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聯軍與新教聯軍在馬格德堡已經僵持了一個多月了,這期間兩方人馬都不斷在補充兵員和補給,就等著在這個地方打上一場大戰。


    天主教同盟一方擁有正規常備軍8萬人,新教同盟一方有9萬常備正規軍和2萬雇傭軍,雙方總計近20萬大軍在此會戰,還有數不清的民夫,放在華夏曆史上也是一次能在史書上大書特書的大戰了。


    畢竟曆史上那些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人上百萬人參與的大戰擠掉水分其實真正能上陣的軍人也就幾萬到二三十萬不等,再多不說後勤問題,打起來戰場上都站不下那麽多人,戰場寬度都不夠。


    而且曆史上有個有趣的現象到了唐朝建立後反而沒有那種動不動就上幾十萬人的大戰。


    不同於前代,大唐走的是精兵路線,統計戰役規模對各種輔兵民夫不是那麽熱衷,戰役規模比前代反而小了,沒了那些動不動大幾十萬甚至接近百萬人的戰役。


    就連香積寺之戰這種關鍵戰役雙方士兵合計也就20多萬,就這還是有好幾萬外族大軍參與才能有這個數據。


    所以能有20萬可戰之兵參與的戰役在曆史未步入近現代之前絕對算的上有名的大戰了。


    雙方人馬齊聚於馬格德堡準備一戰定乾坤。


    古斯塔夫二世按照既定戰術先攻擊奧地利軍隊,把奧地利軍隊當作突破口,古斯塔夫二世要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家自然要用盡自己的一切優勢去打擊敵人。


    古斯塔夫二世知道,天主教聯軍對比新教聯軍除了在人數上有劣勢,在人心上也有劣勢。


    由於古斯塔夫二世擁有優越的軍事才華,導致新教聯盟這邊他是絕對的軍事擔當,他能拿到整個新教聯軍的指揮權,而天主教同盟這邊奧地利人和板牙人明爭暗鬥爭奪聯軍指揮權誰也不服誰。


    因此古斯塔夫二世確信隻要較弱的奧地利軍隊一崩潰,板牙人就無力迴天了,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豬隊友對於隊伍的破壞力比敵人強多了,而奧地利人顯然就是那個豬隊友,不僅戰鬥力不如板牙,還不服從指揮。


    果然在馬格德堡廣闊的土地上,古斯塔夫二世的騎兵一往無前輕易衝散了奧地利軍隊的陣型,奧地利軍事改革進度落後,別說防禦騎兵的空心方陣了,就連線步兵都沒普及,新教聯軍集中火炮不斷轟擊奧地利軍隊然後再用騎兵一衝果然立下奇功。


    在奧地利人承受毒打時,板牙軍隊卻在高歌猛進,作為歐陸最先學習澳宋人進行軍事改革並在戰場刷滿經驗的板牙軍隊果然無敵,雖然板牙人高歌猛進,但板牙指揮官發現事情不太對,打的有點太輕鬆了,而且側翼的奧地利軍隊好像出了問題。


    戰場太大了,他看不見奧地利軍隊出了啥問題,雖然板牙和奧地利建立聯合指揮部,可這個聯合指揮部就是擺設,雙方還是各打各的,隻有重要消息才會相互通報。


    突然一個可怕的想法出現在板牙指揮官的腦海裏,古斯塔夫二世這個逼耍詐,估計奧地利人已經崩潰了,和奧地利人一起征戰了這麽久,奧地利人什麽水平他很清楚,可怕的是對麵的古斯塔夫二世也知道奧地利人的成色。


    電光火石之間板牙指揮官想通了,立馬下令停止前進,保持隊形,隨時準備撤退,此戰敗了不要緊,但是這幾萬板牙的百戰精銳絕不能報銷在這裏,就算讓隊友蒙受巨大損失也要把人帶迴去,要是真在這裏受到重創或者全軍覆沒了,費利佩四世不得一邊撞著宮裏的大理石柱子,一邊大喊:“xxx還我軍團。”


    一想到那個畫麵板牙指揮官就一陣惡寒,隻有賣隊友了,奧地利人先崩潰可就怪不得我板牙人不義了。


    板牙人開始全軍有序撤退沒有理會其他友軍,也沒有去營救被追殺的奧地利大軍,不僅不救還要離遠點,不然等會兒友軍潰兵把自己的軍陣衝散了怎麽辦,隻有“死道友不死貧道了。”


    馬格德堡附近雖然是平原地形,但是戰場附近也有密集的森林,隻要撤進森林裏板牙大軍就算是脫離危險了。


    雖然奧地利大軍水平差,但是他們的指揮官頭腦還是很清醒的,他沒有找人去找板牙人求援,他知道這個時候板牙根本不會理會友軍的求援,而是努力組織反擊和撤退,盡量讓更多奧地利士兵能撤下來。


    古斯塔夫二世一看計策奏效,奧地利人潰退,板牙人撤退,他沒有去追板牙人,而是下令使勁追擊奧地利軍隊,殲滅更多奧地利人,作為一個軍事才華橫溢的將領,他自然知道“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道理。


    看著形勢一片大好的戰場,古斯塔夫二世突然想上陣殺敵,作為一個馬上國王,如此大勝若不親身上陣砍下幾個敵人的頭顱實在是終身的遺憾。


    因此他不顧群臣阻攔決定披掛上馬加入追殺奧地利人的行列,古斯塔夫二世穿上了他那防禦性能極佳的板甲,由於澳宋人傳入了威力巨大的燧發步槍導致板甲已經不複當年在戰場上的統治地位,但擋冷兵器還是十分有效的,擋擋遠距離的流彈也不錯。


    穿上板甲,又腰挎馬刀,古斯塔夫二世這一身行頭都是從澳宋私人定製的,用的都是上好的鋼材,如果在冷兵器時代裏他這一身行頭可不得了。


    現在歐陸不管是熱兵器還是冷兵器,隻要是軍火,那麽質量最好的就是澳宋製造,歐陸人一提起澳宋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個國家的軍事裝備特別好,隻要武器上打上澳宋製造的鋼印,價格立馬就能呈倍數上漲。


    而且反直覺的是,澳宋的熱兵器並不是傳播的最廣銷量最多的,反而是澳宋出產的各類冷兵器暢銷了整個歐陸,整個歐陸不管是西歐還是中東歐亦或是南北歐陸都流行著澳宋冷兵器。


    像波蘭、俄羅斯、或者其他東歐小國等位於東歐大草原上的國家,它們國內的軍民都特別偏愛澳宋出產的馬刀,那些馬上漢子都以擁有一件澳宋武器為榮,因為澳宋武器既可以彰顯武力,也可以彰顯財力。


    而由於西歐的火槍普及率高,所以西歐的大貴族們則偏愛購買澳宋的盔甲,而且一定要原廠的正版,因為澳宋製造的盔甲一定程度上可以防彈而且輕便,這是其他國家生產的盔甲所不能比的,保命的玩意兒可不敢用盜版。


    地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7世紀風起澳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也是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也是羅並收藏17世紀風起澳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