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唐澈因心中煩憂,又無人訴說,是以兀自亂走散心,卻不想遇見幾個歹人,那幾人見她貌美,便起了不軌之心,唐澈怎會看不出來,本能出手殺了他們,但卻心思一轉,想要那他們解解悶,所以佯裝不知,故意被他們騙至此處。
這裏人煙稀少,幾個歹人欲行不軌,唐澈不費吹灰之力就殺了他們,本來以唐澈之能無需動用機關暗器就能打死對方,但唐澈有心練練本事,所以用機關術殺死了幾個歹人,哪知這一幕竟被公孫海看見,他在此久等公孫和,不想人沒等來,卻見到了翠微島的高手,心中自然忍耐不住,登時出手,便與唐澈苦鬥。
此時公孫海得知來龍去脈,當即抱拳說道:“唐姑娘,多有得罪。”
唐澈微微一笑,也不答話。
卓亦疏便道:“咱們在去長安痛飲幾日,自能等到公孫二爺他們。”
公孫海卻是笑道:“這‘大爺’、‘二爺’的稱唿可太過見外了,難不成以後你還要傾從也這麽叫我們幾個舅舅?”
當下三人同路而迴,唐澈精通翠微島的機關和武功,若是公孫海向她詢問,隻需詳加思忖就能想出破解之法,將來報仇時必然多有益處,可公孫海卻一字不提,心中自是不想占這個便宜,他心中想的是:這仇能報就報,就算仍是技不如人,也不能投機取巧。
三人往長安城而迴,行出一陣,卓亦疏忽然身形一停,開口說道:“這裏有我金宵宗留下的記號,我得前去看看。”
江湖人士行走在外時,總會留下特有的信號,用來召集同門,而卓亦疏卻在長安郊外發現了金宵宗的記號,可金宵宗明明居於長安城中的某一處,忽然現身城外,必然是遭了變故。
公孫海說道:“我隨你一起去。”
唐澈雖沒說話,卻也一同前往。
走出數裏,聽的前方一陣打鬥之聲,卓亦疏疾行上前,此時已是淩晨,天色漸明,隻見冉吟懷正與人聯手和一眾高手苦鬥。
與冉吟懷聯手那人赫然便是康夫人,而他們的對手也不是別人,正是文隱閣,為首的乃是快刀寧珂。
卓亦疏輕笑一聲,正要上前,卻被唐澈搶先一步,卓亦疏先是一怔,然後也是了然,此前唐澈被楊原所擒,受其要挾,心中必然有股怒火,此時又見文隱閣的人,自然忍不住了,登時搶上。
冉吟懷和康夫人本是在苦苦支撐,忽見有人疾行躍出,竟是擋住了文隱閣部眾,兩人皆是大喜,迴頭一看,正見卓亦疏就在此處,冉吟懷趕忙奔來,卓亦疏見她臉有汙漬,顯然是經過力戰,心中不免心疼,卻聽她先道:“公子是不是見了我留下的記號?”
卓亦疏笑道:“不錯。”
這時康夫人也到了此處,行了一禮,說道:“承蒙冉夫人相救,大恩不敢言謝,容日後再報。”
卓亦疏問道:“這是怎麽迴事?”
聽得此話,康夫人先道:“近日我兒即將大婚,我便到慈恩寺中拜佛,請求佛祖保佑,哪知後來剛一出寺,就被文隱閣的人尋上了,我一路苦戰,但卻寡不敵眾,被他們一路追至城外,九死一生時幸得冉夫人趕來相助。”
冉吟懷又道:“公子去了王府,我們幾個便都迴去等著,卻久不見公子迴來,我們心中擔憂,便即出來尋找,為了找的地方多些所以四散開來,我無意中看到文隱閣的標記,這才知道文隱閣到了長安,我以為他們是來暗算公子的,所以一路尋來,卻是遇見了康夫人。”
原來這其中也是陰錯陽差,文隱閣要對付的是康夫人,卻不想被冉吟懷救了。
正在這時,又聽公孫海說道:“你們以多欺少,當真是好不要臉,唐姑娘,我來助你。”
說著話縱身上前,他雖雙腿已廢,但武功不失,衝將進去,接下了樂二和樂四,立時讓唐澈壓力頓減。
卓亦疏向前看去,旋即輕笑一聲,開口道:“寧珂,你竟然還敢在我麵前出現。”
寧珂本是在對付唐澈,此時聽得卓亦疏發聲,立時大驚,他在君山上被卓亦疏打的重傷,楊原又丟了唐澈,心中正在惱怒,又見寧珂狼狽不堪,便即大加怪罪,寧珂誠惶誠恐,幸而還不待楊原有所懲罰,卻見平冽找上門來,平冽氣勢洶洶的質問楊原,怪他弄丟了唐澈,楊原理虧,氣勢已弱。
哪知事情並未結束,膽小怕事的平冽為了推卸責任,便將嶽陽城的事添油加醋的傳稟給安祿山,將一切罪責都怪在文隱閣身上,說是他們丟了唐澈,安祿山聞之大怒,傳信怪罪楊原,楊原接連吃虧,自是惱羞成怒,他與安祿山隻是合作關係,但安祿山卻以上司的語氣將他訓斥一番,楊原本就有皇室血統,自視甚高,對安祿山這樣的胡人本就看不上眼,偏偏被他訓斥一番,心中自然不忿,身邊又有人獻策,說安祿山的兒子要娶榮義郡主為妻,先不管這其中有何曲折牽扯,隻要攪鬧了大婚,不但能讓安祿山臉上無光,更會讓其政敵楊國忠抓住把柄,必會在皇帝麵前參上一本,到時候安祿山必遭打擊,文隱閣也能出口惡氣。
楊原聽後頓覺有理,本想親自趕來長安,偏偏驚風司尋上門來,楊原隻得全力對付王摩詰,另尋別人來長安行事。
寧珂急於戴罪立功,當即自告奮勇前來長安,楊原應允,準他前來。
寧珂到了長安後,便想著將功贖罪,於是趁著安慶宗大婚之前的時間出手襲擊了康夫人,想要用她來打擊安祿山,如此方才有了今日之事。
但是寧珂怎麽也沒想到卓亦疏也來了長安,之前見到冉吟懷現身,心中已是大驚,而後久不見卓亦疏前來,方才心中稍安,想著盡快擒下冉吟懷和康夫人,免得拖得久了被卓亦疏尋到,哪知冉吟懷已經在沿途留下了記號,卓亦疏一路尋來,到了此處。
其實寧珂的傷勢並未痊愈,隻是急於立功方才帶傷前來,此時見得卓亦疏後心中更是慌亂,刀勢受阻,少了行雲流水,他的刀法本就是以快見長,此時一旦受阻,登時威力大減。
又見唐澈和公孫海都是武功高強之輩,己方已然不占優勢,更怕卓亦疏會來要了自己的性命,寧珂心中惶恐,但他與卓亦疏交手不止一次,甚至他脾氣秉性,此時便即開口道:“卓宗主,你雖與本閣不和,但你畢竟是一宗之主,有了仇怨不去找我家閣主了結,卻在這為難我一個下屬,傳出去恐怕不免讓人恥笑。”
卓亦疏知他是有意使了個激將法,想要讓自己放他離去,可卓亦疏天性桀驁,雖明知如此卻也毫不點破,而是輕笑道:“今天既然楊原沒來,那你這條命就先記下,我不為難你。”
寧珂聞言心中打定,他知此地眾人以卓亦疏最難對付,不但武功高強,而且手握金宵宗各路奇人,此時若是將一眾手下盡數喚來,自己必然死無葬身之地,既然他不出手,那是再好不過。
可唐澈和公孫海都不是卓亦疏的手下,此時自然都不會停手,寧珂凝思應對之策。
正在這時,忽有兩道強大的氣息猛然而至,眾人無不心中一凜,卓亦疏卻是輕笑一聲,道:“原來是白莊主到了,我還以為你投靠了楊國忠以後就忘了老朋友呢。”
白九君漫步而來,冷眼掃視場中諸人,隻有看到卓亦疏時方才溫顏笑道:“公子果然來了長安。”
又聽寧珂喊道:“楊堂主,還請現身相救。”
與白九君同時出現的還有另一股強大的氣息,卓亦疏也本以為這人是白九君的朋友,此時聽得寧珂唿喊,才知對方上文隱閣的人。
又聽白九君說道:“這位朋友還請現身一見,咱們同行一路,我也對你好奇得很啊。”
隻聽得一陣冷笑,那聲音讓人不寒而栗,尤其是冉吟懷更是渾身顫抖,卓亦疏問道:“怎麽了?”
冉吟懷臉色蒼白,顯然極為害怕,下意識的往卓亦疏身邊靠了靠。
這時見得一人走了出來,他已不惑之年,神色嚴肅,想必平日裏也是個不苟言笑的人物。
見得此人,冉吟懷渾身一顫,低聲道:“果然是楊觀山到了。”
楊觀山背負短棍,冷眼掃視諸人,忽的起身而動,衝向正在惡鬥的場中,短棍橫掃,看似簡單,那其中卻蘊含諸般變化,當即便將眾人分開,寧珂一經脫險立時後撤,楊觀山短棍過處,無物可當,公孫海也不與他戀戰,當即收招迴撤。
楊觀山往後一退,將短棍握於手中。
公孫海雖然久居塞北,但年輕時也曾闖蕩江湖,那時便已見識非凡,後來雖然雙腿殘廢,但燎原堡中典籍無數,他靜心研讀數十年,所知所識更是遠非常人可及,此時聽他說道:“我年輕時曾得到一本圖錄,那上麵記載了一套棒法,乃是前朝靠山王楊林的‘囚籠棒法’,似乎與閣下所用的如出一轍。”
楊觀山傲然道:“老夫就是大隋楊家的後人,這囚籠棒法本就是我的家傳之物。”
這裏人煙稀少,幾個歹人欲行不軌,唐澈不費吹灰之力就殺了他們,本來以唐澈之能無需動用機關暗器就能打死對方,但唐澈有心練練本事,所以用機關術殺死了幾個歹人,哪知這一幕竟被公孫海看見,他在此久等公孫和,不想人沒等來,卻見到了翠微島的高手,心中自然忍耐不住,登時出手,便與唐澈苦鬥。
此時公孫海得知來龍去脈,當即抱拳說道:“唐姑娘,多有得罪。”
唐澈微微一笑,也不答話。
卓亦疏便道:“咱們在去長安痛飲幾日,自能等到公孫二爺他們。”
公孫海卻是笑道:“這‘大爺’、‘二爺’的稱唿可太過見外了,難不成以後你還要傾從也這麽叫我們幾個舅舅?”
當下三人同路而迴,唐澈精通翠微島的機關和武功,若是公孫海向她詢問,隻需詳加思忖就能想出破解之法,將來報仇時必然多有益處,可公孫海卻一字不提,心中自是不想占這個便宜,他心中想的是:這仇能報就報,就算仍是技不如人,也不能投機取巧。
三人往長安城而迴,行出一陣,卓亦疏忽然身形一停,開口說道:“這裏有我金宵宗留下的記號,我得前去看看。”
江湖人士行走在外時,總會留下特有的信號,用來召集同門,而卓亦疏卻在長安郊外發現了金宵宗的記號,可金宵宗明明居於長安城中的某一處,忽然現身城外,必然是遭了變故。
公孫海說道:“我隨你一起去。”
唐澈雖沒說話,卻也一同前往。
走出數裏,聽的前方一陣打鬥之聲,卓亦疏疾行上前,此時已是淩晨,天色漸明,隻見冉吟懷正與人聯手和一眾高手苦鬥。
與冉吟懷聯手那人赫然便是康夫人,而他們的對手也不是別人,正是文隱閣,為首的乃是快刀寧珂。
卓亦疏輕笑一聲,正要上前,卻被唐澈搶先一步,卓亦疏先是一怔,然後也是了然,此前唐澈被楊原所擒,受其要挾,心中必然有股怒火,此時又見文隱閣的人,自然忍不住了,登時搶上。
冉吟懷和康夫人本是在苦苦支撐,忽見有人疾行躍出,竟是擋住了文隱閣部眾,兩人皆是大喜,迴頭一看,正見卓亦疏就在此處,冉吟懷趕忙奔來,卓亦疏見她臉有汙漬,顯然是經過力戰,心中不免心疼,卻聽她先道:“公子是不是見了我留下的記號?”
卓亦疏笑道:“不錯。”
這時康夫人也到了此處,行了一禮,說道:“承蒙冉夫人相救,大恩不敢言謝,容日後再報。”
卓亦疏問道:“這是怎麽迴事?”
聽得此話,康夫人先道:“近日我兒即將大婚,我便到慈恩寺中拜佛,請求佛祖保佑,哪知後來剛一出寺,就被文隱閣的人尋上了,我一路苦戰,但卻寡不敵眾,被他們一路追至城外,九死一生時幸得冉夫人趕來相助。”
冉吟懷又道:“公子去了王府,我們幾個便都迴去等著,卻久不見公子迴來,我們心中擔憂,便即出來尋找,為了找的地方多些所以四散開來,我無意中看到文隱閣的標記,這才知道文隱閣到了長安,我以為他們是來暗算公子的,所以一路尋來,卻是遇見了康夫人。”
原來這其中也是陰錯陽差,文隱閣要對付的是康夫人,卻不想被冉吟懷救了。
正在這時,又聽公孫海說道:“你們以多欺少,當真是好不要臉,唐姑娘,我來助你。”
說著話縱身上前,他雖雙腿已廢,但武功不失,衝將進去,接下了樂二和樂四,立時讓唐澈壓力頓減。
卓亦疏向前看去,旋即輕笑一聲,開口道:“寧珂,你竟然還敢在我麵前出現。”
寧珂本是在對付唐澈,此時聽得卓亦疏發聲,立時大驚,他在君山上被卓亦疏打的重傷,楊原又丟了唐澈,心中正在惱怒,又見寧珂狼狽不堪,便即大加怪罪,寧珂誠惶誠恐,幸而還不待楊原有所懲罰,卻見平冽找上門來,平冽氣勢洶洶的質問楊原,怪他弄丟了唐澈,楊原理虧,氣勢已弱。
哪知事情並未結束,膽小怕事的平冽為了推卸責任,便將嶽陽城的事添油加醋的傳稟給安祿山,將一切罪責都怪在文隱閣身上,說是他們丟了唐澈,安祿山聞之大怒,傳信怪罪楊原,楊原接連吃虧,自是惱羞成怒,他與安祿山隻是合作關係,但安祿山卻以上司的語氣將他訓斥一番,楊原本就有皇室血統,自視甚高,對安祿山這樣的胡人本就看不上眼,偏偏被他訓斥一番,心中自然不忿,身邊又有人獻策,說安祿山的兒子要娶榮義郡主為妻,先不管這其中有何曲折牽扯,隻要攪鬧了大婚,不但能讓安祿山臉上無光,更會讓其政敵楊國忠抓住把柄,必會在皇帝麵前參上一本,到時候安祿山必遭打擊,文隱閣也能出口惡氣。
楊原聽後頓覺有理,本想親自趕來長安,偏偏驚風司尋上門來,楊原隻得全力對付王摩詰,另尋別人來長安行事。
寧珂急於戴罪立功,當即自告奮勇前來長安,楊原應允,準他前來。
寧珂到了長安後,便想著將功贖罪,於是趁著安慶宗大婚之前的時間出手襲擊了康夫人,想要用她來打擊安祿山,如此方才有了今日之事。
但是寧珂怎麽也沒想到卓亦疏也來了長安,之前見到冉吟懷現身,心中已是大驚,而後久不見卓亦疏前來,方才心中稍安,想著盡快擒下冉吟懷和康夫人,免得拖得久了被卓亦疏尋到,哪知冉吟懷已經在沿途留下了記號,卓亦疏一路尋來,到了此處。
其實寧珂的傷勢並未痊愈,隻是急於立功方才帶傷前來,此時見得卓亦疏後心中更是慌亂,刀勢受阻,少了行雲流水,他的刀法本就是以快見長,此時一旦受阻,登時威力大減。
又見唐澈和公孫海都是武功高強之輩,己方已然不占優勢,更怕卓亦疏會來要了自己的性命,寧珂心中惶恐,但他與卓亦疏交手不止一次,甚至他脾氣秉性,此時便即開口道:“卓宗主,你雖與本閣不和,但你畢竟是一宗之主,有了仇怨不去找我家閣主了結,卻在這為難我一個下屬,傳出去恐怕不免讓人恥笑。”
卓亦疏知他是有意使了個激將法,想要讓自己放他離去,可卓亦疏天性桀驁,雖明知如此卻也毫不點破,而是輕笑道:“今天既然楊原沒來,那你這條命就先記下,我不為難你。”
寧珂聞言心中打定,他知此地眾人以卓亦疏最難對付,不但武功高強,而且手握金宵宗各路奇人,此時若是將一眾手下盡數喚來,自己必然死無葬身之地,既然他不出手,那是再好不過。
可唐澈和公孫海都不是卓亦疏的手下,此時自然都不會停手,寧珂凝思應對之策。
正在這時,忽有兩道強大的氣息猛然而至,眾人無不心中一凜,卓亦疏卻是輕笑一聲,道:“原來是白莊主到了,我還以為你投靠了楊國忠以後就忘了老朋友呢。”
白九君漫步而來,冷眼掃視場中諸人,隻有看到卓亦疏時方才溫顏笑道:“公子果然來了長安。”
又聽寧珂喊道:“楊堂主,還請現身相救。”
與白九君同時出現的還有另一股強大的氣息,卓亦疏也本以為這人是白九君的朋友,此時聽得寧珂唿喊,才知對方上文隱閣的人。
又聽白九君說道:“這位朋友還請現身一見,咱們同行一路,我也對你好奇得很啊。”
隻聽得一陣冷笑,那聲音讓人不寒而栗,尤其是冉吟懷更是渾身顫抖,卓亦疏問道:“怎麽了?”
冉吟懷臉色蒼白,顯然極為害怕,下意識的往卓亦疏身邊靠了靠。
這時見得一人走了出來,他已不惑之年,神色嚴肅,想必平日裏也是個不苟言笑的人物。
見得此人,冉吟懷渾身一顫,低聲道:“果然是楊觀山到了。”
楊觀山背負短棍,冷眼掃視諸人,忽的起身而動,衝向正在惡鬥的場中,短棍橫掃,看似簡單,那其中卻蘊含諸般變化,當即便將眾人分開,寧珂一經脫險立時後撤,楊觀山短棍過處,無物可當,公孫海也不與他戀戰,當即收招迴撤。
楊觀山往後一退,將短棍握於手中。
公孫海雖然久居塞北,但年輕時也曾闖蕩江湖,那時便已見識非凡,後來雖然雙腿殘廢,但燎原堡中典籍無數,他靜心研讀數十年,所知所識更是遠非常人可及,此時聽他說道:“我年輕時曾得到一本圖錄,那上麵記載了一套棒法,乃是前朝靠山王楊林的‘囚籠棒法’,似乎與閣下所用的如出一轍。”
楊觀山傲然道:“老夫就是大隋楊家的後人,這囚籠棒法本就是我的家傳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