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笑夫繼續捧讀《汽車的故事》。
耶!又有好東西——《汽車後視鏡的發明者,是位女司機》:
……
現在的駕駛員,要想獲得車輛後方或側方的信息,隻要輕瞄一眼後視鏡,大部分景象都會盡收眼底,一覽無餘。
為了保障駕駛員的行車安全,防止發生交通事故,後視鏡可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致於現在各國法律法規均要求,汽車必須安裝後視鏡,且所有後視鏡均能調節方向。
眾所周知,卡爾·本茨老爺爺給咱發明了汽車,那麽,後視鏡又是誰發明的呢?
怎麽樣?
猜不出來吧?
咱們今天就好好給大夥兒漲漲姿勢吧!
說到汽車後視鏡,它在汽車身上已經存在了近百年的曆史,應該稱得上是曆史最悠久的汽車零部件之一。
不過,迴頭看看那張經典的卡爾·本茨老爺爺發明汽車的照片,就知道那時候的汽車根本就沒有後視鏡這種東西。
直到十九世紀初,大不列顛出現了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賽車手——多蘿西·萊維,改變了這一切。
為何要說人家頗具傳奇色彩呢?
看看人家的履曆,您就明白啦!
1905年多蘿西·萊維在自己23歲時,便駕駛著德迪翁賽車創造了當時“女性”車手的世界最高連續裏程記錄。
沒錯沒錯,您沒有看錯,多蘿西·萊維就是一名女性!
在那個汽車並不普及,女性還是以相夫教子姿態示人的年代,出現這樣一位女性賽車手,可想而知那是有多麽的不可想象。
這還不算完,隨後她又在1906年打破了“女性”車手的世界最高車速記錄,被譽為“世界上最快的女人”!
怎麽樣,厲害吧?
或許是由於長時間的接觸,也或許是源於女性天生的敏感與細膩,多蘿西·萊維觀察到:
駕車的時候,如果不能隨時了解車輛側方或是後方信息與情況,將是一件既尷尬又危險的事情。
於是乎,她便在1906年出版的《女人與汽車》手冊中,提到了可以使用一麵鏡子觀察車輛側方和後方的想法。
對!鏡子!
很多人以為,多蘿西·萊維是女士,天生愛照鏡子,所以想出了這個辦法。
嗬嗬,其實這也不無道理。
但是,關鍵是這個辦法有道理,還挺管用啊!
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
不過身處那個年代,大家懂得,本來車就不多,車速也都不快,多蘿西·萊維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反而被覺得有些多此一舉了!
不過,西方不亮東方路。
乘用車上沒用,但在賽車上,多蘿西·萊維的想法似乎找了一些用武之地。
早期的賽車運動,通常都會隨車“標配”兩名助手,幫助車手觀察賽車周圍的情況,保障比賽的安全。
一位米國賽車手瑞·哈羅恩,從多蘿西·萊維的想法中得到啟發。
瑞·哈羅恩在賽車上安裝了一麵由鏡子製成的簡易後視鏡裝置,棄用兩名助手,減少重量的同時,還提高了賽車的速度,一舉奪得冠軍!
隨後人們便相繼效仿,賽場上也出現了各種千奇百怪的後視鏡。
後視鏡在賽場上被玩得風生水起,但是在賽場外卻仍舊被人們置於“冷宮”,毫無拿出來寵幸一番的意思。
直到1921年,一位名叫埃爾默·伯傑的發明家獲得了後視鏡的專利,並在自己的公司批量生產,後視鏡才算正式誕生了。
真不容易啊!
起初的後視鏡隻安裝在駕駛員一側,並且材質通常還是由圓形平麵鏡構成,但隻有一個“耳朵”。
既無法滿足強迫症的需要,又無法滿足人們對於對稱美學的需求。
不久之後,兩側均安裝後視鏡的“標準”便應運而生,同時迅速獲得了人們的追捧!!
就這樣,後視鏡就跟隨汽車走過了將近百年的曆史。
後麵的故事,不用說大家想必也都了解得差不太多。
曲麵鏡的應用,空氣動力學的加入,電加熱後視鏡的推出,到現在電子後視鏡的概念。
汽車後視鏡反映汽車後方、側方和下方的情況,使駕駛者可以間接的看清楚這些位置的情況。
它起著“第二隻眼睛”的作用,擴大了駕駛者的視野範圍。
當初一麵鏡子,竟陪伴汽車走過了近百年的曆史。
女性發明的這麵鏡子,不僅改變了汽車的曆史,也無形中拯救了無數的生命。
有些時候,女性的細膩與敏感,確實讓人不得不為之佩服與震撼。
說到這裏,我們突然發現,有些時候女性才是世界發展的推動者!
偉大的女性!
……
哎!
有意思!
沈笑夫記得,雨刮器是美女發明的,好像汽車轉向燈也是美女發明的!
沈笑夫想起了汽車轉向燈發明的故事——
最早汽車沒有轉向燈的時候,人們對於旁車的警示是通過打手勢來完成的。
在一輛左舵車上,當車輛要左轉時,需要將左臂豎直向左伸出窗外;
向右轉時則左胳膊大臂與小臂成直角,小臂朝上;
而當你要停車時,則需要大臂與小臂成直角,小臂朝下。
轉向燈的前身是機械轉向標誌。
而最初發明它的是一位大美女:佛羅倫薩·勞倫斯!
勞倫斯是一位好萊塢影星。她出生於1886年的米國,21歲首次拍攝電影。
1910年,勞倫斯因經濟公司惡意炒作而走紅。
無論以何手段,她終究是火了。
演藝事業的成功讓她可以買得起汽車,這在當時是相當奢侈的。
勞倫斯喜歡跟車輛有關的一切,對她來說車就像人一樣,需要被照顧和理解。
1914年,勞倫斯首次發明了轉向提示:通過按動按鈕指揮安裝在後保險杠上的旗子,從而告訴後麵人車即將轉向何方。
在此之後,勞倫斯又設計了一款簡易的刹車提示,當司機踩刹車時,一個寫著“stop”(停)的牌子就會從後保險杠立起。
這些發明,在今天看來有著曆史性的意義。
可惜,勞倫斯從未為此申請過任何專利,而她也從未在此方麵得到過任何迴報和認可。
其實她的母親也是一位發明家,於1917年申請了第一個電子雨刷器專利,隻是她同樣沒有得到多少宣傳和讚譽。
1925年,一位叫埃德加的人申請了可亮箭頭和刹車燈組成的指示專利。
可惜當時人們對於他的設計並沒有重視。他的這項專利於14年後悄然過期。
三十年代末期,一名叫約瑟夫的發明家申請了第一個電子閃爍燈裝置。
後來,許多車上都有了閃爍燈標識選裝。
可惜,當時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這項功能對行車安全的重要性,此項發明並沒有流行起來。
轉向燈出現之後,人們開始琢磨如何將它簡化。
畢竟,燈的顏色越多越複雜,也越容易出錯。
1938年,別克將轉向燈作為了標準配置。然而直至那時候,轉向燈都尚未廣泛普及,這也體現著人們對行車的安全意識還比較淡薄。
直至五十年代,當人們對行車安全逐漸重視,轉向燈才真正普及起來。
在1920年至1960年之間,許多車都用可收迴轉向標作為汽車轉向的標識,這種標識通常藏在前車門後麵。
然而這種轉向標由於探出車外而很容易損壞,且有紮到臨近物品的風險,而且此裝置的機械故障率很高,轉向時標識很有可能卡在出口內。
所以,後來車身上直接安裝的轉向燈代替了這種轉向標。
如今,幾乎所有車的轉向燈都有自動迴正功能。
當車輛從轉向變到直行時,轉向燈會自動跳迴。
……
沈笑夫看得津津有味、微笑連連。
這時候,沈笑夫眼前出現了駕駛學科奧賽係統顯示屏:
學科:l1,
體能:l2,
情緒:l1,
任務:加強體育鍛煉,迎接學校運動會
獎勵:獎勵體能膠囊一粒。請點擊“兌獎”鍵領取獎勵。
學所有欄目的背景都亮著光,說明全部有了變化!
學科值已經到了到381,不斷增長中。
體能到了l2級別29,進步很快。
情緒值93,緩慢提升。
任務還是“加強體育鍛煉,迎接學校運動會”!
呀!
決賽前的關鍵時候,獎勵欄出現了體能膠囊!
沈笑夫一陣狂喜,輕輕點擊“兌獎”鍵。
屏幕裏立馬滾出一粒綠色的體能膠囊!
沈笑夫滿臉興奮地接住了綠色丸子。
耶!又有好東西——《汽車後視鏡的發明者,是位女司機》:
……
現在的駕駛員,要想獲得車輛後方或側方的信息,隻要輕瞄一眼後視鏡,大部分景象都會盡收眼底,一覽無餘。
為了保障駕駛員的行車安全,防止發生交通事故,後視鏡可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致於現在各國法律法規均要求,汽車必須安裝後視鏡,且所有後視鏡均能調節方向。
眾所周知,卡爾·本茨老爺爺給咱發明了汽車,那麽,後視鏡又是誰發明的呢?
怎麽樣?
猜不出來吧?
咱們今天就好好給大夥兒漲漲姿勢吧!
說到汽車後視鏡,它在汽車身上已經存在了近百年的曆史,應該稱得上是曆史最悠久的汽車零部件之一。
不過,迴頭看看那張經典的卡爾·本茨老爺爺發明汽車的照片,就知道那時候的汽車根本就沒有後視鏡這種東西。
直到十九世紀初,大不列顛出現了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賽車手——多蘿西·萊維,改變了這一切。
為何要說人家頗具傳奇色彩呢?
看看人家的履曆,您就明白啦!
1905年多蘿西·萊維在自己23歲時,便駕駛著德迪翁賽車創造了當時“女性”車手的世界最高連續裏程記錄。
沒錯沒錯,您沒有看錯,多蘿西·萊維就是一名女性!
在那個汽車並不普及,女性還是以相夫教子姿態示人的年代,出現這樣一位女性賽車手,可想而知那是有多麽的不可想象。
這還不算完,隨後她又在1906年打破了“女性”車手的世界最高車速記錄,被譽為“世界上最快的女人”!
怎麽樣,厲害吧?
或許是由於長時間的接觸,也或許是源於女性天生的敏感與細膩,多蘿西·萊維觀察到:
駕車的時候,如果不能隨時了解車輛側方或是後方信息與情況,將是一件既尷尬又危險的事情。
於是乎,她便在1906年出版的《女人與汽車》手冊中,提到了可以使用一麵鏡子觀察車輛側方和後方的想法。
對!鏡子!
很多人以為,多蘿西·萊維是女士,天生愛照鏡子,所以想出了這個辦法。
嗬嗬,其實這也不無道理。
但是,關鍵是這個辦法有道理,還挺管用啊!
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
不過身處那個年代,大家懂得,本來車就不多,車速也都不快,多蘿西·萊維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反而被覺得有些多此一舉了!
不過,西方不亮東方路。
乘用車上沒用,但在賽車上,多蘿西·萊維的想法似乎找了一些用武之地。
早期的賽車運動,通常都會隨車“標配”兩名助手,幫助車手觀察賽車周圍的情況,保障比賽的安全。
一位米國賽車手瑞·哈羅恩,從多蘿西·萊維的想法中得到啟發。
瑞·哈羅恩在賽車上安裝了一麵由鏡子製成的簡易後視鏡裝置,棄用兩名助手,減少重量的同時,還提高了賽車的速度,一舉奪得冠軍!
隨後人們便相繼效仿,賽場上也出現了各種千奇百怪的後視鏡。
後視鏡在賽場上被玩得風生水起,但是在賽場外卻仍舊被人們置於“冷宮”,毫無拿出來寵幸一番的意思。
直到1921年,一位名叫埃爾默·伯傑的發明家獲得了後視鏡的專利,並在自己的公司批量生產,後視鏡才算正式誕生了。
真不容易啊!
起初的後視鏡隻安裝在駕駛員一側,並且材質通常還是由圓形平麵鏡構成,但隻有一個“耳朵”。
既無法滿足強迫症的需要,又無法滿足人們對於對稱美學的需求。
不久之後,兩側均安裝後視鏡的“標準”便應運而生,同時迅速獲得了人們的追捧!!
就這樣,後視鏡就跟隨汽車走過了將近百年的曆史。
後麵的故事,不用說大家想必也都了解得差不太多。
曲麵鏡的應用,空氣動力學的加入,電加熱後視鏡的推出,到現在電子後視鏡的概念。
汽車後視鏡反映汽車後方、側方和下方的情況,使駕駛者可以間接的看清楚這些位置的情況。
它起著“第二隻眼睛”的作用,擴大了駕駛者的視野範圍。
當初一麵鏡子,竟陪伴汽車走過了近百年的曆史。
女性發明的這麵鏡子,不僅改變了汽車的曆史,也無形中拯救了無數的生命。
有些時候,女性的細膩與敏感,確實讓人不得不為之佩服與震撼。
說到這裏,我們突然發現,有些時候女性才是世界發展的推動者!
偉大的女性!
……
哎!
有意思!
沈笑夫記得,雨刮器是美女發明的,好像汽車轉向燈也是美女發明的!
沈笑夫想起了汽車轉向燈發明的故事——
最早汽車沒有轉向燈的時候,人們對於旁車的警示是通過打手勢來完成的。
在一輛左舵車上,當車輛要左轉時,需要將左臂豎直向左伸出窗外;
向右轉時則左胳膊大臂與小臂成直角,小臂朝上;
而當你要停車時,則需要大臂與小臂成直角,小臂朝下。
轉向燈的前身是機械轉向標誌。
而最初發明它的是一位大美女:佛羅倫薩·勞倫斯!
勞倫斯是一位好萊塢影星。她出生於1886年的米國,21歲首次拍攝電影。
1910年,勞倫斯因經濟公司惡意炒作而走紅。
無論以何手段,她終究是火了。
演藝事業的成功讓她可以買得起汽車,這在當時是相當奢侈的。
勞倫斯喜歡跟車輛有關的一切,對她來說車就像人一樣,需要被照顧和理解。
1914年,勞倫斯首次發明了轉向提示:通過按動按鈕指揮安裝在後保險杠上的旗子,從而告訴後麵人車即將轉向何方。
在此之後,勞倫斯又設計了一款簡易的刹車提示,當司機踩刹車時,一個寫著“stop”(停)的牌子就會從後保險杠立起。
這些發明,在今天看來有著曆史性的意義。
可惜,勞倫斯從未為此申請過任何專利,而她也從未在此方麵得到過任何迴報和認可。
其實她的母親也是一位發明家,於1917年申請了第一個電子雨刷器專利,隻是她同樣沒有得到多少宣傳和讚譽。
1925年,一位叫埃德加的人申請了可亮箭頭和刹車燈組成的指示專利。
可惜當時人們對於他的設計並沒有重視。他的這項專利於14年後悄然過期。
三十年代末期,一名叫約瑟夫的發明家申請了第一個電子閃爍燈裝置。
後來,許多車上都有了閃爍燈標識選裝。
可惜,當時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這項功能對行車安全的重要性,此項發明並沒有流行起來。
轉向燈出現之後,人們開始琢磨如何將它簡化。
畢竟,燈的顏色越多越複雜,也越容易出錯。
1938年,別克將轉向燈作為了標準配置。然而直至那時候,轉向燈都尚未廣泛普及,這也體現著人們對行車的安全意識還比較淡薄。
直至五十年代,當人們對行車安全逐漸重視,轉向燈才真正普及起來。
在1920年至1960年之間,許多車都用可收迴轉向標作為汽車轉向的標識,這種標識通常藏在前車門後麵。
然而這種轉向標由於探出車外而很容易損壞,且有紮到臨近物品的風險,而且此裝置的機械故障率很高,轉向時標識很有可能卡在出口內。
所以,後來車身上直接安裝的轉向燈代替了這種轉向標。
如今,幾乎所有車的轉向燈都有自動迴正功能。
當車輛從轉向變到直行時,轉向燈會自動跳迴。
……
沈笑夫看得津津有味、微笑連連。
這時候,沈笑夫眼前出現了駕駛學科奧賽係統顯示屏:
學科:l1,
體能:l2,
情緒:l1,
任務:加強體育鍛煉,迎接學校運動會
獎勵:獎勵體能膠囊一粒。請點擊“兌獎”鍵領取獎勵。
學所有欄目的背景都亮著光,說明全部有了變化!
學科值已經到了到381,不斷增長中。
體能到了l2級別29,進步很快。
情緒值93,緩慢提升。
任務還是“加強體育鍛煉,迎接學校運動會”!
呀!
決賽前的關鍵時候,獎勵欄出現了體能膠囊!
沈笑夫一陣狂喜,輕輕點擊“兌獎”鍵。
屏幕裏立馬滾出一粒綠色的體能膠囊!
沈笑夫滿臉興奮地接住了綠色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