也輕鬆不到哪裏去,雖然有糧食,可是你董卓搞的這麽不好,老子就得推翻你。
趁著某些人野心滋生,各處機會顯露,王允號令呂布誅殺了董卓……
……
以上,就是關中糧荒的原因所在了。
而這種饑荒,卻並沒有伴隨著王允等人倒下而消失,還在不斷地擴張當中,因為解開了封印,一頭又一頭的家夥跑了出來,因此各地都開始出現糧荒了。
終歸來說,這“一個人”,屬於掌握著權利的人,他們到了什麽地方,都把西涼那一套搞了一個遍。
而這些人到了地方,直接就開始購買各種糧食啊,還有其他各種生出來的“一個人”,逐漸地就導致金融崩潰越來越大,通貨膨脹越來越恐怖。
到了現在,五銖錢人人手裏都有很多,購買力已經徹底崩潰。
要不然,曹老板擁有的錢乃是最多的,畢竟他控製的是那“一個人”的大腦,也就是漢天子本人了。
錢他是不會缺少的,可是糧食他卻奇缺無比,一來要養那麽多兵馬防備袁紹,二來逃難來的難民也越來越多。
最後,曹暉剛剛製造出來的紙張,以及書籍,就成了他的一種變現道具,也就相當於大漢崩潰之前的“貨幣”。
他就算再不懂金融學,也知道自己缺少的糧食,而不是堆積如山的五銖錢。
因此自然而然的,曹老板便在曹暉的提示下,從善如流的讓糧食成為了貨幣,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坑騙到多出來的“一個人”。
“什麽啊,居然要糧食?”
“明年還不知道怎麽樣呢,萬一要是災荒了怎麽辦?”
“不買了,不買了!”
人們擔憂明年的天氣情況,嘴裏一個個說著不買了不買了,可實際上卻偷偷摸摸地讓自己家裏人迴去拿糧食過來了。
開玩笑,他們積累的糧食已經足夠吃上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了……如果隻是一家人,或者再加上藏起來的數百或者數千人口吃的話,那絕對是夠的。
因此,拿出幾年糧食來購買紙張,還是很劃算的。
“那本,對,就是那本易經,給我來一本!”
第一個拿到糧食的人,站在店鋪裏,整了整衣服之後,鄭重且嚴肅,還帶著幾分顫抖地指著易經。
店鋪老板抬起頭,瞥了他一眼之後,淡淡地道:“一鬥糧食一篇。”
漢代,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
而易經,在這個年代裏一共分為了十二篇,雖然用紙張是不會有那麽多分篇的,但是曹暉可是為了曹公籌措糧食啊,怎麽能不做一把奸商呢?
當然,按照實際來說,眼下的易經一篇接近於十石糧食,曹暉這價格已經很是親民了。
“快給我來一本!”
那人迫不及待地示意手下把一石二鬥糧食送過去,接過老板的書籍時,他的手都是在顫抖地:“吾家,終於有了傳世之作……額,怎麽又一本?”
“這,這這,店家此為何意?!”
當這位仁兄看到,老板隨手從下麵拿出一本放在貨架上的時候,本來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有些無法抑製的雙腿,瞬間都平靜了下來。
“我這裏還有數十本,客人若是有錢,盡數全部買去。”老板晃悠著手中的書籍,笑眯眯地開口。
這位仁兄也不知道想到了什麽,刹那間臉色變得煞白無比。
“這般下來,書籍還如何值錢?!”他怒吼一聲,隨即看到幾個兵士帶著滿臉冷笑過來,連忙冷靜了下來,道歉道:“某,從未見過如此精良書籍,因而有些激動,嗯,有些激動……”
等到兵士離開,經過一番心理掙紮的他,忽然做出了一個讓後來人想打死他的決定。
“我今日合共帶了百石一萬兩千斤糧食(漢代斤兩),不知可否將此書退迴,以百石購之?”
他嚴肅地看著老板,仿佛後者要是不按照他的想法來,他就一頭撞死在這裏。
“萬斤糧隻為購一書?”
有人咂舌。
聽了這話,有人卻冷笑道:“嗬嗬,你若是以前能用萬斤糧買一本來,我願十倍統統買入!”
“這倒是事實,書籍本無價。”
“似乎,也不算太多?”
“可他開了一個先例,之後誰知道還會有多貴?”
最後一人開口,讓場中瞬間嘩然。
若非現在有青州兵鎮壓,大家都知道這書店後台百分百是曹老板,早就瘋狂地鬧騰起來了。
再貴下去,還能買到?
實在是因為,在這個年頭裏麵,處處都是災荒,各地都是流民,再有錢的人,恐怕用一大筐的五銖錢,也換不來一升小米。
後世有人曾研究過,董卓的失敗,其實就失敗在通貨膨脹,甚至可以說是通貨炸裂。
不,不是分析,而是金融從業者要學的第一門課程。
其實想想就知道,董卓當初搬家到長安的時候,帶去的大部分都是有錢人,而且當時他撤退的時候,有很多很多的機會。
這也就代表著,一大群擁有大批量錢財的人,走到了長安。
原本,當時的整個大漢都已經處於了一種很微妙的平衡之下,各地情況都差不了太多。
然後,忽然之間長安以及西涼多出了那麽多的貨幣出來,會導致什麽?
隻要有點金融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必然會導致當地通貨膨脹,尤其還是在道路不通的情況下,這種膨脹將會以一種極其恐怖的速度蔓延。
一開始,可能隻有一點苗頭。
但是不要忘了,大家都可以看到亂世來臨了,於是很多人都開始拿著錢去買糧食。
普通百姓不懂那麽許多,看到錢越來越多,也就直接賣唄。
不賣還好,一賣立刻就出了大問題。
本身這些人糧食就沒有多少,但是見錢眼開之下,他們大多都喜滋滋的賣著越來越貴的高價糧,一步步實現了曾經所沒有的富裕。
華夏人是個什麽樣,所有人都知道……善於儲蓄。
這些錢又沒有流通,外加某些人還在不斷地撒錢,這種情況就導致了整個西涼成為了封閉起來的獨立地域。
當天災開始出現,甚至還沒有出現天災之前,人們發現家裏沒有糧食吃的時候,他們拿出原本賣糧的錢去買了。
那時候,沒有人賣了。
打一個比方不太恰當的比方:當初的西涼整個所在隻有十個人,而當地的糧食,綽綽有餘到可以養育十一個人。
這個時候,董卓、李儒、牛輔、王允、呂布…等一幹不懂金融學的家夥來了,他們以為自己是第十一個,隻要站穩了腳跟,未來還是可以出去的。
但是,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這第十一個人,想買第十二個甚至是第十三個,十四個人的糧食。倒不是說他們不夠吃,隻是因為華夏骨子裏就流淌著儲蓄的血統,不論是儲蓄糧食也好,還是儲蓄錢財也罷。
由於第十三個,甚至第十四個人的“超前糧食”都被他們給買了,因此往迴一倒,便能清晰地發現,當地居然有兩三個人吃不到飯了。
這兩三個人,就是關中“十萬人大饑,人相食”的代表。
他們出了麻煩,上層也輕鬆不到哪裏去,雖然有糧食,可是你董卓搞的這麽不好,老子就得推翻你。
趁著某些人野心滋生,各處機會顯露,王允號令呂布誅殺了董卓……
……
以上,就是關中糧荒的原因所在了。
而這種饑荒,卻並沒有伴隨著王允等人倒下而消失,還在不斷地擴張當中,因為解開了封印,一頭又一頭的家夥跑了出來,因此各地都開始出現糧荒了。
終歸來說,這“一個人”,屬於掌握著權利的人,他們到了什麽地方,都把西涼那一套搞了一個遍。
而這些人到了地方,直接就開始購買各種糧食啊,還有其他各種生出來的“一個人”,逐漸地就導致金融崩潰越來越大,通貨膨脹越來越恐怖。
到了現在,五銖錢人人手裏都有很多,購買力已經徹底崩潰。
要不然,曹老板擁有的錢乃是最多的,畢竟他控製的是那“一個人”的大腦,也就是漢天子本人了。
錢他是不會缺少的,可是糧食他卻奇缺無比,一來要養那麽多兵馬防備袁紹,二來逃難來的難民也越來越多。
最後,曹暉剛剛製造出來的紙張,以及書籍,就成了他的一種變現道具,也就相當於大漢崩潰之前的“貨幣”。
他就算再不懂金融學,也知道自己缺少的糧食,而不是堆積如山的五銖錢。
因此自然而然的,曹老板便在曹暉的提示下,從善如流的讓糧食成為了貨幣,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坑騙到多出來的“一個人”。
“什麽啊,居然要糧食?”
“明年還不知道怎麽樣呢,萬一要是災荒了怎麽辦?”
“不買了,不買了!”
人們擔憂明年的天氣情況,嘴裏一個個說著不買了不買了,可實際上卻偷偷摸摸地讓自己家裏人迴去拿糧食過來了。
開玩笑,他們積累的糧食已經足夠吃上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了……如果隻是一家人,或者再加上藏起來的數百或者數千人口吃的話,那絕對是夠的。
因此,拿出幾年糧食來購買紙張,還是很劃算的。
“那本,對,就是那本易經,給我來一本!”
第一個拿到糧食的人,站在店鋪裏,整了整衣服之後,鄭重且嚴肅,還帶著幾分顫抖地指著易經。
店鋪老板抬起頭,瞥了他一眼之後,淡淡地道:“一鬥糧食一篇。”
漢代,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
而易經,在這個年代裏一共分為了十二篇,雖然用紙張是不會有那麽多分篇的,但是曹暉可是為了曹公籌措糧食啊,怎麽能不做一把奸商呢?
當然,按照實際來說,眼下的易經一篇接近於十石糧食,曹暉這價格已經很是親民了。
“快給我來一本!”
那人迫不及待地示意手下把一石二鬥糧食送過去,接過老板的書籍時,他的手都是在顫抖地:“吾家,終於有了傳世之作……額,怎麽又一本?”
“這,這這,店家此為何意?!”
當這位仁兄看到,老板隨手從下麵拿出一本放在貨架上的時候,本來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有些無法抑製的雙腿,瞬間都平靜了下來。
“我這裏還有數十本,客人若是有錢,盡數全部買去。”老板晃悠著手中的書籍,笑眯眯地開口。
這位仁兄也不知道想到了什麽,刹那間臉色變得煞白無比。
“這般下來,書籍還如何值錢?!”他怒吼一聲,隨即看到幾個兵士帶著滿臉冷笑過來,連忙冷靜了下來,道歉道:“某,從未見過如此精良書籍,因而有些激動,嗯,有些激動……”
等到兵士離開,經過一番心理掙紮的他,忽然做出了一個讓後來人想打死他的決定。
“我今日合共帶了百石一萬兩千斤糧食(漢代斤兩),不知可否將此書退迴,以百石購之?”
他嚴肅地看著老板,仿佛後者要是不按照他的想法來,他就一頭撞死在這裏。
“萬斤糧隻為購一書?”
有人咂舌。
聽了這話,有人卻冷笑道:“嗬嗬,你若是以前能用萬斤糧買一本來,我願十倍統統買入!”
“這倒是事實,書籍本無價。”
“似乎,也不算太多?”
“可他開了一個先例,之後誰知道還會有多貴?”
最後一人開口,讓場中瞬間嘩然。
若非現在有青州兵鎮壓,大家都知道這書店後台百分百是曹老板,早就瘋狂地鬧騰起來了。
再貴下去,還能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