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十年似乎是在一溜兒之間便已經過去了。這一年宮裏的除夕家宴,乃是幾年來最為齊全的。康熙的皇子中除了還在圈著的老大老二外,其他的都攜帶家眷出席。
黛玉坐在皇子福晉中,正悄悄地偏過頭來看著另一桌上的弘曆。他是頭一次參加宮裏的大宴,黛玉先還擔心或許會因著年紀小的緣故,舉止會有失當之處。自從隨扈康熙承德避暑後,弘曆隱隱成為了康熙最為得意喜愛的孫兒 。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黛玉深知愈是如此,愈是不能夠出一點兒錯處。臨出門前還特意囑咐了弘時,帶著弘曆些。
弘曆坐在一群比他大的兄弟們中間,一張清俊的小臉兒看上去嚴肅恭敬,正認真地聽著上首康熙的訓示。
此是家宴,人又到得齊全,康熙心情不錯,笑著說了幾句,便端起了麵前的金鑲玉龍紋酒盞。目光緩緩掃過底下的皇子皇孫,溫文者有之,冷厲者有之,聰睿者有之,無論心裏如何,此時俱都是兄友弟恭,和樂融融。
胤祉胤禛等人紛紛起身,向康熙敬酒。康熙年近古稀,豪氣不減當年,酒到杯幹之下,不免也有些醺醺之意。
黛玉旁邊兒乃是誠親王福晉和恆親王福晉,三個人之間並沒有太多話可說。倒是隔了兩個的七福晉笑問黛玉:“四嫂,過了年就要吃四嫂府上的喜酒了。可是預備好了沒有?”
黛玉含笑道:“日子早就定下了,就在正月後。我們府裏前邊兒忙忙的也就是為了這個。到底是阿哥裏邊兒頭一個娶親的,我還怕大大小小的事情有個不妥帖的。”
弘時的親事乃是康熙親指,他雖不是雍王府世子,如今卻也是胤禛的長子,又在內廷行走,這段日子頗得康熙之心。所指的乃是禮部尚書席爾達之女董鄂氏。
席爾達乃是鑲紅旗人,少有才名,在康熙平定三藩時便已嶄露頭角。後曆任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也是康熙朝中炙手可熱的一個滿臣。
弘時的婚事是雍王府小一輩兒中的頭一個,胤禛自然很是重視,便是黛玉也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來。
待得忙完了弘時,便是瑾兒的婚事了。這個孩子也是不叫人省心的。早先是林如海也不急,他自己也不急,隻說是先立業再成家。後來倒是十三福晉兆佳氏跟黛玉提了提,原是她娘家的幺妹,尚書馬爾漢之女。年紀比瑾兒小了幾歲,上次選秀因病撂了牌子的。
原本黛玉還怕那兆佳氏的姑奶奶果真身子有什麽不妥當,卻原來是大選前不知犯了什麽花粉兒,弄得一臉的紅疹,就這麽初選就刷了下來。
黛玉知道原就是過敏,也就放下了心。林如海也是滿意,瑾兒也沒甚說的,也就這麽定了下來。隻是好事多磨,馬爾漢在康熙五十七年去世,兆佳氏為父守孝,今年才滿了孝,春日裏也要辦了婚事了。
林府裏那位老姑奶奶雖然還在,到底年紀大了,難免有些個想不到的地方,黛玉少不得也幫著照看著些。
這一日晚間黛玉從林府裏迴來後,洗漱了一番便倒在了榻上。胤禛進來便看見黛玉身上嚴嚴實實地裹了一床杏子紅綾被,躺在榻上閉目欲睡,一頭青絲都散了開來,鋪在枕頭上,顯得那張小臉兒尖尖俏俏的。
黛玉原本已經有些昏昏沉沉的,聽到有人進來,強睜開眼睛看了看,見是胤禛,嘴裏嘟囔了一句什麽,翻了個身子繼續睡。
胤禛看著好笑,也不用丫頭伺候,自己脫了靴子上榻,掀開黛玉身上的被子鑽了進去,一伸手便將人攬在了懷裏。
黛玉打了個哈欠,推了推他,澀聲道:“別鬧,我要睡了。這些日子可是累死了,好容易都辦完了。”
胤禛抬起她的下巴端詳了一端詳,頗有些心疼地說道:“好容易長了些肉,這下又瘦了下去。明兒叫人好生給你補補。”
黛玉被他這一鬧,也沒了睡意,睜眼看著他笑道:“還說我呢,王爺這臉上難道長了肉了不成?看你這個眉頭中間,這個‘川’字兒可是越發深了。”
話雖是笑著說出來的,黛玉也不禁伸手為他揉著眉心:“別再皺著了,看得人心裏怪疼的。”
胤禛把她手拉下來放在胸口處,閉目良久,方才低聲道:“沒事兒了,放心罷。”
黛玉點了點頭。夫妻兩個人這些日子都是忙著,原還想借著這個功夫說說話,不想一會兒功夫,便都沉沉睡去。一夢沉酣直到天明。
四月暮春,康熙再次下旨,命大將軍王胤禎仍往軍前效力。旨意一下,不但胤禎,便是宮裏的德妃也是懵了。
胤禎以大將軍之職在西寧軍中效力三年,平定藏地策妄阿拉布坦叛亂,迎達拉喇嘛入藏,立下赫赫戰功,可以說從最初的胤禩一派身後的不起眼阿哥,成功走到朝前。這一次迴京述職,前後不過數月,卻再次被派往軍前,不由得讓胤禎心裏有些慌亂。
無論願意與否,胤禎都隻得按照聖旨及早啟程。臨行前卻是又私下裏見了胤禟,殷殷囑咐:“九哥,兄弟不在京中,訊息不通。好歹,哥哥隨時跟弟弟說些京裏事務。”
胤禟依舊一副慵懶之態,身上月白色團花兒錦緞褂子襯得他越發多了幾分風流俊俏之感。雙眉一軒,朗聲笑道:“放心,一切有我。”
瞧著胤禎策馬遠去的背影,胤禟雙眸微垂,閃過一絲兒嘲諷之色。如今朝上但凡有點兒腦子的人隻怕都能看出來,皇儲一位,大概是徹底跟十四無緣了。否則,依著他三年來所積累下來的功勞,斷沒有在此時又叫他離京的道理。聽說前兒皇阿瑪又染上了風寒,這個時候下旨叫他迴軍中,哼,還能有什麽意思?
……………………這是分隔線…………………
這一年六月,康熙帝再次往承德避暑,這一次隻點了胤禩等兩三位皇子隨扈,皇孫倒是帶了不少,凡年滿八歲的,若無身體不適,俱都帶走了。
胤禛奉旨留京處理事務,黛玉自然也就不必跟隨聖駕前往承德。這一次雍王府裏隻去了弘曆弘晝兩個,著實叫她有些不放心。
殷殷切切地托付八福晉等隨扈的內眷幫著照看些弘曆,黛玉站在送行的隊伍後邊兒眼看著康熙率人遠去了。
胤禛知道她不放心,上一年好歹自己還跟著,今年隻有這小哥兒倆一起去了,弘曆還好,弘晝卻是單純的可以,真不是讓人放心的。
黛玉輕聲道:“我這心裏總覺得慌慌的,好似要有什麽事兒似的。”
胤禛不著痕跡地垂下了手,將她的裹在了掌中,用力握了握。感受到他掌心的熱度,黛玉稍稍安了心——大概,隻是“兒行千裏母擔憂”了罷!
京裏天氣漸熱,黛玉依舊帶著孩子住進了圓明園。這一日往宮裏遞了牌子,給德妃去請安。
永和宮裏,德妃正盤膝坐在炕上,旁邊兒的一個宮女輕輕地打著扇子。即便這樣,德妃的頭上仍是滲出了不少汗珠兒。
“叫四福晉進來罷。”
黛玉低頭用手中帕子擦了擦鼻翼,抬步進了永和宮。
此時外邊兒陽光極是強烈,德妃靠在扶椅上,逆光看著黛玉走了進來,隻覺得紮眼的很。
“給額娘請安。額娘安好。”黛玉一如既往地規規矩矩行禮,叫人挑不出一絲兒錯處。
德妃微微眯著眼睛,看她低眉順目的樣子,一襲水綠色夾紗滾邊兒旗袍,並沒有繡什麽花樣兒,卻在袖口和衣襟兒上做足了精致的文章,整個人看上去清爽雅致。
淡淡地叫了起,德妃接過宮女遞過來的冰鎮蓮子湯,一手拿了銀湯匙慢慢攪著。湯水裝在了青花瓷碗中,裏邊兒還有著小小的碎碎的冰塊兒,隨著湯匙的攪動,發出了微微的碰撞聲。蓮子湯特有的香氣散發開來,聞上去叫人心裏十分受用。
德妃嚐了一嚐,吩咐身邊的嬤嬤:“去給四福晉斟上一碗,大熱天的,難為她還惦著我這個老人家。”
黛玉忙起身謝了,接過老嬤嬤送過來的蓮子湯,才又歸了座。
“弘瞻呢?也不說帶過來叫我瞧瞧。”德妃不知真假地抱怨著,“這孩子快一歲了,我才見了一次。如今我這親孫子親孫女兒裏邊兒,就他是個最小的了。得空兒也帶來,讓我瞅著高興高興。”
黛玉忙笑著應了,又迴道:“原是想著帶他過來。隻是看著這個天氣太熱,弘瞻總是哭鬧不停。媳婦兒也是怕他擾了額娘的意思。”
德妃點了點頭,戴著長長的金甲套的指頭敲著身前的小幾,黛玉垂眸掃了掃那隻保養得極好的手,隻覺得那手指攜著金光,閃的她眼睛有些花。
“你倒是個好的,教養的孩子也不錯。弘曆這次在承德跟著皇上圍獵,聽說是射殺了一頭大熊。年紀不大,倒是有膽色的。”
射殺,大熊?
黛玉心裏一驚,端在手裏的蓮子湯便險些灑了出來。
作者有話要說:對瑾兒的婚事,梅子打算放到番外裏邊具體寫了,所以這裏,就不再過多贅述了。
黛玉坐在皇子福晉中,正悄悄地偏過頭來看著另一桌上的弘曆。他是頭一次參加宮裏的大宴,黛玉先還擔心或許會因著年紀小的緣故,舉止會有失當之處。自從隨扈康熙承德避暑後,弘曆隱隱成為了康熙最為得意喜愛的孫兒 。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黛玉深知愈是如此,愈是不能夠出一點兒錯處。臨出門前還特意囑咐了弘時,帶著弘曆些。
弘曆坐在一群比他大的兄弟們中間,一張清俊的小臉兒看上去嚴肅恭敬,正認真地聽著上首康熙的訓示。
此是家宴,人又到得齊全,康熙心情不錯,笑著說了幾句,便端起了麵前的金鑲玉龍紋酒盞。目光緩緩掃過底下的皇子皇孫,溫文者有之,冷厲者有之,聰睿者有之,無論心裏如何,此時俱都是兄友弟恭,和樂融融。
胤祉胤禛等人紛紛起身,向康熙敬酒。康熙年近古稀,豪氣不減當年,酒到杯幹之下,不免也有些醺醺之意。
黛玉旁邊兒乃是誠親王福晉和恆親王福晉,三個人之間並沒有太多話可說。倒是隔了兩個的七福晉笑問黛玉:“四嫂,過了年就要吃四嫂府上的喜酒了。可是預備好了沒有?”
黛玉含笑道:“日子早就定下了,就在正月後。我們府裏前邊兒忙忙的也就是為了這個。到底是阿哥裏邊兒頭一個娶親的,我還怕大大小小的事情有個不妥帖的。”
弘時的親事乃是康熙親指,他雖不是雍王府世子,如今卻也是胤禛的長子,又在內廷行走,這段日子頗得康熙之心。所指的乃是禮部尚書席爾達之女董鄂氏。
席爾達乃是鑲紅旗人,少有才名,在康熙平定三藩時便已嶄露頭角。後曆任吏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也是康熙朝中炙手可熱的一個滿臣。
弘時的婚事是雍王府小一輩兒中的頭一個,胤禛自然很是重視,便是黛玉也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來。
待得忙完了弘時,便是瑾兒的婚事了。這個孩子也是不叫人省心的。早先是林如海也不急,他自己也不急,隻說是先立業再成家。後來倒是十三福晉兆佳氏跟黛玉提了提,原是她娘家的幺妹,尚書馬爾漢之女。年紀比瑾兒小了幾歲,上次選秀因病撂了牌子的。
原本黛玉還怕那兆佳氏的姑奶奶果真身子有什麽不妥當,卻原來是大選前不知犯了什麽花粉兒,弄得一臉的紅疹,就這麽初選就刷了下來。
黛玉知道原就是過敏,也就放下了心。林如海也是滿意,瑾兒也沒甚說的,也就這麽定了下來。隻是好事多磨,馬爾漢在康熙五十七年去世,兆佳氏為父守孝,今年才滿了孝,春日裏也要辦了婚事了。
林府裏那位老姑奶奶雖然還在,到底年紀大了,難免有些個想不到的地方,黛玉少不得也幫著照看著些。
這一日晚間黛玉從林府裏迴來後,洗漱了一番便倒在了榻上。胤禛進來便看見黛玉身上嚴嚴實實地裹了一床杏子紅綾被,躺在榻上閉目欲睡,一頭青絲都散了開來,鋪在枕頭上,顯得那張小臉兒尖尖俏俏的。
黛玉原本已經有些昏昏沉沉的,聽到有人進來,強睜開眼睛看了看,見是胤禛,嘴裏嘟囔了一句什麽,翻了個身子繼續睡。
胤禛看著好笑,也不用丫頭伺候,自己脫了靴子上榻,掀開黛玉身上的被子鑽了進去,一伸手便將人攬在了懷裏。
黛玉打了個哈欠,推了推他,澀聲道:“別鬧,我要睡了。這些日子可是累死了,好容易都辦完了。”
胤禛抬起她的下巴端詳了一端詳,頗有些心疼地說道:“好容易長了些肉,這下又瘦了下去。明兒叫人好生給你補補。”
黛玉被他這一鬧,也沒了睡意,睜眼看著他笑道:“還說我呢,王爺這臉上難道長了肉了不成?看你這個眉頭中間,這個‘川’字兒可是越發深了。”
話雖是笑著說出來的,黛玉也不禁伸手為他揉著眉心:“別再皺著了,看得人心裏怪疼的。”
胤禛把她手拉下來放在胸口處,閉目良久,方才低聲道:“沒事兒了,放心罷。”
黛玉點了點頭。夫妻兩個人這些日子都是忙著,原還想借著這個功夫說說話,不想一會兒功夫,便都沉沉睡去。一夢沉酣直到天明。
四月暮春,康熙再次下旨,命大將軍王胤禎仍往軍前效力。旨意一下,不但胤禎,便是宮裏的德妃也是懵了。
胤禎以大將軍之職在西寧軍中效力三年,平定藏地策妄阿拉布坦叛亂,迎達拉喇嘛入藏,立下赫赫戰功,可以說從最初的胤禩一派身後的不起眼阿哥,成功走到朝前。這一次迴京述職,前後不過數月,卻再次被派往軍前,不由得讓胤禎心裏有些慌亂。
無論願意與否,胤禎都隻得按照聖旨及早啟程。臨行前卻是又私下裏見了胤禟,殷殷囑咐:“九哥,兄弟不在京中,訊息不通。好歹,哥哥隨時跟弟弟說些京裏事務。”
胤禟依舊一副慵懶之態,身上月白色團花兒錦緞褂子襯得他越發多了幾分風流俊俏之感。雙眉一軒,朗聲笑道:“放心,一切有我。”
瞧著胤禎策馬遠去的背影,胤禟雙眸微垂,閃過一絲兒嘲諷之色。如今朝上但凡有點兒腦子的人隻怕都能看出來,皇儲一位,大概是徹底跟十四無緣了。否則,依著他三年來所積累下來的功勞,斷沒有在此時又叫他離京的道理。聽說前兒皇阿瑪又染上了風寒,這個時候下旨叫他迴軍中,哼,還能有什麽意思?
……………………這是分隔線…………………
這一年六月,康熙帝再次往承德避暑,這一次隻點了胤禩等兩三位皇子隨扈,皇孫倒是帶了不少,凡年滿八歲的,若無身體不適,俱都帶走了。
胤禛奉旨留京處理事務,黛玉自然也就不必跟隨聖駕前往承德。這一次雍王府裏隻去了弘曆弘晝兩個,著實叫她有些不放心。
殷殷切切地托付八福晉等隨扈的內眷幫著照看些弘曆,黛玉站在送行的隊伍後邊兒眼看著康熙率人遠去了。
胤禛知道她不放心,上一年好歹自己還跟著,今年隻有這小哥兒倆一起去了,弘曆還好,弘晝卻是單純的可以,真不是讓人放心的。
黛玉輕聲道:“我這心裏總覺得慌慌的,好似要有什麽事兒似的。”
胤禛不著痕跡地垂下了手,將她的裹在了掌中,用力握了握。感受到他掌心的熱度,黛玉稍稍安了心——大概,隻是“兒行千裏母擔憂”了罷!
京裏天氣漸熱,黛玉依舊帶著孩子住進了圓明園。這一日往宮裏遞了牌子,給德妃去請安。
永和宮裏,德妃正盤膝坐在炕上,旁邊兒的一個宮女輕輕地打著扇子。即便這樣,德妃的頭上仍是滲出了不少汗珠兒。
“叫四福晉進來罷。”
黛玉低頭用手中帕子擦了擦鼻翼,抬步進了永和宮。
此時外邊兒陽光極是強烈,德妃靠在扶椅上,逆光看著黛玉走了進來,隻覺得紮眼的很。
“給額娘請安。額娘安好。”黛玉一如既往地規規矩矩行禮,叫人挑不出一絲兒錯處。
德妃微微眯著眼睛,看她低眉順目的樣子,一襲水綠色夾紗滾邊兒旗袍,並沒有繡什麽花樣兒,卻在袖口和衣襟兒上做足了精致的文章,整個人看上去清爽雅致。
淡淡地叫了起,德妃接過宮女遞過來的冰鎮蓮子湯,一手拿了銀湯匙慢慢攪著。湯水裝在了青花瓷碗中,裏邊兒還有著小小的碎碎的冰塊兒,隨著湯匙的攪動,發出了微微的碰撞聲。蓮子湯特有的香氣散發開來,聞上去叫人心裏十分受用。
德妃嚐了一嚐,吩咐身邊的嬤嬤:“去給四福晉斟上一碗,大熱天的,難為她還惦著我這個老人家。”
黛玉忙起身謝了,接過老嬤嬤送過來的蓮子湯,才又歸了座。
“弘瞻呢?也不說帶過來叫我瞧瞧。”德妃不知真假地抱怨著,“這孩子快一歲了,我才見了一次。如今我這親孫子親孫女兒裏邊兒,就他是個最小的了。得空兒也帶來,讓我瞅著高興高興。”
黛玉忙笑著應了,又迴道:“原是想著帶他過來。隻是看著這個天氣太熱,弘瞻總是哭鬧不停。媳婦兒也是怕他擾了額娘的意思。”
德妃點了點頭,戴著長長的金甲套的指頭敲著身前的小幾,黛玉垂眸掃了掃那隻保養得極好的手,隻覺得那手指攜著金光,閃的她眼睛有些花。
“你倒是個好的,教養的孩子也不錯。弘曆這次在承德跟著皇上圍獵,聽說是射殺了一頭大熊。年紀不大,倒是有膽色的。”
射殺,大熊?
黛玉心裏一驚,端在手裏的蓮子湯便險些灑了出來。
作者有話要說:對瑾兒的婚事,梅子打算放到番外裏邊具體寫了,所以這裏,就不再過多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