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放心,現在的時機還不成熟,我是不會貿然出手的,不過再等個兩三年,就不一樣了!”
“是啊,如今的這些世家大族,已然成了朝廷的隱患,是該整治整治了!”
“咳咳……”
聽了幾句諸葛亮和荀諶之間的談話,劉禪忽然發出了兩聲輕微的咳嗽聲,示意他來了。
二人聞聲,果然頓時禁了聲,站起身來迎接劉禪。
“少主怎麽來了?”
二人一齊拱手為禮,臉色都十分的恭敬。
“二位先生請坐,今日是荀先生正式成為我臂膀的第一天,我有兩件事,正要請教荀先生。”
劉禪上前兩步,走到席榻旁,揮手指著麵前的坐席,請諸葛亮和荀諶落座。
“少主請。”
二人禮貌性的迴了一句,便一齊坐下了。
“不知少主所說的兩件事是什麽?”
荀諶坐定,一臉好奇的問道。
劉禪正色道:“這第一件,我想問先生撫民強兵之術!還望先生不吝賜教。”
諸葛亮聞言,也是一臉的期待,不知道荀諶能給出怎樣的迴答。
隻見荀諶思索片刻,便應聲答道:“少主方才說撫民強兵,我以為其中所含之意,便是先撫民,後強兵。”
“先生說的正是。”劉禪隨聲附和道。
“而這撫民之術,以荀某看來,其實也就是富民之術。”
他頓了一頓,看了下劉禪和諸葛亮的神色,他又道:“而這富民之術,無非兩道,一是使民有衣食之產,二是使百姓無稅賦之苦。”
劉禪聞言,不禁欣喜:“他的想法倒是和我的很契合,隻是不知道他準備如何實施。”
“而這第一點,卻是關鍵所在。天下百姓,所賴以生者,無非田地二字。然當今天下,田產桑稻,地產粟黍,一戶之田地,少則五六畝,多則數百畝,而一畝之所產,尚不足一人之用度。”
荀諶首先將如今的實際情況介紹了一下。
他稍一停頓,又道:“因此,百姓田地少者,往往家貧難以為繼,而田地多者,雖積有餘糧,卻不肯供輸。但當今諸侯,為爭兵天下,強加賦稅,百姓破家者無數,以致流民日多,田地荒蕪日多。”
此言一出,劉禪的眉頭一皺,他本來也曾想過現如今的天下百姓的日子不好過,但是卻沒想到會慘到流離失所。
“故而一地之豪強,借其土地之資,往往招攬流民,以充其家,或為佃農,耕其土地,或為家仆,服侍其人,或為部曲,拱衛其家。其家業充實者,往往積數千之家兵,以觀天下之形勢!”
這句話荀諶和諸葛亮都十分清楚,但是劉禪卻是一頭霧水。
在以往學過的知識裏,他哪裏學過這些,哪裏知道現如今南郡的人口如此之少,其中大部分並不是因為變成了流民,反而是因為被這些所謂的“豪強”所吞並,成了沒有戶口的私奴、部曲!
他雖然漸漸有了一點意識,但卻還是沒有打斷荀諶。
隻聽他繼續說道:“而也正因如此,欲返於家,欲招納出走之流民,欲致百姓於富,隻可緩緩而圖之,切不可操之過急。”
這一次,荀諶終於將他所持有的觀點給拋了出來。
“緩緩圖之?”
對於這一個答案,劉禪雖然並不滿意,但是他卻也沒有辦法,因為他也想不出到底能怎麽加快速度。
“不過,按照少主如今所擁有的東西,咱們能做的,就要比尋常的諸侯多得多了。”
忽然,荀諶又補了一句話。
劉禪驚喜道:“先生說的是土豆?”
荀諶笑道:“不僅如此!”
荀諶的笑容給人一種意味深長的感覺,但是劉禪卻有些懵了。
諸葛亮見狀,忽然搭話道:“友若兄說的是新招來的那五千流民?”
荀諶笑道:“正是!他們的價值,不僅僅是穿上盔甲,當一個士兵,而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的人!”
劉禪聞言,頓時明白了過來,當初他的設想,便是讓這些所謂的流民帶動他們的鄉民。
隻是等這些人到來了之後,他卻發現這個想法有一點天真。
這些落草的流民,都不是什麽善茬,讓他們迴鄉,真的能起到好的帶頭作用嗎?
劉禪道:“可是他們能吸引得了嗎?”
荀諶笑道:“他們能不能,現在還不能下定論!我想從明天開始,就到軍營裏去,一來訓練士卒,二來尋找能奔赴各地招攬百姓的人。”
聽荀諶這麽一說,劉禪卻又忽然豁然開朗了起來。
這些人裏麵,或許大多數人都不適合去當吸引人的標榜,但是他們五千人裏麵,難道還選不出來幾個優秀的“俊才”嗎!
而劉禪之所以會對荀諶委以這個重任,正是因為荀諶的個人魅力,他能讓那些販夫走卒、流民百姓真心的歸附於他,他肯定有特別的本領。
“那這件事就拜托荀先生了。”
劉禪忽然站起了身,對荀諶恭敬的一拜。
荀諶也起身迴拜道:“少主何必如此多禮,荀諶殘燭之年,能有幸得遇少主,本該竭力以報知遇之恩,這都是荀某應該做的。”
劉禪聞言,頓時心生感慨,笑道:“有諸葛先生和荀先生兩位齊心協力,荊州之事,我也就放心了!”
荀諶道:“方才少主說兩件事,還有一件事是什麽?”
荀諶並沒有說撫民下麵的強兵之術,他認為這第一步還沒有做好,說強兵之術的時機還未到,也就直接將話題轉到了劉禪要說的第二件事。
劉禪道:“之前聽聞荀先生說令兄的境況並不好,不知這是怎麽迴事?”
從第一次見到荀諶,劉禪就對此感到深深的疑惑,希望荀諶能夠給他解惑。
荀諶聞言,卻也有一點吃驚,沒有想到劉禪還記得當時他隨口提的一句話。
他麵色沉重道:“其實少主有所不知,我荀家子孫,見大漢山河破碎,受父祖之訓,奔走於天下,為的便是匡扶社稷,中興大漢……”
見荀諶忽然停頓了下來,諸葛亮歎息道:“但如今曹操已有僭越之心,令兄在曹營之中,必定煎熬萬分!”
“倒不想這世間還真有知家兄處境之人!孔明,請受我一拜。”
說話間,荀諶便站起身,對諸葛亮深深一拜。
“是啊,如今的這些世家大族,已然成了朝廷的隱患,是該整治整治了!”
“咳咳……”
聽了幾句諸葛亮和荀諶之間的談話,劉禪忽然發出了兩聲輕微的咳嗽聲,示意他來了。
二人聞聲,果然頓時禁了聲,站起身來迎接劉禪。
“少主怎麽來了?”
二人一齊拱手為禮,臉色都十分的恭敬。
“二位先生請坐,今日是荀先生正式成為我臂膀的第一天,我有兩件事,正要請教荀先生。”
劉禪上前兩步,走到席榻旁,揮手指著麵前的坐席,請諸葛亮和荀諶落座。
“少主請。”
二人禮貌性的迴了一句,便一齊坐下了。
“不知少主所說的兩件事是什麽?”
荀諶坐定,一臉好奇的問道。
劉禪正色道:“這第一件,我想問先生撫民強兵之術!還望先生不吝賜教。”
諸葛亮聞言,也是一臉的期待,不知道荀諶能給出怎樣的迴答。
隻見荀諶思索片刻,便應聲答道:“少主方才說撫民強兵,我以為其中所含之意,便是先撫民,後強兵。”
“先生說的正是。”劉禪隨聲附和道。
“而這撫民之術,以荀某看來,其實也就是富民之術。”
他頓了一頓,看了下劉禪和諸葛亮的神色,他又道:“而這富民之術,無非兩道,一是使民有衣食之產,二是使百姓無稅賦之苦。”
劉禪聞言,不禁欣喜:“他的想法倒是和我的很契合,隻是不知道他準備如何實施。”
“而這第一點,卻是關鍵所在。天下百姓,所賴以生者,無非田地二字。然當今天下,田產桑稻,地產粟黍,一戶之田地,少則五六畝,多則數百畝,而一畝之所產,尚不足一人之用度。”
荀諶首先將如今的實際情況介紹了一下。
他稍一停頓,又道:“因此,百姓田地少者,往往家貧難以為繼,而田地多者,雖積有餘糧,卻不肯供輸。但當今諸侯,為爭兵天下,強加賦稅,百姓破家者無數,以致流民日多,田地荒蕪日多。”
此言一出,劉禪的眉頭一皺,他本來也曾想過現如今的天下百姓的日子不好過,但是卻沒想到會慘到流離失所。
“故而一地之豪強,借其土地之資,往往招攬流民,以充其家,或為佃農,耕其土地,或為家仆,服侍其人,或為部曲,拱衛其家。其家業充實者,往往積數千之家兵,以觀天下之形勢!”
這句話荀諶和諸葛亮都十分清楚,但是劉禪卻是一頭霧水。
在以往學過的知識裏,他哪裏學過這些,哪裏知道現如今南郡的人口如此之少,其中大部分並不是因為變成了流民,反而是因為被這些所謂的“豪強”所吞並,成了沒有戶口的私奴、部曲!
他雖然漸漸有了一點意識,但卻還是沒有打斷荀諶。
隻聽他繼續說道:“而也正因如此,欲返於家,欲招納出走之流民,欲致百姓於富,隻可緩緩而圖之,切不可操之過急。”
這一次,荀諶終於將他所持有的觀點給拋了出來。
“緩緩圖之?”
對於這一個答案,劉禪雖然並不滿意,但是他卻也沒有辦法,因為他也想不出到底能怎麽加快速度。
“不過,按照少主如今所擁有的東西,咱們能做的,就要比尋常的諸侯多得多了。”
忽然,荀諶又補了一句話。
劉禪驚喜道:“先生說的是土豆?”
荀諶笑道:“不僅如此!”
荀諶的笑容給人一種意味深長的感覺,但是劉禪卻有些懵了。
諸葛亮見狀,忽然搭話道:“友若兄說的是新招來的那五千流民?”
荀諶笑道:“正是!他們的價值,不僅僅是穿上盔甲,當一個士兵,而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的人!”
劉禪聞言,頓時明白了過來,當初他的設想,便是讓這些所謂的流民帶動他們的鄉民。
隻是等這些人到來了之後,他卻發現這個想法有一點天真。
這些落草的流民,都不是什麽善茬,讓他們迴鄉,真的能起到好的帶頭作用嗎?
劉禪道:“可是他們能吸引得了嗎?”
荀諶笑道:“他們能不能,現在還不能下定論!我想從明天開始,就到軍營裏去,一來訓練士卒,二來尋找能奔赴各地招攬百姓的人。”
聽荀諶這麽一說,劉禪卻又忽然豁然開朗了起來。
這些人裏麵,或許大多數人都不適合去當吸引人的標榜,但是他們五千人裏麵,難道還選不出來幾個優秀的“俊才”嗎!
而劉禪之所以會對荀諶委以這個重任,正是因為荀諶的個人魅力,他能讓那些販夫走卒、流民百姓真心的歸附於他,他肯定有特別的本領。
“那這件事就拜托荀先生了。”
劉禪忽然站起了身,對荀諶恭敬的一拜。
荀諶也起身迴拜道:“少主何必如此多禮,荀諶殘燭之年,能有幸得遇少主,本該竭力以報知遇之恩,這都是荀某應該做的。”
劉禪聞言,頓時心生感慨,笑道:“有諸葛先生和荀先生兩位齊心協力,荊州之事,我也就放心了!”
荀諶道:“方才少主說兩件事,還有一件事是什麽?”
荀諶並沒有說撫民下麵的強兵之術,他認為這第一步還沒有做好,說強兵之術的時機還未到,也就直接將話題轉到了劉禪要說的第二件事。
劉禪道:“之前聽聞荀先生說令兄的境況並不好,不知這是怎麽迴事?”
從第一次見到荀諶,劉禪就對此感到深深的疑惑,希望荀諶能夠給他解惑。
荀諶聞言,卻也有一點吃驚,沒有想到劉禪還記得當時他隨口提的一句話。
他麵色沉重道:“其實少主有所不知,我荀家子孫,見大漢山河破碎,受父祖之訓,奔走於天下,為的便是匡扶社稷,中興大漢……”
見荀諶忽然停頓了下來,諸葛亮歎息道:“但如今曹操已有僭越之心,令兄在曹營之中,必定煎熬萬分!”
“倒不想這世間還真有知家兄處境之人!孔明,請受我一拜。”
說話間,荀諶便站起身,對諸葛亮深深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