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隨風上前拱手道:“啟奏陛下,我大明軍在土木堡大敗,導致太上皇被俘,這實在是因為王振誤國誤民之故,他雖然被前線憤怒的將官擊斃,但是其流毒甚廣,宜速速鏟除,免得其死灰複燃,再次禍害朝廷!”
“嘶——”景泰帝倒吸口氣,站起身來,兩眼瞪得溜圓:“卿此言正合朕意!速速去辦!”
他轉過身來,心中暗道:“朕才登位,根基不廣,若不鏟除王振餘孽,隻怕他們會卷土重來!”他猛地想起,“還有小皇子在,那些人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小皇子!”
想到這裏,他額頭直冒冷汗,抬起手道:“速速請皇太子來,朕要親自麵見,妥加保護,不得讓任何人傷害!”說完,他的臉拉長了,刷下道道黑線。
幾名紅衣太監拱手道:“遵旨!”便向後宮走去。
皇後昏沉沉來到了後宮,這裏已空無一人,地上滿是扔下的綾羅綢緞,東一堆,西一堆,還有幾個一人多高的花瓶被撞得粉碎,碎片滿地都是。
她倒吸口氣,看看左右,身邊的宮女、太監少了大半,隻有寥寥數人而已。
皇後點頭道:“快去請皇兒來!”
幾名太監答應了聲,進去尋找。他們在後宮中上下翻了個遍,也沒找到皇太子,便出來向皇後稟報。
皇後大吃一驚,“皇兒不見了?他去哪了?快去叫萬貞兒來!”
太監迴稟道:“啟稟皇後,不但皇子不見,連萬貞兒也不知所蹤,整個宮中,空無一人!”
皇後倒吸口氣,“這下可怎麽辦?”她進入後殿,走了幾圈,四下看看,什麽也沒發現,不由連連搖頭。
正在這時,幾名紅衣太監向這裏走來,他們上前衝皇後彎腰拱手道:“啟稟皇太後,陛下想見皇太子,希望皇太後將太子殿下送到陛下那兒,由陛下妥為保護!”
“皇太後?”皇後愣了下,直捶打著肩膀道:“哀家成了皇太後?”
紅衣太監拱手道:“英王殿下已正式登基稱帝,年號景泰,遙遵正統陛下為太上皇,皇後娘娘自然成了皇太後,至於皇子見深,則被立為皇太子,景泰帝後,便由他繼位。皇太後還是速速交出皇太子,麵見陛下謝恩!”
皇後腦袋“嗡嗡”直響,大了幾圈,她撥拉了幾下腦袋道:“不行,皇子見深還是由哀家自己帶著就行,不必勞陛下大駕!”
幾名紅衣太監愣了愣,互相看了看,彎腰拱手道聲:“是!”便轉身出去了。
他們走後,皇後長出口氣,連忙道:“快快找到見深,護送他速速出宮,找個安全的地方隱藏!”
正在這時,有宮女前來匯報:“啟奏皇後娘娘,皇子見深已被宮女萬貞兒帶出宮外,她托人我給皇後娘娘捎個話,說她帶著皇子見深去找陛下了,請皇後娘娘不要著急,以後會有見麵的時候!”
皇後一愣,點了點頭,“這個萬貞兒倒是精明果斷,能在此種情況下,毅然帶著皇子出宮,實屬難得,尋常人做不到。隻是陛下已然被俘,她到哪裏去找陛下呢?”
想到這裏,她的眉頭擰成了疙瘩。
有紅衣太監跑到皇帝的禦書房,四下翻找,隻找到正統皇帝私印一枚,其餘的璽印均不見蹤跡,他們便捧著這方私印飛似去見景泰帝。
這方私印放到景泰帝麵前的龍書案上,眾人全瞪大眼睛看。
私印有拳頭大小,通體碧玉打造,底麵用隸文雕刻著“瞻基小印”字樣。
景泰帝將印拿在手中,上下反複地觀看,看了足足小半盞茶工夫,方把印往龍書案上一摔,道:“這印怎麽能用?難道就沒別的正式的璽印了嗎?”
紅衣太監彎腰迴道:“啟奏陛下,實在沒了。若要用,除非找司禮監掌印王公公。”
眾文武百官倒吸口氣,互相看看,兩手攤開,連連搖頭。
景泰帝長歎聲:“朕貴為天子,竟連方璽印都沒有,如何傳達命令?”他迴顧眾文武百官,道:“不知諸位愛卿對此有何高見?”
柳隨風雖然領了命,但他還需要皇帝的正式詔書才好動手,所以沒有離開,還站在原地等著詔書。
如今他見景泰帝竟連個璽印都沒有,根本無法傳達命令,不由倒吸口氣,上前道:“陛下,不如幹脆用您的英王印算了!”
景泰帝倒吸口氣,白了他眼,“這成何體統?”
於謙上前道:“啟奏陛下,太上皇被俘,王振被殺,皇帝玉璽多半也落到了瓦剌也先的手中,不過陛下不用擔心,京師能工巧匠甚多,可選上好玉石一塊,請巧匠再打一塊也可用!”
景泰帝愣了下:“這非傳國玉璽,難道可以再打一塊也行?”
於謙彎腰拱手道:“傳國玉璽相傳為和氏璧所做,成於始皇年間,後來幾經反複,落入多人之手,曆史上便有不少天子沒有傳國玉璽,而發皇帝詔令的。最後的傳國玉璽,據說被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帶入大漠,不知所蹤,本朝所用玉璽,並非傳國玉璽,所以再製一塊也是可行,不過前麵那塊需得作廢!”
景泰帝兩眼亮了起來,兩腳踮起:“準奏!準奏!”
紅衣太監飛似的跑了出去,命人去打造新的玉璽去了。
柳隨風道:“於大人雖言之有理,可是新的玉璽造成,沒個十天半月是不成的,可眼下形勢危急,許多事情現在就要做!遠水不解近渴,那該如何處理?”
景泰帝雞啄米似的點頭:“不錯!不錯!朕現在就要下達一係列命令!”
於謙擺擺手道:“陛下,現在下達聖旨為時過早,不過為了應付眼前的危急,老臣以為,可暫由吏部、戶部、兵部等六部尚書聯合發布命令,暫時平穩住當前的局勢,待各方就位後,陛下便可正常發布命令了!”
眾文武百官連連道:“對!對!於大人高見!”他們紛紛對於謙翹起大指。
景泰帝倒吸口氣,撓了撓頭,熱鍋上的螞蟻似的團團轉,最後跺了下腳道:“隻得如此了!”
眾文武百官頓時臉上開花,滿麵紅光,鳥雀似的蹦來蹦去。
景泰帝又道:“可是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和刑部尚書三位大人去了前線,均未迴來,六大尚書缺了三位,該當如何?”
眾文武聽了,全安靜下來,低下了頭。
“嘶——”景泰帝倒吸口氣,站起身來,兩眼瞪得溜圓:“卿此言正合朕意!速速去辦!”
他轉過身來,心中暗道:“朕才登位,根基不廣,若不鏟除王振餘孽,隻怕他們會卷土重來!”他猛地想起,“還有小皇子在,那些人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小皇子!”
想到這裏,他額頭直冒冷汗,抬起手道:“速速請皇太子來,朕要親自麵見,妥加保護,不得讓任何人傷害!”說完,他的臉拉長了,刷下道道黑線。
幾名紅衣太監拱手道:“遵旨!”便向後宮走去。
皇後昏沉沉來到了後宮,這裏已空無一人,地上滿是扔下的綾羅綢緞,東一堆,西一堆,還有幾個一人多高的花瓶被撞得粉碎,碎片滿地都是。
她倒吸口氣,看看左右,身邊的宮女、太監少了大半,隻有寥寥數人而已。
皇後點頭道:“快去請皇兒來!”
幾名太監答應了聲,進去尋找。他們在後宮中上下翻了個遍,也沒找到皇太子,便出來向皇後稟報。
皇後大吃一驚,“皇兒不見了?他去哪了?快去叫萬貞兒來!”
太監迴稟道:“啟稟皇後,不但皇子不見,連萬貞兒也不知所蹤,整個宮中,空無一人!”
皇後倒吸口氣,“這下可怎麽辦?”她進入後殿,走了幾圈,四下看看,什麽也沒發現,不由連連搖頭。
正在這時,幾名紅衣太監向這裏走來,他們上前衝皇後彎腰拱手道:“啟稟皇太後,陛下想見皇太子,希望皇太後將太子殿下送到陛下那兒,由陛下妥為保護!”
“皇太後?”皇後愣了下,直捶打著肩膀道:“哀家成了皇太後?”
紅衣太監拱手道:“英王殿下已正式登基稱帝,年號景泰,遙遵正統陛下為太上皇,皇後娘娘自然成了皇太後,至於皇子見深,則被立為皇太子,景泰帝後,便由他繼位。皇太後還是速速交出皇太子,麵見陛下謝恩!”
皇後腦袋“嗡嗡”直響,大了幾圈,她撥拉了幾下腦袋道:“不行,皇子見深還是由哀家自己帶著就行,不必勞陛下大駕!”
幾名紅衣太監愣了愣,互相看了看,彎腰拱手道聲:“是!”便轉身出去了。
他們走後,皇後長出口氣,連忙道:“快快找到見深,護送他速速出宮,找個安全的地方隱藏!”
正在這時,有宮女前來匯報:“啟奏皇後娘娘,皇子見深已被宮女萬貞兒帶出宮外,她托人我給皇後娘娘捎個話,說她帶著皇子見深去找陛下了,請皇後娘娘不要著急,以後會有見麵的時候!”
皇後一愣,點了點頭,“這個萬貞兒倒是精明果斷,能在此種情況下,毅然帶著皇子出宮,實屬難得,尋常人做不到。隻是陛下已然被俘,她到哪裏去找陛下呢?”
想到這裏,她的眉頭擰成了疙瘩。
有紅衣太監跑到皇帝的禦書房,四下翻找,隻找到正統皇帝私印一枚,其餘的璽印均不見蹤跡,他們便捧著這方私印飛似去見景泰帝。
這方私印放到景泰帝麵前的龍書案上,眾人全瞪大眼睛看。
私印有拳頭大小,通體碧玉打造,底麵用隸文雕刻著“瞻基小印”字樣。
景泰帝將印拿在手中,上下反複地觀看,看了足足小半盞茶工夫,方把印往龍書案上一摔,道:“這印怎麽能用?難道就沒別的正式的璽印了嗎?”
紅衣太監彎腰迴道:“啟奏陛下,實在沒了。若要用,除非找司禮監掌印王公公。”
眾文武百官倒吸口氣,互相看看,兩手攤開,連連搖頭。
景泰帝長歎聲:“朕貴為天子,竟連方璽印都沒有,如何傳達命令?”他迴顧眾文武百官,道:“不知諸位愛卿對此有何高見?”
柳隨風雖然領了命,但他還需要皇帝的正式詔書才好動手,所以沒有離開,還站在原地等著詔書。
如今他見景泰帝竟連個璽印都沒有,根本無法傳達命令,不由倒吸口氣,上前道:“陛下,不如幹脆用您的英王印算了!”
景泰帝倒吸口氣,白了他眼,“這成何體統?”
於謙上前道:“啟奏陛下,太上皇被俘,王振被殺,皇帝玉璽多半也落到了瓦剌也先的手中,不過陛下不用擔心,京師能工巧匠甚多,可選上好玉石一塊,請巧匠再打一塊也可用!”
景泰帝愣了下:“這非傳國玉璽,難道可以再打一塊也行?”
於謙彎腰拱手道:“傳國玉璽相傳為和氏璧所做,成於始皇年間,後來幾經反複,落入多人之手,曆史上便有不少天子沒有傳國玉璽,而發皇帝詔令的。最後的傳國玉璽,據說被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帶入大漠,不知所蹤,本朝所用玉璽,並非傳國玉璽,所以再製一塊也是可行,不過前麵那塊需得作廢!”
景泰帝兩眼亮了起來,兩腳踮起:“準奏!準奏!”
紅衣太監飛似的跑了出去,命人去打造新的玉璽去了。
柳隨風道:“於大人雖言之有理,可是新的玉璽造成,沒個十天半月是不成的,可眼下形勢危急,許多事情現在就要做!遠水不解近渴,那該如何處理?”
景泰帝雞啄米似的點頭:“不錯!不錯!朕現在就要下達一係列命令!”
於謙擺擺手道:“陛下,現在下達聖旨為時過早,不過為了應付眼前的危急,老臣以為,可暫由吏部、戶部、兵部等六部尚書聯合發布命令,暫時平穩住當前的局勢,待各方就位後,陛下便可正常發布命令了!”
眾文武百官連連道:“對!對!於大人高見!”他們紛紛對於謙翹起大指。
景泰帝倒吸口氣,撓了撓頭,熱鍋上的螞蟻似的團團轉,最後跺了下腳道:“隻得如此了!”
眾文武百官頓時臉上開花,滿麵紅光,鳥雀似的蹦來蹦去。
景泰帝又道:“可是兵部尚書、工部尚書和刑部尚書三位大人去了前線,均未迴來,六大尚書缺了三位,該當如何?”
眾文武聽了,全安靜下來,低下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