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少主以為,要想敵過孫權的水軍,要從哪些方麵著手去訓練?”
諸葛亮提出問題的同時,也開始了思考。
他這還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思考該如何防備孫權。
從他出山以來,就一直將孫權當作結盟拉攏,共同對抗曹操的盟友。
如今形勢慢慢變化,就連孫權的手下,也早已對荊州虎視眈眈,他卻也不能再一廂情願了。
劉禪思索片刻,並沒有迴答諸葛亮的問題,而是轉而問黃強道:“黃校尉此次從江東迴來,可知孫權的水軍有何長處?”
黃強聞言,不禁愣了一愣,想要說些什麽,卻又欲言又止。
他沉思良久,這才向諸葛亮請示道:“軍師,小的這不知該如何說。”
諸葛亮正色道:“你知道些什麽,盡管說就是,盡量說得詳細一點。”
“誒?他怎麽一下子這副模樣,難道還能有些難言之隱不成?”
劉禪見狀,心裏一陣納悶。
黃強這才說道:“要小的看,江東的孫軍,有三個優勢是其所獨有的。”
他望著劉禪和諸葛亮忽然頓了一頓,然後又道:“其一是人,江東百姓,大多天生所居之處與水相臨,從小會水,這樣一來,在水上作戰,便有了先天的優勢。這是咱們所不具有的。”
“的確,要不是因為北方人大多不會水,曹操當年赤壁也不會想出將戰船連接起來的笨招了。”
“隻要是涉及到兵種,那麽當兵的人就很重要。比如騎兵,涼州人、匈奴人,他們天生就騎在馬上,自然有極大的優勢。而水軍也是一樣。”
“不過現在的情形卻不一樣了,荊州也是有水的地方,難道還不能找到像江東一樣善水的百姓嗎?”
想到這裏,劉禪對黃強所說的江東第一個優勢便不怎麽在意了。
黃強又道:“其二是訓練,江東水軍,曆經數十年的鍛造,已有了一套完善且有效的訓練方式,而我們卻似乎也難以在短時間內超越。”
“這一點倒也是,江東有無數擅長水戰的名將,有著傳承已久的訓練方式。”
“而在荊州,似乎目前就隻有關羽稍稍能在水戰上有點作為。”
“但即便如此,他也隻是半路出家,真正擅長的還是陸戰。”
“他的水戰能力,或許也隻敢說比對岸的曹軍強,但比上孫權手下那些老將,卻也有些差距。”
“至於張飛、趙雲等人,恐怕對於水戰那更是一竅不通了。”
想到這裏,劉禪不禁皺起了眉頭,開始思索著將來需要應對的對策。
黃強又道:“而這第三點,也是相當重要的!這一次我從江東迴來,曾看到過他們新造的大船,那船上幾乎可以容納三千的士兵。而咱們的戰船,就是最大的,也不過隻能容納不到兩千的士兵。”
說到這裏,黃強忽然低下了頭,他的迴答已經結束,接下來的,就需要諸葛亮和劉禪來說了。
而劉禪卻並沒有要說話的意思,他此時正在思考著黃強的話,一時間還沒想到對策。
“孫權有這麽牛的嗎?一艘船竟然能裝三千士兵。”
“這造船的技術,可不是簡簡單單就能超越的。”
“要是沒有相應大小的船隻,就算黃強前麵所說的兩樣優勢都被打平,但到了最後,依然會與孫權的水軍有著巨大的差距。”
他忽然間想起了後世屈辱的曆史,被堅船利炮敲開國門的痛苦,足足延續了上百年。
而造成那樣結果的原因,正是因為武器的差距。
如今,他也麵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
諸葛亮忽然道:“對於剛才黃校尉所說的三點,少主可有什麽想法?”
他說話的時候,心裏其實已經想出了一些對策,不過他卻並不急著說出來,還想聽聽得了神授天傳的劉禪的意見。
到了這個時候,劉禪就算是想要悶著,卻也是不能了。
他正色道:“方才黃校尉所言,這第一點我認為也不是什麽大問題,他江東有天生就生活在水邊的百姓,咱們荊州又何嚐沒有?”
“這倒也是,隻要有人,就不怕招不來!那第二點呢?”諸葛亮隨聲附和道。
劉禪皺眉道:“至於第二點,所謂的訓練方式,雖說江東有擅長水戰的名將,但我們也有關二叔以及天賜的洞庭湖以及長江水岸。隻要能利用好洞庭湖這優越的地勢,多加訓練,就算真的比不過孫權的水軍經驗豐富,想來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這洞庭湖就在南郡與長沙郡交界的地方,水域寬大,時常波濤洶湧,有如內陸之海洋,正是訓練水軍的絕佳場所。
而現在南郡以及長沙郡正是在“劉備集團”的控製之下,雖然他們不敢明目張膽的在長江上訓練,但在洞庭湖上,卻沒有人能夠管得到他們。
“少主說得也算有理。但這第三點呢?”
諸葛亮對於劉禪的這個說法也表示讚同,畢竟孫權的手下精通水戰,也不是天生就會的。
他們大多數是從孫堅開始,就已經無數次在水上與當時劉表的荊州水軍交戰了。
在戰爭的磨練下,他們當然更知道水戰的危險之處,自然能夠趨利避害,訓練得當了!
而江東的水軍,本來也不是獨步於天下的。
至少劉表手上的荊州水軍就不輸於江東水軍。
隻不過如今的荊州,卻不具備當初劉表的條件,他們隻有自己創造條件。
然而好在如今兩家聯盟還沒有破裂,他們還有時間去訓練荊州水軍。
劉禪這一次卻不知道該怎麽迴答了,他深知武器上的差距並不是一時能夠彌補得了的。
所以他歎息了一聲,無奈道:“至於這第三點,我暫時還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卻不知先生心中的想法如何?”
諸葛亮本以為劉禪會提出針對孫權所具有的第三個優勢提出解決辦法,卻不料劉禪也沒有什麽辦法。
他喃喃道:“聽說關將軍最近在造船,不如我們去看看關將軍的船造得怎麽樣了。”
對於造船,諸葛亮也沒有什麽經驗,隻有去實地看了,才能因地施策。
諸葛亮提出問題的同時,也開始了思考。
他這還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思考該如何防備孫權。
從他出山以來,就一直將孫權當作結盟拉攏,共同對抗曹操的盟友。
如今形勢慢慢變化,就連孫權的手下,也早已對荊州虎視眈眈,他卻也不能再一廂情願了。
劉禪思索片刻,並沒有迴答諸葛亮的問題,而是轉而問黃強道:“黃校尉此次從江東迴來,可知孫權的水軍有何長處?”
黃強聞言,不禁愣了一愣,想要說些什麽,卻又欲言又止。
他沉思良久,這才向諸葛亮請示道:“軍師,小的這不知該如何說。”
諸葛亮正色道:“你知道些什麽,盡管說就是,盡量說得詳細一點。”
“誒?他怎麽一下子這副模樣,難道還能有些難言之隱不成?”
劉禪見狀,心裏一陣納悶。
黃強這才說道:“要小的看,江東的孫軍,有三個優勢是其所獨有的。”
他望著劉禪和諸葛亮忽然頓了一頓,然後又道:“其一是人,江東百姓,大多天生所居之處與水相臨,從小會水,這樣一來,在水上作戰,便有了先天的優勢。這是咱們所不具有的。”
“的確,要不是因為北方人大多不會水,曹操當年赤壁也不會想出將戰船連接起來的笨招了。”
“隻要是涉及到兵種,那麽當兵的人就很重要。比如騎兵,涼州人、匈奴人,他們天生就騎在馬上,自然有極大的優勢。而水軍也是一樣。”
“不過現在的情形卻不一樣了,荊州也是有水的地方,難道還不能找到像江東一樣善水的百姓嗎?”
想到這裏,劉禪對黃強所說的江東第一個優勢便不怎麽在意了。
黃強又道:“其二是訓練,江東水軍,曆經數十年的鍛造,已有了一套完善且有效的訓練方式,而我們卻似乎也難以在短時間內超越。”
“這一點倒也是,江東有無數擅長水戰的名將,有著傳承已久的訓練方式。”
“而在荊州,似乎目前就隻有關羽稍稍能在水戰上有點作為。”
“但即便如此,他也隻是半路出家,真正擅長的還是陸戰。”
“他的水戰能力,或許也隻敢說比對岸的曹軍強,但比上孫權手下那些老將,卻也有些差距。”
“至於張飛、趙雲等人,恐怕對於水戰那更是一竅不通了。”
想到這裏,劉禪不禁皺起了眉頭,開始思索著將來需要應對的對策。
黃強又道:“而這第三點,也是相當重要的!這一次我從江東迴來,曾看到過他們新造的大船,那船上幾乎可以容納三千的士兵。而咱們的戰船,就是最大的,也不過隻能容納不到兩千的士兵。”
說到這裏,黃強忽然低下了頭,他的迴答已經結束,接下來的,就需要諸葛亮和劉禪來說了。
而劉禪卻並沒有要說話的意思,他此時正在思考著黃強的話,一時間還沒想到對策。
“孫權有這麽牛的嗎?一艘船竟然能裝三千士兵。”
“這造船的技術,可不是簡簡單單就能超越的。”
“要是沒有相應大小的船隻,就算黃強前麵所說的兩樣優勢都被打平,但到了最後,依然會與孫權的水軍有著巨大的差距。”
他忽然間想起了後世屈辱的曆史,被堅船利炮敲開國門的痛苦,足足延續了上百年。
而造成那樣結果的原因,正是因為武器的差距。
如今,他也麵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
諸葛亮忽然道:“對於剛才黃校尉所說的三點,少主可有什麽想法?”
他說話的時候,心裏其實已經想出了一些對策,不過他卻並不急著說出來,還想聽聽得了神授天傳的劉禪的意見。
到了這個時候,劉禪就算是想要悶著,卻也是不能了。
他正色道:“方才黃校尉所言,這第一點我認為也不是什麽大問題,他江東有天生就生活在水邊的百姓,咱們荊州又何嚐沒有?”
“這倒也是,隻要有人,就不怕招不來!那第二點呢?”諸葛亮隨聲附和道。
劉禪皺眉道:“至於第二點,所謂的訓練方式,雖說江東有擅長水戰的名將,但我們也有關二叔以及天賜的洞庭湖以及長江水岸。隻要能利用好洞庭湖這優越的地勢,多加訓練,就算真的比不過孫權的水軍經驗豐富,想來也不會差到哪裏去。”
這洞庭湖就在南郡與長沙郡交界的地方,水域寬大,時常波濤洶湧,有如內陸之海洋,正是訓練水軍的絕佳場所。
而現在南郡以及長沙郡正是在“劉備集團”的控製之下,雖然他們不敢明目張膽的在長江上訓練,但在洞庭湖上,卻沒有人能夠管得到他們。
“少主說得也算有理。但這第三點呢?”
諸葛亮對於劉禪的這個說法也表示讚同,畢竟孫權的手下精通水戰,也不是天生就會的。
他們大多數是從孫堅開始,就已經無數次在水上與當時劉表的荊州水軍交戰了。
在戰爭的磨練下,他們當然更知道水戰的危險之處,自然能夠趨利避害,訓練得當了!
而江東的水軍,本來也不是獨步於天下的。
至少劉表手上的荊州水軍就不輸於江東水軍。
隻不過如今的荊州,卻不具備當初劉表的條件,他們隻有自己創造條件。
然而好在如今兩家聯盟還沒有破裂,他們還有時間去訓練荊州水軍。
劉禪這一次卻不知道該怎麽迴答了,他深知武器上的差距並不是一時能夠彌補得了的。
所以他歎息了一聲,無奈道:“至於這第三點,我暫時還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卻不知先生心中的想法如何?”
諸葛亮本以為劉禪會提出針對孫權所具有的第三個優勢提出解決辦法,卻不料劉禪也沒有什麽辦法。
他喃喃道:“聽說關將軍最近在造船,不如我們去看看關將軍的船造得怎麽樣了。”
對於造船,諸葛亮也沒有什麽經驗,隻有去實地看了,才能因地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