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一起皺起眉頭看向了帳外,隻見跑來的是劉禪從荊州帶來的潛龍軍士兵。
“是什麽軍情?”
劉備和劉禪在那士兵走上前的時候,幾乎異口同聲的問了出來。
“小的怕一時說不清楚,還是請主公和少主親自看吧。”
說罷,那士兵便將手裏的三張紙條送了過來。
劉備打開第一張紙條,上麵寫著:“我兄文若已到荊州,蘄春、廬江等郡縣百姓,已安置於南郡。土地、糧食已分發完畢,少壯百姓踴躍參軍,共得士兵四萬三千八百五十三人。屬下荀諶頓首。”
看完紙條上麵的字,劉備的臉上不禁露出了驚喜的笑容。
這實在是個好消息,四萬三千多士兵,再加上之前的一萬大軍,現在荊州的防備力量,已經達到了五萬人。
再加上有荀彧和荀諶兩兄弟的加入,而且荊州本來就有諸葛亮、關羽、張飛和趙雲坐鎮,他目前已經完全不擔心荊州會有什麽不測了!
他將這張紙條遞給了劉禪,讓他心裏也跟著高興高興。
劉禪看了兩眼,心裏雖然高興,但是這些都是在他的意料之中,他倒也沒有表現出來劉備的那般驚喜。
劉備又打開了第二張紙條,上麵寫著:“樂進、文聘合軍進攻青泥,關將軍不敵,放棄青泥,撤至尋口休整。”
這張紙條上麵的內容雖然不多,但是卻不由得讓劉備皺起了眉頭。
他不由得心裏有了些擔憂:“看來曹操此次南下來勢甚猛啊!竟然連荊州這邊都用了狠力。”
然後他也將這張紙條遞給了劉禪。
劉禪看後,不由得一愣,心裏十分疑惑:“這是怎麽迴事,當初不是說由關二叔守青泥絕不會有閃失的嗎?”
“而且我們的通訊方式如此先進,怎麽會出現退守的情況?”
“就算是戰略性撤退,我們的信也還沒有送迴去,怎麽現在就撤了!”
“這張紙條上麵的內容這麽少,是不是真的出了什麽大事?”
一想到有句俗語叫做‘話越少,事越大!’劉禪的心裏不由得咯噔了一下。
不過他看劉備並沒有說什麽,也暫時壓抑住了心裏的疑惑,等著劉備將第三張紙條拿過來。
劉備手裏的第三張紙條已經送來,上麵寫著:“曹軍猛攻孫權江西大營,頗有斬獲!”
這張紙條上麵的字更少,隻不過上麵說的事情,並不是荊州的事。
所以這上麵的內容,並沒有引起劉備心裏的波瀾,他淡淡的將這張紙條也遞給了劉禪。
劉禪看了,也並沒有之前那麽驚訝,因為他根本不清楚現在濡須口是個怎樣的情況。
“阿鬥,這三件事,在你看來,各有什麽值得關注點?”劉備待劉禪看完,當即發問道。
劉禪知道這是劉備在考驗他,十分沉著的微笑道:“這三張紙條,其實是有兩件喜事,兩件煩心事。”
他稍稍一頓,一臉玩味的道:“在孩兒看來,這喜事遠比煩心事值得關注得多。”
“哦?這話從何說起?”劉備自然而然的把話接了下去。
劉禪道:“先說這煩心事,關二叔目前雖然退居尋口,但是荊州兵馬一足,遲早可以打迴去,現在關二叔撤退,也可以說是戰略性撤退,暫時避開曹軍的鋒芒。”
劉備雖然也想說這是戰略性撤退,但是他卻不能欺騙自己。
“可是二弟這終究還是敗了!”他的語氣裏充滿了無奈和歎息。
在他的心裏,他二弟天下無敵,自呂布死後,天下絕不會再有他的對手。
可是樂進和文聘卻的確在青泥擊敗了關羽。
劉禪笑道:“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父親又何必如此在意,何況這樣的撤退,現在對我們來說,還是有益無害的!”
劉備正色道:“算你說的有理,那這第二件呢!”
劉禪微笑道:“曹操雖然在孫權的江西大營取得了勝利,但是這卻並不一定說明他此次南征就勝券在握。古語有雲:‘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操帶著四十萬大軍南下,如果一開始不能取得一點優勢的話,那麽他豈不是連一鼓作氣都沒有就直接衰、竭了?”
“這……”
劉備不由得一愣,他沒有想到劉禪是這樣看待這樣一場規模極大的戰爭的。
他當然知道最開始上戰場的那個時間,是士氣最旺的時期。
可是曹操是用兵的大家,又豈不知士氣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衰竭呢!
如今孫權的江西大營一旦失守,曹操一定會一鼓作氣,再度加緊朝孫權大軍猛攻,以期建立更大的優勢。
劉禪見劉備一臉的不敢置信,又道:“而且父親想過沒有,這江西大營是在陸上,而孫權最強的水軍卻在江湖之中,這所謂的江西大營,又有多少的兵力呢?”
聽到這裏,劉備忽然眼前一亮。
“是啊!孫權既然和曹軍拉開了陣勢,那麽江西大營的精兵必然已經出動,留守營地的將士,想必也就不多了。”
“這樣一來的話,曹軍雖然在江西大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是卻還沒有動搖孫權的根本,這一戰要分勝負,還早著呢!”
想到這裏,劉備的心裏不由得鬆了一口氣。
他雖然知道總有一天會和孫權決裂,但是卻也明白現在還不是時候。
這個時候他需要孫權擋住曹操,讓曹操沒有精力來管益州的事,那樣他就可以在益州取得更大的戰果。
劉備微笑道:“阿鬥說得倒也有理。”
劉禪又道:“至於這喜事嘛,這四萬多人一旦訓練出來,不僅可以極大的鞏固荊州的實力,而且也可以打消了江東對荊州的覬覦。”
劉備點點頭道:“阿鬥說的對,以前剛拿下荊州的時候,就是因為手中兵力不足,為父才前去和孫權低聲下氣的央求借下南郡,如今荊州留守有五萬兵,就是曹操來,我也不怕了!”
劉禪微笑道:“至於荀彧的到來,雖然說現在父親答應了不為難他,可是有友若先生在,又有荊州的大好景象在,想必他不久之後,也會願意投在父親的麾下吧。”
“是什麽軍情?”
劉備和劉禪在那士兵走上前的時候,幾乎異口同聲的問了出來。
“小的怕一時說不清楚,還是請主公和少主親自看吧。”
說罷,那士兵便將手裏的三張紙條送了過來。
劉備打開第一張紙條,上麵寫著:“我兄文若已到荊州,蘄春、廬江等郡縣百姓,已安置於南郡。土地、糧食已分發完畢,少壯百姓踴躍參軍,共得士兵四萬三千八百五十三人。屬下荀諶頓首。”
看完紙條上麵的字,劉備的臉上不禁露出了驚喜的笑容。
這實在是個好消息,四萬三千多士兵,再加上之前的一萬大軍,現在荊州的防備力量,已經達到了五萬人。
再加上有荀彧和荀諶兩兄弟的加入,而且荊州本來就有諸葛亮、關羽、張飛和趙雲坐鎮,他目前已經完全不擔心荊州會有什麽不測了!
他將這張紙條遞給了劉禪,讓他心裏也跟著高興高興。
劉禪看了兩眼,心裏雖然高興,但是這些都是在他的意料之中,他倒也沒有表現出來劉備的那般驚喜。
劉備又打開了第二張紙條,上麵寫著:“樂進、文聘合軍進攻青泥,關將軍不敵,放棄青泥,撤至尋口休整。”
這張紙條上麵的內容雖然不多,但是卻不由得讓劉備皺起了眉頭。
他不由得心裏有了些擔憂:“看來曹操此次南下來勢甚猛啊!竟然連荊州這邊都用了狠力。”
然後他也將這張紙條遞給了劉禪。
劉禪看後,不由得一愣,心裏十分疑惑:“這是怎麽迴事,當初不是說由關二叔守青泥絕不會有閃失的嗎?”
“而且我們的通訊方式如此先進,怎麽會出現退守的情況?”
“就算是戰略性撤退,我們的信也還沒有送迴去,怎麽現在就撤了!”
“這張紙條上麵的內容這麽少,是不是真的出了什麽大事?”
一想到有句俗語叫做‘話越少,事越大!’劉禪的心裏不由得咯噔了一下。
不過他看劉備並沒有說什麽,也暫時壓抑住了心裏的疑惑,等著劉備將第三張紙條拿過來。
劉備手裏的第三張紙條已經送來,上麵寫著:“曹軍猛攻孫權江西大營,頗有斬獲!”
這張紙條上麵的字更少,隻不過上麵說的事情,並不是荊州的事。
所以這上麵的內容,並沒有引起劉備心裏的波瀾,他淡淡的將這張紙條也遞給了劉禪。
劉禪看了,也並沒有之前那麽驚訝,因為他根本不清楚現在濡須口是個怎樣的情況。
“阿鬥,這三件事,在你看來,各有什麽值得關注點?”劉備待劉禪看完,當即發問道。
劉禪知道這是劉備在考驗他,十分沉著的微笑道:“這三張紙條,其實是有兩件喜事,兩件煩心事。”
他稍稍一頓,一臉玩味的道:“在孩兒看來,這喜事遠比煩心事值得關注得多。”
“哦?這話從何說起?”劉備自然而然的把話接了下去。
劉禪道:“先說這煩心事,關二叔目前雖然退居尋口,但是荊州兵馬一足,遲早可以打迴去,現在關二叔撤退,也可以說是戰略性撤退,暫時避開曹軍的鋒芒。”
劉備雖然也想說這是戰略性撤退,但是他卻不能欺騙自己。
“可是二弟這終究還是敗了!”他的語氣裏充滿了無奈和歎息。
在他的心裏,他二弟天下無敵,自呂布死後,天下絕不會再有他的對手。
可是樂進和文聘卻的確在青泥擊敗了關羽。
劉禪笑道:“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父親又何必如此在意,何況這樣的撤退,現在對我們來說,還是有益無害的!”
劉備正色道:“算你說的有理,那這第二件呢!”
劉禪微笑道:“曹操雖然在孫權的江西大營取得了勝利,但是這卻並不一定說明他此次南征就勝券在握。古語有雲:‘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操帶著四十萬大軍南下,如果一開始不能取得一點優勢的話,那麽他豈不是連一鼓作氣都沒有就直接衰、竭了?”
“這……”
劉備不由得一愣,他沒有想到劉禪是這樣看待這樣一場規模極大的戰爭的。
他當然知道最開始上戰場的那個時間,是士氣最旺的時期。
可是曹操是用兵的大家,又豈不知士氣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衰竭呢!
如今孫權的江西大營一旦失守,曹操一定會一鼓作氣,再度加緊朝孫權大軍猛攻,以期建立更大的優勢。
劉禪見劉備一臉的不敢置信,又道:“而且父親想過沒有,這江西大營是在陸上,而孫權最強的水軍卻在江湖之中,這所謂的江西大營,又有多少的兵力呢?”
聽到這裏,劉備忽然眼前一亮。
“是啊!孫權既然和曹軍拉開了陣勢,那麽江西大營的精兵必然已經出動,留守營地的將士,想必也就不多了。”
“這樣一來的話,曹軍雖然在江西大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但是卻還沒有動搖孫權的根本,這一戰要分勝負,還早著呢!”
想到這裏,劉備的心裏不由得鬆了一口氣。
他雖然知道總有一天會和孫權決裂,但是卻也明白現在還不是時候。
這個時候他需要孫權擋住曹操,讓曹操沒有精力來管益州的事,那樣他就可以在益州取得更大的戰果。
劉備微笑道:“阿鬥說得倒也有理。”
劉禪又道:“至於這喜事嘛,這四萬多人一旦訓練出來,不僅可以極大的鞏固荊州的實力,而且也可以打消了江東對荊州的覬覦。”
劉備點點頭道:“阿鬥說的對,以前剛拿下荊州的時候,就是因為手中兵力不足,為父才前去和孫權低聲下氣的央求借下南郡,如今荊州留守有五萬兵,就是曹操來,我也不怕了!”
劉禪微笑道:“至於荀彧的到來,雖然說現在父親答應了不為難他,可是有友若先生在,又有荊州的大好景象在,想必他不久之後,也會願意投在父親的麾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