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方時是一點也不想去,誰也不喜歡天天罵他的地方,然而立誌、立命兩堂就設在國子監。
為了基層官吏,這地方不得不去,而且承誌部尚書開濟目前就在國子監。
今天正好是開濟講課的日子,聽課的大多都是各個部門新任官員。
“天心即民心,相信諸位都曾聽說過,接下來的大明所有政策都會圍繞此展開。
今日便說說,何為天心即民心,身為大明官員,當為社稷盡心、為君王盡忠、為百姓盡力。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天心者何也?使民向善有序;民心者何也?人人聖賢也。
然先賢有言,人稟氣而生,各有不同,吾等想要導民向善,必然先要讓生民衣食無憂,衣食足則知榮辱……”
在開濟講課之際,方時悄悄坐在學堂後麵,靜靜等待著。
開濟也注意到了方時,不過他沒有理會,而是繼續開講。
“親民則親近百姓,為百姓找出生存之道;新民則是讓百姓煥然一新,讓其明白何為仁義禮智信,而此之前也需要保證百姓吃飽穿暖,所以兩者並不衝突。”
“敢問開尚書,吾等該如何做,才能幫助到百姓?”
“下次會說,今日隻講天心即民心的理念,若爾等真想了解,可以去看看雲南的邸報。
對於天心即民心,爾等可還有什麽問題?”
“人欲無窮,若有人得一想二,吾等也要聽從百姓之願嗎?”
開濟笑了笑,目光轉向後麵:“方司柬,你覺得呢?”
此言一出,所有人順著開濟目光,齊齊轉身看向後麵。
坐在角落中的方時,緩緩站起身,神色凝重:
“天心即民心,不是讓你們聽從百姓,而是引導百姓。
身為官員,收起你們的憐憫之心,也收起你們的聖人之心。
一人、萬人都代表不了百姓,朝廷的職責是製定一條讓百姓願意向善的道路,以及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的道路,而不是把飯喂到他們嘴邊。
欲望不止就用律法遏製,用禮法引導,若兩者都不能讓其向善,那麽該殺則殺。
身為官員,要將天下萬民看為一體。知縣就將一縣百姓看為一體,商人、地主、貧農、工匠、讀書人等等都是一體,就該一視同仁。
不能因為某人可憐就損害他人利益,也不可因為某人權力財富而傷害其他人。”
“為何官員不能有聖人之心?”
“你們知道何為聖人嗎?”
方時冷聲開口:“你們不知道,你們所謂的聖人都是通過各種經史子集,而想象出來的。
我可以肯定,你們心中每個聖人的樣子都不一樣,甚至你們心中每個君子的形象都不一樣。
一旦以你們心目中的聖人形象去做事,就會陷入自以為是、以人為非的境地,這也是前宋為何黨爭不休的原因。
治學可以各有各的理念,為官卻不能,朝廷從上到下要做到統一。”
開濟在一旁出聲附和:“吾等所做的便是孔聖一直想做的,隻是曆朝曆代都未有詳細章程。
而大明目前有了詳細章程,隻要吾等一步一步跟隨章程,便能見到大同之世。
今日,先到這裏,爾等迴去後記得躬身力行,不可空談誤國!”
“下官明白!”
等所有人走後,開濟才繼續開口:
“方司柬,你來本官是有什麽事?”
“下官想知道,目前大明基層官員是否不畏艱辛、不畏困難,能否擔當起變法重責。”
“不能!”
開濟想都沒想,果斷迴答:“目前大明官員極少出身微寒,大多未見過百姓困苦,不懂得百姓所需。”
“那就讓他們到各裏各村中住一段時間,讓他們感受一下民間疾苦。”
“何意?”
“考核、篩選!三年內,大明需要第一批變法官吏,沒辦法等他們慢慢成長,能者上,劣者學。”
開濟垂下頭沉思,他知道方時的意思,用考核的形式,逼迫這些官吏深入民間,感受民間之苦,而後篩選出真正能為民做主的官吏。
“地理、民生、人口、風俗精確到一裏一甲,如此可行?”
方時微微頷首:“多謝開尚書!若是可以,各地秀才也參與進去。”
“行!我說的我都應下,你是不是也要告訴我一件事?”
“請說!”
“科舉製是不是要改了?我可聽說,雲南那邊的學校目前實行分級,所學的也不單單隻有儒學,還有福建、河南、曹縣等商人所開設的學校也是如此。”
不怪開濟這麽想,雲南學校所學的知識,完全就是啟蒙,單單啟蒙就包括了算學、地理學、農學等等在內。
方時也沒想著隱瞞,這件事隻要有心人都能猜得到:
“暫時不會!科舉製會慢慢來,而且對於目前讀書人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經史子集、算學、農學等大才,朝廷都需要,並不會一下子淘汰掉那些隻讀經史子集的。”
“盡管如此,那些讀書人要是知道,還是會大鬧一番,此事不得不防。”
“這也是下官找你的第二件事!”
方時輕歎一聲:“知道和做到是兩碼事,我相信這些讀書人個個都能引經據典,都知道何為仁義禮智信。
可讓他們去做,十個有一個能做到,都算是天幸!
道理他們都懂了,這些讀書人也該學學術,讓他們道術結合。”
“你想怎麽做?”
“大學之道,格物致知!”
方時眼神一凝:“國子監除了經史子集外,每個學子再選擇一門學習,如算學、天文、地理、農學、稅務等等。”
開濟搖搖頭:“沒用!他們要是喜歡,早就去看了,又何須吾等強迫。
再說這些東西也需要教授,算學、天文倒好說,其他的找誰?”
“行積分製,願不願意隨他們,不想當官就去做聖人。
教授已經準備妥當,承誌部將這些教授收進去便可。”
“不對!”
開濟臉色滿是狐疑之色:“國子監是禮部的事,你找本官商量什麽?”
“太子殿下說了,以後有關學子的事,都由承誌部負責,過幾天便有詔書出來。”
“禮部會同意?他們不得鬧翻天?”
“他們現在巴不得呢,海外諸國已經讓他們焦頭爛額。”
兩人交談之際,李景隆通過宣承司和錦衣衛的渠道,將自己的懸賞發放到大明各地,應天府首當其衝,不僅百姓議論紛紛,連讀書人也心潮澎湃。
為了基層官吏,這地方不得不去,而且承誌部尚書開濟目前就在國子監。
今天正好是開濟講課的日子,聽課的大多都是各個部門新任官員。
“天心即民心,相信諸位都曾聽說過,接下來的大明所有政策都會圍繞此展開。
今日便說說,何為天心即民心,身為大明官員,當為社稷盡心、為君王盡忠、為百姓盡力。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天心者何也?使民向善有序;民心者何也?人人聖賢也。
然先賢有言,人稟氣而生,各有不同,吾等想要導民向善,必然先要讓生民衣食無憂,衣食足則知榮辱……”
在開濟講課之際,方時悄悄坐在學堂後麵,靜靜等待著。
開濟也注意到了方時,不過他沒有理會,而是繼續開講。
“親民則親近百姓,為百姓找出生存之道;新民則是讓百姓煥然一新,讓其明白何為仁義禮智信,而此之前也需要保證百姓吃飽穿暖,所以兩者並不衝突。”
“敢問開尚書,吾等該如何做,才能幫助到百姓?”
“下次會說,今日隻講天心即民心的理念,若爾等真想了解,可以去看看雲南的邸報。
對於天心即民心,爾等可還有什麽問題?”
“人欲無窮,若有人得一想二,吾等也要聽從百姓之願嗎?”
開濟笑了笑,目光轉向後麵:“方司柬,你覺得呢?”
此言一出,所有人順著開濟目光,齊齊轉身看向後麵。
坐在角落中的方時,緩緩站起身,神色凝重:
“天心即民心,不是讓你們聽從百姓,而是引導百姓。
身為官員,收起你們的憐憫之心,也收起你們的聖人之心。
一人、萬人都代表不了百姓,朝廷的職責是製定一條讓百姓願意向善的道路,以及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的道路,而不是把飯喂到他們嘴邊。
欲望不止就用律法遏製,用禮法引導,若兩者都不能讓其向善,那麽該殺則殺。
身為官員,要將天下萬民看為一體。知縣就將一縣百姓看為一體,商人、地主、貧農、工匠、讀書人等等都是一體,就該一視同仁。
不能因為某人可憐就損害他人利益,也不可因為某人權力財富而傷害其他人。”
“為何官員不能有聖人之心?”
“你們知道何為聖人嗎?”
方時冷聲開口:“你們不知道,你們所謂的聖人都是通過各種經史子集,而想象出來的。
我可以肯定,你們心中每個聖人的樣子都不一樣,甚至你們心中每個君子的形象都不一樣。
一旦以你們心目中的聖人形象去做事,就會陷入自以為是、以人為非的境地,這也是前宋為何黨爭不休的原因。
治學可以各有各的理念,為官卻不能,朝廷從上到下要做到統一。”
開濟在一旁出聲附和:“吾等所做的便是孔聖一直想做的,隻是曆朝曆代都未有詳細章程。
而大明目前有了詳細章程,隻要吾等一步一步跟隨章程,便能見到大同之世。
今日,先到這裏,爾等迴去後記得躬身力行,不可空談誤國!”
“下官明白!”
等所有人走後,開濟才繼續開口:
“方司柬,你來本官是有什麽事?”
“下官想知道,目前大明基層官員是否不畏艱辛、不畏困難,能否擔當起變法重責。”
“不能!”
開濟想都沒想,果斷迴答:“目前大明官員極少出身微寒,大多未見過百姓困苦,不懂得百姓所需。”
“那就讓他們到各裏各村中住一段時間,讓他們感受一下民間疾苦。”
“何意?”
“考核、篩選!三年內,大明需要第一批變法官吏,沒辦法等他們慢慢成長,能者上,劣者學。”
開濟垂下頭沉思,他知道方時的意思,用考核的形式,逼迫這些官吏深入民間,感受民間之苦,而後篩選出真正能為民做主的官吏。
“地理、民生、人口、風俗精確到一裏一甲,如此可行?”
方時微微頷首:“多謝開尚書!若是可以,各地秀才也參與進去。”
“行!我說的我都應下,你是不是也要告訴我一件事?”
“請說!”
“科舉製是不是要改了?我可聽說,雲南那邊的學校目前實行分級,所學的也不單單隻有儒學,還有福建、河南、曹縣等商人所開設的學校也是如此。”
不怪開濟這麽想,雲南學校所學的知識,完全就是啟蒙,單單啟蒙就包括了算學、地理學、農學等等在內。
方時也沒想著隱瞞,這件事隻要有心人都能猜得到:
“暫時不會!科舉製會慢慢來,而且對於目前讀書人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經史子集、算學、農學等大才,朝廷都需要,並不會一下子淘汰掉那些隻讀經史子集的。”
“盡管如此,那些讀書人要是知道,還是會大鬧一番,此事不得不防。”
“這也是下官找你的第二件事!”
方時輕歎一聲:“知道和做到是兩碼事,我相信這些讀書人個個都能引經據典,都知道何為仁義禮智信。
可讓他們去做,十個有一個能做到,都算是天幸!
道理他們都懂了,這些讀書人也該學學術,讓他們道術結合。”
“你想怎麽做?”
“大學之道,格物致知!”
方時眼神一凝:“國子監除了經史子集外,每個學子再選擇一門學習,如算學、天文、地理、農學、稅務等等。”
開濟搖搖頭:“沒用!他們要是喜歡,早就去看了,又何須吾等強迫。
再說這些東西也需要教授,算學、天文倒好說,其他的找誰?”
“行積分製,願不願意隨他們,不想當官就去做聖人。
教授已經準備妥當,承誌部將這些教授收進去便可。”
“不對!”
開濟臉色滿是狐疑之色:“國子監是禮部的事,你找本官商量什麽?”
“太子殿下說了,以後有關學子的事,都由承誌部負責,過幾天便有詔書出來。”
“禮部會同意?他們不得鬧翻天?”
“他們現在巴不得呢,海外諸國已經讓他們焦頭爛額。”
兩人交談之際,李景隆通過宣承司和錦衣衛的渠道,將自己的懸賞發放到大明各地,應天府首當其衝,不僅百姓議論紛紛,連讀書人也心潮澎湃。