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1637年,10月。


    “蔡總督,您終於來了。”


    劉誌偉說完和蔡牧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然後劉誌偉帶著蔡牧離開港口迴到司令部商量下一步的計劃。


    屏退下麵的軍官和文官後兩人開始熱絡起來了,在談事前還互相調侃開玩笑,全然沒有剛才在港口那副上下尊嚴的樣子。


    遠東殖民地就這麽幾個穿越眾在管,在周圍大多數都不是穿越眾的情況下,穿越眾天然就是一起的,相對於其他人他們是可以交付後背的自己人,團結起來起來是必須的,不然內鬥的話還怎麽開展工作。


    所以遠東殖民地的穿越眾不管官職大小,在私下的關係都是非常好的,也不以職務高低分高下,而是平等交往。


    但在外麵還是必須講究上下級觀念做給其他土著官員看的,比如在公共場合工作時要稱“職務”,要用敬語。


    不然當著下麵的人一口一個老蔡老劉的喊不容易維護穿越眾自己建立起來的上下級關係和權威。


    畢竟對於大多數土著官員而言,就算經過澳宋多年的宣傳,他們對於現代社會的理解還是很膚淺。


    對於很多東西都無法深刻理解,畢竟沒有親眼看過親身體驗過,隻有穿越眾在現代社會待過才會理解這些東西。


    要是不在他們心中樹立權威和嚴格的上下級關係,對於不懂的指令他可能就會打折扣,而穿越眾要的不是折扣,要的是絕對的服從,要的是高行政效率。


    不管我說什麽,你能不能理解,你都必須第一時間無條件不折不扣的去執行。


    聯絡完感情後,劉誌偉開始向蔡牧匯報近期的情況,雖然已經用紙質報告匯報了過了,但是這些事還是必須在用語言匯報一遍。


    自從大量災民流入山東根據地後,山東根據地的行政體係受到了極大的考驗,各級官吏的工作量都拉滿了。


    但是由於澳宋並沒有應對相關大災的經驗,隻有大概的方向,對於具體措施仍有不足,許多官員忙中出錯造成了一些物資損失。


    不過對於那些不是主觀出錯的官員劉誌偉並沒責罰,事情報到蔡牧這裏也隻是大手一揮輕輕揭過,不僅沒有責罰作為主官的劉誌偉也沒要求劉誌偉懲戒手下。


    穿越眾的肩膀硬,隻要不是自己本身違法犯罪,工作上出現的失誤一向都是扛的起來了的。


    而且穿越眾內部對於工作失誤是比較寬容的,都是第一次治理一個國家,不失誤是無法做到的。


    許多穿越眾穿越前天天口嗨在網上指點江山,覺得治理國家不過如此,真到自己上手了才知道其中的難度。


    從其他地方學來的治國理論真到落實到現實不一定管用,也不一定用得來,發現理論和現實差距過大,這就是常說的“一看就會,一幹就廢”。


    因為現實情況是非常複雜的,你麵對的治理對象是人,而人不是數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感,腦中的想法都不一樣,需求也不同,所以說大鍋飯考驗廚子。


    要不是澳宋是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這為穿越眾積累了一定的執政經驗,要是一上來讓他們去執掌一個大帝國,可能這個大帝國直接就分崩離析了。


    所以穿越眾包容自己犯錯,也包容手下犯錯,隻要不是主觀惡意和能力太差導致的問題,穿越眾集體都願意買單交學費。


    治理國家和科研其實有很多共同之處,都需要大量的試錯,不試錯就不知道什麽是對的,就無法進步。


    要是大力懲罰失誤官員,會極大的打擊官吏們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以後就沒人敢去試錯了。


    要是一個國家的官員隻會墨守成規,隻等著上級發號施令,而自己卻沒有一點主觀能動性,那就是一個體製僵化的開始。


    所以蔡牧這次來山東除了視察工作以外,也帶來了大量物資,給山東根據地的救災“交學費”,試出賑濟大量災民行之有效的辦法,試出一套屬於澳宋的救災方式。


    不過蔡牧帶來的不是糧食,因為山東根據地不缺糧食,這些年為了應對崇禎大旱,澳宋減少了糧食出口,轉運了大量的糧食到遠東殖民地。


    遠東殖民地其他地方的糧食結餘也轉運了部分到山東,再加上山東本身就是產糧大省。


    所以現在山東不缺糧食,而是缺藥品,大災之後必有大疫,而且曆史上的崇禎大旱發生後北方多省都爆發疫情。


    所以藥品對於救災來說非常重要,但是即使在澳宋藥品也不是什麽大白菜,在曆史進入現代社會以前,藥品一直都稀缺物品。


    穿越眾隻是有先進的理論技術,又沒法虛空造物,高效率合成藥物的設備可沒法隨便造出來,所以澳宋的製藥產業目前隻有少數實現了半工業化,其他的還在手工業狀態。


    而且有些藥品的保質期又短,不像糧食等物資保存得當存個幾年都能用,所以山東沒法提前存儲大量藥物。


    蔡牧帶來的藥品解決了劉誌偉的燃眉之急,但是另外一個問題又出現了,運力不夠。


    經過統計後,劉誌偉發現湧入山東殖民地災民比計劃中的多,才幾個月湧入山東的災民已經超過一百萬了,將近山東根據地原有人口的三分之一。


    隨著後麵越來越多的災民湧入,山東根據地肯定是沒法承載那麽多災民的,必須要把災民轉移到遠東殖民地其他地方和本土,但是運力卻不夠了。


    雖然這些年澳宋大力發展造船業,天天下餃子。


    但是澳宋是一個國家,不是一個大號造船廠,要有人去種地放牧,有人要去當兵,有人進廠搞生產,不可能把所有資源和人力投在造船業上,而且船造出來還要大量的水手去開。


    所以遇上海量的移民後會運力不足,而且為了降低移民死亡率,澳宋的移民船對比歐洲同噸位的移民船運輸移民的數量要少1\/3—1\/2。


    劉誌偉了解這個情況後立馬就向蔡牧報告,蔡牧又向本土報告了,但是本土也沒有閑置的運力,隻有把海軍的運輸船派遠東殖民了。


    雖然跌跌撞撞,但是趁著崇禎大旱從大明往澳宋瘋狂移民的計劃還是在不斷實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7世紀風起澳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也是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也是羅並收藏17世紀風起澳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