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你知道為什麽景福宮的瓦是青色的嗎?”


    “白馬不知,請總督賜教。”


    盧白馬當然知道景福宮用青瓦的原因,要是他一個士紳家庭的人都不知道就沒幾個人知道了。


    但領導在賣弄學識的時候最好不要插話,知道也裝不知道,好好捧哏就是。


    而且蔡牧這明顯就不是在說青瓦的問題,而是想借青瓦的問題說別的事,這個時候破壞領導的意圖以後就有穿不完的小鞋了。


    對於盧白馬的迴答,蔡牧很滿意,他把盧白馬一直帶在身邊除了是他家投降早要給予盧家足夠的重視以外,就是蔡牧想栽培這個年輕人。


    盧白馬人如其名不僅長的高大威猛人還帥,而是有能力有情商和蔡牧算半個老鄉,蔡牧是從幾百年後的山東來的,盧白馬家是幾百年前從山東來的。


    所以蔡牧動了栽培盧白馬的想法,想把他培養成澳宋在朝鮮的代言人之一。


    見盧白馬這麽識相蔡牧也不繼續賣關子了,開始點撥起來。


    “景福宮用青瓦不是因為朝鮮國王想用青瓦,而是有製度規定朝鮮國王的宮殿隻能用青瓦。”


    “那麽這個規定是誰定的呢,是朝鮮的宗主國大明定的,大明皇家用黃瓦,其他藩王藩屬國就隻能用青瓦。”


    “朝鮮的國王當然也想用黃瓦彰顯自己的權力,但是他不敢,他不敢僭越,因為他的地位和權勢都需要宗主國的承認和冊封。”


    “要是宗主國不承認他的地位,他就是非法稱王,人人得而誅之,而隻要宗主國承認他,並且宗主國的實力還在,他永遠都是朝鮮的王,世世代代傳下去。”


    “就算遇上了權臣幹政,小民造反,外敵入侵,他也不怕,宗主國會給他擺平一切。”


    “而代價就是放棄一些微不足道的權力,比如不用黃瓦用青瓦。”


    “這就是朝鮮這個小國的生存之道,放棄一切麵子去依附大國,踐行事大主義。”


    “而現在大明已經要退出曆史舞台了,下一個將要登場的是我們澳宋,朝鮮以後的天就是澳宋。”


    “到這時,誰願意和我們合作誰才能統治朝鮮,不管這個統治者叫國王,總統,首相,書記,還是別的什麽。”


    “但我們澳宋和大明不一樣,我們不會管最高統治者居住地點的房上瓦是什麽顏色,但我們要的比大明更多。”


    “白馬,你說澳宋要的東西,你或者你背後那些人給的了嗎?”


    蔡牧說完以後隻是繼續欣賞起來山下那個規模不大的宮殿。


    在蔡牧說完後盧白馬立馬雙膝跪地向蔡牧說道。


    “總督,白馬和白馬背後的家族對總督和澳宋絕對沒有二心,天無二日,總督就是我白馬心中唯一的太陽。”


    “不管總督和澳宋想要什麽,隻要是朝鮮有的東西,白馬一定會雙手奉上,哪怕拚上身家性命我也在所不惜。”


    盧白馬說完以後蔡牧像掉線了一樣沒有迴話,而是任盧白馬跪著,盧白馬見蔡牧沒有反應也沒有繼續說話,而是繼續跪著。


    “怎麽又跪下了,起來吧,我不是說過我不喜歡有人給我下跪嗎。”


    過了一會兒蔡牧像剛恢複網絡連接一樣帶著驚訝和責怪的語氣讓盧白馬起來。


    等盧白馬起來後蔡牧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句話也沒說,然後就帶著警衛徑直下山去了。


    看見蔡牧帶著人遠去,盧白馬立馬高興地跳了起來,他知道從今往後,盧白馬和仁川盧家在朝鮮這片土地上會成為不得了的存在,也許自己還能名垂青史。


    能在曆史上留名是每一個儒家士大夫究極人生理想之一。


    經過幾天的拉扯,《漢城條約》正式出爐,雙方的話事人在條約上正式簽字用印後條約正式生效。


    條約內容規定:


    1.朝鮮王國正式成為華夏澳宋共和國的附庸國,統治者更換需要經過澳宋同意,重大政治變革需要通知澳宋獲得澳宋同意。


    2.朝鮮去軍事化,裁撤一切水師,陸軍隻能保留兩萬人,若有外敵入侵或者內部叛亂無法應對,澳宋有義務出兵維護朝鮮王國的繼續存在。


    3.通商,朝鮮和澳宋及其殖民地開展自由貿易,雙方關稅互為最低,並且朝鮮開通仁川,釜山等港口作為通商口岸,且劃定租界作為澳宋駐軍通商之用。


    4.割地,朝鮮正式向澳宋割讓濟州島。


    5.賠款,朝鮮向澳宋賠償軍費折合200萬兩白銀,不足可用其他價值相當貨物抵充。


    6.朝鮮進行政治變革,組織內閣作為行使朝廷權力的新機構,內閣人員由朝鮮國王任命,澳宋具有朝鮮內閣閣員的建議權,但朝鮮內閣閣員必須由朝鮮人擔任。


    7.其他條約和宗主國權力(領事裁判權等)。


    說實話《漢城條約》比《京都條約》更加嚴苛,比如德川幕府可以保留五萬陸軍,而朝鮮隻能保留兩萬。


    雖然日本賠款和割地更多,但是朝鮮卻成澳宋的附庸國,日本隻是半殖民地還有一定的自主權,而朝鮮在組織內閣以後一點自主權都沒了。


    難道是澳宋高層偏愛日本人嗎?非也,兩個條約相差這麽多是有原因的。


    首先說陸軍數量的問題吧,讓日本保留更多陸軍是有現實需求的,日本國內有龐大的武士階級,還有不少地方大名。


    要是德川幕府沒有足夠的實力,幾天就讓人推翻了,到時候澳宋還要出兵幫忙平叛,澳宋人是來當大爺的又不是當保姆的。


    朝鮮主要的外敵後金和日本都被澳宋人修理舒服了,所以外敵問題就沒有了,內部最多是小規模的農民起義軍。


    然後就是朝鮮成了附庸國,而日本隻是半殖民地,這裏麵的原因就很簡單了,還是那個問題統戰價值。


    日本軍隊戰鬥力再弱也比朝鮮軍隊強,日本人也比朝鮮人尚武,讓人家當附庸國人家會鬧會分散澳宋大量精力去處理。


    大明才是遠東殖民地的重點,不能本末倒置,隻能繼續保留德川幕府的自主性。


    而朝鮮當附庸國都當慣了,都有當附庸國事大主義的政治傳統了,對於他們而言換一個主子太正常了,還鬧什麽鬧,好好聽爸爸的話有湯喝。


    不能指望一個長期國防外包,對其他國家俯首稱臣的國家有骨氣。


    還有就是朝鮮趕上好時候了,當年打日本的時候遠東殖民地什麽實力,現在什麽實力,有更多的實力自然就要提更苛刻的要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7世紀風起澳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也是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也是羅並收藏17世紀風起澳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