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卓亦疏便即尋到汝陽王,向他說明來意,李璡當即便道:“此乃小事一樁,我這就命人寫下房屋地契,公子再擇吉日破土動工,建造金宵宗門。”
卓亦疏聽後謝過李璡,汝陽王又道:“公子來的正好,我尚有一事需請公子幫忙。”
卓亦疏說道:“汝陽王請說。”
李璡便道:“公子不在這幾天,我見了章仇兼瓊,這人現已辭官。”
聽得此話,卓亦疏隻以為是李璡之故方才使其辭官,李璡看出卓亦疏的心思,卻是笑道:“並非是因我之故,而是章仇兼瓊因楊國忠之故無顏留在朝中,是以辭官。”
“楊國忠之故?”卓亦疏疑道:“此話何意?”
“當初章仇兼瓊與李林甫不和,那時貴妃楊玉環已然入宮,章仇兼瓊便想借助楊家的勢力來抗衡李林甫,如此方才舉薦了楊國忠入朝。”汝陽王站起身來漫步走到窗前,又續道:“當初楊國忠入朝時地位低微,隻有一個貴妃族兄的身份,所以章仇兼瓊給了他金銀財物用來結交貴妃楊玉環,楊國忠倒也不負所托,將此事做的極好,不但攀附上了貴妃楊玉環,甚至還打通了朝中的關係,他自己也得益於此平步青雲,直至今日,尚還感激章仇兼瓊的引薦,是以每有貪汙金銀時都不忘給章仇兼瓊送來一份,可章仇兼瓊眼看著楊國忠越貪越多,膽子也越大,害的人也更多,已然成為江山社稷之患,以楊國忠如今的權勢便是下一個李林甫,章仇兼瓊自覺識人有誤,致使誤國誤民,心中日漸不安惶恐,再不敢在朝為官,隻想辭官迴家。”
卓亦疏聽後說道:“這人倒也有自知之明。”
“章仇兼瓊與我說了這些後便上奏朝廷告老還鄉。”汝陽王說道:“這位節度使大人為了減輕罪過,願出四十萬兩白銀用以治理此處水患,這筆錢他早已命人運往此處。”
想來章仇兼瓊這些年來沒少得到銀子,現在卻能拿出來治理黃河水患,倒也難得。
隻是李璡又說道:“章仇兼瓊是蜀人,他的這些錢財本也都在蜀地,這次黃河水患後,他便命人從蜀地運來這些白銀,隻是現在他即要辭官迴鄉,這筆錢就被別人盯上了。”
“什麽人?”卓亦疏疑道。
“鮮於仲通。”李璡說道:“鮮於仲通也是蜀地人,家中本是頗有財產的大豪,早年間正是此人將楊國忠引薦給了章仇兼瓊。”
此時聽得李璡所言,方才知道楊國忠入朝為官的路線,他先是依附於鮮於仲通的財勢,後又被他引薦給章仇兼瓊,仰仗章仇兼瓊的權勢入得長安,又以其妹楊玉環的得寵之勢覲見了玄宗帝,從此平步青雲,如今就要擁得右相之位、權傾朝野。
“鮮於仲通得知章仇兼瓊辭官還鄉,又知他出了四十萬兩白銀,意欲將其據為己有。”李璡說道。
卓亦疏聽後卻道:“那章仇兼瓊又是如何知道鮮於仲通的打算呢?”
李璡聽後卻是笑道:“這些人雖然關係親近,實際上卻也在互相提防,鮮於仲通和章仇兼瓊都是蜀地人,雖然兩人早已不在蜀地為官,但在蜀地仍留有親信眼線,所以章仇兼瓊的白銀未出蜀地時便被鮮於仲通知曉了動靜,而章仇兼瓊也不是省油的燈,早就在鮮於仲通的身邊安插了眼線,所以鮮於仲通剛有了要劫走白銀的打算,就立刻被章仇兼瓊知道了。”
“這些人活的倒也真累。”卓亦疏輕笑道。
汝陽王聽後卻也極為認同這話,因為他自己又何嚐不是這般活著,是以長歎一聲,便即又道:“所以我想請公子將這批銀子帶至此處,方能用之於民。”
這筆銀子若是用以治理此次黃河水患,則可解燃眉之急,受災百姓更可得益。
是以卓亦疏便知此事定當可行,便即應允。
李璡大喜,又與卓亦疏說了諸多細節,確保他行事順利。
當天傍晚時,卓亦疏方才迴到住處,他叫來眾人商議此事,特地將沈傾從也叫了過來。
聽得此事,烏宏先是說道:“這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咱們定當萬死不辭。”
高險峰也道:“不錯,這次黃河水患異常兇猛,這些天我四處查看,入眼可見足有數萬百姓受災,可是現今朝中貪腐,賑災銀已被瓜分的所剩無幾,就算想要懲戒這些貪官那也得等水患治理完畢以後才行,現今既有人肯出這筆大錢來解燃眉之急,那自是再好不過。”
莊修平也道:“不錯,我也覺得咱們非去不可,正好咱們宗中的兄弟都在這裏,隻需一同前往,不管那鮮於仲通用什麽法子,咱們都能把銀子帶迴來。”
沈傾從聽得眾人所言,心中也自暗道:這是卓亦疏接任金宵宗主之位的第一戰,必須有勝無敗,幸而這是利國利民之事,所以眾人紛紛應允,也會全力支持,倒也省去了聚攏人心的步驟,此次事成以後,金宵宗眾人方能真正臣服。
卓亦疏也想先問沈傾從,但她畢竟不是金宵宗的人,若是先問她反而有喧賓奪主的意思,念及於此,卓亦疏便先向雲瀟湘說道:“雲瀟湘覺得如何?”
雲瀟湘說道:“一切都聽公子吩咐,隻是那鮮於仲通既是朝中大臣,身後又有楊國忠做靠山,他即想奪得這筆白銀,必然也會準備充分,咱們須得做好萬全的準備才是。”
正說到此處時,忽有人來報,汝陽王派人送來消息。
卓亦疏便讓那人進來,見來者正是不良人,此人向卓亦疏送來一封書信,然後便即離去。
卓亦疏打開書信看了一遍,然後將信傳於眾人,又道:“汝陽王得到消息,鮮於仲通找來了一眾江湖高手,欲以此搶奪白銀,並且還從蜀中找來了高手,意圖前後夾擊。”
說到這時,卓亦疏又向沈傾從看去,這時那封書信正好到了沈傾從手裏,她見過信上的內容以後臉色微變,然後又道:“虎淵閣的事自有我出麵。”
原來鮮於仲通在蜀地找到的幫手就是虎淵閣,其閣主楊奇宇與卓亦疏也算舊識,當初在蜀中苦鬥多場,一柄鋼刀卻也厲害至極。
而蜀中各路左道門派已被沈傾從收服,紛紛歸於懸天宮麾下,隻是這些日子以來沈傾從四處奔走,已有許久未去過蜀中,是以不知蜀中之事。
懸天宮雖為左道之首,但卻並不會幹擾各路左道門派的事情,如像虎淵閣搶奪白銀之事本也不該去管,於左道門派來說,殺人越貨、強取豪奪實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若是換做懸天宮做的話隻會比這些普通左道更加得心應手。
隻是這筆銀子既是用來賑災使用的,那就不可同日而語,自是要阻止虎淵閣成事。
卓亦疏知道沈傾從的厲害,有她出麵阻止虎淵閣,楊奇宇必然不敢放肆,便即對此事再不提及,而是又道:“鮮於仲通找來的這些人倒也不足為懼,況且咱們早有準備,更可出其不意。”
烏宏卻道:“鮮於仲通既是朝廷的大官,手下必然有許多精兵強將,為何又要找江湖中人來劫這筆白銀呢?”
雲瀟湘曾在長離山莊中給烏宏下過毒,是以直到此時她與烏宏和莊修平的關係都不太好,但雲瀟湘覺得既然以後要在一起共事,那就不該互相猜忌,況且這兩人又都是雲錦的屬下,所以雲瀟湘早就有心修複關係,此時聽得烏宏所言便即說道:“想必是鮮於仲通不願和章仇兼瓊鬧翻臉,所以隻找些無關緊要的人來做這事,這樣一來就算事情敗露了,章仇兼瓊也不會懷疑到鮮於仲通的身上,當然,就算章仇兼瓊懷疑是鮮於仲通幹的卻也無可奈何,畢竟沒有證據,這些人都隻是江湖驍勇,章仇兼瓊就算找到了他們也沒法怪罪到鮮於仲通的頭上。”
聽得此話,眾人方才了然,皆是暗道一聲朝中大臣果然個個都擅長算計別人,並且還能將自己摘得幹淨。
卓亦疏說道:“其實章仇兼瓊早就知道鮮於仲通要對自己的銀子下手。”
沈傾從說道:“這兩個人肯定還沒有鬧翻,所以這些表麵文章還是要做的,而對於章仇兼瓊來說,這筆錢說是給受災百姓的,實際上就是送給李璡作為順水人情的,為的就是用錢保命,免得汝陽再去找他麻煩,所以章仇兼瓊早早的把這筆錢的下落告訴給汝陽王,那意思再明顯不過:錢就在那,我給你賑災用的,你拿了錢以後別再為難我,至於汝陽王能不能從鮮於仲通的手裏搶迴這筆錢那就要看汝陽王自己的本事了,反正章仇兼瓊的話已經說的明白,最後就算汝陽王沒能把這筆錢拿到手中,那這份情還是照常記在章仇兼瓊的身上。”
莊修平也很讚同沈傾從說法,此時說道:“不錯,沈姑娘所言極是,對於章仇兼瓊來說是花錢消災,反正隻要已經拿出來了就能起到作用,至於最後錢落誰手那就要各憑本事了。”
卓亦疏聽後謝過李璡,汝陽王又道:“公子來的正好,我尚有一事需請公子幫忙。”
卓亦疏說道:“汝陽王請說。”
李璡便道:“公子不在這幾天,我見了章仇兼瓊,這人現已辭官。”
聽得此話,卓亦疏隻以為是李璡之故方才使其辭官,李璡看出卓亦疏的心思,卻是笑道:“並非是因我之故,而是章仇兼瓊因楊國忠之故無顏留在朝中,是以辭官。”
“楊國忠之故?”卓亦疏疑道:“此話何意?”
“當初章仇兼瓊與李林甫不和,那時貴妃楊玉環已然入宮,章仇兼瓊便想借助楊家的勢力來抗衡李林甫,如此方才舉薦了楊國忠入朝。”汝陽王站起身來漫步走到窗前,又續道:“當初楊國忠入朝時地位低微,隻有一個貴妃族兄的身份,所以章仇兼瓊給了他金銀財物用來結交貴妃楊玉環,楊國忠倒也不負所托,將此事做的極好,不但攀附上了貴妃楊玉環,甚至還打通了朝中的關係,他自己也得益於此平步青雲,直至今日,尚還感激章仇兼瓊的引薦,是以每有貪汙金銀時都不忘給章仇兼瓊送來一份,可章仇兼瓊眼看著楊國忠越貪越多,膽子也越大,害的人也更多,已然成為江山社稷之患,以楊國忠如今的權勢便是下一個李林甫,章仇兼瓊自覺識人有誤,致使誤國誤民,心中日漸不安惶恐,再不敢在朝為官,隻想辭官迴家。”
卓亦疏聽後說道:“這人倒也有自知之明。”
“章仇兼瓊與我說了這些後便上奏朝廷告老還鄉。”汝陽王說道:“這位節度使大人為了減輕罪過,願出四十萬兩白銀用以治理此處水患,這筆錢他早已命人運往此處。”
想來章仇兼瓊這些年來沒少得到銀子,現在卻能拿出來治理黃河水患,倒也難得。
隻是李璡又說道:“章仇兼瓊是蜀人,他的這些錢財本也都在蜀地,這次黃河水患後,他便命人從蜀地運來這些白銀,隻是現在他即要辭官迴鄉,這筆錢就被別人盯上了。”
“什麽人?”卓亦疏疑道。
“鮮於仲通。”李璡說道:“鮮於仲通也是蜀地人,家中本是頗有財產的大豪,早年間正是此人將楊國忠引薦給了章仇兼瓊。”
此時聽得李璡所言,方才知道楊國忠入朝為官的路線,他先是依附於鮮於仲通的財勢,後又被他引薦給章仇兼瓊,仰仗章仇兼瓊的權勢入得長安,又以其妹楊玉環的得寵之勢覲見了玄宗帝,從此平步青雲,如今就要擁得右相之位、權傾朝野。
“鮮於仲通得知章仇兼瓊辭官還鄉,又知他出了四十萬兩白銀,意欲將其據為己有。”李璡說道。
卓亦疏聽後卻道:“那章仇兼瓊又是如何知道鮮於仲通的打算呢?”
李璡聽後卻是笑道:“這些人雖然關係親近,實際上卻也在互相提防,鮮於仲通和章仇兼瓊都是蜀地人,雖然兩人早已不在蜀地為官,但在蜀地仍留有親信眼線,所以章仇兼瓊的白銀未出蜀地時便被鮮於仲通知曉了動靜,而章仇兼瓊也不是省油的燈,早就在鮮於仲通的身邊安插了眼線,所以鮮於仲通剛有了要劫走白銀的打算,就立刻被章仇兼瓊知道了。”
“這些人活的倒也真累。”卓亦疏輕笑道。
汝陽王聽後卻也極為認同這話,因為他自己又何嚐不是這般活著,是以長歎一聲,便即又道:“所以我想請公子將這批銀子帶至此處,方能用之於民。”
這筆銀子若是用以治理此次黃河水患,則可解燃眉之急,受災百姓更可得益。
是以卓亦疏便知此事定當可行,便即應允。
李璡大喜,又與卓亦疏說了諸多細節,確保他行事順利。
當天傍晚時,卓亦疏方才迴到住處,他叫來眾人商議此事,特地將沈傾從也叫了過來。
聽得此事,烏宏先是說道:“這是利國利民的大事,咱們定當萬死不辭。”
高險峰也道:“不錯,這次黃河水患異常兇猛,這些天我四處查看,入眼可見足有數萬百姓受災,可是現今朝中貪腐,賑災銀已被瓜分的所剩無幾,就算想要懲戒這些貪官那也得等水患治理完畢以後才行,現今既有人肯出這筆大錢來解燃眉之急,那自是再好不過。”
莊修平也道:“不錯,我也覺得咱們非去不可,正好咱們宗中的兄弟都在這裏,隻需一同前往,不管那鮮於仲通用什麽法子,咱們都能把銀子帶迴來。”
沈傾從聽得眾人所言,心中也自暗道:這是卓亦疏接任金宵宗主之位的第一戰,必須有勝無敗,幸而這是利國利民之事,所以眾人紛紛應允,也會全力支持,倒也省去了聚攏人心的步驟,此次事成以後,金宵宗眾人方能真正臣服。
卓亦疏也想先問沈傾從,但她畢竟不是金宵宗的人,若是先問她反而有喧賓奪主的意思,念及於此,卓亦疏便先向雲瀟湘說道:“雲瀟湘覺得如何?”
雲瀟湘說道:“一切都聽公子吩咐,隻是那鮮於仲通既是朝中大臣,身後又有楊國忠做靠山,他即想奪得這筆白銀,必然也會準備充分,咱們須得做好萬全的準備才是。”
正說到此處時,忽有人來報,汝陽王派人送來消息。
卓亦疏便讓那人進來,見來者正是不良人,此人向卓亦疏送來一封書信,然後便即離去。
卓亦疏打開書信看了一遍,然後將信傳於眾人,又道:“汝陽王得到消息,鮮於仲通找來了一眾江湖高手,欲以此搶奪白銀,並且還從蜀中找來了高手,意圖前後夾擊。”
說到這時,卓亦疏又向沈傾從看去,這時那封書信正好到了沈傾從手裏,她見過信上的內容以後臉色微變,然後又道:“虎淵閣的事自有我出麵。”
原來鮮於仲通在蜀地找到的幫手就是虎淵閣,其閣主楊奇宇與卓亦疏也算舊識,當初在蜀中苦鬥多場,一柄鋼刀卻也厲害至極。
而蜀中各路左道門派已被沈傾從收服,紛紛歸於懸天宮麾下,隻是這些日子以來沈傾從四處奔走,已有許久未去過蜀中,是以不知蜀中之事。
懸天宮雖為左道之首,但卻並不會幹擾各路左道門派的事情,如像虎淵閣搶奪白銀之事本也不該去管,於左道門派來說,殺人越貨、強取豪奪實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若是換做懸天宮做的話隻會比這些普通左道更加得心應手。
隻是這筆銀子既是用來賑災使用的,那就不可同日而語,自是要阻止虎淵閣成事。
卓亦疏知道沈傾從的厲害,有她出麵阻止虎淵閣,楊奇宇必然不敢放肆,便即對此事再不提及,而是又道:“鮮於仲通找來的這些人倒也不足為懼,況且咱們早有準備,更可出其不意。”
烏宏卻道:“鮮於仲通既是朝廷的大官,手下必然有許多精兵強將,為何又要找江湖中人來劫這筆白銀呢?”
雲瀟湘曾在長離山莊中給烏宏下過毒,是以直到此時她與烏宏和莊修平的關係都不太好,但雲瀟湘覺得既然以後要在一起共事,那就不該互相猜忌,況且這兩人又都是雲錦的屬下,所以雲瀟湘早就有心修複關係,此時聽得烏宏所言便即說道:“想必是鮮於仲通不願和章仇兼瓊鬧翻臉,所以隻找些無關緊要的人來做這事,這樣一來就算事情敗露了,章仇兼瓊也不會懷疑到鮮於仲通的身上,當然,就算章仇兼瓊懷疑是鮮於仲通幹的卻也無可奈何,畢竟沒有證據,這些人都隻是江湖驍勇,章仇兼瓊就算找到了他們也沒法怪罪到鮮於仲通的頭上。”
聽得此話,眾人方才了然,皆是暗道一聲朝中大臣果然個個都擅長算計別人,並且還能將自己摘得幹淨。
卓亦疏說道:“其實章仇兼瓊早就知道鮮於仲通要對自己的銀子下手。”
沈傾從說道:“這兩個人肯定還沒有鬧翻,所以這些表麵文章還是要做的,而對於章仇兼瓊來說,這筆錢說是給受災百姓的,實際上就是送給李璡作為順水人情的,為的就是用錢保命,免得汝陽再去找他麻煩,所以章仇兼瓊早早的把這筆錢的下落告訴給汝陽王,那意思再明顯不過:錢就在那,我給你賑災用的,你拿了錢以後別再為難我,至於汝陽王能不能從鮮於仲通的手裏搶迴這筆錢那就要看汝陽王自己的本事了,反正章仇兼瓊的話已經說的明白,最後就算汝陽王沒能把這筆錢拿到手中,那這份情還是照常記在章仇兼瓊的身上。”
莊修平也很讚同沈傾從說法,此時說道:“不錯,沈姑娘所言極是,對於章仇兼瓊來說是花錢消災,反正隻要已經拿出來了就能起到作用,至於最後錢落誰手那就要各憑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