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卻並不簡單,他隻有等,等著關羽來通知他。
而另一邊,諸葛亮和荀諶也正在收集著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還有武陵郡的信息。
這五個如今統屬於劉備的郡,即將麵臨著一場大的變革。
隻不過,這一場變革,也需要等待,等待著諸葛亮和荀諶製定出完善的方案,才可以進行實施。
而在他們等待的時候,曹操卻又發了一場大火。
他不知道從什麽地方,得知了馬超占據冀城的消息。
他忽然間想起了當初楊阜給他提的建議,心裏無比的悵恨。
悔恨當初不聽楊阜的建議,留在關中,將馬超等人一網打盡。
可是他那個時候哪裏知道幽州、冀州的叛亂會那麽快平定,為了維護大本營的穩定與安全,他不得不做出取舍。
而這一次的取舍,也使得馬超有了喘息之機,最終拿下了冀城,占據了整個隴上。
他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借著理由發了一通無名之火,然後便派出八百裏加急,命令夏侯淵盡快解決梁興,帶兵去奪迴隴上地區。
而夏侯淵得了曹操的急令,更是加緊了討伐梁興的步伐。
這使得本就已經費力支絀的梁興,處境更加窘迫,決定轉入山穀之中,占據山林險要之地,聚集流民百姓,來對抗夏侯淵的兵馬。
他本以為,夏侯淵作為擅長率領騎兵作戰的猛將,在山林之中,必然會費力不討好。
而在這個時候,卻突然出現了一個人給夏侯淵出了一條毒計。
這個人就是才趕過來幫助夏侯淵的鄭渾。
他知道梁興雖然進入了山林之中,依托險地來對抗夏侯淵的大部隊兵馬,是有一定的戰略基礎。
但是他卻看準了梁興的弱點。
自從關中十將興兵反曹以來,到現在已經有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了。
而梁興自從潼關之戰後,手下的兵力便急劇減少,隻有不斷的擄掠沿途的百姓來填充兵力。
這些百姓在梁興的威脅下,再加上一旦被擄掠到了梁興的軍中,就會被當作是叛軍,他們也隻能跟著梁興,輾轉零落。
這些百姓,本就是出於無奈,不得不跟隨梁興作亂。
而鄭渾,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讓夏侯淵派兵在關中各地散播“原百姓願降者,可歸家複其田地。”的消息。
這個消息不消幾天,就傳到了梁興的軍中。
那些被他擄掠來的百姓沒有了後顧之憂,不斷地在遷徙周轉的途中溜走。
更有的再溜走之後,還變成了被招募的鄉勇,轉而攻擊梁興。
在這樣的形勢下,梁興的破敗已經隻是時間的問題了。
所以夏侯淵也就從關中抽出了身,帶著數千精騎,馬不停蹄的趕往冀城。
……
而馬超自從拿下冀城兩個多月以來,按照馬良的戰略方針,對楊阜和**加以防備,對韋康和閻溫加以重用。
這樣做的結果,使得之前因為怕受到馬超軍隊殘害而望風而降的各縣城,現如今也開始逐漸接受了馬超的掌管,真正意義上的服從了馬超。
在隴上四郡漸漸安定的情況下,馬超也將目光放在了關中。
他並沒有忘記,在關中還有個夏侯淵對他虎視眈眈。
所以在夏侯淵率軍從關中出發的時候,他派出的細作也同時出發。
夏侯淵雖然是率領精騎馬不停蹄的趕路,但是卻也不得不考慮行軍打仗趕路的客觀因素。
人要休息,這一點自然是不用說的。
但是馬同樣也要休息,也要喂食。
而在趕赴戰場的時候,他們自然不會攜帶馬的糧食,都是就地取材,找有水草的地方放牧喂食。
而夏侯淵雖然隻率領了五千精騎,但是這一道帶來的馬,卻又一萬多匹,基本上保證了每個人有兩匹馬。
一匹馬專門趕路,另一匹馬適當趕路,主要用於作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速度,就足足比同他一起從關中出發的馬超細作慢了一半。
所以,在夏侯淵還距離冀城四百裏的時候,馬超就已經得到了這個消息。
在馬良的建議下,馬超留馬岱守冀城,帶著龐德,也領著五千精騎,便出城迎敵了。
而讓人意外的是,之前因為攻城出力很少,受到馬超冷眼相待的楊昂,這一次竟然主動率領了一千精騎跟著馬超一起去迎戰夏侯淵。
雖然說在馬良、馬謖的不時攛掇下,馬超已經十分期盼楊昂盡快離去,並早一點和張魯斷了關係。
但是對於楊昂主動相助,他還是選擇接受的。
四百裏的路程,以同樣的行進速度,在兩天後的晨後,夏侯淵和馬超不期而遇。
對於馬超出現在了他前麵不足十裏的地方,夏侯淵毫無準備,他心裏還盤算著在離冀城數十裏的地方好好休整一天,然後再去向馬超叫陣。
可是現如今他接連趕了六天的路,可謂是人困馬乏,根本沒有做好戰鬥的準備。
但是戰場上的情況,本就是瞬息萬變的,如今遇到了馬超,他知道掉頭走是不可能的。
而且就算他想走,馬超也不可能讓他如願。
所以他也隻有硬著頭皮,部署迎戰。
而馬超卻是與夏侯淵截然相反的情況,他是有備而來,要的就是在士氣上以絕對的優勢壓倒夏侯淵。
這樣他才能一擊得手,讓夏侯淵不敢輕易來犯。
而他不知道的是,這一次夏侯淵並不是率領大軍前來,而是帶著和他一樣的騎兵。
隻不過這一次,他還莫名其妙的在人數上占了一點點優勢。
當他真正與夏侯淵相見的時候,是在一片十分開闊的地帶。
沒有山林,沒有溝壑,更沒有險要可守。
這裏還是關中平原,一馬平川,一望無際。
兩軍相見,夏侯淵擺開陣型,按兵不動,而馬超卻鬥誌激昂,一馬當先,率領大軍,直接朝夏侯淵衝殺了過去。
這場戰鬥,從還沒有開始,便已經注定了結局。
但夏侯淵卻不能走,也走不了。
他隻有硬撐,撐到黃昏降臨。
當血色已染紅了大地,當旌旗已經成片掉落,當群馬不住嘶鳴,而斜陽緩緩落下。
此時的天空與大地,似乎都在發悲,為這世間的悲苦哭紅了“眼”,將這世間蓋上了一張黑色的悼布。
而另一邊,諸葛亮和荀諶也正在收集著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還有武陵郡的信息。
這五個如今統屬於劉備的郡,即將麵臨著一場大的變革。
隻不過,這一場變革,也需要等待,等待著諸葛亮和荀諶製定出完善的方案,才可以進行實施。
而在他們等待的時候,曹操卻又發了一場大火。
他不知道從什麽地方,得知了馬超占據冀城的消息。
他忽然間想起了當初楊阜給他提的建議,心裏無比的悵恨。
悔恨當初不聽楊阜的建議,留在關中,將馬超等人一網打盡。
可是他那個時候哪裏知道幽州、冀州的叛亂會那麽快平定,為了維護大本營的穩定與安全,他不得不做出取舍。
而這一次的取舍,也使得馬超有了喘息之機,最終拿下了冀城,占據了整個隴上。
他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借著理由發了一通無名之火,然後便派出八百裏加急,命令夏侯淵盡快解決梁興,帶兵去奪迴隴上地區。
而夏侯淵得了曹操的急令,更是加緊了討伐梁興的步伐。
這使得本就已經費力支絀的梁興,處境更加窘迫,決定轉入山穀之中,占據山林險要之地,聚集流民百姓,來對抗夏侯淵的兵馬。
他本以為,夏侯淵作為擅長率領騎兵作戰的猛將,在山林之中,必然會費力不討好。
而在這個時候,卻突然出現了一個人給夏侯淵出了一條毒計。
這個人就是才趕過來幫助夏侯淵的鄭渾。
他知道梁興雖然進入了山林之中,依托險地來對抗夏侯淵的大部隊兵馬,是有一定的戰略基礎。
但是他卻看準了梁興的弱點。
自從關中十將興兵反曹以來,到現在已經有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了。
而梁興自從潼關之戰後,手下的兵力便急劇減少,隻有不斷的擄掠沿途的百姓來填充兵力。
這些百姓在梁興的威脅下,再加上一旦被擄掠到了梁興的軍中,就會被當作是叛軍,他們也隻能跟著梁興,輾轉零落。
這些百姓,本就是出於無奈,不得不跟隨梁興作亂。
而鄭渾,正是看到了這一點,讓夏侯淵派兵在關中各地散播“原百姓願降者,可歸家複其田地。”的消息。
這個消息不消幾天,就傳到了梁興的軍中。
那些被他擄掠來的百姓沒有了後顧之憂,不斷地在遷徙周轉的途中溜走。
更有的再溜走之後,還變成了被招募的鄉勇,轉而攻擊梁興。
在這樣的形勢下,梁興的破敗已經隻是時間的問題了。
所以夏侯淵也就從關中抽出了身,帶著數千精騎,馬不停蹄的趕往冀城。
……
而馬超自從拿下冀城兩個多月以來,按照馬良的戰略方針,對楊阜和**加以防備,對韋康和閻溫加以重用。
這樣做的結果,使得之前因為怕受到馬超軍隊殘害而望風而降的各縣城,現如今也開始逐漸接受了馬超的掌管,真正意義上的服從了馬超。
在隴上四郡漸漸安定的情況下,馬超也將目光放在了關中。
他並沒有忘記,在關中還有個夏侯淵對他虎視眈眈。
所以在夏侯淵率軍從關中出發的時候,他派出的細作也同時出發。
夏侯淵雖然是率領精騎馬不停蹄的趕路,但是卻也不得不考慮行軍打仗趕路的客觀因素。
人要休息,這一點自然是不用說的。
但是馬同樣也要休息,也要喂食。
而在趕赴戰場的時候,他們自然不會攜帶馬的糧食,都是就地取材,找有水草的地方放牧喂食。
而夏侯淵雖然隻率領了五千精騎,但是這一道帶來的馬,卻又一萬多匹,基本上保證了每個人有兩匹馬。
一匹馬專門趕路,另一匹馬適當趕路,主要用於作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的速度,就足足比同他一起從關中出發的馬超細作慢了一半。
所以,在夏侯淵還距離冀城四百裏的時候,馬超就已經得到了這個消息。
在馬良的建議下,馬超留馬岱守冀城,帶著龐德,也領著五千精騎,便出城迎敵了。
而讓人意外的是,之前因為攻城出力很少,受到馬超冷眼相待的楊昂,這一次竟然主動率領了一千精騎跟著馬超一起去迎戰夏侯淵。
雖然說在馬良、馬謖的不時攛掇下,馬超已經十分期盼楊昂盡快離去,並早一點和張魯斷了關係。
但是對於楊昂主動相助,他還是選擇接受的。
四百裏的路程,以同樣的行進速度,在兩天後的晨後,夏侯淵和馬超不期而遇。
對於馬超出現在了他前麵不足十裏的地方,夏侯淵毫無準備,他心裏還盤算著在離冀城數十裏的地方好好休整一天,然後再去向馬超叫陣。
可是現如今他接連趕了六天的路,可謂是人困馬乏,根本沒有做好戰鬥的準備。
但是戰場上的情況,本就是瞬息萬變的,如今遇到了馬超,他知道掉頭走是不可能的。
而且就算他想走,馬超也不可能讓他如願。
所以他也隻有硬著頭皮,部署迎戰。
而馬超卻是與夏侯淵截然相反的情況,他是有備而來,要的就是在士氣上以絕對的優勢壓倒夏侯淵。
這樣他才能一擊得手,讓夏侯淵不敢輕易來犯。
而他不知道的是,這一次夏侯淵並不是率領大軍前來,而是帶著和他一樣的騎兵。
隻不過這一次,他還莫名其妙的在人數上占了一點點優勢。
當他真正與夏侯淵相見的時候,是在一片十分開闊的地帶。
沒有山林,沒有溝壑,更沒有險要可守。
這裏還是關中平原,一馬平川,一望無際。
兩軍相見,夏侯淵擺開陣型,按兵不動,而馬超卻鬥誌激昂,一馬當先,率領大軍,直接朝夏侯淵衝殺了過去。
這場戰鬥,從還沒有開始,便已經注定了結局。
但夏侯淵卻不能走,也走不了。
他隻有硬撐,撐到黃昏降臨。
當血色已染紅了大地,當旌旗已經成片掉落,當群馬不住嘶鳴,而斜陽緩緩落下。
此時的天空與大地,似乎都在發悲,為這世間的悲苦哭紅了“眼”,將這世間蓋上了一張黑色的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