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宋既然擁有自主製造大帆船的能力,那麽配套也要做好,船再好也要人來開,不是麽?


    經過海軍部提議,執委會通過,澳宋第一所專業學校成立了——澳宋海軍軍官學校。


    澳宋海軍軍官學校不受文教部下轄,而是直屬於海軍部領導,海軍委員王海勝作為第一任校長,這所學校致力於培養海軍需要的各類航海人才,作為海軍軍官的搖籃。


    她不僅為澳宋海軍提供軍官人才儲備,也開設速成班,培養底層水手和海員。


    軍官班學製為3年,開設航海,數學,地理,語文,軍事、科學、思想正治等等科目,主要招收文教部歸化局收養的“孤兒”(移民來的亞歐孤兒和土著人孤兒)和一些歸化程度高由單位推薦或者有穿越眾保舉的移民。


    而水手速成班學製為半年到一年不等,隻學習軍官班的簡化課程,招生對外開放由推薦與考試結合,必須要有正式身份。


    海軍部專門在軍港附近圈了一塊地建校,雖然學校還沒建起來,但是教學已經開始進行了。


    大量海軍軍官和士兵兼職學校的教員,包括蛟龍號在內三艘海盜船改軍艦全部被劃歸海軍學校當教具。


    現在澳宋海軍可看不上那些垃圾海盜船,海軍這群家夥挑剔的很,現役軍艦必須是東南亞柚木,巴西紅木,最次也得是橡木製造的,還必須是自然陰幹的,人為烘幹的木材海軍是不用的。


    畢竟風帆戰艦時代船身用的木料可是決定著軍艦的上限,保命的玩意兒怪不得海軍的人要如此挑剔。


    在學校成立當天,海軍部就去歸化局領了上百個孤兒迴來開始教學工作,由於歸化局已經對這些孤兒進行了基本文化教育,所以教學進度還算可以。


    這些孩子白天由海軍的教官們露天教學,晚上就和教官們擠在一個宿舍睡覺(連學校教學樓都在建,宿舍樓更是沒影)。


    值得一提的是晚餐時間,許多孤兒邊吃著海軍部的夥食邊默默流淚。


    這些從小生活困苦的孤兒,來到澳宋吃到歸化局那邊的土豆白菜鹹魚就已經非常滿足了,沒想到海軍部的夥食更是驚人。


    作為“孤兒”或者作為一個“人”他們從沒想過自己能吃到如此好的夥食,因為這頓飯,他們找到此時他們的人生意義。


    海軍作為“貴族”兵種,夥食自然是這個時代所有兵種中最好的,澳宋也不例外。


    雖然由於現在海陸兩軍的主體都是穿越眾夥食還差不多,但等以後陸軍擴軍以後夥食自然要和海軍拉開差距了。


    就拿孤兒們吃的這頓海軍晚餐來說吧,不限量的麥餅或者米飯作為主食,一碗濃稠的肉湯,足量的新鮮蔬菜,搭以海鮮和新鮮肉類。


    當然由於季節和是否在港的影響,海軍的夥食不盡相同,但是每天每人必須保持0.5元的夥食標準,這在農牧業發達的澳宋已經能吃的很好了。


    除了吃的好,自然也穿的好,海軍製服都是用上好的棉布和呢絨製成的,就連海軍學校的學員也跟著沾光,能穿上此時歐陸貴族才能穿上的衣物,由於海軍的製度借鑒很多後世的設計,因此在這個時代看著拉風又前衛,估計以後靠著這身衣服都能吸引一堆人參加海軍。


    “這些學生已經學習訓練快一個星期了,教材準備好沒?”王海勝站在操場遠處看著已經有訓練地有些模樣的孤兒學生們向著副校長問道。


    “教材已經編好了,可以刊印了,要不了幾天就可以用上了,但是教學樓和宿舍還要等上一段時間。”學校副校長兼教導主任迴答道。


    聽見副校長的迴答,王海勝滿意的點點頭。


    “學校草創條件艱苦,委屈這群孩子了。”


    “但是我們是海軍,不吃苦成不了優秀的海軍,這段艱苦奮鬥的歲月以後能成為他們人生中寶貴的財富。”說完王海勝直接轉身離開。


    他作為海軍委員還是很忙的,不然他真想去給這些孩子上上課,好好過過校長癮。


    “他們海軍有海軍學校,我們陸軍也要有自己的學校,將來我們陸軍會快速的擴充,需要大量各級軍官。”在執委會內部會議上常申凱大聲的表達著自己的意見。


    常申凱此君穿越前就是一名退役軍人,退役後轉業到地方企業當職工,知道支援計劃的他立馬就報了名,由於他“根正苗紅”便直接被選上,穿越後作為陸軍的創始人之一在陸軍內部頗有聲望,但由於在高山現(有王有德支持和軍功優勢)競爭中落敗隻得當選第二大隊大隊長,又因為李澤華引咎辭職,他便被直接推選為新一屆陸軍委員。


    作為陸軍委員就要為陸軍說話,本著海軍有的我陸軍也要有的心態,他向執委會提出建設陸軍學校的提案。


    這個提案當然不出意料的被通過了,陸軍的重要性執委會的諸位委員都是清楚的,清繳土著,抵禦外敵,開疆拓土,沒有一個離得開陸軍。


    至此陸軍學校的建設也提上的日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17世紀風起澳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明也是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明也是羅並收藏17世紀風起澳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