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育英堂學堂後,王真的日子,過得確實順暢了許多,沒有那些“先生”暗戳戳的打壓,也遠離了那些師兄弟的孤立,王真讀著藏書塔的書,不僅汲取到了更加豐富的知識,學習效率也更高了。


    一切都很美好,除了育英堂和藏書塔的距離過於遙遠,王真每次都要花上將近一刻鍾的時間才能趕到。


    其實這點距離在九鼎門裏,算得上是近的。對於流亡已久的王真來說,這點兒距離亦不算什麽。隻是比起,到育英堂的學堂裏就能學,到藏書塔的路上會耽誤不少功夫。


    是以,王真總是十二個人中,第一個起床的。


    每當這個時候天還未亮,王真便就著藏書塔的油燈,讀者一頁頁晦澀難懂的典籍。


    塔裏前四層的書,可謂汗牛充棟,就算是在王真沒有衰敗之前,家裏的藏書也遠不及這般豐富。


    作為新入門的記名弟子,六個月後就要決定去向。如故進了內門,藏書塔就會進一步開放,若進了外門,恐怕是俗務纏身。


    將來不論進了內門還是外門,這前四層的書,估計王真都沒多少機會再看了。


    念及此處,王真便決定中午不迴育英堂,晚上也晚些迴去。


    在藏書塔駐守長老日漸欣慰的目光中,王真每日如此。


    在這般努力之下,加之王真本就是神童,僅僅過了半個月,王真便初步掌握了武學的基礎,並了解了醫學、藥學的理論。


    故此,王真今日並沒有去藏書塔,而是去了育英堂的練武場。


    練武場依山而建,既有各練武所需的各種設施場地,也有專供靜修的石室。


    王真的武學理論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所以到了練武場,變申請了一間石室。


    進了石室,石門一合,外麵無論發生了何事,都打擾不到裏麵的人了。


    盤膝而坐,王真拿出《五元養生經》,翻開攤開在腿上,開始參悟。


    《五元養生經》乍一看上去,可是真正想要修煉的時候,卻感覺晦澀難通,好幾處解說和功法運行路線都搞不清楚。


    王真知道,這還是因為自己積累不足。所以接下來的三天,王真又像以往那般,去藏書塔查閱典籍。又花了兩天參悟《五元養生經》,這才全部弄懂這部功法。


    弄懂之後,王真才隱隱覺得,這部功法並不簡單。


    可是這部功法修出來的內力,既沒有相配套的招式,也沒有屬性加成,解說還評價,這部功法修煉起來奇慢無比。據說還有可能是殘缺的。


    根據開篇介紹,這部功法共有十二層。可是直到書的最後一頁,也隻有前八的功法。


    直到王真開始修煉,才知道為什麽選功法時,關於殘缺那個白衣師兄為什麽不提醒自己。


    正如九鼎門前輩對這部功法的解說,這部功法修煉起來奇慢無比,能不能修煉到第二層還是兩說,那後麵的功法自然就沒人在意了。


    對大多數人來說,無論什麽內功,修煉的前三天都能產生氣感。


    可是王真修煉這部《五元養生經》時,練了五天仍然沒有產生一絲一毫的氣感。


    這讓王真非常疑惑,不是說自己資質非凡、難得一見嗎,怎麽別人最晚三天產生氣感,自己都練了五天了還是一點兒反應也沒有。


    難道是那些長老看走眼了,其實自己的資質沒那麽好?


    自己的資質很多長老都看過,都確認自己的資質很好,這一點應該不會錯。


    當初鑒定資質的時候,他們說自己體質不好,根基淺薄,經脈略微受損,難道是因為這一點?


    其實也不太對,就算是經脈略微受損,影響修行速度,但自己資質優良,頂多現在自己也隻是相當於常人而已,隻是修煉時,經脈會有所疼痛,沒道理練氣感都沒有。


    王真看了看手裏的功法,陷入了沉思。看來,前輩的解說,大多都是是真的,這部功法的確隻是個雞肋。雖然內容晦澀,但卻並沒有厲害的威力,而且最關鍵的是,修煉起來極其緩慢,連能否入門都不一定。


    這部功法若不是有修複根基,強身健體的奇效,以它這麽多的缺點,早就被扔到藏書塔的哪個邊邊角角,說不定哪天不注意就被人清理出去扔了。


    雖然沒能產生氣感,不過這五天也不是絲毫沒有收獲。


    剛開始修煉時還不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王真漸漸的感覺到了一絲絲暖意在身體裏流淌,隻不過這股暖意非常微弱,微弱到幾乎讓王真以為,這是自己的錯覺。


    其實,王真隱隱地覺得,這還與自己胸前的祖傳石珠有關。


    雖然它灰溜溜的,不太大,絲毫不起眼,不過王真覺得,打造這顆石珠的材料,肯定是價格不菲,應該至少不比那些上好的古玉便宜。


    據王父說,這個石珠是由祖先收集的一塊奇石打造而成,但父親覺得,這也隻是一個說法,他佩戴石珠已久,並沒有發現什麽奇特之處。


    其實其中具體內情,隨著石珠一代一代的傳下來,早就消失在曆史的塵埃裏了。


    王家的一位祖先喜歡收集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每一個都獨一無二。到了晚年,那位祖先收集到的石頭不計其數。


    若不是有些家底兒,那麽多石頭,都不知道要放在哪裏。


    到了晚年的某天,祖先忽然對著一塊四四方方,灰不溜秋的石頭,大笑不止,還說這個才是人間真正的奇石。


    當時,大家都以為老祖宗瘋了,因為那塊兒石頭,不,準確的來,說應該是磚頭。


    隻不過是老祖宗在兒時撿到的一塊兒再普通不過的磚而已。


    那個灰磚,不僅成色不佳,賣相也極差,要非說它有什麽不凡之處的話,那也隻是比普通的磚更方一些。


    因為再普通不過,所以這些年,那塊磚先是被用來墊床角,後來是放在床頭被小孩子用來防身,兜兜轉轉,最後加在了為老祖宗修建的炕裏。


    老祖宗最後得到這塊磚,也是因為自己的炕超額完成任務,終於壽終正寢,老祖宗正想翻個身子,忽然就塌了。


    結果這一塌之後可不得了,老祖宗不僅顧不上胳膊上的擦傷,也沒有生氣自己的炕為什麽這麽多年了還不拆了再修新的,反而拿著一塊灰溜溜的方形磚頭,大笑不止,還說這塊磚頭簡直是人間奇磚。


    雖事發突然,不過幸好老爺子也是自幼練武,沒受什麽大傷,腦子也沒磕壞。


    雖然眾人根本不理解,這塊磚到底奇在哪裏,但有的覺得老祖宗一聲收集奇石,自然不會看錯,有的人隻是出於孝心,有的慶幸他沒把別的奇石當做祖傳之物……


    總之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還是遵照老祖宗的意願,將之稱作奇石、“祖傳寶磚”,傳承了下去。


    畢竟祖傳的東西,不“奇”配得上“祖傳”這個身份嗎?


    傳到後來某一代,這一代的家主是個能工巧匠,看著自家祖傳的“奇石”實在是…嗯,形狀不太好,十分讓人懷疑作為“奇石”的身份,就召開族會後,把這塊“奇磚”,小心翼翼的從四周開始向核心打磨,最終做成一個小巧的圓珠掛飾。


    不過令他極其失望的是,就算是經他之手,這個打磨之後的“奇石”,依舊灰溜溜的沒有絲毫光澤,很不起眼。


    之後王家也隻是把石珠,當作一個象征著王家底蘊的祖傳之物,“奇石”的說法隻是個美麗的傳說。


    直到王真這一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舟遊仙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語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語紋並收藏舟遊仙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