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見狀,不禁笑道:“嘿嘿,我當然是要說的。那麽張三叔可知道這玉米和番薯到了明年之後,會有多少的收成?”
“嗯……這個……等我算算……”
張飛一本正經的樣子,讓眾人都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劉禪道:“三叔不用算了,我來算給你聽,這四千斤玉米,到了明年,就可以收成八十萬斤的玉米,而這一萬斤的番薯雖說少了點,但到了明年也有五十萬斤。”
“嗯……你算得好像沒錯!可是這又跟你剛才說的東西有什麽關係?”
張飛一臉疑惑的望著劉禪。
劉禪正色道:“明年這些種子隻需要種幾百畝地,尚且沒有問題,可是若到了後年,又需要多少土地呢?”
“呃……這個……我得算算……”
張飛似乎對數學並不敏感,劉禪一說到跟數字有關的東西,他就開始變得反應有些遲鈍了。
劉禪笑道:“這有什麽好算的,光是玉米,就需要十六萬畝的土地。試問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到哪裏去找土地來種?”
“呃……這個……這個……”
張飛似乎又遇到了他知識的盲點,開始有些‘可愛的’摳起了腦袋。
而這個時候,荀諶卻似乎想到了什麽,當即上前道:“少主的意思是先把土地準備好?以備他日之需?”
隨著劉禪說的話,還有看到那紙條上寫的東西,他自然而然的想到了這一點。
劉禪笑道:“荀先生說得不錯,但我卻並不是僅僅隻想做這件事。”
“哎呀!阿鬥,你什麽時候學的這個壞習慣,能不能有話一氣說完?”
張飛聚精會神的聽劉禪說完,一臉失望的朝劉禪吐槽著。
劉禪笑道:“這件事,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說清楚的,急是急不得的!”
張飛聞言,不由得一愣,甩手道:“那你們慢慢說,我在一旁聽著就是。”
這時,又有兩隻鴿子飛了迴來,張飛也學著劉禪的樣子,將兩隻鴿子接了下來。
然後他就開始逗弄鴿子,哪裏管劉禪他們要囉嗦多久。
隻聽劉禪正色道:“自從黃巾亂起以來,這天下的土地,不知荒蕪了多少,在荊州,想來就有無數!”
諸葛亮點頭道:“少主說的不錯。”
他知道劉禪需要有個人來幫他接話,所以便自己站了出來。
劉禪又道:“那些荒蕪了的土地,現如今既然無人管理,那麽我們何不將這些土地收迴來,變成我們的私有土地?”
諸葛亮點頭道:“自古以來,荒蕪的土地誰去開墾就是屬於誰的!少主的想法,倒是可以實施。”
在場的人,除了荀諶,關羽他們對這個情況並不十分清楚,所以諸葛亮做了一個解釋。
劉禪又道:“而這些土地就可以用來種植土豆、玉米和番薯這三種特別的作物,用以供應軍需!”
這一次,不待諸葛亮搭話,他又道:“既然是供應軍需,那麽這些地,自然就得由軍人來耕種!”
此言一出,張飛忽然猛地一愣,然後大聲道:“阿鬥,你想學曹操?”
聽到張飛的話,劉禪也是一驚,望著諸葛亮,希望他能給出解釋。
而關羽、趙雲等人,也將目光投向了劉禪,似乎是在質問他!
諸葛亮輕搖羽扇,解釋道:“少主有所不知,在早些年,曹操便開始實行屯田製了,就是如少主所說,由軍人耕種田地,田地的收獲,也就自然而然的充作了軍糧。”
劉禪聞言,不禁心想:“怪不得曹操能發展到如今的氣候,他竟然開創了屯田製,解決了糧食的問題。”
他喃喃道:“可是這有什麽問題嗎?”
諸葛亮正色道:“曹操雖然開創了屯田製,但是他手下的田地,大多是軍隊從百姓裏掠奪來的,所以……”
諸葛亮後麵的話,劉禪並沒有細聽,他已經想到了關羽等人的擔憂。
他們是一支以仁義為先的軍隊,自然不能和百姓爭利。
他正色道:“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可以避免的!隻要先立好規矩,不怕有人不遵守!”
在他看來,軍隊侵占百姓的良田,自然是因為新開墾的田地收成不好,而百姓手底下的良田肯定土地肥沃,產量也好。
而現在他要做的事,並不是和百姓爭利,隻是為了解決軍需,並利用起那些荒蕪的田地。
諸葛亮笑道:“少主說得是!”
在治國方麵,諸葛亮其實是一個傾向法家的人,所以他當即對劉禪的說法表示了讚同。
劉禪又道:“當然,除此之外,我們也要計劃好,到底哪些土地可以收迴來,哪些地方需要多少的土地,需要多少的軍隊。這樣一來,也可以避免一些麻煩發生。”
俗話說,先說好後不亂。
隻要有了合理的規劃布局,那麽到了實施的時候,才能盡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諸葛亮道:“就拿剛才大家看到的嶽鄉縣來說,其本來的土地,至少有十萬畝,現如今戶口減少,一半的土地都荒蕪了。”
他的意思,是另一半的土地,都可以收迴來,用於種植土豆、玉米和番薯。
劉禪卻道:“先生誤會我的意思了。我是說先規劃好需要多少軍隊駐守,然後再根據軍隊的需求,去劃取土地。”
諸葛亮沉思片刻,正色道:“這麽說來,那嶽鄉縣乃是小縣,派兵駐守的話,也就平時五百、戰時一千就足夠了!”
“哦?那不知一千人一年的食糧要多少?”
劉禪雖然心裏覺得諸葛亮給出的這個數字比較小,但是卻也沒有多問,提出了下一個問題。
諸葛亮比之張飛,數學運算的能力不知高了多少,他當即道:“普通百姓,一人一年也就四百斤的糧食,考慮到士兵消耗多些,卻也不過就五百斤一年。一千人差不多要五十萬斤糧食!”
對於一個人一天需要多少糧食,劉禪並沒有細細算過,現在聽諸葛亮一說,心裏總算有底了。
他也開始算賬道:“如此說來,若是種植土豆、玉米、番薯三種作物各一百畝,那麽一年的收成,便已經足夠一千人吃上一年還有富餘的了。”
“嗯……這個……等我算算……”
張飛一本正經的樣子,讓眾人都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劉禪道:“三叔不用算了,我來算給你聽,這四千斤玉米,到了明年,就可以收成八十萬斤的玉米,而這一萬斤的番薯雖說少了點,但到了明年也有五十萬斤。”
“嗯……你算得好像沒錯!可是這又跟你剛才說的東西有什麽關係?”
張飛一臉疑惑的望著劉禪。
劉禪正色道:“明年這些種子隻需要種幾百畝地,尚且沒有問題,可是若到了後年,又需要多少土地呢?”
“呃……這個……我得算算……”
張飛似乎對數學並不敏感,劉禪一說到跟數字有關的東西,他就開始變得反應有些遲鈍了。
劉禪笑道:“這有什麽好算的,光是玉米,就需要十六萬畝的土地。試問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到哪裏去找土地來種?”
“呃……這個……這個……”
張飛似乎又遇到了他知識的盲點,開始有些‘可愛的’摳起了腦袋。
而這個時候,荀諶卻似乎想到了什麽,當即上前道:“少主的意思是先把土地準備好?以備他日之需?”
隨著劉禪說的話,還有看到那紙條上寫的東西,他自然而然的想到了這一點。
劉禪笑道:“荀先生說得不錯,但我卻並不是僅僅隻想做這件事。”
“哎呀!阿鬥,你什麽時候學的這個壞習慣,能不能有話一氣說完?”
張飛聚精會神的聽劉禪說完,一臉失望的朝劉禪吐槽著。
劉禪笑道:“這件事,可不是一時半會就能說清楚的,急是急不得的!”
張飛聞言,不由得一愣,甩手道:“那你們慢慢說,我在一旁聽著就是。”
這時,又有兩隻鴿子飛了迴來,張飛也學著劉禪的樣子,將兩隻鴿子接了下來。
然後他就開始逗弄鴿子,哪裏管劉禪他們要囉嗦多久。
隻聽劉禪正色道:“自從黃巾亂起以來,這天下的土地,不知荒蕪了多少,在荊州,想來就有無數!”
諸葛亮點頭道:“少主說的不錯。”
他知道劉禪需要有個人來幫他接話,所以便自己站了出來。
劉禪又道:“那些荒蕪了的土地,現如今既然無人管理,那麽我們何不將這些土地收迴來,變成我們的私有土地?”
諸葛亮點頭道:“自古以來,荒蕪的土地誰去開墾就是屬於誰的!少主的想法,倒是可以實施。”
在場的人,除了荀諶,關羽他們對這個情況並不十分清楚,所以諸葛亮做了一個解釋。
劉禪又道:“而這些土地就可以用來種植土豆、玉米和番薯這三種特別的作物,用以供應軍需!”
這一次,不待諸葛亮搭話,他又道:“既然是供應軍需,那麽這些地,自然就得由軍人來耕種!”
此言一出,張飛忽然猛地一愣,然後大聲道:“阿鬥,你想學曹操?”
聽到張飛的話,劉禪也是一驚,望著諸葛亮,希望他能給出解釋。
而關羽、趙雲等人,也將目光投向了劉禪,似乎是在質問他!
諸葛亮輕搖羽扇,解釋道:“少主有所不知,在早些年,曹操便開始實行屯田製了,就是如少主所說,由軍人耕種田地,田地的收獲,也就自然而然的充作了軍糧。”
劉禪聞言,不禁心想:“怪不得曹操能發展到如今的氣候,他竟然開創了屯田製,解決了糧食的問題。”
他喃喃道:“可是這有什麽問題嗎?”
諸葛亮正色道:“曹操雖然開創了屯田製,但是他手下的田地,大多是軍隊從百姓裏掠奪來的,所以……”
諸葛亮後麵的話,劉禪並沒有細聽,他已經想到了關羽等人的擔憂。
他們是一支以仁義為先的軍隊,自然不能和百姓爭利。
他正色道:“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可以避免的!隻要先立好規矩,不怕有人不遵守!”
在他看來,軍隊侵占百姓的良田,自然是因為新開墾的田地收成不好,而百姓手底下的良田肯定土地肥沃,產量也好。
而現在他要做的事,並不是和百姓爭利,隻是為了解決軍需,並利用起那些荒蕪的田地。
諸葛亮笑道:“少主說得是!”
在治國方麵,諸葛亮其實是一個傾向法家的人,所以他當即對劉禪的說法表示了讚同。
劉禪又道:“當然,除此之外,我們也要計劃好,到底哪些土地可以收迴來,哪些地方需要多少的土地,需要多少的軍隊。這樣一來,也可以避免一些麻煩發生。”
俗話說,先說好後不亂。
隻要有了合理的規劃布局,那麽到了實施的時候,才能盡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諸葛亮道:“就拿剛才大家看到的嶽鄉縣來說,其本來的土地,至少有十萬畝,現如今戶口減少,一半的土地都荒蕪了。”
他的意思,是另一半的土地,都可以收迴來,用於種植土豆、玉米和番薯。
劉禪卻道:“先生誤會我的意思了。我是說先規劃好需要多少軍隊駐守,然後再根據軍隊的需求,去劃取土地。”
諸葛亮沉思片刻,正色道:“這麽說來,那嶽鄉縣乃是小縣,派兵駐守的話,也就平時五百、戰時一千就足夠了!”
“哦?那不知一千人一年的食糧要多少?”
劉禪雖然心裏覺得諸葛亮給出的這個數字比較小,但是卻也沒有多問,提出了下一個問題。
諸葛亮比之張飛,數學運算的能力不知高了多少,他當即道:“普通百姓,一人一年也就四百斤的糧食,考慮到士兵消耗多些,卻也不過就五百斤一年。一千人差不多要五十萬斤糧食!”
對於一個人一天需要多少糧食,劉禪並沒有細細算過,現在聽諸葛亮一說,心裏總算有底了。
他也開始算賬道:“如此說來,若是種植土豆、玉米、番薯三種作物各一百畝,那麽一年的收成,便已經足夠一千人吃上一年還有富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