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1644年,3月。
蔡牧準備多年的計劃可以實施了,大明的滅亡正式進入倒計時。
這些年整個遠東殖民地都在為這個計劃快速的運轉,甚至澳宋本土也給打進北京城的計劃做鋪墊。
現在幾乎所有準備工作都完成了,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軍事。
從1637年崇禎大旱開始,遠東殖民地就在不斷接收大明北方多省的災民,累計接收災民一千萬人比蔡牧計劃中八百萬人還多了兩百萬。
而且這一千萬人基本都是青壯,沒有多少老弱病殘,全是優質勞動力,隻是男女比例有些失衡而已。
這也意味著大明北方基本被搬空了,目前隻剩崇禎大旱前1\/4,甚至可能隻有更少的人口。
缺少這些人口大部分去了澳宋占領區,部分被災害淘汰,部分逃荒去了大明南方省份,部分加入了農民起義軍。
而去澳宋的一千萬災民其中七百五十萬去了澳宋本土,兩百萬疏散到了遠東殖民地其他地方,東北、外東北、庫頁島、蝦夷島等地搞開發,還有五十萬人去了菲律賓群島。
澳宋本土由於大量人口的湧入,加上原有的人口和這些年自然增長的人口,現在本土已經有了一千多萬人口了。
這些新增人口沒有全部安排在大自流盆地,而是不斷去開拓澳宋大陸的土地,通過這些人口的努力整個澳宋大陸已經全部掌握在了澳宋手裏。
當然隻是沿海的那一圈土地開拓了,內陸一點的土地和中部的大沙漠基本沒人,而且人口分布也非常不均,呈現東多西少,沿海多內陸少的特征,像西部地區就那幾個鐵礦區的人多。
不過再怎麽說澳宋也完成了對整個澳宋大陸的實際控製,所以現在才能戰略轉向,逐漸向遠東和東南亞地區傾斜資源。
擁有整個澳宋大陸和一千萬人口的澳宋本土生產能力已經翻了好幾倍,遠東殖民地六百萬人口在蔡牧的帶領下搞了這麽多年的生產也是讓遠東殖民地的生產力飆升。
所以拿下北京滅亡大明的時機已經成熟了,隻要拿下北京,澳宋就可以開始對整個大陸攻略。
等拿下大陸又可以將南方多餘的人口往東南亞、北美、南美或者其他的什麽地方移民,這樣整個雪球就徹底滾起來了。
大明南方至少有8000萬人口(南宋的數據),執委會計劃至少要移民1000-2000萬人出去。
在土地幾乎沒有上限和醫療水平提高的情況下,這些人口經過幾十年兩三代的開枝散葉,至少能有上億人口,這樣澳宋就能徹底把吃下去的土地鞏固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土地上的華夏人口會越來越多,當地土著會成為少數民族漸漸被強勢的漢文化和工業文化同化,最後這塊土地就成了xx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過現在這些都是美好的願景,第一步拿下北京,滅亡朱家建立的明王朝還沒執行呢。
而蔡牧作為這個偉大計劃的第一執行人自然是感到非常榮幸,所以他夜以繼日的工作就為了不出一點紕漏執行好曆史和人民交給他的使命。
滅亡大明除了要有生產能力,還要有巨大的軍事實力,現在遠東殖民地共有正規軍5萬(本土臨時加的),遠東殖民地陸軍(原澳協軍)15萬,治安軍30萬。
要進京了軍隊自然要正規化,所以澳協軍正式改名遠東殖民地陸軍,名字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有狗腿的含義,雖然這個狗腿很多人想當還沒這門子。
遠東殖民地一共才600多萬人口,這麽多軍隊可以說是有些窮兵黷武了,要不是生產力發達都要養不起這麽多兵,不過之後打起來搞不好還要擴軍。
蔡牧計劃抽調4萬正規軍,10萬遠東殖民地陸軍,10萬治安軍。
雖然治安軍有30萬,但是有10萬在菲律賓的叢林和土著打遊擊,估計還有個幾年才迴的來,還有10萬要布置在地方維穩,這形成了治安軍比其他部隊還少的情況。
所以蔡牧出兵前還要招募一些民壯和治安軍一起當後勤。
這些兵蔡牧並不打算全部弄到北京去,而是分為兩路,一路主力三萬正規軍+六萬遠東陸軍+五萬治安軍去北京。
剩下的人組成一支偏師去接收大明北方各省的土地,同時攔截在甘陝一帶正在和農民起義軍拉扯的孫傳庭和洪承疇兩人的部隊。
現在大明就隻有兩個野戰兵團了,一個在甘陝,一個在關寧防線,隻要澳宋人的大軍一去圍困京城,這兩個野戰兵團必要來救。
攔住孫傳庭和洪承疇迴援是減少圍城壓力的必要辦法。
其實這些年由於澳宋大量移民災民,大明的情況反而穩定了下來,沒有之前那種立馬要暴斃的感覺。
大量災民進澳宋人的地盤後,加入農民起義軍的災民銳減,導致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們過的並不好,別說打敗官軍入北京了,連在官府的圍剿下活去都難。
關外的滿蒙人也安生了下來,好幾年沒有大規模去大明境內劫掠了,當然不是這些遊牧民族轉性了,一個是大明北方遭了災沒油水可榨了,一個是怕澳宋人來個梅開二度。
所以在崇禎看來大明似乎已經好起來了,要是忽略澳宋人的話簡直可以說是在中興的路上了。
不過崇禎的中興夢終究是要破滅了,整個大明即將要迎來一場徹底的大洗牌,不管是老朱家,還是其他勢力。
士紳地主、大明官僚、農民起義軍都要被徹底的清洗,一切妨礙澳宋帶領華夏進入新曆史時期的勢力都將進入曆史垃圾堆。
“各位這次我們是進京趕考,我們都應當有一個好成績,絕不名落孫山。”
隨著蔡牧一聲令下,整個遠東殖民地的戰爭機器正式開起來了。
地圖。
蔡牧準備多年的計劃可以實施了,大明的滅亡正式進入倒計時。
這些年整個遠東殖民地都在為這個計劃快速的運轉,甚至澳宋本土也給打進北京城的計劃做鋪墊。
現在幾乎所有準備工作都完成了,不管是政治經濟,還是軍事。
從1637年崇禎大旱開始,遠東殖民地就在不斷接收大明北方多省的災民,累計接收災民一千萬人比蔡牧計劃中八百萬人還多了兩百萬。
而且這一千萬人基本都是青壯,沒有多少老弱病殘,全是優質勞動力,隻是男女比例有些失衡而已。
這也意味著大明北方基本被搬空了,目前隻剩崇禎大旱前1\/4,甚至可能隻有更少的人口。
缺少這些人口大部分去了澳宋占領區,部分被災害淘汰,部分逃荒去了大明南方省份,部分加入了農民起義軍。
而去澳宋的一千萬災民其中七百五十萬去了澳宋本土,兩百萬疏散到了遠東殖民地其他地方,東北、外東北、庫頁島、蝦夷島等地搞開發,還有五十萬人去了菲律賓群島。
澳宋本土由於大量人口的湧入,加上原有的人口和這些年自然增長的人口,現在本土已經有了一千多萬人口了。
這些新增人口沒有全部安排在大自流盆地,而是不斷去開拓澳宋大陸的土地,通過這些人口的努力整個澳宋大陸已經全部掌握在了澳宋手裏。
當然隻是沿海的那一圈土地開拓了,內陸一點的土地和中部的大沙漠基本沒人,而且人口分布也非常不均,呈現東多西少,沿海多內陸少的特征,像西部地區就那幾個鐵礦區的人多。
不過再怎麽說澳宋也完成了對整個澳宋大陸的實際控製,所以現在才能戰略轉向,逐漸向遠東和東南亞地區傾斜資源。
擁有整個澳宋大陸和一千萬人口的澳宋本土生產能力已經翻了好幾倍,遠東殖民地六百萬人口在蔡牧的帶領下搞了這麽多年的生產也是讓遠東殖民地的生產力飆升。
所以拿下北京滅亡大明的時機已經成熟了,隻要拿下北京,澳宋就可以開始對整個大陸攻略。
等拿下大陸又可以將南方多餘的人口往東南亞、北美、南美或者其他的什麽地方移民,這樣整個雪球就徹底滾起來了。
大明南方至少有8000萬人口(南宋的數據),執委會計劃至少要移民1000-2000萬人出去。
在土地幾乎沒有上限和醫療水平提高的情況下,這些人口經過幾十年兩三代的開枝散葉,至少能有上億人口,這樣澳宋就能徹底把吃下去的土地鞏固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土地上的華夏人口會越來越多,當地土著會成為少數民族漸漸被強勢的漢文化和工業文化同化,最後這塊土地就成了xx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過現在這些都是美好的願景,第一步拿下北京,滅亡朱家建立的明王朝還沒執行呢。
而蔡牧作為這個偉大計劃的第一執行人自然是感到非常榮幸,所以他夜以繼日的工作就為了不出一點紕漏執行好曆史和人民交給他的使命。
滅亡大明除了要有生產能力,還要有巨大的軍事實力,現在遠東殖民地共有正規軍5萬(本土臨時加的),遠東殖民地陸軍(原澳協軍)15萬,治安軍30萬。
要進京了軍隊自然要正規化,所以澳協軍正式改名遠東殖民地陸軍,名字不能再像以前一樣有狗腿的含義,雖然這個狗腿很多人想當還沒這門子。
遠東殖民地一共才600多萬人口,這麽多軍隊可以說是有些窮兵黷武了,要不是生產力發達都要養不起這麽多兵,不過之後打起來搞不好還要擴軍。
蔡牧計劃抽調4萬正規軍,10萬遠東殖民地陸軍,10萬治安軍。
雖然治安軍有30萬,但是有10萬在菲律賓的叢林和土著打遊擊,估計還有個幾年才迴的來,還有10萬要布置在地方維穩,這形成了治安軍比其他部隊還少的情況。
所以蔡牧出兵前還要招募一些民壯和治安軍一起當後勤。
這些兵蔡牧並不打算全部弄到北京去,而是分為兩路,一路主力三萬正規軍+六萬遠東陸軍+五萬治安軍去北京。
剩下的人組成一支偏師去接收大明北方各省的土地,同時攔截在甘陝一帶正在和農民起義軍拉扯的孫傳庭和洪承疇兩人的部隊。
現在大明就隻有兩個野戰兵團了,一個在甘陝,一個在關寧防線,隻要澳宋人的大軍一去圍困京城,這兩個野戰兵團必要來救。
攔住孫傳庭和洪承疇迴援是減少圍城壓力的必要辦法。
其實這些年由於澳宋大量移民災民,大明的情況反而穩定了下來,沒有之前那種立馬要暴斃的感覺。
大量災民進澳宋人的地盤後,加入農民起義軍的災民銳減,導致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們過的並不好,別說打敗官軍入北京了,連在官府的圍剿下活去都難。
關外的滿蒙人也安生了下來,好幾年沒有大規模去大明境內劫掠了,當然不是這些遊牧民族轉性了,一個是大明北方遭了災沒油水可榨了,一個是怕澳宋人來個梅開二度。
所以在崇禎看來大明似乎已經好起來了,要是忽略澳宋人的話簡直可以說是在中興的路上了。
不過崇禎的中興夢終究是要破滅了,整個大明即將要迎來一場徹底的大洗牌,不管是老朱家,還是其他勢力。
士紳地主、大明官僚、農民起義軍都要被徹底的清洗,一切妨礙澳宋帶領華夏進入新曆史時期的勢力都將進入曆史垃圾堆。
“各位這次我們是進京趕考,我們都應當有一個好成績,絕不名落孫山。”
隨著蔡牧一聲令下,整個遠東殖民地的戰爭機器正式開起來了。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