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梓喬前世見多了女人的眼淚,早就練就了無動於衷的本事,即使是自己的婢女也懶得管她,隻說:“我現在什麽都不知道,所以才需要六幺你來隨時提點我。”
“郡主言重了,這是奴婢的榮幸。”六幺忙說,“郡主茶涼了,奴婢幫您換一杯吧。”
張梓喬把茶碗遞給她:“不用了,你先告訴我,我為什麽不想嫁給懷錦王。”
“人盡皆知,郡主與承徽王——也就是四王爺,兩情相悅。”六幺一邊說,一邊小心翼翼地看著他,仿佛怕他生氣一樣。
說到承徽王時,張梓喬的心狠狠地顫了一下。張梓喬輕輕勾了一下唇角:“原來我這麽喜歡他。”就連聽到名字也會不自主地心顫。
“是啊,賜婚聖旨到的時候,您直接昏倒了,兩天兩夜才醒來,醒來後還哭了兩天。”六幺捂著胸口,一副後怕的樣子。
張梓喬眼眸平靜,反正對於他而言這就是在聽一個故事:“然後呢?”
“然後?然後您就出嫁了。”六幺說,“哦,對了,承徽王還寫了封信給您,您看完就燒掉了,還把承徽王原來給您的信全燒掉了,又哭了一晚上。”
張梓喬用指尖敲敲床板:“不談他了,說說太傅府,我家有哪些人?伺候我的有哪些人?”
“太傅府人不多,除了太傅、夫人、郡主之外,隻有公子了,就是郡主的哥哥,叫張梓揚。”聽見這名字,張梓喬微微一怔,還是沒有打斷六幺,繼續聽下去,“公子尚武,考過了武舉,在九城兵馬司任職,伺候郡主的除了奴婢和霓裳姐姐,還有薑嬤嬤,郡主的乳娘前年因病去世,薑嬤嬤是夫人調來的,原先在夫人手下做事,是個和藹的嬤嬤,其餘掌燈的碧桃,灑掃的月窕……”
張梓喬耐心聽完,一條條記在腦中。
“那現在是什麽日子?聖上是誰?王爺們?”他繼續問。
“現在是乾天二十八年四月十六,聖上裕乾帝,有七個皇子五個公主,大皇子三皇子均已斃,三位公主已出嫁,二王爺隆康王季洵楓,四王爺承徽王季洵柯,五王爺慕臨王季洵楨,六王爺懷錦王季洵櫟,七王爺逍遙王季洵檁。”六幺深深喘口氣。
“行了。”張梓喬止住她,“日後見著什麽人你提醒我就行了,我想休息了。”
“是。”六幺福福身,“那奴婢就先退下了。”
“哥哥迴來了就讓他過來一趟。”
“是。”六幺退下。
張梓喬掀開被子下床,從臥室穿過正堂到對麵的書房,他視線掠過書架上的書籍,停在書桌上,桌麵還留著一首未寫完的詩——“青樓斜影疏,良人如初顧。纖手如玉脂,淡妝勝羅敷。引君入香堂,言詞論今古。君心城切切,妾意情楚楚。盟定三生約,共譜月下曲。豈料鴛鴦棒,分飛相思苦。縱有抱柱信,不能容世俗。君子”。
詩戛然而止,墨跡早已幹涸,粗麻紙有折疊過的痕跡,筆台上的筆一支支都已經清洗晾幹。
張梓喬從桌下翻出原主抄寫的書籍,字跡一般無二。
張梓喬磨墨,取一支筆接著寫下去:“君子世無雙,陌上人如玉。不能同世生,但求同歸土。”字跡雖也漂亮,但與前文相比卻判若兩人,前文字跡秀氣端莊,他的字卻淩厲沉穩。
他看了這詩半晌,突然搖搖頭,目光帶著些許憐憫,不知是憐憫寫下這首詩的女子,還是別人。
“郡主言重了,這是奴婢的榮幸。”六幺忙說,“郡主茶涼了,奴婢幫您換一杯吧。”
張梓喬把茶碗遞給她:“不用了,你先告訴我,我為什麽不想嫁給懷錦王。”
“人盡皆知,郡主與承徽王——也就是四王爺,兩情相悅。”六幺一邊說,一邊小心翼翼地看著他,仿佛怕他生氣一樣。
說到承徽王時,張梓喬的心狠狠地顫了一下。張梓喬輕輕勾了一下唇角:“原來我這麽喜歡他。”就連聽到名字也會不自主地心顫。
“是啊,賜婚聖旨到的時候,您直接昏倒了,兩天兩夜才醒來,醒來後還哭了兩天。”六幺捂著胸口,一副後怕的樣子。
張梓喬眼眸平靜,反正對於他而言這就是在聽一個故事:“然後呢?”
“然後?然後您就出嫁了。”六幺說,“哦,對了,承徽王還寫了封信給您,您看完就燒掉了,還把承徽王原來給您的信全燒掉了,又哭了一晚上。”
張梓喬用指尖敲敲床板:“不談他了,說說太傅府,我家有哪些人?伺候我的有哪些人?”
“太傅府人不多,除了太傅、夫人、郡主之外,隻有公子了,就是郡主的哥哥,叫張梓揚。”聽見這名字,張梓喬微微一怔,還是沒有打斷六幺,繼續聽下去,“公子尚武,考過了武舉,在九城兵馬司任職,伺候郡主的除了奴婢和霓裳姐姐,還有薑嬤嬤,郡主的乳娘前年因病去世,薑嬤嬤是夫人調來的,原先在夫人手下做事,是個和藹的嬤嬤,其餘掌燈的碧桃,灑掃的月窕……”
張梓喬耐心聽完,一條條記在腦中。
“那現在是什麽日子?聖上是誰?王爺們?”他繼續問。
“現在是乾天二十八年四月十六,聖上裕乾帝,有七個皇子五個公主,大皇子三皇子均已斃,三位公主已出嫁,二王爺隆康王季洵楓,四王爺承徽王季洵柯,五王爺慕臨王季洵楨,六王爺懷錦王季洵櫟,七王爺逍遙王季洵檁。”六幺深深喘口氣。
“行了。”張梓喬止住她,“日後見著什麽人你提醒我就行了,我想休息了。”
“是。”六幺福福身,“那奴婢就先退下了。”
“哥哥迴來了就讓他過來一趟。”
“是。”六幺退下。
張梓喬掀開被子下床,從臥室穿過正堂到對麵的書房,他視線掠過書架上的書籍,停在書桌上,桌麵還留著一首未寫完的詩——“青樓斜影疏,良人如初顧。纖手如玉脂,淡妝勝羅敷。引君入香堂,言詞論今古。君心城切切,妾意情楚楚。盟定三生約,共譜月下曲。豈料鴛鴦棒,分飛相思苦。縱有抱柱信,不能容世俗。君子”。
詩戛然而止,墨跡早已幹涸,粗麻紙有折疊過的痕跡,筆台上的筆一支支都已經清洗晾幹。
張梓喬從桌下翻出原主抄寫的書籍,字跡一般無二。
張梓喬磨墨,取一支筆接著寫下去:“君子世無雙,陌上人如玉。不能同世生,但求同歸土。”字跡雖也漂亮,但與前文相比卻判若兩人,前文字跡秀氣端莊,他的字卻淩厲沉穩。
他看了這詩半晌,突然搖搖頭,目光帶著些許憐憫,不知是憐憫寫下這首詩的女子,還是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