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君愣愣的看著滔滔不絕的唐鈴兒,這位姑娘每當說起武學來的時候,總是有說不完的話,楚文君雖然知道唐鈴兒的這個小毛病,但是唐鈴兒說的話卻是句句實言,也就是說,她的這位唐妹妹不僅是用暗器的高手,還是一個使用毒藥的高手,如果是這樣的話,她們這次居庸關一行,未必就不能活捉王振。
想了片刻之後,楚文君重重的點了點頭,說道:“既然如此,鈴兒妹妹,咱們收拾一下三日後出發,石頭哥那邊咱們也要找一個好的理由,以免義父他們一家擔心。”
而此時在金陵朱家之內,朱玄瑛一臉頭大的依靠在座椅上,這幾日朱玄瑛都沒有睡好,因為她的大皇兄被瓦剌俘虜了。
每隔半小時,便有一隻信鴿飛入金陵朱家,所以朱玄瑛得到的消息遠遠要比其他人多得多。
“徐恭,京城可是又傳來新的消息了?”朱玄瑛看著墊著腳走進來的徐恭,問道。
“是!主子,京城那邊又傳來消息了!這個消息並不緊急,要不然主子稍稍休息一會,晚一些的時候再聽?”徐恭看到朱玄瑛憔悴的麵容,麵上雖然沒有什麽變化,可是心中卻大為吃驚。
朱玄瑛的武功已經毋庸置疑,內外兼修已臻化境,如果換做平時,就算朱玄瑛三日不睡覺也會精神奕奕的坐在他麵前,而現在,他的主子竟然給了他一種疲累到極致的感覺。
“不需要,說!”朱玄瑛的聲音雖然不大,但其中的威嚴卻溢於言表。
“主子,現在京城之內人人自危,有些富戶甚至已經開始變賣資產,並且打算南下前來金陵了,甚至朝內的個別大臣已經準備將自己的家眷送往金陵了。”徐恭小聲迴道。
“那麽朝廷呢?”朱玄瑛問道。
徐恭道:“現在瓦剌大軍咄咄逼人,朝堂之上也因為是戰還是遷的問題起了紛爭吵得不可開交,一時間也沒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那麽支持遷都的都是哪些人?”朱玄瑛道。
徐恭道:“建議南遷的是翰林院侍講徐珵,徐程說星象有變,需遷都以避刀柄,沒想到站出來第一個反對的竟然是司禮監太監金英,之後兵部侍郎於謙也堅決反對,認為皇陵、宗廟、社稷都在北京,不可輕易遷移;而且要以北宋為教訓,並指責南遷是亡國之論。”
“於謙?”朱玄瑛點點頭,說道:“於侍郎德才兼備,兼資文武,實乃我大明的忠臣、良臣!”
徐恭道:“主子說的極是,當時於侍郎在大殿之上斥責徐程,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隨後禮部尚書胡濙、戶部尚書陳循等重臣均附和於侍郎,徐程大為沮喪,之後便不敢再言了。”
“那麽孫太後是什麽意思?”朱玄瑛問道。
孫太後,便是曾經的孫皇後,當年朱玄瑛的母親被宣宗皇帝無故廢後,為的就是這位孫太後,因此說起來,朱玄瑛並不喜歡孫皇後,這也是朱玄瑛不願意住在宮中的原因。
徐恭道:“孫太後和錢皇後剛剛籌措一批珍寶送出了順天,想著能夠讓皇帝獲釋,而且孫皇後打算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並升於侍郎為兵部尚書,打算將備戰禦敵的重任交付給於侍郎。”
朱玄瑛聽罷點了點頭,雖然她不喜歡這位太後,可是她卻不能不承認孫太後的才能,現在朝廷之內沒有君主,也唯有這位孫太後有權利也有手段掌控朝堂。
“徐恭,你安排一下,本宮要迴京!”朱玄瑛沉默片刻,突然說道。
“啊!主子,您現在要迴京?”
徐恭一驚,要知道現在的北京,可是一個是非之地,更是危險之地,甚至隨時都會變成一個巨大的牢籠。
現在身在北京的官員,都是想著如何來金陵,他家主子怎麽會想著現在就迴北京?
若論親疏遠近,孫太後與靜慈仙師有一段解不開的恩怨,這個時候他家主子不是應該留在金陵城看熱鬧才是嗎?
“徐恭,雖然我與孫太後有著解不開的矛盾,但我畢竟是父皇的女兒,現在國家存亡危在旦夕,我怎麽可能會意氣用事!徐恭,你飛鴿傳書通知所有的錦衣暗衛,讓他們隨時做好為國獻身的準備吧!”
朱玄瑛輕歎一聲,錦衣暗衛是屬於她私人的一股力量,是她父皇留給她的一股勢力,錦衣暗衛成立於她的出生之日,將會解散於她薨逝之時,這是一隻不可繼承的力量,朱玄瑛並沒有打算動用,可是今日,她卻起了動用錦衣暗衛的念頭。
“主子,徐恭願意與主子一起迴京城!”徐恭低著頭,聲音深沉的說道。
“不,徐恭,京城現在你迴不得,我看的出來你現在還沒有做好重迴京城的準備,你還是留在金陵吧!”朱玄瑛道。
徐恭的眼神之中閃過一道複雜的神色,說道:“主子,手下覺得主子應該去見一見楊公子,或許楊公子那邊能有更好的建議!”
“哦?楊公子?他?難道說他的消息比咱們還靈通嗎?”朱玄瑛詫異的問道。
其實就算徐恭不說,朱玄瑛在臨走之時也會去見一見楊趣,這個男人在金陵城中搞出的事情越來越有趣了,而這個男人,不知何時已走進了她的心裏。
這件事說起來真的很可笑,當初她與蕭姑娘搶楊趣,是因為楊趣獨有的身份,那個時候她並不喜歡他,但是也不討厭他。如果將來她要嫁人的話,楊趣或許是她唯一的選擇,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她才會做出了之前種種奇怪的舉動。
可是令她沒有想到的是,楊趣這兩個月來在金陵城中鬧出的動靜越來越大,所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奇怪,直到現在,她才算是明白了楊趣屯糧的意圖,因此在徐恭這麽一說的時候,朱玄瑛也竟然認為自己該去見一見他了。
一連十日,每日都有大量的消息傳來金陵,最開始的時候,金陵城的百姓們還非常的驚恐,可是這十幾日下來,不知是因為壞消息聽多了還是蘇家一直將糧價控製在二百二十文,這讓金陵城的百姓們感覺到生活一如往常的安逸,就像西北沒有發生過那場戰敗一樣。
想了片刻之後,楚文君重重的點了點頭,說道:“既然如此,鈴兒妹妹,咱們收拾一下三日後出發,石頭哥那邊咱們也要找一個好的理由,以免義父他們一家擔心。”
而此時在金陵朱家之內,朱玄瑛一臉頭大的依靠在座椅上,這幾日朱玄瑛都沒有睡好,因為她的大皇兄被瓦剌俘虜了。
每隔半小時,便有一隻信鴿飛入金陵朱家,所以朱玄瑛得到的消息遠遠要比其他人多得多。
“徐恭,京城可是又傳來新的消息了?”朱玄瑛看著墊著腳走進來的徐恭,問道。
“是!主子,京城那邊又傳來消息了!這個消息並不緊急,要不然主子稍稍休息一會,晚一些的時候再聽?”徐恭看到朱玄瑛憔悴的麵容,麵上雖然沒有什麽變化,可是心中卻大為吃驚。
朱玄瑛的武功已經毋庸置疑,內外兼修已臻化境,如果換做平時,就算朱玄瑛三日不睡覺也會精神奕奕的坐在他麵前,而現在,他的主子竟然給了他一種疲累到極致的感覺。
“不需要,說!”朱玄瑛的聲音雖然不大,但其中的威嚴卻溢於言表。
“主子,現在京城之內人人自危,有些富戶甚至已經開始變賣資產,並且打算南下前來金陵了,甚至朝內的個別大臣已經準備將自己的家眷送往金陵了。”徐恭小聲迴道。
“那麽朝廷呢?”朱玄瑛問道。
徐恭道:“現在瓦剌大軍咄咄逼人,朝堂之上也因為是戰還是遷的問題起了紛爭吵得不可開交,一時間也沒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
“那麽支持遷都的都是哪些人?”朱玄瑛道。
徐恭道:“建議南遷的是翰林院侍講徐珵,徐程說星象有變,需遷都以避刀柄,沒想到站出來第一個反對的竟然是司禮監太監金英,之後兵部侍郎於謙也堅決反對,認為皇陵、宗廟、社稷都在北京,不可輕易遷移;而且要以北宋為教訓,並指責南遷是亡國之論。”
“於謙?”朱玄瑛點點頭,說道:“於侍郎德才兼備,兼資文武,實乃我大明的忠臣、良臣!”
徐恭道:“主子說的極是,當時於侍郎在大殿之上斥責徐程,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隨後禮部尚書胡濙、戶部尚書陳循等重臣均附和於侍郎,徐程大為沮喪,之後便不敢再言了。”
“那麽孫太後是什麽意思?”朱玄瑛問道。
孫太後,便是曾經的孫皇後,當年朱玄瑛的母親被宣宗皇帝無故廢後,為的就是這位孫太後,因此說起來,朱玄瑛並不喜歡孫皇後,這也是朱玄瑛不願意住在宮中的原因。
徐恭道:“孫太後和錢皇後剛剛籌措一批珍寶送出了順天,想著能夠讓皇帝獲釋,而且孫皇後打算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並升於侍郎為兵部尚書,打算將備戰禦敵的重任交付給於侍郎。”
朱玄瑛聽罷點了點頭,雖然她不喜歡這位太後,可是她卻不能不承認孫太後的才能,現在朝廷之內沒有君主,也唯有這位孫太後有權利也有手段掌控朝堂。
“徐恭,你安排一下,本宮要迴京!”朱玄瑛沉默片刻,突然說道。
“啊!主子,您現在要迴京?”
徐恭一驚,要知道現在的北京,可是一個是非之地,更是危險之地,甚至隨時都會變成一個巨大的牢籠。
現在身在北京的官員,都是想著如何來金陵,他家主子怎麽會想著現在就迴北京?
若論親疏遠近,孫太後與靜慈仙師有一段解不開的恩怨,這個時候他家主子不是應該留在金陵城看熱鬧才是嗎?
“徐恭,雖然我與孫太後有著解不開的矛盾,但我畢竟是父皇的女兒,現在國家存亡危在旦夕,我怎麽可能會意氣用事!徐恭,你飛鴿傳書通知所有的錦衣暗衛,讓他們隨時做好為國獻身的準備吧!”
朱玄瑛輕歎一聲,錦衣暗衛是屬於她私人的一股力量,是她父皇留給她的一股勢力,錦衣暗衛成立於她的出生之日,將會解散於她薨逝之時,這是一隻不可繼承的力量,朱玄瑛並沒有打算動用,可是今日,她卻起了動用錦衣暗衛的念頭。
“主子,徐恭願意與主子一起迴京城!”徐恭低著頭,聲音深沉的說道。
“不,徐恭,京城現在你迴不得,我看的出來你現在還沒有做好重迴京城的準備,你還是留在金陵吧!”朱玄瑛道。
徐恭的眼神之中閃過一道複雜的神色,說道:“主子,手下覺得主子應該去見一見楊公子,或許楊公子那邊能有更好的建議!”
“哦?楊公子?他?難道說他的消息比咱們還靈通嗎?”朱玄瑛詫異的問道。
其實就算徐恭不說,朱玄瑛在臨走之時也會去見一見楊趣,這個男人在金陵城中搞出的事情越來越有趣了,而這個男人,不知何時已走進了她的心裏。
這件事說起來真的很可笑,當初她與蕭姑娘搶楊趣,是因為楊趣獨有的身份,那個時候她並不喜歡他,但是也不討厭他。如果將來她要嫁人的話,楊趣或許是她唯一的選擇,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她才會做出了之前種種奇怪的舉動。
可是令她沒有想到的是,楊趣這兩個月來在金陵城中鬧出的動靜越來越大,所做的事情也越來越奇怪,直到現在,她才算是明白了楊趣屯糧的意圖,因此在徐恭這麽一說的時候,朱玄瑛也竟然認為自己該去見一見他了。
一連十日,每日都有大量的消息傳來金陵,最開始的時候,金陵城的百姓們還非常的驚恐,可是這十幾日下來,不知是因為壞消息聽多了還是蘇家一直將糧價控製在二百二十文,這讓金陵城的百姓們感覺到生活一如往常的安逸,就像西北沒有發生過那場戰敗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