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1628年,10月。


    北半球的大馬哈魚汛結束了,冬天也來臨了,整個大明北方的百姓也因為冬天的來臨開始逐漸停止勞作,開始準備過冬了。


    而南半球的澳宋本土卻從上到下仍然在快速運轉,麥子收了,稻子也種下去了,似乎沒那麽忙了。


    但是執委會一刻也不會讓人閑,澳宋新一輪的擴張要開始了,這次的擴張方向主要往南方,澳宋大陸的北方沿著新餘姚一帶全是熱帶地區。


    但是目前執委會不想繼續開拓澳宋大陸北部的熱帶雨林地區了,原因無他熱帶地區開拓起來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實在是太多了。


    即使澳宋研發出了各種治療熱帶病的藥物,降低了開拓死亡率,但熱帶地區的開發成本還是太高了,至少要澳宋普及機械化了以後才會大規模開發熱帶地區。


    而且現在澳宋的熱帶地區完全夠用了,新餘姚縣的水稻和熱帶水果完全可以滿足澳宋目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全國的水稻和熱帶水果需求,還有大量多餘的產量用來出口。


    其他的各種熱帶經濟作物如橡膠、劍麻、油棕等等都在新幾內亞的開拓鄉鋪開種植了。


    於是執委會決定先不用向熱帶地區開拓,而是向南方開拓,那邊的土地開發成本比較低,而且公路鐵路也更容易修建。


    澳宋海軍和陸軍也完成了擴軍,陸軍現在人數已經突破了一萬人了,來到了一萬兩千人之眾。


    一共編製為三個旅十二個團,在澳宋本土新一輪擴張完成後,這十二個團中有兩個會被送去遠東充實俞化龍的實力,現在遠東的攤子越來越大,一個團的正規軍的確不太夠用了。


    海軍也完成了擴軍,現在海軍擁有海員5000餘人,下屬上百條艦艇,不過真正的主力艦也就五艘穿越級軍艦,其他的都是些補給艦、運輸船、訓練艦等。


    五艘主力艦分別是“澳宋起航號”、“澳宋之龍號”、“澳宋之鷹號”、澳宋之虎號”、“澳宋之豹號”,整個就一動物園,也不知道是不是海軍部混進去了德棍。


    除了澳宋之龍號出去環球航行以外,其他主力艦狀態都還良好,完全可以進行高強度作戰。


    而且明年七星級戰艦就要入役了,到那時海軍才真的進入了巨艦大炮時代。


    現在澳宋在籍人口已經接近40萬了,而且人口結構年輕的不得了,基本沒有啥老年人,而且澳宋的生產力又高,40萬人養不到兩萬人正規軍再加上各種裝備完全沒問題,輕鬆的很。


    說迴這次開拓,相比於前兩次開拓是陸軍主唱,這次的開拓戰爭則由海陸兩軍聯合進行。


    由於澳宋陸軍的主力都部署在首都附近,其他地區都隻有少量軍隊駐紮處理突發事件,所以每次征伐擴張陸軍都要從新安出發到達目的地。


    但是現在情況有了變化,澳宋的邊境線離首都越來越遠,而且文思德的800公裏鐵路計劃還沒完成。


    計劃的800公裏鐵路現在才修了不到300公裏,隻勉強修到了南北二安兩縣,連兩個縣的縣城都沒連通鐵路,不過這800公裏鐵路計劃一定能在文思德下台前修好。


    而且他看鐵路計劃進度還不錯,他還追加了400公裏,不僅要把目前的四個縣級行政區連通起來,還要在新安市修上百公裏的支線。


    所以在鐵路還沒開通的背景下,從新安走到目的地就成了勞師遠征,走陸路就成了既不容易保持部隊狀態也不經濟的做法。


    正好現在現在澳宋擴張全是沿著沿海地區進行,海軍也有了足夠的運輸艦艇,那麽海陸聯合就成了一個高效的作戰方式。


    這次擴張會由海軍的運輸艦直接把陸軍的人員,裝備,還有補給通通運送到新牧野縣的邊境上,然後陸軍再沿著沿海地區向南清掃土著部落。


    等陸軍把土著清掃的差不多了,後方的移民就能跟在陸軍的後麵接收土地,開始大搞建設。


    計劃擬定好了,軍隊也有了,就剩後勤補給的問題了,上萬大軍出征人吃馬嚼的,後勤可是必須要解決好的。


    而且打的都是土著還沒法因糧於敵,上到子彈炮彈,下到士兵的口糧和戰馬的草料都要從後方往前運。


    後勤可是一個非常科學的軍事問題,它涉及的學科非常多數學、營養學、醫學等等,各種物資調配也是一個大學問。


    那些物資要先送、那些要後送、那些要多送、那些要少送、什麽時間送、多久送達、如何減少損耗和浪費等等全是能讓人頭大的問題。


    而且這是第一次海陸兩軍進行聯合作戰,以前沒有這方麵的經驗,容易出現各種問題。


    必須要計劃好對接好,不然容易出現某些陸軍的物資都放爛了,海軍還沒收到接送的消息。


    不過這些事不用執委會的老爺們操心,他們隻需要批條子或者在報告上簽字,然後就可以等待他們無敵的軍隊開疆拓土,等換新地圖以後在地圖上寫寫畫畫就行了。


    這些讓人頭禿的事自然有海陸兩軍部裏的後勤人員解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7世紀風起澳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也是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也是羅並收藏17世紀風起澳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